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面對死亡總是很恐懼?用這幾個方法,輕鬆教會孩子生命與死亡

2020-12-22 小屁孩兒

文|文兒

關於死亡的概念,不同時期人們的理解是不一樣的。歲數太小的孩子對死亡的概念一知半解不怕死亡,歲數大了的老人大多也會想得更開。而最尷尬的往往是人到中年的家長,或者說越到中年越害怕。很多家長即使現在已經而立之年了,仍會對死亡感到恐懼、焦慮、甚至經常做噩夢,平時最忌諱的也是這一部分。畢竟到了這個歲數,無論發生什麼變故,一個家庭裡最不能崩潰的就是我們這代人。

前段時間有個同事告訴我,她的孩子放學回來就撲到媽媽懷裡,說媽媽以後死了怎麼辦,說自己很害怕媽媽離開自己。現在的很多家長都覺得小孩子還不知道生死這一類的問題,但其實他們已經有所知曉了,如果家長沒有及時告訴孩子,就會讓這種恐懼心理長時間伴隨孩子。

對於不知道怎樣告訴孩子的家長,不妨試一下這兩個方法。

清明節帶孩子去掃墓

清明掃墓,一個很隆重的儀式,也是我們緬懷先人的方法。這麼近距離的感受死亡,才會珍惜現在的生活。告訴孩子,墳墓裡面的是他的先祖,讓他去行個禮,給先祖們講下最近自己的表現,再跟他講下先祖們生前的故事。掃墓回來,一大家子聚個餐。讓他感覺到家族的延續,其實是很溫馨的一件事。另外,祭祀後我們還會在田地裡挖茭頭,春筍,棉菜,蕨菜,其樂融融。

現在很多家庭都會在清明節帶著孩子去掃墓,一家人有說有笑,清明的墓地熱熱鬧鬧,看到的更多是生機,是活著的人對未來的期許。

通過優秀的影視作品,繪本等幫助小朋友理解死亡

需要注意的是,有時候過於直白的解釋,雖然會讓孩子為此更珍惜生命,一點小事就覺得生活幸福,活著真好,但總體來說這件事對小孩子的負面影響較大。一些用詞還需要斟酌,畢竟每個孩子的承受力和理解力不一樣。

這種時候就可以陪孩子觀看一些諸如《尋夢環遊記》,《獅子王》等非常優秀的動畫作品,不僅可以藉此給孩子解釋死亡的話題,也慰籍對故去親人的思念,更為我們未來面對死亡,能夠更加坦然及釋懷。

