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孩子需要死亡教育

2020-08-09 哆哆星戲劇藝術中心


什麼是死亡教育

在傳統的教育理念中,「死」是一個很隱晦的詞彙,大多數人總是很忌諱談論死亡,甚至有意迴避這個話題。

活著的人很少思考死亡,對死亡沒有正確的認識,就連孔子都說:「未知生,焉知死?」

這使得死亡對現代人來說,是一個未知的領域。

有個很火的視頻,關於10後的小朋友談及死亡。

90%的孩子表示,父母會迴避此類問題;大部分家長和孩子認為這是一件很「晦氣」的事。

然而,死亡是自然規律,如同樹上的樹葉。春天發芽,秋天凋零。

死亡教育,就是要幫助人們正確面對自我之死和他人之死,理解生與死是人類自然生命歷程的必然組成部分,從而樹立科學、合理的死亡觀。生命的停止就像生命誕生一樣,都是一個自然事件,我們無需對此忌諱。

在我國,死亡教育極度缺乏。我們沒有關於死亡教育的書籍,九年義務制學校也沒有開展關於死亡或者生命教育的課程。在對111位喪親人士的調查中,三分一人更透露曾有自殺的念頭。

死亡教育就是要幫助人們正確面對自我之死和他人之死,理解生與死是人類自然生命歷程的必然組成部分,從而樹立科學、合理、健康的死亡觀;消除人們對死亡的恐懼、焦慮等心理現象,教育人們坦然面對死亡。

死亡教育的目標,是帶給社會更多溫暖,令人們更加正視生命。


為什麼孩子需要接受死亡教育

七歲以後的孩子,已經和成年人一樣有悲傷的情緒。

成年人有豐富的閱歷。面對死亡,成年人能更好地調整自己的心態。

而孩子不同。孩子心思單純,對世間萬物都存在好奇。如果沒有接受死亡教育,孩子或許會因為好玩而去觸碰紅線,做一些危險的事情。

前段時間,三個小孩在樓頂護欄外玩耍的視頻在各大平臺流傳。

視頻中的孩子年齡不過10歲,在大風中在樓頂走來走去,幸好被視頻的拍攝者發現並制止。

如果風再大一些,如果孩子沒站穩......後果不堪設想。

孩子在發現被拍攝後搶手機,明顯孩子肯定是知道爬到高處是不對的,會被人責罵。

但是但他們不知道的是,為什麼危險,摔落的後果。

通過死亡教育,更能讓孩子理解安全教育。

· 只有接受死亡,才能勇敢地面對死亡;

· 明白死亡的後果,才能更珍惜生命的可貴;

· 知道死亡的嚴重性,對生命產生敬畏;

· 在真正接觸到死亡時,不容易產生偏激;

· 對死亡產生更加深刻的認識和思考,從而做出更合理的人生規劃。



如何更好地讓孩子接受死亡教育

死亡教育不應該有年齡界限,而是為不同年齡進行不同形式和內容。

讓孩子理性的知道死亡,明白死亡,需要一定的技巧。

死亡教育並非盲目的死亡宣傳。直接教導孩子死亡的後果,死亡的過程,人體的變化等等,通常孩子難以接受,也難以理解。

我們可以根據孩子易於接受圖文的特性,有指導性地學習相關繪本,如《一片葉子落下來》、《爺爺變成了幽靈》等等。

在山東大學,基礎醫學院醫學心理學與倫理學系副教授的王雲嶺教師特地開設了《死亡文化與生死教育》課程,並受到學生們的熱烈歡迎,儼然成為了「網紅課」。

他呼籲,死亡教育不能僅僅只靠書本與口頭描述,這樣孩子的理解遠遠不夠。

許多高校特地開設了教育課堂。但是由於傳統文化的影響,為了讓人們更容易接受,將「死亡教育」的課程改名為「生死教育」。但若要等到孩子上大學再進行學習,這中間近20年的空白期限未免太長。

讓孩子更加切身地「體驗死亡」,可以選擇教育戲劇的方法,通過模擬飛機失事、設計葬禮等等事件模擬,讓孩子在切身體驗中了解細節,全方位了解「死亡」。

在美國的小學課堂,教師會扮演成殯葬行業從業人員或護士,跟孩子們認真地討論人們在死亡時會發生的各種事情,並讓他們輪流進行戲劇模擬:模擬親人因車禍死亡時的應對方式;或走進火葬場參觀火葬的全過程;或設計、參加模擬的「向親人遺體告別」儀式等等。

