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巖松說:中國人最缺死亡教育!愛孩子,請給他上一堂死亡教育課

2020-08-29 知伢

四年前,我被診斷出白血病的時候,幾乎每天都在與死神做搏鬥,我的病友們和我一樣,不過他們有的鬥贏了,像我一樣繼續活了下來,有的人鬥輸了,留給親人的只有無限的悲痛。

印象深刻的是,當時有一個隔壁學校的小姑娘,才18歲,和我一樣剛上大學,從發病到死亡不過兩個多月,聽到她去世的消息後,我整個人都愣住了,很難過。

與死神擦肩而過的我,現在更加珍惜來之不易的新生,所以每次看到那些因為和父母拌了幾句嘴後就離家出走甚至是自殺的孩子時,心裡不由會想,這些孩子太不把命當命了。

中國孩子為什麼能把生死看的這麼輕?原因在於他們缺少一種教育,叫做「死亡教育」。

一、為什麼中國父母沒有給孩子上「死亡教育課」的意識?

1、習俗問題,忌諱談生死

我始終記得小的時候,有一年大年初一,和來拜年的表哥表姐玩的很瘋狂,你追我趕,最後當著大人的面大聲嚷了一句:「你們別跑啦!我快累死了!」後果就是我爸打了我一大嘴巴,奶奶在邊上「呸呸」呸個不停。似乎在熱熱鬧鬧的新年裡,說到「死」這個字是非常不吉利的。

在中國,似乎自古以來就非常行「避諱」的事情,死這個詞是人們非常忌諱談的東西。

每當小孩子說了這類不吉祥的詞彙時,大人都會用一種諱莫如深的態度告訴孩子,以後不要說這麼不積極的話,然後仿佛害怕暗中有人聽到一樣補充一句「百無禁忌百無禁忌」。就好像人不說,死亡就不會找上門一樣。

2、觀念問題,對生死的態度不同

中國有一句老話叫做「好死不如賴活著」,無論怎樣,你都要給我撐下去。

誠然,有的陷入困境中的人確實憑著這樣的意念撐了下來,然後「走上人生巔峰」,但是也有另外一種相反的例子。有的身患絕症的人,因為忍受不了病痛的折磨,最終選擇自殺,我覺得做出這種決定是很正常的,當活著帶給自己的已經不再是快樂只有痛苦,不如早點解脫,所以在國外,每天要被病痛折磨的人有一個能讓自己走得舒適一點的方法,叫做「安樂死」,但是這樣的方法在中國是不可能存在的,當人們生病的時候,有的會憑著強烈的求生欲望戰勝病魔,成為一個奇蹟,有的會因為受不了折磨選擇回家自生自滅。

這就是中國與外國對生與死抱有的不同態度。

印度詩人泰戈爾有一句小詩:生如夏花般燦爛,死如秋葉般靜美。這是他對生與死的認識。

二、對孩子開展「死亡教育」有哪些好處?

1、尊重每一個人的生命,包括自己的生命

中國為什麼每年都會爆出有的孩子因為父母說她兩句就離家出走,甚至是做出自殺抉擇的事件?還不是因為他們對「生命只有一次」這個理念體會不深。只有大難不死,與死神擦身而過的人才會對生命之珍貴產生更加深刻的體會,但是,並不是每個人都有重來一次的機會。以前就聽說或一個人自殺,為了怕自己後悔,或者中途被家裡人發現送去醫院最後死不成,於是自殺的時候選擇了那種毒性極強的藥水,就是為了不給自己留餘地。最後喝下藥水的那一瞬間,疼痛讓他睡覺後悔了,可是世上沒有後悔藥可以吃,生命不再有重來一次的機會。

對孩子開展「死亡教育」,能夠讓他體會到生命的珍貴,明白生命的美好,這樣他才能做到珍惜自己的生命,尊重他人的生命,敬畏生命,體會到生命的力量。

2、懂得生,學會死

「懂得生,學會死」的含義是懂得生命的尊貴,但是面對死亡的離別時,即便心裡很難過,但是還是會知道,這個人即便去世了,他也會一直留在我們的心中。

死亡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人從出生的那一刻就意味著死亡,只不是是離開的早晚問題罷了。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尋夢環遊記》這部電影?這部電影的真諦就在於告訴活著的人,已經去世的人並不是就不存在了,相反,他們永遠活在我們心中,甚至在某一個我們不知道的我們看不見的世界裡團聚了。

新生命的降臨帶給人的是歡喜,但是生命凋零的那一刻,不過是我們都進去了自然循環中罷了!

正因為死亡是每個人都不能避免的,所以更要讓孩子知道,活著的時間有多麼珍貴了。

三、給孩子上「死亡教育課」,父母該怎麼做?