相關焦點

  • 孩子成長路上,最需要補課的是死亡教育,因為它教會孩子熱愛生命
    我們能夠活著,是幸運的,也是烈士們用生命換來的,是他們奮戰在一線,為我們築起了安全的圍牆,致敬英雄們!也許,在這一天,會有孩子問,媽媽,為什麼人會死?當孩子問出這個問題時,我們就該考慮如何對孩子進行死亡教育了。
  • 教會孩子直面死亡,是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這是作為一個父親不讓女兒受到傷害的做法,我們可以理解。但是選擇合適的方式教導孩子正確的認識和面對死亡,對孩子來說其實更為重要。 教育學博士張淑美指出:兒童在4歲左右就會產生死亡的概念,如果無法得到正確引導,容易對死亡產生錯誤認識,進而產生負面情緒,影響一生。
  • 北大教授何懷宏:今天,我們如何與孩子談論生命與死亡?
    生命是什麼?死亡是什麼?死亡可怕嗎?生命的意義在哪裡?成長中,您的孩子一定也問過您這些問題。疫情期間,關於生命的價值與意義的思考每時每刻都在叩問著我們的心。我們應該如何教孩子合理看待生命和死亡,過有價值的生活?一起來看看這篇文章。大家好,我是何懷宏,北京大學哲學系的教授,今天很高興來到這裡和大家交流一下,怎麼和孩子談生命與死亡。
  • 魂斷可可西裡,出走西雙版納:孩子的生命和死亡教育,須儘早抓起
    對他人生命淡漠和殘忍到如此程度,實在讓人費解。這些事件的發生都在提醒我們:對孩子的生命和死亡教育,刻不容緩,這需要學校教育的配合,更需要家長善於抓住契機引導孩子。而生命和死亡教育,其實從幼兒時期就可以進行了。
  • 死亡教育:孩子生命教育裡不可忽視的必修課
    小時候也會很恐懼醫院,因為醫院裡很多醫治無效的人也會死。所以對死亡這個話題,在我的成長記憶裡,是悲痛的、黑暗的、恐怖的和可怕的。有的家長也會很避諱跟孩子正面談論死亡的話題,經常迴避的結果是:如果沒有接觸過身邊的人離開的孩子,在他們的認知世界裡,要麼根本不知道有死亡這回事,要麼無法以積極坦然的視角看待死亡。
  • 解析《小小的願望》:面對"死亡教育",我們都欠孩子這門必修課
    家長們往往採取敷衍掩蓋的態度面對孩子對死亡的疑惑,選擇用&34;去美化死亡,是否有想過,當孩子有一天真的理解了死亡的含義,所遭受到的打擊又是否會導致孩子的崩潰?在前不久上映的電影——《小小的願望》,令很多人感觸頗深。
  • 問答 | 如何面對非正常死亡,比如孩子夭折?
    學員:如何面對非正常死亡,比如孩子夭折?沈老師:夭折的孩子對父母的影響不太大,因為父母已經成人了,比較難成為動力的部分。但會影響父母對待其他的孩子,會在其他的孩子身上找夭折孩子的影子。父母對所有活著的孩子會心存恐懼,恐懼活著的孩子會像夭折的孩子一樣夭折,會導致父母對活著的孩子過度溺愛、過度保護、放縱和照顧。如果不處理好,父母也會限制自己的發展,限制自己的快樂,會破壞夫妻關係的。怎麼處理?對非正常死亡的處理,我們面對它,不逃避、不隔離、不壓抑。在家庭裡面我們鼓勵分析,支持和哀悼。
  • 關於「死亡」的話題,是孩子一生的必修課,父母要教給孩子
    」這個詞對人們來說過於沉重了,談到「死」,我們總是諱莫如深。《壽命圖鑑》一書中說:「在孩子問的所有問題中有兩個最難回答:一個是性,一個是死亡和生命教育。」三種方法,跟孩子聊死亡其實在3歲前,孩子是沒有生命和死亡的概念的,一般也不會主動問起, 家長不必刻意強調 。
  • 日本孩子的死亡教育被批太「血腥」:如何給孩子上好生命這一課
    這其實就是生命教育能夠告訴孩子的,人生並不都是快樂的,也會有分離有失去,而如何用正確的態度來對待失去,如何面對分離,這才是爸爸媽媽該告訴孩子的,也是孩子成長前所應學到的一課。比如8歲以上的孩子,已經可以進行正常的生命教育了,面對孩子的一些疑問,已經不能說是矇混過去了。而是應該用科學的角度以及態度來看待這件事,了解生命了解死亡。一般來說給孩子講述生命教育這件事,或者回答孩子一些關於死亡的問題,總的原則是「不避諱」「清晰」「簡單」。
  • 日本孩子的死亡教育被批太「血腥」:如何給孩子上好生命這一課
    這其實就是生命教育能夠告訴孩子的,人生並不都是快樂的,也會有分離有失去,而如何用正確的態度來對待失去,如何面對分離,這才是爸爸媽媽該告訴孩子的,也是孩子成長前所應學到的一課。比如8歲以上的孩子,已經可以進行正常的生命教育了,面對孩子的一些疑問,已經不能說是矇混過去了。而是應該用科學的角度以及態度來看待這件事,了解生命了解死亡。
