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父母理想中孩子的模樣:聽話、不頂嘴、積極主動念書、不讓父母操心、不會早戀、不會去想和學習無關的事情...
如果誰家有這樣的孩子,想必一定是會收穫無數羨慕的眼光。
老人們常常會抱怨,以前家裡三個五個一樣都長大了,還成長的很好,怎麼現在家裡就一個兩個還這麼多問題?的確,如今的生活,有太多紛擾,和幾十年前相比,已經有了太多的不同。面對各種各樣的吸引力和擾動,如果孩子還能表現的和理想中一樣完美,真的不應該為此高興的太早。或許,是孩子潛在的問題還沒有顯現出來。
因為過於聽話的孩子,完美到不真實。
真實的孩子,應該是這樣的:會發脾氣、亂丟東西、喜歡玩手機玩遊戲、周末和假期總想著同學出去玩、喜歡二次元cosplay和一些家長看來奇奇怪怪的東西、房間書桌亂七八糟、總覺得父母愛嘮叨煩死了......
似乎大部分的孩子,就是這個樣子。而這,其實也是孩子們的常態。
現實生活中,面對孩子的生活習慣、學習習慣,父母時常覺得會很挫敗,因為總認為自己為了孩子付出很多,廢了九牛二虎之力,可孩子的表現,卻始終達不到想像中的樣子。
或許,需要邀請父母來一起思考:如果我們的期待和孩子不一致,到底會發生什麼事情呢?
從孩子上學以後,我們開始習慣性的說教、嘮叨、甚至難免對孩子責罵和懲罰。當然,我們的出發點都是好的。
然而慢慢的,親子關係似乎變得相敬如「冰」。「吃了嗎?」、「看書了嗎?」、「考了多少分?」......每天談論的,只是一些冰冷的話。
孩子進入小學、進入初中、上高中,每個階段都會有很多困難,需要孩子去適應和克服。作為家長,我們時常感到疲憊不堪,其實孩子們也輕鬆不到哪裡去。
面對學習、人際、生活,孩子難免會有很多困惑,比如覺得「數學好難,我怎麼都學不會」、「最近和朋友鬧彆扭了,不知道該怎麼辦,好難過」...孩子這些真實的想法,也總會被學習成績、課堂表現、課外班掩蓋。
從進入學校以後,父母關心的重點,開始更多的集中在課業,問的最多的是關於學習,最能引發爸媽情緒的是考試成績。孩子在不同年齡段應該有的興趣愛好,孩子真實的內心世界,卻往往被我們忽視。
慢慢地,孩子很少再去表達,因為孩子會覺得,無論自己說什麼,都不能有自己的聲音,總要聽父母的話。很多青少年和家庭的割裂,往往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的。
總有家長前來諮詢,孩子和自己的關係越來越疏遠,回家就把自己關進房間,不願多說一句話......
家長們的焦慮總是有太多相似,或許我們需要去想一想,為什麼孩子現在不願意交流了呢?孩子願意和我們聊天時說的最多的話題是什麼,而事實上我們又試圖和孩子去談論些什麼呢?...
回應一個人的需求,可以滿足他的情感需要。
所有關係和諧的關鍵,都在於積極回應並表示興趣。
很多女性都表示,當自己拿到駕照後,最忌諱的就是老公當「陪練」。因為駕駛技術嫻熟的老公,會在旁邊不停的嘮叨說教...
其實老公並沒有錯,他希望用他自己已有的寶貴經驗告訴你開車的要領和技巧,希望可以少走彎路避免不必要的損傷,然而他錯在,沒有給你自己去琢磨探索和練習的時間。
其實對於孩子的成長,也是如此。
作為一路走來的成年人,我們也會像我們的父母一樣,總是急於告訴孩子我們認為的最好的人生範本和答案,卻沒有給他們機會,嘗試去自我探索。
兒童期爸爸媽媽說什麼都好,爸爸媽媽可以為孩子決定很多事情。可是慢慢的,孩子開始有了自己的想法,對於父母的很多話還是「視而不見」。爸媽們也慢慢開始覺得,孩子越來越不聽話了。
其實,日常中我們所謂的「不聽話」,只是孩子沒有按照我們的意願去做,並不一定就代表孩子的做法真的一定是錯的。在安全的前提下,給孩子一定的探索機會,對孩子來說,是有利無害的。
青少年階段沒有經歷過很好的自我探索,自我沒有得到整合發展,心智年齡還沒有完全過渡,很容易情緒不穩定,進入社會後在面臨工作、人際、婚戀等各方面的選擇和衝突時,也很容易出現各個方面的困難。
有不少女性,在家中是乖乖女,但是結婚生孩子後,婆婆不論怎麼說怎麼做都會覺得很反感,會覺得自己的想法和決定遭到幹預,婆媳矛盾成了家庭的定時炸彈。其實,這也是青春期叛逆延後的表現之一。
成長過程中,我們總是需要有一個時期,去有探索,去真正的認識自己,去清楚的了解自己想要的是什麼,然後才有機會做決定。有些人探索期會很長,比如談了很多次戀愛才知道自己需要什麼樣的伴侶,然後才進入婚姻。
探索過,才會看到真正的自己。沒有探索過,是無法發展出真正的自我。
現實生活中,聽話的孩子,出狀況出問題的概率是很高的。
對於孩子來說,如果初中高中都沒有和我們爭吵過,也沒有因為自己想做的事情去爭取過,父母說什麼都好什麼都聽,這樣的孩子,父母真的不能開心太早。
陪伴他,鼓勵他去探索,去做嘗試,只要是安全的,做任何自己喜歡的活動。
父母的保護期,其實只有不到15年。
嬰幼兒期孩子全身心的需要我們,初中青春期開始,對孩子有影響力是孩子的同學,從初二初三到高中,父母能做的,只是分享一些價值觀。
青春期的親子衝突問題很多,因為孩子的自我想法已經固定了,不會再像嬰幼兒那樣對我們的建議和嘮叨照單全收。
事實上,很多衝突,是因為孩子已經長大了,父母還認為,孩子應該要聽自己的話。
親子教養的核心,其實在於我們和孩子之間的關係。如果把孩子比做植物,關係就是給孩子最好的養分。良好的親子關係,是孩子人生路上獲得力量的源泉。
15年的陪伴中,我們能夠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就是自信、獨立、和能夠享受快樂的能力。
陪伴、傾聽、培養孩子發展自我認同和獨立自主的能力,給孩子自我探索的時間。然後,我們只需要站在孩子身後,目送孩子去遠行。
孩子的人生是自己奮鬥出來的,他應當為自己去負責。相信屬於孩子的生命,孩子會走出自己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