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教育」是愛的教育,如何給孩子解釋「死」,是家長必修課

2020-08-12 映雪育兒

小李的母親因病過世了。

在葬禮結束兩個月以後,小李4歲的兒子突然說了這樣一句話「姥姥什麼時候來看我?」

這句話不僅讓小李一下子傷心起來,同時也激起了她的一系列思考:「我是什麼時候明白「死」這件事的?我現在該對孩子解釋「死」麼?這樣會不會太殘忍了?」

在中國,死亡教育和性教育一樣缺乏,甚至比性教育還要缺乏。

很多人都和小李一樣,想不出自己是如何明白「死」的,並且在對孩子的「死亡」教育面前顯得猶豫不決。

毫無疑問,讓孩子明白「死」是家長的必修課!原因有兩點。

死亡不可避免

親人的離世會讓人感到難過,未來自身的死亡會讓人感到恐懼,總之死亡常常是不好的事情。

可是,忌憚它的悲傷色彩,就不給孩子進行解釋,是十足的掩耳盜鈴的行為,因為死亡終究無法避免。

「死」讓孩子有壓力

死亡無法避免,又具有濃重的悲傷色彩,如果家長不對孩子進行「死亡」方面的教育,那麼當死亡在不經意間橫亙在孩子面前時,他幼小的心靈將會承受非常大的壓力,要經歷痛苦的掙扎。

比如有的孩子可能擔心自己會死、擔心父母會死,整天處在焦慮之中,這種精神損耗非常巨大,對孩子心理健康的負面影響不可估計。

因此,家長對孩子的「死亡」教育勢在必行。

不過,正如小李一樣,很多家長自己都還不知道自己怎麼明白「死」的,他們也沒有從父母那裡得到必要的「死亡」教育,那麼該如何教育孩子呢?

下邊這3點建議,希望家長自己理解以後,再教給孩子。

委婉告訴孩子死的必然性

「死亡」教育的起點,就是讓孩子明白死亡的必然性。

這個觀點相當具有衝擊力,要能夠委婉地教給孩子,家長首先自己得接受死亡是必然的這一觀點。

然後再由特殊到一般地給孩子舉例說明死亡,比如盤子碎了是一種死亡,花謝了也是一種死亡,可惡的蚊蟲被打死也是一種死亡,再到寵物離世,最後到人的死亡。

讓孩子知道足夠多例子以後,他慢慢就能理解死亡的必然性了。

讓孩子明白死是生的起點

死亡是必然的,但如果家長只讓孩子明白這個事實,只會讓他產生悲觀情緒,那才是真的殘忍。

所以,家長同時還要讓孩子明白:死並不是結束,死是生的開始。

比如,盤子碎了,它的碎片還會被重新利用;

花謝了,會有果實結出來;