  • 面對死亡的恐懼,生存的焦慮,如何做自己的主人?
    擺脫靈性商品,分享生命心法,心累的時候來『生命花園』歇一歇吧!人本存在的四大終極課題,第一個就是死亡,人對於死亡的恐懼最為強烈,死意味著「我」整個消失不見。正好延續上周「恐懼」的主題,這期一起看看恐懼的正向意義,如何面對死亡的恐懼跟生存的焦慮。
  • 「媽媽,我不想死,也不要你死」,孩子恐懼死亡,父母應該怎麼做
    導讀:「媽媽,我不想死,也不要你死」,孩子恐懼死亡,父母應該怎麼做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媽媽,我不想死,也不要你死」,孩子恐懼死亡,父母應該怎麼做!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如何跟孩子解釋死亡這件事?
    ……這些問題都體現了孩子內心的恐懼和擔憂,需要父母的幫助和引導。一般當孩子四歲左右,家長就可以跟孩子探討有關死亡的話題了。,這不僅沒有解釋清楚還會讓孩子更困惑,對死亡產生幻想。我們要用具象化的事情來描述死亡,什麼是死了?死了就是身體停止活動,不能感受到餓了或冷了,也不會呼吸、吃東西了。這樣的解釋,孩子會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如果你覺得用語言無法和孩子解釋明白的時候,也可以借用繪本和動畫片向孩子說明。
  • 面對孩子,「死亡教育」是否需要!
    他們從小接觸的就是善良的、快樂的、沒有一點灰暗的一面,從童話故事到生活實際,基本很少會告訴孩子存在於世上灰暗的一切,甚至對於死亡也是各種美化過的,因為孩子畢竟還小。可是,如果從小接觸了這一切,當有一天死亡來臨時,他可能會一時難以接受,並因此而心靈受到重創。
  • 清明節,「死亡教育」這節重要課,如何和孩子說?
    死亡教育,一直以來在孩子的教育中缺席。但經過了新型冠狀肺炎病毒之後,我們深刻意識到教會孩子更好的面對死亡刻不容緩。趁此節日,我們就來聊一聊如何面對死亡吧?
  • 你欠孩子一堂死亡教育課!及時補課,讓孩子珍愛生命、遠離危險
    然而,家長的避而不談的教育方式,看似在保護孩子幼小的心靈,實則是讓孩子對死亡進行自我猜想並建立意識。於是,我們的孩子對於死亡和生命的認識變得非常偏頗:很多孩子對死亡存在著恐懼和陰影,經常擔心和害怕自己及至親會離世,擔心生病、睡覺、躺下後會死,死後就會被扔掉等;有些孩子認為既然生命的終點是死亡,為何還要活著,感到生活沒有意義。
  • 『凝視太陽:面對死亡恐懼​』推薦序 2
    能為《凝視太陽》寫推薦序,對我而言,更是對我內心深處他人所看不見的恐懼與哀傷,所給予的最大支持與安慰。分成七章的這本書,我並不準備逐章地給予說明、推薦與評論,畢竟在亞隆大師如陽光般的照耀下,我不過是陰影,陰影如何論斷太陽呢?而且一本書已經有明確的「閱讀指引」提供閱讀方向。因此如果您要閱讀這本書,我相信不論是饒富感性的內容或充滿知性的文字,都可以直接打動正準備閱讀的您。
  • 為什麼孩子需要死亡教育
    活著的人很少思考死亡,對死亡沒有正確的認識,就連孔子都說:「未知生,焉知死?」這使得死亡對現代人來說,是一個未知的領域。有個很火的視頻,關於10後的小朋友談及死亡。90%的孩子表示,父母會迴避此類問題;大部分家長和孩子認為這是一件很「晦氣」的事。
  • 父母忽視生命教育,哥哥帶妹妹跳樓……清明節該和孩子談談「死亡...
    在給先祖掃墓的過程中,家長應該適宜地向孩子解釋死亡,讓孩子學會接受死亡,不懼怕死亡,這其實也是樂觀面對生命的一種態度。反之,如果孩子沒有正確理解死亡,可能出現死亡恐懼,從而令他們做出很多反常的行為,如,不停追問父母關於死亡的問題;害怕和媽媽分開;擔心自己會死;擔心媽媽等重要親人會死……如何進行生命教育面對「死亡」這個必須面對但誰都不願意提及的話題,大人們應該如何與孩子溝通呢?
  • 孩子膽小、害怕怎麼辦?這幾個方法,幫助孩子克服恐懼
    平時,小傑自己也不敢獨處,他總說害怕,媽媽問他怕什麼,他又說不清楚,結果總是自己一個人悄悄地流淚。其實,膽小是出於孩子的一種恐懼心理。心理學家認為:兒童產生恐懼的直接原因是中樞神經系統對外界刺激過於敏感,這種過度敏感一方面與母親懷孕期間緊張過度、憂慮以及難產等有關,另一方面也與父母對孩子過多地進行限制或者過度保護、溺愛等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