首先要擺脫固有的觀念,不要諱談死亡。

要給孩子上死亡教育課,家長首先就要擺脫原本固有的觀念,不要讓死亡成為一個不能提及的話題。上面也說了,中國人會因為習俗的問題而害怕提及死亡的事情,但是我們又都明白,死亡是一個不可避免的問題。即便古代時人們稱呼皇上為「萬歲」,那他就真的能活那麼久嗎?不可能的。

我們要給孩子開展死亡教育,就不能讓死亡成為一個禁忌的詞彙。

相反,我們要在日常生活中告訴孩子,你養的小寵物,養的小植物,因為生命有限,所以一定會先你而去往另外一個世界,即便是爸爸媽媽和家裡的所有親戚,因為比你來這個世界更早,所以也會先你一步離開這個世界。所以,在有限的生命中,我們每個人都應該要讓它發光發熱。

其次要告訴孩子,生命是無價的,是珍貴的,所以一定要珍惜自己並尊重他人的生命。

生命只有一次,這句話孩子們其實應該都不陌生,但是孩子們對這句話並不會產生很大的感觸,所以在遭受到一點點刺激的時候就做出一些不可挽回的事情。

我高中的時候,有一個小我幾歲的小男孩跳水自殺了。我們以前經常在一起做遊戲,聽聞他自殺的消息時,我內心是極度不願意相信這個事情的。他自殺的原因只是因為被老師誤會了考試作弊,加上爸媽離婚,和外公外婆生活,平時幾乎處於沒人管的狀態,然後就選擇在早上的九點多鐘,騎車上學的過程中,靜悄悄的遠了一個池塘,在那裡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他不知道生命只有一次嗎?作為一個已經上了初二的孩子,我相信他是知道的。我也不清楚,在他即將溺斃的那一刻他有沒有後悔做出自殺的決定,但是不管他後悔了沒有,當時正處於早上,農忙的人還沒有出門。即便他後悔了,也沒有了重來一次的機會了。

以前看一期綜藝的時候,裡面有一個環節就是提前感受死亡,選取的方式就是躺在模擬的棺材裡,假裝自己將要離開這個世界,把此時此刻你最想對別人說的話說出來。嘉賓們一個個都切身處地地想了,講到動情處甚至還哭了出來。

那個環節結束後,每一個嘉賓都說自己以後要好好珍惜現在的生活,好好珍惜生命。這就是死亡教育的一種。

當孩子出生的時候,我們就要告訴孩子,生命只有一次,生命是珍貴的,你來到這個世界,你對爸爸媽媽來說就是最珍貴的寶貝,所以,無論什麼時候,你都要好好保護自己,珍惜你的生命,於此同時,也要尊重世間一切有生命的物種。

最後關於死亡,要告訴孩子去世的人雖然不在了,但是他將長留在我們心中。

我表姐,小的時候養了八年的狗死了,當時很傷心,以至於到現在都不敢養小動物,因為她清楚的知道動物的壽命不長,如果投入了感情過後又失去,這是很讓人接受不了的事情。

動物是這樣,何況還是人呢?有親人朋友去世的時候,我們心裡會難過是肯定的,但是不免換一個說法,我的家人就像《尋夢環遊記》裡面去世的人一樣,他們和先輩們去了另外一個地方相聚了,我遲早還是可以再見到他們的,等著就可以了。我要過的快樂,過的幸福,這樣他們看到之後才會感到欣慰。

關於死亡,當孩子知道了生命只有一次,死亡是每個人都避免不了的時候,就要告訴孩子,親人雖然不在了,但是他們將永遠活在我們的心中,只要有人記得他們,他們就會一直存在。這樣看來,他們其實是永生的。

白巖松說的很有道理,中國人最缺死亡教育,只有讓孩子真切感受到死亡,他才能真正體會到生命的重要,體會到活著的重要,自然也就不會在做出輕易了結生命這種只會給親朋好友帶來悲傷和痛苦的選擇了。

