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人父母者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人生順遂,起碼不至於為掙錢發愁。
有人說,我現在努力些,多賺點錢,以後我的孩子就能夠像富二代一樣生活。
這種想法太過片面,人生不是有錢就能擁有幸福,並不是每一個富二代都能守住家業。
有句古話:富不過三代,說的就是如果不注重教育,金山銀山也有一天會坐吃山空。
聰明的父母會把以下三個禮物送給孩子,勝過贈予10套房子。
第一個禮物是:獨立自理的能力。
前段時間趙婷因導演的影片《無依之地》,榮獲了第77屆威尼斯電影節最佳影片金獅獎而上了熱搜。
也因為這樣趙婷被廣大網友熱議,而趙婷是誰呢?
原來她是宋丹丹的繼女,如今的她非常優秀,她是繼張藝謀、李安等名人導演後的第六位獲獎的華人導演,更是第一位獲獎的華人女導演。
而她能夠如此優秀,得益於從小的獨立。
她從14歲開始,離開家去英國獨自求學,開始自理自己的人生,也是從那個時候,她知道了自己喜歡什麼,未來想要什麼樣的生活。
最終成為了一名優秀的孩子,可是反觀巴圖。 從小生活在媽媽的羽翼下,凡事都需要媽媽做主,看似媽媽很愛他,卻讓他不能大放光彩,到了如今,即便成年,依然需要靠著媽媽才能在娛樂圈有機會露臉。
其實,獨立,是孩子立足社會的基本能力。
那麼應該如何培養孩子獨立自主能力呢?
在生活上應當從小讓孩子承擔家務,學會照顧自己,甚至照顧家人,培養孩子的責任感。
有些家長平時不捨得讓孩子幹活,總覺得孩子太小,還不會做,等長大了就會了。
沒有從小的鍛鍊,孩子長大以後依舊四體不勤五穀不分。
一位日本15歲的少年——山本,因為疫情停課在家,媽媽為了鍛鍊他的自理能力,每天給他足夠的錢去採購一日食材,並要求他獨立為家裡完成一日三餐。
一開始山本也只能到超市購買昂貴的半成品回來簡單加工,一周後他已經買回平價的活鮮自己處理,一個月後他甚至學會做精緻的飯後甜點。
如果山本媽媽沒有及時放手,山本又怎麼能只用一個月時間就從「廚房小白」變成「廚房小當家」呢?
孩子從「不會」到「會」,需要不斷的學習、犯錯,在重複的嘗試當中掌握經驗。
所謂獨立,不僅是擁有獨立選擇的權利,還要擁有犯錯的自由,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自由。
近日,以中國女排故事為原型的電影《奪冠》熱映,女排精神再一次進入大眾視野。
女排姑娘們奮勇拼搏的故事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那么女排精神到底是什麼。
郎平教練說:「女排精神不是贏得冠軍,而是有時候知道不能贏,也會竭盡全力哪怕一路走來搖搖晃晃,但站起來抖抖身上的塵土,依舊眼神堅定,只要你打不死我,我就和你拼到底。」
正是這樣永不言敗的毅力,女排姑娘們才一次次絕地重生,成為十冠王的傳奇。
作為家長,當然希望自己孩子能夠擁有堅韌不拔的毅力。
一位80後父親在越野自行車後綁上車鬥,帶著4歲的女兒環遊中國的故事給了我啟發。
這位父親叫齊海亮,他的女兒叫小六一。父女倆的決定遭到全家人的反對,沒有人相信他們能順利完成這個充滿艱險的旅程。
但他們還是出發了,從河北唐山開始,南下海南,後到雲貴川藏。
餓了吃乾糧,困了就地而睡,甚至有時候連帳篷也沒有,要睡在草堆上或者羊圈裡。高原有高反,熱帶叢林有蟲蚊蛇蟻。路上車子壞了,推著車子一走就是一兩天。
困難重重,小六一卻從未想過要放棄,歷時761天,穿越了整個中國。
爸爸說他們是彼此的心靈支撐,沒有六一,也許他也很難把這次騎行堅持下來,而六一在這兩年裡也從一個嬌嬌女變成了一個堅毅懂事的好姑娘。
這段難忘的經歷培養了六一獨立而堅毅的品格,一生受益。
艱難困苦是培養孩子堅韌毅力的唯一老師,未曾吃苦的孩子,最容易在困難面前膽怯。
再動聽的道理說教,也比不上父母陪伴孩子一起去吃苦。
我們都希望人生能夠一帆風順,實際不如意事平常八九。
面對人生的不順,樂觀積極的心態是獲取成功的關鍵因素,不夠樂觀的人往往容易陷入喪氣的情緒裡,難以自拔。
前段時間,《脫口秀大會》熱播,選手李雪琴頻頻爆梗,屢上熱搜。
即使名利雙收,但她卻不快樂。
甚至在節目採訪中透露自己曾經因為工作壓力過大,在加班的時候割腕,後又止血重新工作。
回看李雪琴的人生,很難不羨慕她。
少年時,讀書成績優異,本科北大新聞系。做短視頻博主後,迅速走紅。第一次參加脫口秀就多次上熱搜,一炮而紅。
但這些世俗的成功並不能讓她快樂,反而名氣越大,焦慮越多。
想讓孩子獲得人生的幸福,擁有樂觀的心態是關鍵。
如何讓孩子擁有樂觀的心態?
美國心理學家埃利斯認為直接引起情緒本身的,是我們對於事情的解讀。
事情A是客觀的,但我們的心態B是我們自己可以決定的,最終不同的心態導致不同的結果C。這就是情緒ABC理論。
轉換一個樂觀角度的解讀,我們就能產生樂觀的心態和期待。
比如我每次讓女兒去關掉她正在看的動畫片時,她都會很傷心,無比沉浸在不能再看自己喜歡的動畫的悲傷裡。
而我又會因為她的情緒而倍感焦慮,苦口婆心地跟她講道理。然而道理越說她就越不開心,最後都以我忍不住發脾氣,她被罵哭了收場。
學習情緒ABC理論後,讓她關電視之前我就先跟她說,寶貝,等會媽媽要和你玩你最喜歡的xx遊戲咯,我們先把電視關掉好不好。她就會懷著對新遊戲的期待痛快地關掉了電視機。
同一件事,解讀不同,心態不同。
沒有天生的樂觀積極,只有面對不如意時不同的思考。
父母不妨告訴孩子,事情發生以後是不能改變的,但我們的情緒可以改變,看開點,比沉浸在失敗裡更有用。
不妨把種種不如意當成是命運送給我們的禮物,他提醒我們要吸取教訓,要成為更好的人。
成功的人不一定快樂,但快樂的人是更高層次的成功。
送給孩子獨立的自理能力吧,他總有一天要離開溫暖的家;
送給孩子堅韌的毅力吧,成功從來不會一帆風順地到來;
送給孩子樂觀的心態吧,沒有快樂的人,再成功收穫的也只有痛苦。
撰稿:風過荊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