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傳統的教育理念中,「死」是一個很隱晦的詞彙,大多數人總是很忌諱談論死亡,甚至有意迴避這個話題。
活著的人很少思考死亡,對死亡沒有正確的認識,就連孔子都說:「未知生,焉知死?」
這使得死亡對現代人來說,是一個未知的領域。
有個很火的視頻,關於10後的小朋友談及死亡。
90%的孩子表示,父母會迴避此類問題;大部分家長和孩子認為這是一件很「晦氣」的事。
然而,死亡是自然規律,如同樹上的樹葉。春天發芽,秋天凋零。
死亡教育,就是要幫助人們正確面對自我之死和他人之死,理解生與死是人類自然生命歷程的必然組成部分,從而樹立科學、合理的死亡觀。生命的停止就像生命誕生一樣,都是一個自然事件,我們無需對此忌諱。
在我國,死亡教育極度缺乏。我們沒有關於死亡教育的書籍,九年義務制學校也沒有開展關於死亡或者生命教育的課程。在對111位喪親人士的調查中,三分一人更透露曾有自殺的念頭。
死亡教育就是要幫助人們正確面對自我之死和他人之死,理解生與死是人類自然生命歷程的必然組成部分,從而樹立科學、合理、健康的死亡觀;消除人們對死亡的恐懼、焦慮等心理現象,教育人們坦然面對死亡。
死亡教育的目標,是帶給社會更多溫暖,令人們更加正視生命。
七歲以後的孩子,已經和成年人一樣有悲傷的情緒。
成年人有豐富的閱歷。面對死亡,成年人能更好地調整自己的心態。
而孩子不同。孩子心思單純,對世間萬物都存在好奇。如果沒有接受死亡教育,孩子或許會因為好玩而去觸碰紅線,做一些危險的事情。
前段時間,三個小孩在樓頂護欄外玩耍的視頻在各大平臺流傳。
視頻中的孩子年齡不過10歲,在大風中在樓頂走來走去,幸好被視頻的拍攝者發現並制止。
如果風再大一些,如果孩子沒站穩......後果不堪設想。
孩子在發現被拍攝後搶手機,明顯孩子肯定是知道爬到高處是不對的,會被人責罵。
但是但他們不知道的是,為什麼危險,摔落的後果。
通過死亡教育,更能讓孩子理解安全教育。
· 只有接受死亡,才能勇敢地面對死亡;
· 明白死亡的後果,才能更珍惜生命的可貴;
· 知道死亡的嚴重性,對生命產生敬畏;
· 在真正接觸到死亡時,不容易產生偏激;
· 對死亡產生更加深刻的認識和思考,從而做出更合理的人生規劃。
死亡教育不應該有年齡界限,而是為不同年齡進行不同形式和內容。
讓孩子理性的知道死亡,明白死亡,需要一定的技巧。
死亡教育並非盲目的死亡宣傳。直接教導孩子死亡的後果,死亡的過程,人體的變化等等,通常孩子難以接受,也難以理解。
我們可以根據孩子易於接受圖文的特性,有指導性地學習相關繪本,如《一片葉子落下來》、《爺爺變成了幽靈》等等。
在山東大學,基礎醫學院醫學心理學與倫理學系副教授的王雲嶺教師特地開設了《死亡文化與生死教育》課程,並受到學生們的熱烈歡迎,儼然成為了「網紅課」。
他呼籲,死亡教育不能僅僅只靠書本與口頭描述,這樣孩子的理解遠遠不夠。
許多高校特地開設了教育課堂。但是由於傳統文化的影響,為了讓人們更容易接受,將「死亡教育」的課程改名為「生死教育」。但若要等到孩子上大學再進行學習,這中間近20年的空白期限未免太長。
讓孩子更加切身地「體驗死亡」,可以選擇教育戲劇的方法,通過模擬飛機失事、設計葬禮等等事件模擬,讓孩子在切身體驗中了解細節,全方位了解「死亡」。
在美國的小學課堂,教師會扮演成殯葬行業從業人員或護士,跟孩子們認真地討論人們在死亡時會發生的各種事情,並讓他們輪流進行戲劇模擬:模擬親人因車禍死亡時的應對方式;或走進火葬場參觀火葬的全過程;或設計、參加模擬的「向親人遺體告別」儀式等等。
這其實就是教育戲劇。