因為,活著,太美好。

所以,如果你愛孩子,就請給他上一堂死亡教育課。

相關焦點

  • 中國人最缺死亡教育!愛孩子,請給他上一堂死亡教育課
    現在很多的孩子動不動就想去自殺,也許是活的太過於嬌嫩,父母嬌生慣養,所以孩子才會這樣無理取鬧,但是仔細想一下,是不是因為他們自身體會不到生與死之間的差距,不懂得生與死究竟是代表什麼樣的概念,從而導致這樣的現象發生呢? 甜甜前兩天又離家出走了,他對媽媽說,因為你對我沒有付出足夠的愛,所以我決定去浪跡天涯,是死是活以後都不用你管我了,他還對父母講,你們這樣對我的態度,我真的情願去死。
  • 中國人最缺的三種教育:性教育、愛的教育、死亡教育
    中國人最缺的三種教育:性教育、愛的教育、死亡教育看到這個標題,大家也許會感同身受,目前的教育只能說是知識的教育,真正的教育是靈魂的教育,今天小編就和大家說一說這三個教育,好好地聊一聊它們是怎麼影響我們?
  • 你願意和孩子談論「死亡」嗎?死亡教育,是為了更好地活著
    ,要有挫折教育、要有心理疏導……但似乎,有個最重要的環節被我們遺忘了,那就是——死亡教育。 從古至今,人們都在迴避死亡,以至於家長們也不願意和孩子談論與死亡相關的話題。 比如,每當孩子問到死亡時,家長的回答都是: 「其實,他只是睡著了。」 「他去了極樂世界,那裡沒有病痛。」 「小孩子不用知道這麼多,到一邊去玩。」
  • 幼稚園一節生命教育課,由小蟲子死亡引發,讓孩子懂得珍惜生命
    世界上最珍貴的東西是什麼呢?毫無疑問,這就是生命。對任何活著的生物來說,生命只有一次,而生命的終點便是死亡。那什麼是死亡呢?說起死亡這個話題,也許很多人都不願多想,因為這個話題有些太過沉重,讓一些人不願再多談。
  • 「死亡」是中國父母最忌諱的話題,卻是孩子不可缺少的一堂課
    白巖松曾說:「中國人討論死亡的時候簡直就是小學生,因為中國從來沒有真正的死亡教育。」5歲時,爺爺過世,他躺在那裡,一動不動,身邊幾位姑姑突然開始嚎啕大哭。我不知道發生了什麼,只是本能地覺得恐懼,直往媽媽身後縮。
  • 孩子不可缺的「性教育」和「死亡教育」,你還難以啟齒?
    在中國的文化裡,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是方方面面的,但唯獨缺少了「性」和「死亡」兩個話題。這也讓性和死亡,成為了中國教育最痛的兩大缺席。一是羞恥,二是忌諱,三是實在不知道怎麼談,因為父母這一代人也沒有接受過這類教育。
  • 關於「死亡」的話題,是孩子一生的必修課,父母要教給孩子
    白巖松曾說:「中國人討論死亡的時候簡直就是小學生,因為中國從來沒有真正的死亡教育。」5歲時,爺爺過世,他躺在那裡,一動不動,身邊幾位姑姑突然開始嚎啕大哭。我不知道發生了什麼,只是本能地覺得恐懼,直往媽媽身後縮。
  • 這堂死亡教育課,父母要怎麼跟孩子說?
    ,幼兒在日常生活中會接觸很多死亡事件,但由於中國傳統教育中對死亡教育的避諱,致使幼兒對死亡概念理解的缺失和錯誤認知,造成幼兒心理上的缺陷和行為上的偏激。或許你會說,這個遊戲真的害人,但是,11歲的孩子,沒有最基本的生命安全意識,真的讓人難以相信。這個事件遊戲固然是一部分原因,但父母自身的教育也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 白巖松:中國從來沒有真正的死亡教育
    以下為央視主持人白巖松的發言內容:  中國人討論死亡的時候簡直就是小學生,因為中國從來沒有真正的死亡教育。我四處在提倡健康壽命,因為中國預期壽命已經到了76歲。如果一個人從65歲就開始進醫院,不管對個人還是對這個社會,代價都很大。但是另一方面,醫學在延長預期壽命方面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尤其在前端。
  • 白巖松說中國從來沒有真正的死亡教育,那麼該如何跟孩子談死亡?
    在&34;的專題圓桌會上,著名主持人白巖松說:&34;和孩子談死亡,很有挑戰性,但卻是養育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在我們的傳統文化裡,死亡是一個敏感而忌諱的話題。,為何不回來看他;③勿說死者是去旅行了——旅行是會回家的,這種安慰容易使兒童憤恨死者為什麼不告而別,一去不返;④勿說死者是被上帝(神明)帶走了——此說易使兒童視上帝(神明)為敵人,感到有罪或擔心受到懲罰;⑤勿以&34;或&34;來比喻死亡——此說易使兒童納悶,究竟摯愛的親人是到天堂享樂,還是下地獄受苦了?
