提到讀繪本這個話題,爸媽總覺得孩子那麼小,懂什麼呀?連字都不認識,讀了也是白讀,浪費時間。有這樣想法的父母,常常把陪伴和讀書割裂開來,總覺得陪伴的內容就只有帶孩子戶外玩耍,陪孩子在家做遊戲,提到讀繪本、讀書,就總會和上學、寫作業緊密聯繫在一起。
其實,讀繪本也是一種親密的陪伴方式,平時那個說話頤指氣使、怒氣衝天、大道理一堆的爸爸媽媽不見了,陪伴在孩子身邊的是說話溫柔、會講有趣故事、認識海量文字的大朋友,可想而知,孩子內心的小幸福會瞬間爆棚。
而且,學齡前寶貝的閱讀,是一種非功利的、自由的、專注的過程,這個階段更有利於培養他們對知識、對文字純粹的喜歡,有了這些美好時光的支撐,他才會在學習瓶頸期願意堅持下去,這是激發孩子內驅力的最好機會,閱讀則是最優質的媒介。
我家有兩個寶貝,我自己也是親子閱讀的踐行者和受益者。5歲的大寶可以獨立閱讀《查理的巧克力工廠》等單本小說,1歲10個月的小寶也每天捧著繪本到處找我們給他講,孩子閱讀的過程也非常的專注和享受。所以,請堅持給寶貝讀繪本吧,你會收穫滿滿的驚喜。
繪本即圖畫書,也就是「畫出來的書」,書中的圖畫承載著知識和豐富的情感意義。種類多樣,有布書、無字書、洞洞書、翻翻書、地板書等適合不同年齡階段孩子的繪本。
從大腦發育、語言習得規律和親子閱讀實踐經驗分析,親子共讀繪本可以從小朋友咿呀學語,有講話的需求時就開始。
1、大腦發育:腦科學研究證明,新生兒接受豐富的視覺刺激,可以促進神經元突觸的形成,同時有利於大腦早期發育。不同的顏色會刺激寶貝的視覺反應,在逐漸的識別中發現一個物體與另一個物體的差異所在,也叫「腦部掃描」。
2、語言習得:認知心理學認為,認知的過程就是一個信息加工的過程,我們需要通過「輸入→記憶→輸出」的過程進行學習,新生兒出生後,多看黑白卡、彩色卡,進行物品認知等都是在進行親子共讀,也都能增加嬰兒的輸入,他在輸出時才會有足量的信息,更早學會語言轉化。
3、親子關係:親子共讀也是密切親子關係的重要一環,我們與嬰兒之間的親情可以通過共同讀物、識物的過程儘早產生連接,孩子會感受到幸福和快樂,這樣的關係培養當然是越早越好。
目前市面上有豐富多樣的促進親子共讀的繪本資源,簡單為寶媽介紹一下:
第一階段(0-1歲)-建立共讀關係
這個階段採用黑白卡、彩色卡、布書等形式的繪本,與傳統繪本不同的只是承載媒介,但卻可以培養孩子早期的閱讀習慣。
第二階段(1-2歲)-與繪本培養感情
這個階段以翻翻書、洞洞書、認知繪本類作為共讀內容,小朋友這個時期以認知、探索為主,會出現咬書、撕書等行為,這時候的書採用硬質、圓角等製作工藝能適當保護孩子、也保護書本。當然這也是孩子與書建立感情的階段,就像孩子玩心愛的玩偶一樣。
第三階段(2-3歲)-探索讀書喜好
根據孩子喜好的題材,選擇生活、行為習慣養成類繪本及獲獎經典繪本。
比如,孩子喜歡恐龍題材,那就可以購買《家有恐龍習慣養成圖畫書》等,比如孩子喜歡小熊,就可以購買《小熊寶寶》系列繪本,喜歡小豬,就可以購買《小豬威比》系列繪本等。如果拿不準孩子的喜好,可以從獲得凱迪克、國際安徒生插畫獎、格林威大獎等經典繪本入手購買,慢慢探索孩子的喜好。
第四階段(3-5歲)-由繪本向兒童讀物過渡
孩子已經有一定的語言表達能力和閱讀的偏好,根據喜好縱深發展。實現從繪本向兒童讀物的過渡,銜接好的小朋友會從共讀過渡到自主閱讀。
這個階段買書的頻率和數量都要隨之上漲,廣撒網,然後精確定位孩子喜歡的內容。
以我們家大寶為例,有一次帶他買了洋洋兔出版社出版的《中國歷史年表》,他回家反覆看,可以記住裡面的各種歷史人物,但別的題材興趣一般,我們就嘗試著買回來該出版社的《漫畫史記》,發現他依然看的津津有味,在之後,接著購買二混子陳磊的《半小時漫畫中國史》、《半小時漫畫世界史》,再到陳衛平的《寫給兒童的中國歷史》、陳麗華《幼兒趣味中國歷史繪本》等成套系的書籍,他依然興趣濃厚,並在這過程中自然識得大量漢字,並最終過渡到涉獵《明朝那些事兒》等歷史小說。
俗話說:「羅馬不是一日建成的」,從共讀到獨立閱讀的過程需要父母的陪伴和引導,相信孩子,也相信自己用心堅持的力量,孩子一定會給我們一個又一個驚喜。
作者:聽小悟育兒
二胎寶媽,專注親子閱讀,分享共讀好書、育兒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