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最新實時統計數據,目前全球確診新冠肺炎已達700多萬例,死亡超過40萬例。雖然武漢早已經解封,但世界上很多國家還處在疫情大爆發時期,我們這顆警惕的心依舊不敢放下。
就在家裡人在談論確診人數、死亡人數的時候,兒子湊個腦袋過來,問道:「媽媽,他們為什麼會死?」
「因為他們感染了病毒。」我回答道。
「如果不感染病毒,人會死嗎?死了會去哪裡呢」兒子又問。
「去一個很遠很遠的地方。」我答道。
「他們還會回來嗎?爸爸告訴我爺爺去了很遠的地方,那爺爺什麼時候回來呢?」兒子問題越來越多。
我感覺自己額頭冒汗,應付顯然不是應對之策,是時候對小傢伙來一場死亡教育了。
疫情最嚴重的時候,孩子的爺爺不幸去世。儘管村裡嚴格管控,要求喪事簡辦,但是老家院子裡還是比往常人要多一些。
面對著靈堂前痛哭的爸爸、大伯、姑姑,孩子顯然有些不知所措,夜晚的時候,還偶爾會被哭聲嚇到。可在這麼小的孩子面前說出一個「死」字我們有些於心不忍,更重要的是也害怕孩子提出一系列問題,我們無法回答。
儘管兒子在問「爺爺去了哪裡」時,我們暫時性搪塞過去了,但該來的總會來,開頭的一幕讓我知道逃避解決不了任何問題。
我上網搜索了很多關於死亡教育的知識,在充分準備之後,我選擇了《小雞球球和向日葵》與《爺爺的幽靈》這兩部繪本作為對孩子進行死亡教育的切入點。
《小雞球球和向日葵》裡,小雞球球肚子餓了,想吃山坡上的種子,但是種子告訴它等一等就可以吃到新鮮的葉子。
於是小雞球球開始每天去山坡上看葉子長大了沒有,還拔草、澆水,細心照顧葉子。慢慢地,葉子越長越大,葉子杆上還長出一個大大的花蕾。
有一天,花蕾開出了一朵很大的向日葵花,葵花教給了小雞球球很多知識。夏天,太陽毒的時候,向日葵還用葉子給小雞球球遮陰涼。小雞球球不想吃向日葵的葉子了。
後來它發現向日葵的花瓣蔫了,杆彎了,葉子也黃了。葵花籽從乾枯的葵花上飛落下來,小雞球球的眼睛裡流出一顆一顆大淚珠。
讀到這裡,兒子傷心地問我:「媽媽,向日葵是死了嗎?」
我對他說:「葉子是會枯萎的,但是四季更替,又會長出新的葉子來。咱們繼續往後讀。」
散落的葵花籽讓小雞球球不要傷心,明年夏天再到山坡上來。約好的夏天來臨之後,小雞球球發現,它和向日葵一起玩過的山坡上,開滿了向日葵。
兒子聽到這個結局臉上明顯有了笑容。我趁機對他說:「人也會死,有的是因為病毒傳染,有的是年老生病而死,比如爺爺就是患了很嚴重的病才去世。」
「媽媽,那你和爸爸會死嗎?」兒子緊張地問道。
「會,就像葉子會枯萎一樣,可是我們還很年輕,會好好鍛鍊身體,只有很老很老的時候才會離開。你不用擔心,孩子。」我坦言道。
「媽媽,向日葵又開滿了山坡,那麼人死了還會回來嗎?」
「人死了就不會回來了,這是和葉子不同的一點。但是我們有一種辦法可以讓死的人永遠活著。」
「什麼辦法?」兒子來了精神。
我們接著看《爺爺的幽靈》這本繪本吧。
有一個小男孩叫艾斯本,他最喜歡的爺爺有一天因心臟病去世了。媽媽卻告訴他「爺爺變成了天使去天堂了」,爸爸則告訴他「爺爺變成泥土,到地下去了。」
可艾斯本並不相信。直到有一天,爺爺變成了幽靈來到了艾斯本跟前,艾斯本高興極了,可是爺爺卻不快樂。原來爺爺之所以會變成幽靈,是因為在世的時候忘記了做一件事情。
於是爺孫倆一起去尋找那件遺忘的事,然而爺爺想起了很多,卻唯獨想不起那件被遺忘的事。直到最後,爺爺在艾斯本的房間裡想了起來。
他對艾斯本說:「想起來了,是一件關於你和我的事情,我忘記和你說再見了,我的小艾斯本。」
爺爺和艾斯本都哭了。那天夜裡,爺孫倆告別後,爺爺就穿過牆壁走了。艾斯本站在窗口目送爺爺消失在了黑暗中,然後將爺爺的照片掛在了自己的房間裡。
「你想到是什麼辦法了嗎,兒子?」我試探地問道。
「媽媽,拿一張爺爺的照片放在我的房間裡,我只要看到照片就會想起爺爺。」
我心裡一熱,繪本裡的故事起了作用,於是接著對兒子說:「你說的對,兒子,所以死亡並不可怕,只要你記得爺爺,你的心裡想著他,爺爺就會永遠活在你的心裡。」
看著兒子舒展的眉頭,我知道他應該已經解開了自己的心結,雖然一時半會對死亡不會理解的那麼明白,但至少對死亡有了一定的認知,沒有那麼害怕和恐懼了。