  • 幼兒園開「死亡課程」讓網友吵翻!中國兒童自殺率世界第一,這樣的教育刻不容緩丨天亮說早安
    英國超級育兒師凱薩琳·梅維斯就說過:「有一節很難,但我們必須教會孩子:那就是告訴他們沒有什麼是永恆不變的。死亡教育不僅出現在歐美國家的繪本中,也出現在他們的學校教育裡,很多學校專門設置了死亡教育課,觀察植物的枯萎,為死去的小動物開追悼會,為故去的親人做紀念冊,甚至到殯儀館躺到棺材裡親身體驗死亡。
  • 清明節,「死亡教育」這節重要課,如何和孩子說?
    死亡教育,一直以來在孩子的教育中缺席。但經過了新型冠狀肺炎病毒之後,我們深刻意識到教會孩子更好的面對死亡刻不容緩。趁此節日,我們就來聊一聊如何面對死亡吧?
  • 11歲哥哥牽手9歲妹妹跳樓:中國全民最缺乏的是「死亡教育」
    時常覺得國人缺乏愛的教育、死亡的教育,不說愛,忌諱死。但現實是殘酷的,不是我們忌諱,我們不談,就不會發生。只要提到「死亡」一詞,我們都會談之色變,至於父母,更不會跟孩子講死亡教育了。家長避而不談,是想保護孩子,不想讓他們看到生活的殘忍,但這在另一方面,卻是一種傷害。
  • 你欠孩子一堂死亡教育課!及時補課,讓孩子珍愛生命、遠離危險
    2019年,人大代表顧晉建議全民開展死亡教育,他認為我們對尊重生命相關教育欠缺,建議從中小學開始開展死亡教育1、捕捉恰當的時機與孩子談論死亡死亡教育不會因孩子太小而聽不懂,也不會因孩子大了自然就懂了,死亡教育應從小開始。家長對孩子進行死亡教育是一個漸進的過程,要結合孩子的認知水平確定教育內容、方式和程度。孩子對死亡與生命的理解同樣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對其逐漸形成科學的認知。
  • 全球疫情爆發,給孩子上好「死亡教育」這一課,比任何時候都重要
    ……根據《南方都市報》的一項調查數據顯示:在接受調查的300名家長中,僅有13.6%的人會認真回答孩子提出的關於死亡的問題,而超過60%的家長選擇避而不答。央視主持人白巖松說:「中國人討論死亡的時候簡直就是小學生,因為中國從來沒有真正的死亡教育。」
  • 我們最缺乏的死亡教育到底是什麼?
    也許有人說這種文章應該放在清明節前發,會引來很多家長圍觀。實則不然,「死亡教育」在3月份就已經被人大代表提出,強烈建議國人應該接受「死亡教育」,這是中國孩子最缺乏的一課,然而並沒能引起足夠的重視。正如白巖松所說:「中國人討論死亡的時候簡直就是小學生,因為中國從來沒有真正的死亡教育。」儘管在朋友圈中見到了很多人在說「死亡教育」,卻很少有人能真的給下一代上這堂課。
  • 幼兒園這堂生命教育課,由皮球蟲死亡引發,讓孩子知道珍惜生命
    如果說這個世界上最寶貴的東西是什麼,那無疑就是生命了。因為對於任何有生命的生物來說,生命都只有一次,而生命的終點就是死亡。那麼死亡是什麼呢? 談到死亡這個話題,可能很多人都不願意多想,因為這個話題有些過於沉重了,讓人有些不願意更多地討論下去。
  • 不可或缺的死亡教育:暖心繪本推薦,教育孩子理解生命珍惜身邊人
    據心理學研究指出,兒童在4歲左右就會產生死亡的概念,如果無法得到父母和老師正確的引導,容易對死亡產生錯誤的認知,進而產生負面情緒,影響一生。白巖松也曾說過:「中國人討論死亡的時候簡直是小學生,因為中國從來沒有真正的死亡教育。」
  • 孩子成長路上,最需要補課的是死亡教育,因為它教會孩子熱愛生命
    當一個人被遺忘了,他就徹底消失了。死亡教育, 是讓孩子明白:不要遺忘我們的英雄,讓他們一直活在我們的心中。同時,珍惜當下,把英雄們的奉獻精神傳遞下去。2,不理解死亡的安全教育,是蒼白無力的白巖松曾說過,中國人討論死亡的時候簡直就是小學生,因為中國從來沒有真正的死亡教育。小時候,大人很忌諱「死」這個字,認為不吉利,每次談論時,會把我和夥伴趕到一邊,或者用眼神交流,當時,作為孩子,我們都很好奇死到底是什麼。
  • 疫情肆虐,我們怎樣進行死亡教育?
    我長嘆一聲:「是啊,最可怕的是不知道還有多少人會死在這次災難裡,今天早上看新聞說死亡人數都超過2000了。」正在一邊玩耍的童童突然好奇地問朋友:「媽媽,你們天天都在說有人死了,到底什麼是死啊?」朋友一下子變得滿臉慍色:「大人講話,小孩子亂插什麼嘴?趕緊到一邊玩你的積木去!」童童只好怏怏地走了。但他還是不死心,又跑去問爸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