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號:「好爸媽在線」,第一時間學習好爸媽乾貨,成為更好的爸媽!
最讓老母親膽戰心驚的親子活動,莫過於給孩子輔導作業。上一秒母慈子孝,下一秒雞飛狗跳的經歷,想想都讓人崩潰。
可是在江西景德鎮有一位二胎媽媽卻絲毫不受此事困擾,原來她把給妹妹輔導功課的任務交給了哥哥。
視頻裡,不怎麼開竅的妹妹似乎一直犯著簡單的錯誤,在作業本上擦擦寫寫。哥哥終於壓不住怒火說:「再擦紙都要破了,寫!」
竟然把家長都害怕的作業輔導任務,推給了還是孩子的哥哥,有網友評論「這個媽媽也太能偷懶了吧!」
可就是這樣一個「懶」媽媽,卻帶出了一對相親相愛的兄妹。
平時出門,哥哥必定牽著妹妹的手,生怕她丟了或摔倒,買了麵包也會把更美味的留給妹妹。
而妹妹也特別貼心,每次哥哥犯錯,她總會反覆交代媽媽一定要好好說,千萬不能動手打哥哥。
蘇芩曾說過:讓世界低頭,是一種霸氣!讓自己放手,也是一種魄力!
「懶」媽們便是有這種魄力,在育兒的路上敢於放手,給予孩子更多的信任和空間。
這種寬鬆的家庭環境,反而更能激發孩子們的自律和責任。他們的表現也往往會超出父母的預期,為大家帶來意外之喜。
一、「懶」媽帶出的孩子潛能驚人
演員胡可一直都認為在帶孩子這事上,媽媽不必過於勤快:「大人做的越多,孩子會做的就越少,給他們一些空間,你會看到一個勤勞、勇敢、有責任心的寶貝。」
在她的培養下,6歲的安吉用小搓板洗起自己的衣服來,已經有模有樣。
胡可在微博上還發了一則安吉輔導弟弟小魚兒英文的視頻,並笑稱:「哥哥可以帶著弟弟閱讀了,老母親可以放心出差了。」
看看兄弟倆,一個耐心的領讀,一個認真的跟讀,這和諧又溫馨的畫面是多少媽媽們夢寐以求的。
智慧的老母親都會發現,當她們開始「偷懶」的時候,給予孩子更多的自主空間,他們不但能自覺地學習,甚至可以開始輔導年幼的弟妹了。
著名學前教育專家陳鶴琴先生有句話,讓我特別認同:「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讓他自己去做。」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他會漸漸對不同難度的行為動作感興趣。
做一個智慧的「懶」媽媽,在安全的前提下,孩子能幹的就是提倡的,安全的就是可行的。
放手讓他去做,漸漸你會發現,那個看似柔弱的小身體裡,其實隱藏著巨大的潛能,他不但能照顧自己,還能慢慢學著去關愛他人。
二、「懶」媽帶出的孩子更懂感恩
在《少年派》裡,女兒林妙妙跟媽媽又吵起來了。
原來即使孩子已經上了寄宿高中,可是媽媽仍舊裡裡外外地操心,事無巨細的管束。
她怕孩子挑食,讓女兒照著自己列出的菜單去食堂打飯,怕天冷了孩子不會自己添衣,又不厭其煩地提醒妙妙穿秋褲。
可是衣食住行都由媽媽操持著的妙妙,卻一點也不能體會媽媽的苦心。
她只一心想著快點高考,報個最遠的大學,早日掙脫媽媽的控制。
愛孩子是每個母親的天性使然,不過我們是否有考慮過,這份濃厚的情感,只能化作對孩子細緻入微的照顧中嗎?
