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介紹,這堂生命教育課由皮球蟲的死亡引發,孩子們談到死亡,紛紛表達害怕。老師耐心地帶孩子們給皮球蟲辦一場葬禮,並帶孩子們讀生命教育繪本。幼兒園老師稱孩子了解生命,才會珍惜生命。
這件事也登上微博熱搜↓
對於這樣的課程
大部分網友覺得很有必要
教會孩子理解死亡、敬畏生命
▼
在你小的時候,或者你的孩子,有問過你這樣的問題嗎?「爸爸媽媽,什麼是死亡?你們會死嗎?」你當時收到的回答,或者你對孩子的回答還記得嗎?
華東師範大學一份調查顯示:63%的家長「難以接受向孩子開展和死亡相關的活動。
《南方都市報》一項調查數據發現:在接受調查的300名家長中,僅有13.6%的人會認真回答孩子提出的關於死亡的問題,而超過60%的家長選擇避而不答。
而著名的發展心理學家皮亞傑在研究兒童對死亡的認知時認為:「在2到7歲的時候,孩子對死亡所產生的焦慮雖然短暫,但會一再發生。因為從小缺乏死亡教育,當至親至愛的人離開,就成了「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在歐美國家,死亡教育與「德智體美勞」一樣,是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英國超級育兒師凱薩琳·梅維斯就說過:「有一節很難,但我們必須教會孩子:那就是告訴他們沒有什麼是永恆不變的。死亡教育不僅出現在歐美國家的繪本中,也出現在他們的學校教育裡,很多學校專門設置了死亡教育課,觀察植物的枯萎,為死去的小動物開追悼會,為故去的親人做紀念冊,甚至到殯儀館躺到棺材裡親身體驗死亡。
孩子害怕的並不是死亡本身,因為死亡對他們來說是陌生的,是無法想像出來的;他們害怕的是分離,害怕被拋棄。避而不談,換來的是孩子更深的恐懼和焦慮。但如果孩子得到一個滿意的答案,給到他的是巨大的安全感,以及焦慮的消除。這些安全感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對他們構建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都有無可替代的正向作用。
而在我們的文化裡對死亡一直保持諱莫如深的態度,目前國內相關的教育也十分缺乏,面對孩子這些問題我們不知道怎麼回答,也無法回答好,最終只好選擇不談。
央視主持人白巖松說:「中國人討論死亡的時候簡直就是小學生,因為中國從來沒有真正的死亡教育。」
有網友說:「我小時候問爸爸,什麼是死亡?爸爸告訴我說,就是睡著了,並且永遠不會醒來,嚇得我一度不敢睡覺。」孩子缺乏死亡教育的後果,可能比你想像得要嚴重得多。輕則,孩子會變得怕黑怕鬼,膽小自卑,否定自己,進而產生深層的情緒和心理問題。這在2-7歲的兒童當中最容易發生。根據著名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的理論,處於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會對死者產生罪惡感,如「他是因為我不守規矩才死的」。當孩子還沒準備好,就要去面對死亡,這就有可能使孩子產生心理創傷。
總是給人以女強人印象的演員徐靜蕾,就曾經在《朗讀者》節目裡,因為談起奶奶而失控大哭。她說:「奶奶去世那天,我的童年就結束了。」心理創傷在表面上都是看不見的,甚至當事人也無法察覺,但是,卻需要花費一輩子當中很長很長的時間去療愈。重則,孩子不懂得敬畏生命,甚至漠視生命。2011年,《中國兒童自殺報告》指出:中國兒童自殺率世界第一。
網上曾報導深圳發生的一起令人心酸的自殺事件:一個13歲的男孩,因寒假作業未完成,心理壓力太大,最後選擇了跳樓自殺。
生命教育的缺失,會使一些孩子走上極端,容易漠視生命。日本學者谷口雅春曾說:生命教育是人生的必修課,最可怕的人,就是對生命沒有敬畏。死亡教育,不僅是愛的教育,更是生命的教育。
那麼,到底從幾歲開始,就需要對孩子進行生命教育呢?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認為,兒童對死亡的認知可分為4個階段:
0~2歲:沒有確切的死亡概念,對死亡可能產生分離或剝奪的情緒感受;
2~7歲:認為死亡是真實的,對死亡會產生神奇的想法,認為死者還有生理機能;
7~11歲:認為死亡是不可逆的,會發生在每個人身上,但只發生在老年的時候;
11歲及以上:把死亡看成是整個生命過程的一部分,具有個人的意義,認為死亡是最終的事件,死者沒有生理機能,並且對死亡感到焦慮。
根據上面的年齡段,我們可以通過引導孩子,自然地適應孩子的觀察,並加以客觀的生命教育。
地上的落葉、鮮花的凋零、死去的昆蟲、離去的寵物,最後再談到人類的逝去。這些都是我們對孩子進行死亡教育的好機會。
人生來都會死,可我們依然熱愛生活。
和孩子一起去養老院看望老人,陪老人聊聊天。不要懼怕告訴孩子死亡,通過一種溫和的方式去告訴他,死亡是生命的自然規律,沒有人可以長生不老。
從小就灌輸生命短暫的概念,每一天都不可以拿來荒廢。
在我國,有清明節、中元節、寒衣節等是祭奠逝去親人的日子。
父母可以讓孩子幫著準備一些祭奠之類的東西,利用這個過程告訴孩子,我們為什麼要有一個這樣的節日,告訴孩子死亡是什麼。
我們直接給孩子講死亡的種種,有時候也不知道怎麼開口,孩子可能不太理解,繪本是個很好的方式,《爺爺變成了幽靈》、《活了100萬次的貓》、《小傷疤》、《再見了,艾瑪奶奶》、《我在風中》、《波夫和愛德華》等一系列書籍,或以溫情的方式,或以生動的圖片,平靜地向孩子傳達」死亡「這個字眼,無需刻意強調,輕描淡寫之間,讓孩子自己感悟生命的過程。
《尋夢環遊記》是一部擁抱死亡的電影:它用一種特別溫情的方式為孩子揭開了死亡的神秘面紗,補上了一堂死亡教育課。《我家那閨女》節目中,高亞麟的一句「父母是我們和死神之間的一堵牆」,戳中了很多人的痛點。他說,父母會替孩子擋住死神,不管在什麼年齡,孩子都看不到生命的盡頭,不會覺得死亡離自己有多近。替孩子遮擋住死神,這是父母的偉大,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還是中國孩子太缺乏生命教育了。
正確的生命教育,能夠引領孩子抵達更開闊、更自由的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