通過戲劇模擬,體驗當「死亡」降臨的時候,身邊不同關係的人會感受到的不同的情感。
教育戲劇所帶來深度體驗感與參與感的切實感受,是其他教育模式無法模擬的。
著名的教育戲劇家桃樂絲曾設計過「建立世界上最好的追思廳」的案例:
在這個劇場中,學生們扮演葬禮的執行員和畫圈的設計者。學生們會花費許多時間來討論關於壽衣與鮮花的布置,以搭配不同的人。
如曾在越戰時失去一條腿的強森上校,學生們為他安排了全套的軍服(包括兩隻靴子),同時用康乃馨造了一輛坦克車,把花束設計成勳章的模樣。
學生們的另一場葬禮是設計給逝去的寵物。
學生們設計了亞麻的手帕用以擦拭眼淚,將參與者帶進哀悼的氛圍;同時為人們的消費等級設計了不同材質的把手,此時給學生們一種被抬之人的意向,引人深思;撰寫訃聞,安排參禮親屬的住宿;為花束設計與維護;為最終的展示設計圖畫,以供哀悼者總結;學生們還自發地設計了【哭泣隔間】,用以給不同的哭泣者表示哀悼。
學生們帶著思考和探索,自行設計葬禮的全程。
哪怕我們都知道這場葬禮是虛構的,學生們仍然受到了深深地觸動。
教育戲劇通過其特性,讓參與者變成在虛擬事件中製造過程的人。
· 在戲劇性的事件內保護學生。讓學生們在實踐中意識到這是虛擬事件;
· 在社會事件中保護他們。教育戲劇與社會有關,但卻是虛擬事件,能減弱孩子的疼痛感和反抗意識;
· 利用事件來學習一些學校課程有關的事物。既通過事件來進行社會化學習,又能符合學校的教育計劃;
· 通過這次事件,形成具有影響性的思維與想法。
給教育賦予戲劇的形式,讓孩子在自我表達中突破傳統的教育形式,在玩耍與舞臺之間培養獨立思考的意識。
孩子們在戲劇中探索故事的背景。老師拋出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極大的發散了孩子的思維。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會在滿足自己需求的時候,能夠考慮到別人的需求,並且願意為別人著想。進而理解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個體,並且去尊重個體之間的差異。
在教育戲劇的過程中,孩子們漸漸思考個體與個體、個體與社會相輔相成的關係。
通過教育戲劇,教導孩子正視死亡,理解死亡。
因為有「死亡」,所以我們才能更珍惜生命,才能過好當下每一刻,才能更勇敢地面對生活中的難題。
讓孩子知道,哪怕身體消失,但愛並未走遠。
哆哆星戲劇藝術中心
哆哆星堅持採用國際先進的教育戲劇教學方法,針對目前學校教學中的閱讀難點,以及普遍性的學生閱讀理解問題,開發定製了一套適合5-10歲的兒童。用故事閱讀提高理解能力,塑造思辨思維,改善學習效率的閱讀學習課程(線上線下配套)。
課程將通過全新的故事解析方式,用參與體驗和新穎的視頻閱讀故事,探究故事的方式,引導孩子喜歡閱讀,愛上閱讀,提高閱讀能力。
【故事100互動閱讀】
100個故事新解,100種思維練習
高效解決學習問題,給想像力插上翅膀
·100個故事選自國家教學大綱要求的兒童必讀書目,囊括童話、神話及教育部推薦的課外閱讀書籍;
·運用100個故事實現閱讀教學「從泛讀到精讀,從文字閱讀到內容探索,從開始思考到解決問題」的能力構建;
·每套故事都分為「看視頻」、「做挑戰卡」和「家長解析音頻」三個部分,幫助兒童建立深度思考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每天10分鐘 ,培養孩子會表達擅思考的優秀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