事實上,在養育孩子這件事上,媽媽付出的越多,代勞的越多,換來的可能只是他們的抱怨,而不是感恩。
一次和兒子一起回家,我一路抱著他早已腰酸背痛,打算讓他自己走一段,誰知他根本不願體諒我,還哭鬧著強調:「媽媽以前都可以抱,現在也可以!」
我這才發現自己辛勞的付出,最後換回卻是孩子的理所應當,甚至無理取鬧。
於是暗暗決定,要做一個「懶媽媽」,把屬於孩子的事,都交由他自己完成。
漸漸地兒子學會了洗碗,洗襪子,扔垃圾,澆花,會把被牛奶潑髒的地板擦拭乾淨。看到我忙的時候,還能主動要求幫忙取快遞。
曾經有教育學家指出:「孩子們天生就有做貢獻的內在欲望。」
他們渴望通過自己的對家庭的貢獻得到父母的認可和表揚。
在「懶」媽的刻意培養下,力所能及的自理或幫父母做事,能為孩子帶來強烈的歸屬感,價值感和能力感,並在這個過程產生同理心,學會體諒和感恩父母的付出。
三、想當「懶」媽,可沒那麼容易
無論從孩子自理能力,心智發展,還是從家庭氛圍,親子關係等多方面考慮,越來越多的媽媽都意識到「偷懶」的好處。
可事實上,想要做個合格的「懶媽」並不容易……
1、首先,你要狠得下心
曾經看過一則新聞,媽媽竟然讓11歲盲女兒每天獨自上學。
有人批評這位媽媽竟懶成這樣!完全是不負責任,可新聞背後的真相卻令人動容。
原來,媽媽知道女兒身有殘疾,而自己不可能照顧她一輩子,只能狠下心讓孩子早早學著自理。
每天女兒上學,媽媽就跟在她幾米遠的地方暗暗保護她。
兒童心理教育專家藍海博士說過:「做一個為孩子遮風擋雨的父母很容易,但做一個心上插把刀看著孩子受苦的父母非常不容易。」
看著孩子弱小的身影,多少媽媽捨不得讓她苦著,累著,事事為她代勞。
殊不知,只有當你狠下心,把孩子可以做的事交還給她,她才有成長和鍛鍊的機會。
2、足夠的耐心是關鍵
當我決心要放手培養孩子自理能力的時候,第一個目標就是讓他學會自己吃飯。
雖然他樂意配合,但是畢竟當時年紀小,口手的協調力和控制力都不好。
一餐飯下來,飯粒,菜葉,還有湯汁,經常是撒得滿桌,滿地,外加他滿身。
媽媽們都知道,這種清理所花費的時間,要遠遠多於我們直接餵孩子吃飯。
每每這時,老母親們就容易火氣上躥,甚至為圖一時省心又開始給孩子餵飯。
可事實上,只有經過足夠的練習後,孩子才能掌學會自己吃飯的本事。
馬雲曾說過:「今天很殘酷,明天更殘酷,後天會很美好,但絕大多數人都死在明天晚上。」
忽視孩子的成長節奏,缺乏足夠的耐心,會讓我們很難堅持過「明天晚上」,又怎麼能迎來孩子完全自理的「美好後天」?
3、怎樣布置任務,還需要你的巧心
自主教養倡導者趙昱鯤曾總結出「跳一跳,夠得著」,這個孩子身上非常顯著又有趣的特點。
他認為兒童對肯定能完成的任務不感興趣,對難度太大的事也不抱希望。
唯獨對那些「跳一跳,夠得著」的內容,情有獨鍾,特別著迷。
利用這個心理特點,我們為孩子安排任務時,可以根據他們的能力,選擇稍微有些挑戰性的事務。
比如,兩歲時孩子已經能熟練用勺子吃飯,不要急著就讓他學用筷子,先給他一把叉子試試。
新鮮而又難度適中的挑戰能把孩子的興趣一再點燃。
這種循序漸進的方式,會讓孩子們在好奇心和成就感的驅使下,樂於學習新的生活技能,最終不但能成為自理小達人,還會是媽媽的好幫手。
一位母親想成為一名合格的「懶媽」時,需要面對更大的挑戰,但我們知道,此時這一份「偷懶」,是成就了孩子,更是成全了自己。
當孩子們有能力照顧自己,甚至他人的時候,媽媽們也就擁有更多屬於她自己的時間。
就如同知名育兒博主王人平所說,「除了是父母,我們更是自己。立足成為最好的自己,就是給孩子最好的教育。」
智慧的「懶」媽明白如何將從孩子們身上省下的精力投資在自己身上,與孩子一同成長的媽媽,才是真正的好媽媽。
本文出處為「好爸媽在線」,歡迎轉載,轉載請註明作者和出處!
作者:季念
註:部分圖片源於網絡,侵刪。轉載文章時請勿修改內容,侵權自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