小狗死了被埋在地下會變成養分,滋養地上的花草樹木等等。

這樣給孩子進行解釋,他就會漸漸明白,死去的事物會以另一種形式存在著,死亡並不只會帶來悲傷。

教孩子熱愛生活尊重生命

對孩子的「死亡」教育,最終要落腳在讓他熱愛生活、尊重生命上。

在孩子明白上邊的兩點以後,家長就要適時告訴他,生命是有限的,是珍貴的。

所以要好好珍惜現在的生活,愛自己的同時不傷害別人,尊重其他生命。

總之,「死亡」教育並不是家長對孩子單向的輸出,而應該是雙向學習,在讓孩子明白死亡的同時,家長自己也能對生命產生更深刻的認識,變得更加熱愛生活、敬畏生命。

相關焦點

  • 「死亡教育」是愛的教育,如何給孩子解釋「死」,是家長必修課!
    這句話不僅讓小李一下子傷心起來,同時也激起了她的一系列思考:「我是什麼時候明白「死」這件事的?我現在該對孩子解釋「死」麼?這樣會不會太殘忍了?」在中國,死亡教育和性教育一樣缺乏,甚至比性教育還要缺乏。很多人都和小李一樣,想不出自己是如何明白「死」的,並且在對孩子的「死亡」教育面前顯得猶豫不決。毫無疑問,讓孩子明白「死」是家長的必修課!原因有兩點。
  • 「死亡教育」,人生的必修課
    「孩子還在上中班,晚上回來跟我們說,自己的皮球蟲死了,還專門舉行了一場葬禮。」江蘇常州市鐘樓區五星幼兒園的一位學生家長向記者透露,一開始還以為孩子開玩笑的,後來發現,這竟然是幼兒園的「死亡課程」。該幼兒園負責人表示,不談死亡的生命教育是不完整的,知道向死而生的道理,才能更好地珍惜生命。(12月8日 澎湃新聞)常州這家幼兒園,「死亡教育」從娃娃抓起,這當然是新聞。但,對於成年人來說,一次次去殯儀館遺體告別,每逢清明、冬至上墳,都是在進行死亡教育,都是在進行生命教育,這其間,面對死亡,有「自視」與「他視」兩方面。
  • 死亡教育:孩子生命教育裡不可忽視的必修課
    談到與孩子進行死亡教育的話題,我是更傾向於等孩子認知成熟之後再談論這個話題的父母。一周前,小諾的太奶奶突然離世,讓我不得不把這個問題進行思考和整理,給不到4歲的小諾進行生命的死亡教育。有點欣慰,內心有愛的小諾,已經學會了把愛分享給愛的人。太奶奶的離開,對於已經有了記憶的小諾,我覺得應該坦然地告訴她。但用什麼方式告訴她?告訴她之後會不會很傷心或者無法理解?會不會在幼小的年齡對死亡產生恐懼?該如何跟她展開死亡教育的對話,才能讓孩子坦然地接納死亡是人生的必經過程?01.
  • 生命教育:父母和孩子的必修課
    之前分析原因,我曾經就家庭教育中挫折教育進行了一些討論分享,但今天,我更想說的是生命教育。同時,新型冠狀肺炎席捲全球,這場百年不遇的災難讓我們深切感受到死亡每天都是如此近距離地在我們身邊發生著。如何給孩子解釋死亡,正確認識生命,是擺在很多父母面前的一道教育題。在我們中國,很多父母都避諱和孩子談論有關死亡的話題。
  • 如何對孩子進行「死亡教育」?家長別避諱,這樣和孩子解釋最好
    以至於有的孩子一聽到「死」這個字就非常敏感,覺得好像被侵犯了一樣。其實,孩子的死亡教育很重要,家長們別不當回事。生老病死有常,不久前,朋友的爺爺仙逝,晚年的時候沒有什麼煩惱,家庭和睦,兒女雙全,承歡膝下,算是比較完美的一生了。
  • 解析《小小的願望》:面對"死亡教育",我們都欠孩子這門必修課
    而今天我們就通過解析這部電影,向家長們說明一個道理:面對死亡教育,我們都欠孩子這門必修課。一:《小小的願望》《小小的願望》改編自韓國電影《偉大的願望》,講述了一個患上不治之症的高中生在生命的最後,和家人朋友度過的搞笑溫暖的故事。
  • 清明節,「死亡教育」這節重要課,如何和孩子說?
    死亡教育,一直以來在孩子的教育中缺席。但經過了新型冠狀肺炎病毒之後,我們深刻意識到教會孩子更好的面對死亡刻不容緩。趁此節日,我們就來聊一聊如何面對死亡吧?
  • 當孩子問:「媽媽,你會死嗎?」父母如何向孩子解釋「死亡」
    [流淚]那麼,作為家長該如何跟小孩說死亡呢在和孩子談死亡的時候,我們需要先問問自己:我對死亡的感受是什麼?一想到死亡,我的焦慮程度和害怕的情緒強烈嗎?還是比較平靜?雖然我們每個人多多少少都會對死亡有些恐懼,但覺察自己對死亡的焦慮水平,是成年人需要做的第一步。
  • 如何跟孩子解釋死亡這件事?
    最近,孩子養的小金魚死了,平常都是孩子親手餵魚食,幫著一起換水,孩子發現小金魚不動的時候,就很焦急。我告訴他,小金魚死了。但是孩子的眼神很茫然,我才意識到孩子並不能夠理解死亡的含義。,用隱晦的比喻或敷衍的回答混過去,這不僅沒有解釋清楚還會讓孩子更困惑,對死亡產生幻想。
  • 清明節:怎樣解釋死亡才能讓孩子不害怕
    在孩子眼裡,節日都是興高採烈的。清明節就要到了,你也許會帶孩子到逝去的親人墓前,做一番追思與祭奠。這時,你該如何向孩子解釋,天人相隔是怎麼回事?  從我們前期發起這一話題的調查情況來看,家長們難免被孩子問及「死」的問題,大多數家長難以從容、真實地作答。
