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李的母親因病過世了。
在葬禮結束兩個月以後,小李4歲的兒子突然說了這樣一句話「姥姥什麼時候來看我?」
這句話不僅讓小李一下子傷心起來,同時也激起了她的一系列思考:「我是什麼時候明白「死」這件事的?我現在該對孩子解釋「死」麼?這樣會不會太殘忍了?」
在中國,死亡教育和性教育一樣缺乏,甚至比性教育還要缺乏。
很多人都和小李一樣,想不出自己是如何明白「死」的,並且在對孩子的「死亡」教育面前顯得猶豫不決。
毫無疑問,讓孩子明白「死」是家長的必修課!原因有兩點。
死亡不可避免
親人的離世會讓人感到難過,未來自身的死亡會讓人感到恐懼,總之死亡常常是不好的事情。
可是,忌憚它的悲傷色彩,就不給孩子進行解釋,是十足的掩耳盜鈴的行為,因為死亡終究無法避免。
「死」讓孩子有壓力
死亡無法避免,又具有濃重的悲傷色彩,如果家長不對孩子進行「死亡」方面的教育,那麼當死亡在不經意間橫亙在孩子面前時,他幼小的心靈將會承受非常大的壓力,要經歷痛苦的掙扎。
比如有的孩子可能擔心自己會死、擔心父母會死,整天處在焦慮之中,這種精神損耗非常巨大,對孩子心理健康的負面影響不可估計。
因此,家長對孩子的「死亡」教育勢在必行。
不過,正如小李一樣,很多家長自己都還不知道自己怎麼明白「死」的,他們也沒有從父母那裡得到必要的「死亡」教育,那麼該如何教育孩子呢?
下邊這3點建議,希望家長自己理解以後,再教給孩子。
委婉告訴孩子死的必然性
「死亡」教育的起點,就是讓孩子明白死亡的必然性。
這個觀點相當具有衝擊力,要能夠委婉地教給孩子,家長首先自己得接受死亡是必然的這一觀點。
然後再由特殊到一般地給孩子舉例說明死亡,比如盤子碎了是一種死亡,花謝了也是一種死亡,可惡的蚊蟲被打死也是一種死亡,再到寵物離世,最後到人的死亡。
讓孩子知道足夠多例子以後,他慢慢就能理解死亡的必然性了。
讓孩子明白死是生的起點
死亡是必然的,但如果家長只讓孩子明白這個事實,只會讓他產生悲觀情緒,那才是真的殘忍。
所以,家長同時還要讓孩子明白:死並不是結束,死是生的開始。
比如,盤子碎了,它的碎片還會被重新利用;
花謝了,會有果實結出來;
小狗死了被埋在地下會變成養分,滋養地上的花草樹木等等。
這樣給孩子進行解釋,他就會漸漸明白,死去的事物會以另一種形式存在著,死亡並不只會帶來悲傷。
教孩子熱愛生活尊重生命
對孩子的「死亡」教育,最終要落腳在讓他熱愛生活、尊重生命上。
在孩子明白上邊的兩點以後,家長就要適時告訴他,生命是有限的,是珍貴的。
所以要好好珍惜現在的生活,愛自己的同時不傷害別人,尊重其他生命。
總之,「死亡」教育並不是家長對孩子單向的輸出,而應該是雙向學習,在讓孩子明白死亡的同時,家長自己也能對生命產生更深刻的認識,變得更加熱愛生活、敬畏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