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奕媽,原創文章,且看且珍惜。歡迎關注和轉載!
對孩子的死亡教育,和性教育一樣重要,應該從小教起。
最近看到很多中學生自殺的新聞,不禁令人唏噓。
近年來,學生自殺的現象層出不窮,為什麼會有這樣一個趨勢呢?
我覺得,除了來自學校和家庭中的壓力,還有學生本身的心理因素之外,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對孩子的死亡教育沒有做到位。
死亡,其實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和一個三四歲的孩子談論死亡,他肯定是不理解的。
所以,父母首先要做的是先跟孩子解釋什麼是死亡?
人死了會怎麼樣?把抽象的概念具體化,以便孩子容易理解。
其次,就是教會孩子面對死亡,生老病死本來是自然界的規律,
小動物會死,人會死,所有的生命都會走進死亡,但是我們可以記住那些美好的過往。
就像電影《尋夢環遊記》裡曾說的:人生的終點不是死亡,而是被遺忘。
面對孩子的對「死亡」的疑惑,很多父母為了省事或者是怕解釋不清,
來迴避孩子的問題。或者是用一些隱晦的說法來回答孩子。
但是迴避不代表不存在,你迴避的了一時卻迴避不了一輩子,
而且,面對孩子的疑惑,作為父母,我們應該懂得及時給孩子解惑,
才能引導孩子在以後的人生道路上學會自己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而不是通過迴避問題。
什麼是死亡?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理解能力也不同。
心理專家表示:少年兒童對死亡的認知,根據年齡,
家庭教育的不同和外界因素的影響,表現也完全不一樣。
①學齡前的孩子(1-3歲)
對於學齡前的孩子,我們可以運用比喻的說法來跟孩子解釋,
因為對於剛學會吃喝拉撒的他們來說,對死亡是最沒有概念的,
也比較難理解,他們只能通過父母的言語或表情中判斷「死亡」是件不好的事情,但這也很抽象。
但是,抽象不容易理解的概念並不是說就直接不解釋了,
死亡教育遠遠不該當真的發生家庭變故時才開始的。
孩子從1歲半左右,就開始會逐漸接觸到生命:
地上的落葉,死去的毛毛蟲,或是自己心愛的寵物離去了,
這時候,父母就應該抓住機會及時對孩子進行死亡教育了。
所以,對於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家長可以用比喻的方法跟孩子解釋「死亡」。
比如說,當孩子養的寵物狗死了,就可以跟孩子說:狗狗死了,
它不能像以前一樣蹦蹦跳跳,不能正常吃飯喝水和呼吸了,這就是死亡。
對於低齡孩子,家長們還可以藉助繪本來幫助孩子理解死亡,
比如《獾的禮物》、《爺爺變成了幽靈》、《湯姆的外公去世了》、《一片葉子落下來》等等。
這個階段的孩子對死亡只能有個粗淺的認識,並不能完全理解死亡的含義,
還需要父母在以後的教育中繼續普及死亡的概念。
②4-7歲的幼兒階段的孩子。
對於幼兒(4-7歲)階段的孩子,這時他們已經有了一定的社會認知能力,
在家長們的教育下,能辨別一些最基本的是非。
孩子們已經慢慢學會思考,一味的用比喻舉例子的做法,
孩子反而要被弄混了,這時父母首要做的「生命教育」,
就是告訴孩子,死亡是一件很危險的事,並培養好孩子的安全意識,這是非常重要的。
儘管人對危險的東西有本能的躲避能力,但是,
如果不及時教育孩子一些危險的意識,孩子就會容易陷入危險的處境,
比如說走到河邊就有意識不輕易玩水以免溺死,
如果沒有提前跟孩子普及這些危險意識孩子很可能會發生生命危險。
③7-13歲的兒童。
對於7-13歲的兒童,他們已經具備一定的獨立性,
和成年人一樣有悲傷的情緒,會思考,會判斷,什麼是死亡?
這時,家長就更不能拐彎抹角彎抹角了,想著用比喻舉例混過去,
應該面對孩子提出的問題,用科學的角度,讓他們以科學的眼光來看待這件事。
「可以帶他們去自然博物館,科技館,看看人是如何出生,
長大,老去,死亡,平靜地告訴他們,他們就不會害怕,反而會欣然接受。」
家長們切記,和孩子們表達「死亡」的言論時,千萬不要去嚇孩子,
不要讓他們對死亡產生過度恐懼感。
【奕媽說】對於孩子的死亡教育的話題的談論,其本質就是一個生命的教育問題,
當然也是孩子的一個認知意識,如果我們能夠教會孩子坦然接受生命的有起有落,有始有終。
那麼孩子自然不會害怕死亡,也會像我們一樣從容面對,花開有落,生命有時,
我們只需過好這一生,讓它是個美好的回憶,這就夠了。
作者:奕媽,新媒體撰稿人,家有一枚可愛小暖男,專注寶寶護理、教育、成長知識分享,育兒路上,一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