這其實就是教育戲劇。

通過戲劇模擬,體驗當「死亡」降臨的時候,身邊不同關係的人會感受到的不同的情感。

教育戲劇所帶來深度體驗感與參與感的切實感受,是其他教育模式無法模擬的。

著名的教育戲劇家桃樂絲曾設計過「建立世界上最好的追思廳」的案例:

在這個劇場中,學生們扮演葬禮的執行員和畫圈的設計者。學生們會花費許多時間來討論關於壽衣與鮮花的布置,以搭配不同的人。

如曾在越戰時失去一條腿的強森上校,學生們為他安排了全套的軍服(包括兩隻靴子),同時用康乃馨造了一輛坦克車,把花束設計成勳章的模樣。

學生們的另一場葬禮是設計給逝去的寵物。

學生們設計了亞麻的手帕用以擦拭眼淚,將參與者帶進哀悼的氛圍;同時為人們的消費等級設計了不同材質的把手,此時給學生們一種被抬之人的意向,引人深思;撰寫訃聞,安排參禮親屬的住宿;為花束設計與維護;為最終的展示設計圖畫,以供哀悼者總結;學生們還自發地設計了【哭泣隔間】,用以給不同的哭泣者表示哀悼。

學生們帶著思考和探索,自行設計葬禮的全程。

哪怕我們都知道這場葬禮是虛構的,學生們仍然受到了深深地觸動。

教育戲劇通過其特性,讓參與者變成在虛擬事件中製造過程的人。

· 在戲劇性的事件內保護學生。讓學生們在實踐中意識到這是虛擬事件;

· 在社會事件中保護他們。教育戲劇與社會有關,但卻是虛擬事件,能減弱孩子的疼痛感和反抗意識;

· 利用事件來學習一些學校課程有關的事物。既通過事件來進行社會化學習,又能符合學校的教育計劃;

· 通過這次事件,形成具有影響性的思維與想法。

給教育賦予戲劇的形式,讓孩子在自我表達中突破傳統的教育形式,在玩耍與舞臺之間培養獨立思考的意識。

孩子們在戲劇中探索故事的背景。老師拋出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極大的發散了孩子的思維。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會在滿足自己需求的時候,能夠考慮到別人的需求,並且願意為別人著想。進而理解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個體,並且去尊重個體之間的差異。

在教育戲劇的過程中,孩子們漸漸思考個體與個體、個體與社會相輔相成的關係。

通過教育戲劇,教導孩子正視死亡,理解死亡。

因為有「死亡」,所以我們才能更珍惜生命,才能過好當下每一刻,才能更勇敢地面對生活中的難題。

讓孩子知道,哪怕身體消失,但愛並未走遠。


哆哆星戲劇藝術中心


哆哆星堅持採用國際先進的教育戲劇教學方法,針對目前學校教學中的閱讀難點,以及普遍性的學生閱讀理解問題,開發定製了一套適合5-10歲的兒童。用故事閱讀提高理解能力,塑造思辨思維,改善學習效率的閱讀學習課程(線上線下配套)。

課程將通過全新的故事解析方式,用參與體驗和新穎的視頻閱讀故事,探究故事的方式,引導孩子喜歡閱讀,愛上閱讀,提高閱讀能力。

【故事100互動閱讀】

100個故事新解,100種思維練習

高效解決學習問題,給想像力插上翅膀


·100個故事選自國家教學大綱要求的兒童必讀書目,囊括童話、神話及教育部推薦的課外閱讀書籍;

·運用100個故事實現閱讀教學「從泛讀到精讀,從文字閱讀到內容探索,從開始思考到解決問題」的能力構建;

·每套故事都分為「看視頻」、「做挑戰卡」和「家長解析音頻」三個部分,幫助兒童建立深度思考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每天10分鐘 ,培養孩子會表達擅思考的優秀品質。

