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讀《回憶蘇格拉底》這本書的時候,書中第二卷蘇格拉底和大兒子蘭普洛克勒斯就「每個人應該對自己的父母有感恩之心」這個質樸的道理進行了討論,對話的背景是蘇格拉底聽到他的大兒子蘭普洛克勒斯對他母親的抱怨,特別的是蘇格拉底沒有直接以父母的身份去告訴孩子應該怎樣怎樣,而是通過一連串簡單的提問讓大兒子蘭普洛克勒斯自己得到最後的答案,明白感恩這個道理。
蘇格拉底是不同的,作為父母,面對孩子的不滿和抱怨,他沒有直接使用他父親的身份去明令指示性地告訴孩子應該怎樣怎樣,因為他清楚,從心底裡沒有人喜歡被說教,而且沒有什麼道理比自己想明白更讓人信服。
同時在這段對話情境裡,蘇格拉底也給作為父母的我們樹立了一個很好的典範,再沒有什麼比讓孩子自己探索和發現生命和世界的存在以及意義這份禮物,更能對他們產生深遠的影響了……
而在《給孩子的哲學探險故事》這本書裡,十四歲主人公奇奇的爸爸就是像蘇格拉底一樣送給了奇奇一份神奇無比的生日禮物,讓奇奇和他的另一個夥伴追隨著探索尋寶的路線,不僅一次次在他們周圍的生活裡勇於去找尋每一個挑戰的答案,同時也在這場探險裡一次次探索到關於世界和生活的新的知識。
那麼「孩子的哲學」又是什麼?作為父母我們最想要教給孩子什麼?面對孩子天馬行空的提問,對世界的好奇,對生活意義的追問,我們怎麼回答才是最好的?」兒童哲學之父馬修·李普曼說過:「我們的教育如果不能教會孩子思考,那麼這種教育從根本上來說是失敗的。」他沒有提到什麼算是成功的或者最好的教育,反而定義了給孩子的什麼是失敗的教育。
所以「孩子的哲學」是什麼?它是「兒童哲學」,是讓孩子學會了解周圍事物的意義,學會獨立思考,學會自主尋找,以及獲得生活和人生的意義。《給孩子的哲學探險故事》這本書裡,小主人公奇奇就是因為一場和老師的課上討論,覺得人最終的結局都是走向死亡,產生對上課學習消極倦怠的心態。這種念頭我們大多數在上學的時候都可能產生過,可是面對這個問題,奇奇的爸爸卻用了一種奇特的方法——探險故事的形式——來用簡單易懂的語言,引導奇奇的思考和探索,認識世界還有認識哲學。
每一次的探險故事都伴隨著一個哲學問題,或許是「世界是如何產生的」、或許是「一個人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嗎」,又或許是「人可以永生嗎」……伴隨著每一次奇奇和他的小夥伴妙妙的解答,他們都對世界產生進一步更深的認識,同時也帶領著我們讀者一步步開啟哲學的啟蒙和思考之門。
《給孩子的哲學探險故事》這本書裡奇奇的爸爸給了奇奇一扇打開世界知識的任意門,讓奇奇了解到世界不僅是可以被認識的,還是可以通過我們的努力去改造甚至變得更好的。他憑著亦師亦友的身份指引著孩子們,讓他們自己去尋找問題的答案,解決自己的疑惑,發現生活的意義。這樣耐心溫馨的舉動,不僅奇奇的爸爸是這樣做的,本書的作者海天也是這樣,他以哲學為主題講述的這樣一個精彩的少年探險故事,也正是他精心準備送給自己孩子的一份特別的、包含深深意義的禮物。
所以,「與其給出標準答案,不如讓孩子學會如何思考。」兒童文學理論家方衛平在為這本書撰序時寫道,「那些遍布字裡行間的思索和探究,如果成為故事之外少年朋友們繼續思考的起點,那麼作者的寫作用心,就一定會得到更加動人的實現。」讀完了這本書,我感受到了既身為作者同時又是父母的海天,對孩子成長過程中陪伴的那滿分用心,那麼同樣作為父母的我們,是不是也可以給我們的孩子準備上這樣一份心意滿滿的禮物,因為再沒有什麼能夠比智慧更值得我們自己為之付出並且傳授給我們的孩子,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