在中國,大多數父母不願意和孩子談論死亡,有的是害怕孩子一時接受不了殘酷的事實,有的則是認為孩子還小,長大自然就懂了。
根據《南方都市報》的一項調查數據顯示:在接受調查的300名家長中,僅有13.6%的人會認真回答孩子提出的關於死亡的問題,而超過60%的家長則選擇避而不答。
所以,死亡教育在中國現代家庭教育體系中仍處於一片空白。白巖松說:「中國人討論死亡的時候簡直就是小學生,因為中國從來沒有真正的死亡教育。」
3月23日,著名國標舞王劉真去世。據悉劉真在2月19日當天被媒體曝出因心臟問題住院進行開刀手術,在手術過程中一度昏迷不醒。後來又被發現腦部出現缺氧、自發性腦出血等狀況,雖然院方安排開顱手術全力搶救,然而還是沒有挽回劉真的生命。
丈夫辛龍因為不忍讓女兒看到劉真的病容,始終沒讓女兒探病。劉真去世,他也沒有告訴女兒媽媽離去的事實。這是作為一個父親不讓女兒受到傷害的做法,我們可以理解。但是選擇合適的方式教導孩子正確的認識和面對死亡,對孩子來說其實更為重要。
教育學博士張淑美指出:兒童在4歲左右就會產生死亡的概念,如果無法得到正確引導,容易對死亡產生錯誤認識,進而產生負面情緒,影響一生。
因此,家長與孩子談論死亡,其實是一種積極的溝通方式,可以幫助孩子更好地面對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和挫折。當孩子向家長詢問相關話題時,一定不要迴避,這是一次教會孩子理解死亡意義的機會。我們應該讓孩子學會勇敢面對,接納悲傷。
1.不要用委婉語言表達死亡。比如不要用「爺爺是在睡覺」、「媽媽出遠門了」這樣委婉的詞語去表達死亡,這樣的詞語看似可以讓孩子免受死亡和失去的痛苦,實則從效果來看弊大於利。
因為孩子們不會抽象地思考問題,當家長使用委婉的語句時,孩子們只會具體地去思考。當你告訴孩子「爺爺要睡一個很長時間的覺」,年幼的孩子無法理解爺爺去世的現實,甚至一直期待爺爺會醒來,這樣他們反而會更困惑和沮喪。
「死亡」、「去世」這些詞語可能聽起來很刺耳,但是父母要教會孩子知道這些詞彙,才能在悲傷中接納死亡,從而慢慢理解死亡的意義。
2.要向孩子展示真實的自己。面對死亡,很多父母會在孩子面前掩飾自己的情緒,生怕過度悲傷或者痛哭會嚇到孩子,其實這樣做反而阻礙了孩子對負面情緒的認知。
父母正確面對死亡的態度,直接影響到孩子對生死的價值觀。我們的悲傷不要怕被孩子看到,相反還要告訴孩子,即使大人在遇到這樣的情況,也會難過、傷心,也會痛哭,這都是正常現象。這樣孩子在遇到挫折時,能夠知道自己的負面情緒是正常的,就不會害怕和恐懼,從而能夠更好地面對未來。
3.親人離世的痛苦終究會隨著時間而淡化,思念是我們唯一能留住他們的方式。我帶著孩子看了電影《尋夢環遊記》,一部以夢想為引的動畫片,卻恰到好處地詮釋了生與死的關係。如果家長不知道該如何向孩子解釋死亡,這部電影具有很好的借鑑意義。
在這部片子裡,有這樣一段話:「在亡靈世界裡,死去的人其實並不寂寞。但是,如果沒有人在緬懷你、祭祀你、記得你,你漸漸被遺忘,那麼你會進入最終的死亡,也就是永遠的消失。」真正的死亡,是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人記得你。
因此,我們可以帶著孩子給逝去的親人掃墓,和孩子一起回憶親人的一生,時常翻看他們的照片......類似有儀式感的事情,都是為了讓孩子明白,死亡不是終點,遺忘才是。
孔子曾說:未知生,焉知死。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經的歷程,面對孩子,死亡教育不應該成為一個諱莫如深的話題。只有對孩子進行正確的引導,才能讓他們用更加平和的心態去看待死亡,從而懂得珍惜生命,珍惜現在的生活。、
作者:謙謙君子328,一個愛看書、愛寫作的職場媽媽,願與天下媽媽一起探索育兒之道。 歡迎對所分享的主題進行點評和留言,感謝您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