相關焦點

  • 孩子成長路上,最需要補課的是死亡教育,因為它教會孩子熱愛生命
    兒童專家表示:在孩子整個成長過程中,生老病死是他們必須面對的重大人生問題,但不同年齡段的孩子需要不同的答案。也許,在這一天,會有孩子問,媽媽,為什麼人會死?當孩子問出這個問題時,我們就該考慮如何對孩子進行死亡教育了。
  • 「悅讀書單」我們需要給孩子怎樣的死亡教育?
    的確死亡,是個不得不面對的課題,尤其是那些從未經過世事,從未經歷過生死離別的孩子,他們更無法理解死亡的意義。所以今天小編推薦幾本有關「死亡教育」的繪本。其實,作為家長,我們不需要特意教育死亡的概念,看看一個個生命的故事,孩子就會明白死亡對於人類來說是一個自然的過程。
  • 面對孩子,「死亡教育」是否需要!
    他們從小接觸的就是善良的、快樂的、沒有一點灰暗的一面,從童話故事到生活實際,基本很少會告訴孩子存在於世上灰暗的一切,甚至對於死亡也是各種美化過的,因為孩子畢竟還小。可是,如果從小接觸了這一切,當有一天死亡來臨時,他可能會一時難以接受,並因此而心靈受到重創。
  • 《小鳥的葬禮》:我們需要給孩子怎樣的死亡教育?
    在閱讀的過程中,我也不自覺地思考起了一個問題:我們應該給孩子怎樣的死亡教育?從《小鳥的葬禮》中,我得到了幾點啟發。01.再小的生命都值得我們去尊重,即便已經死亡。所以,給孩子的死亡教育首先應當是敬畏生命,尊重死亡。02.面對死亡,來點儀式是為了放下和紀念。死亡是痛苦的,可怕的,沉重的。面對死亡,大人都會感到手足無措,更何況是孩子。
  • 正確和孩子談論「死亡」,坦然的回答是孩子最需要的答案
    一個小故事,帶你了解更多育兒常識,假如您喜歡這樣的故事,歡迎關注轉發點讚人固有一死,對於成年人來說比較好理解,但是對於孩子就沒那麼好理解。人會不會死?人為什麼會死?人死了之後會怎樣?等等許多的為什麼。每個孩子成長中,或許都會碰到一連串有關死亡的疑惑。而與此相對應的是,父母該如何回答,說還是不說?
  • 死亡教育:孩子生命教育裡不可忽視的必修課
    談到與孩子進行死亡教育的話題,我是更傾向於等孩子認知成熟之後再談論這個話題的父母。一周前,小諾的太奶奶突然離世,讓我不得不把這個問題進行思考和整理,給不到4歲的小諾進行生命的死亡教育。我不希望小諾迴避面對這個話題,我希望她能坦然地以不同的視角看待死亡,從而學會珍惜生命,珍惜當下的生活。02. 如何告訴孩子親人的離世?為什麼人會恐懼死亡?因為從客觀角度理解,死亡就等於沒有了,不存在了。主觀角度理解,死亡不一定就等於沒有。
  • 為什麼會有孩子喜歡「藍鯨」死亡遊戲
    他就要把這批人一步一步引向死亡,所以他設計的這個遊戲有兩個明顯的特點:第一,有心理學的技術,這款遊戲不是一開始就讓玩家去死,而是讓你一天玩一個遊戲,這個遊戲讓你逐漸對死亡不敏感,不害怕了,比如說凌晨起床、看恐怖電影、在身上用刀子劃,一點一點覺得死亡原來一點都不可怕;第二,以一種遊戲的方式,如果一開始就告訴你這是自殺的,你就不進去了,而說這是玩,是遊戲,不知不覺當中你就假戲真做,最後真的成了他的一個犧牲品
  • 死亡教育缺失 應告訴孩子如何正確理解死亡
    「為什麼孩子離去後的居喪反應是最重的?」王彥玲說,在我國,絕大多數家庭只有一個孩子,這就導致一個家庭往往以孩子為中心,孩子實際上是一個家庭的精神支柱。一旦這個支柱塌了,對家庭成員的影響可想而知。這種情況必須要重新建立生活的意義,要讓他們知道,生活中還有很多重要的事情。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居喪反應會慢慢變得淡下來。一般來說,5年之後,即使是最嚴重的居喪反應的人也能夠相對平靜地講述親人離去的事情。
  • 孩子不可缺的「性教育」和「死亡教育」,你還難以啟齒?
    在中國的文化裡,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是方方面面的,但唯獨缺少了「性」和「死亡」兩個話題。這也讓性和死亡,成為了中國教育最痛的兩大缺席。一是羞恥,二是忌諱,三是實在不知道怎麼談,因為父母這一代人也沒有接受過這類教育。
  • 日本「死亡教育」,讓孩子吃掉自己孵化的小雞,這種教育有必要嗎