  • 「媽媽,你會死嗎?」當孩子提及死亡問題時,我這樣給孩子解釋
    可是昨天晚上在給他講故事的時候,他忽然抬起頭來問我:「媽媽,牙牙為什麼會死?」我說:「因為他年齡已經太大了,身體越來越差,醫生也沒有辦法幫他了」。他又問我「牙牙死後去了哪裡?」我遲疑了很久,一時不知道該如何跟他解釋,後來只能用植物落葉歸根的道理跟他解釋,他後來又問了我一句:「媽媽,你也會死嗎?」
  • 「媽媽,什麼是去世」孩子的「死亡教育」怎麼做?家長可以這麼做
    >的詞語,我們經常會用「走了」「離開」來代替這個詞語,在孩子面前談及死亡相關時更是諱莫如深,很多家長非常避諱對孩子的死亡教育。好友覺得這麼小的孩子也沒法跟他解釋,就敷衍他說,死了就像是睡著了,然後再也醒不過來,沒想到孩子聽後,哇地大哭起來,擔憂地說,「那我睡著後會不會去世,再也醒不過來」,接下的幾天孩子似乎對睡覺也變得特別恐懼。
  • 死亡教育缺失 應告訴孩子如何正確理解死亡
    王彥玲說,在西方國家,老師會讓小學生給自己寫墓志銘,家長也會帶著他們一起到墓地和故去的長輩說說話。「這其實就是一種死亡教育。」但在中國,很難見到家長能夠坦然地與孩子談論死亡;很難見到家長帶著年幼的孩子去殯儀館送故去的人最後一程,「有些人可能覺得殯儀館『陰氣重』,有些人覺得說死不吉利,也有人怕見到鬼。」  中國人大多數看似沒有宗教信仰,但卻篤信鬼神。
  • 關於「死亡」的話題,是孩子一生的必修課,父母要教給孩子
    《壽命圖鑑》一書中說:「在孩子問的所有問題中有兩個最難回答:一個是性,一個是死亡和生命教育。」三種方法,跟孩子聊死亡其實在3歲前,孩子是沒有生命和死亡的概念的,一般也不會主動問起, 家長不必刻意強調 。
  • 清明節全國哀悼,該如何給孩子上好「死亡教育」這一人生課?
    「每個人都會死,包括最愛自己的爸爸媽媽,也包括自己」,這樣的事實對於孩子來講,將會是一個巨大的衝擊,會讓他們活在「死亡」的陰影下的。如何給孩子上好「死亡教育」的這一堂課1.敢於正面描述在日常生活中,孩子難免會遇到與「死亡」有關的事情,像被踩死的昆蟲、枯死的植物等,你當然可以直接告訴孩子:「它死了」。無需做過多的解釋,孩子會通過雙眼了解到「『死』是什麼樣」,從而在心中有一個概念。
  • 中國家長避而不談的死亡教育,對孩子的影響到底有多大?
    所以,父母首先要做的是先跟孩子解釋什麼是死亡?人死了會怎麼樣?把抽象的概念具體化,以便孩子容易理解。但是,抽象不容易理解的概念並不是說就直接不解釋了,死亡教育遠遠不該當真的發生家庭變故時才開始的。所以,對於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家長可以用比喻的方法跟孩子解釋「死亡」。比如說,當孩子養的寵物狗死了,就可以跟孩子說:狗狗死了,它不能像以前一樣蹦蹦跳跳,不能正常吃飯喝水和呼吸了,這就是死亡。
  • 你願意和孩子談論「死亡」嗎?死亡教育,是為了更好地活著
    從古至今,人們都在迴避死亡,以至於家長們也不願意和孩子談論與死亡相關的話題。 比如,每當孩子問到死亡時,家長的回答都是: 「其實,他只是睡著了。」 「他去了極樂世界,那裡沒有病痛。」 「小孩子不用知道這麼多,到一邊去玩。」
  • 「媽媽,你什麼時候死?」比性教育更重要的是死亡教育
    對於大多數中國人來說,死亡是一個諱莫如深輕易不會提及的詞彙。因為大眾默認死亡是不吉利的事,並且本能的害怕並逃避這個話題。就比如說,選個電話號碼這種小事,大家也會刻意避開「4」這個數字,只因為它是死的諧音。
  • 這個特殊日子,該如何跟孩子解釋「死亡」這個事?
    ​如何跟孩子解釋」死亡「」件事兒昨日為表達對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鬥爭犧牲的烈士和逝世同胞的深切懷念說到死亡這個詞,在這樣的時節、這樣的日子裡,相信孩子們也會有很多疑問出現在家長面前。雖然我們每個人也都會直面死亡,但面對孩子的問題我們父母又該如何解釋呢?孩子問: 「媽媽,什麼是哀悼活動啊?」 「爸爸,人為什麼會死啊?」 「爺爺、奶奶為什麼離開我們了?」 「媽媽,你以後也會死嗎?」
  • 常州一幼兒園開設死亡課程:不談死亡的生命教育不完整
    最近常州一個幼兒園因為開設死亡課程引來了網友的討論。根據家長啊接受記者採訪的時候透露說,他家的孩子剛上中班,前兩天回來的時候跟家長說。自己的皮球蟲死了,老師專門舉行了一場葬禮。比較了活的蟲子跟死的蟲子的區別,討論了死亡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