    ;讓孩子吃掉自己孵化的小雞,這一種死亡教育有必要嗎?>錯誤的死亡教育容易形成孩子不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反而應該用一種正確的教育方式來告訴孩子何為死亡。第一、對孩子講故事孩子對死亡其實有一種莫名的好奇,會問比如"太奶奶為什麼不見了""爺爺去哪裡了",作為家長可以通過講故事的方式,讓孩子對於"死亡"有一個模糊性的認識,比如對孩子說"去了天堂"、"他們去了很遠的地方旅行",這種方式可以更好的保護孩子
  • 評論:為什麼會有孩子喜歡「藍鯨」死亡遊戲
    他就要把這批人一步一步引向死亡,所以他設計的這個遊戲有兩個明顯的特點:第一,有心理學的技術,這款遊戲不是一開始就讓玩家去死,而是讓你一天玩一個遊戲,這個遊戲讓你逐漸對死亡不敏感,不害怕了,比如說凌晨起床、看恐怖電影、在身上用刀子劃,一點一點覺得死亡原來一點都不可怕;第二,以一種遊戲的方式,如果一開始就告訴你這是自殺的,你就不進去了,而說這是玩,是遊戲,不知不覺當中你就假戲真做,最後真的成了他的一個犧牲品
  • 給孩子做「死亡教育」,不同年齡段策略不同,父母別太晚知道
    ,覺得孩子們不應該知道這種悲傷,要不然就是閉口不談,要不然就是「家人去了很遠的地方」,可是這樣的回答並不能讓孩子們滿意,甚至會加深孩子們的疑惑:既然是愛自己的家人,為什麼不再願意看看自己,不願意陪自己玩耍了呢?
  • 你願意和孩子談論「死亡」嗎?死亡教育,是為了更好地活著
    ,要有挫折教育、要有心理疏導……但似乎,有個最重要的環節被我們遺忘了,那就是——死亡教育。 面對家長普遍採取隔離死亡的方式教育孩子的現狀,我突然明白:死亡教育,不僅是孩子需要面對的,更是家長需要面對的。
  • 當孩子問我們:什麼是上天堂?| 你是如何做死亡教育的?
    讓我忍不住思考:該怎麼跟奔爺解釋上天堂,以及是否有必要深入教育?死亡教育,有必要嗎? 死亡在中國是一個很避諱的話題,老一輩更是認為不應該拿到明面上來跟孩子討論,萬一嚇著孩子怎麼辦?於是簡單搪塞:等你長大就明白了。 真的是這樣嗎?
  • 不可或缺的死亡教育:暖心繪本推薦,教育孩子理解生命珍惜身邊人
    據心理學研究指出,兒童在4歲左右就會產生死亡的概念,如果無法得到父母和老師正確的引導,容易對死亡產生錯誤的認知,進而產生負面情緒,影響一生。白巖松也曾說過:「中國人討論死亡的時候簡直是小學生,因為中國從來沒有真正的死亡教育。」
  • 我們的孩子為什麼需要國際教育?
    背後的原因在於,我想弄明白一個重要的問題:國際教育為什麼如此吸引中國家庭?國際教育的精髓到底是什麼?我們如何才能真正去學會並掌握它,讓自己變得更有競爭力?七年間,我們拍攝了很多影像和照片,我也寫了書、文章,做了很多場講座,想傳遞的主要是一個概念:我們為什麼選擇國際教育?
  • 關於「生命、死亡」的教育,這五件事必須儘早讓孩子知道
    其實,死亡教育是生命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只有讓孩子們正確地認識死亡,才更有益於孩子的身心成長。實際上對於這個話題我們越迴避,孩子越好奇,最可怕的是,我們從小成長在一個忌諱死亡的民族,我們也並不是很理解死亡的意義。
  • 白巖松說:中國人最缺死亡教育!愛孩子,請給他上一堂死亡教育課
    印象深刻的是,當時有一個隔壁學校的小姑娘,才18歲,和我一樣剛上大學,從發病到死亡不過兩個多月,聽到她去世的消息後,我整個人都愣住了,很難過。與死神擦肩而過的我,現在更加珍惜來之不易的新生,所以每次看到那些因為和父母拌了幾句嘴後就離家出走甚至是自殺的孩子時,心裡不由會想,這些孩子太不把命當命了。中國孩子為什麼能把生死看的這麼輕?
  • 日本死亡教育:請孩子吃掉自己孵化21天的小雞,殘忍不等於深刻
    文章為糖果媽媽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全國人大代表、北京大學腫瘤醫院主任醫師顧晉表示,社會上年輕人自殺現象時有發生,我們對尊重生命相關教育有一定欠缺。』』死亡教育的推廣是勢在必行的,然而面對新鮮事物,大眾需要有緩衝的時間。
  • 「學齡兒童心理教育」如何與孩子談論死亡
    如果家庭中有一個以上的孩子,則可以與孩子一起交談或告訴每個孩子各自發生了什麼。在決定如何告訴孩子有關死亡的信息時,需要考慮孩子的年齡,階段和性格。談論死亡時該怎麼說孩子需要大人的幫助才能了解死亡。因此,最好儘可能簡單,真實地解釋發生了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