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少年自殺率全球第一!孩子們最缺的一課:生命教育

2020-09-13 冰藍i成長

前兩天的新聞裡,一個花季少女跳樓自殺,站在樓下的父親用雙臂去接被砸傷,父女雙雙死亡。少女跳的時候是背面朝下,可以想像當時心裡很害怕,可到底什麼原因,讓她看見樓下父親不舍的眼神,還是義無反顧地一躍而下?當她接近地面的瞬間看見舉著雙臂的父親,是否會有剎那的悔恨?

一場疫情導致了全民焦慮,無論是企業老闆、普通員工,還是在校學生,每個人都有自己需要面臨的問題。作為老師,在跟朋友們聊天的時候,經常會提及的一個話題是: 現在的孩子越來越難管了,既當爹又當媽,太脆弱了,一不如易就自殺。

就算是非疫情期間,青少年自殺的現象也非常普遍。英國雜誌《經濟學人》統計數據表明,中國青少年自殺率居全球第一;在國內,北醫兒童發展中心發布數據顯示,中國每年有約10萬青少年死於自殺,平均每1分鐘就有2人自殺死亡,還有8人自殺未遂。調查同時發現,近幾年來,中學生的自殺意念、自殺計劃、自殺未遂等情況都比2002年所做的調查結果增長了好幾個百分點。在全球範圍,自殺已經成為15-29歲人群的第二大死亡原因。

東亞國家素來以高壓力高焦慮聞名,社會上普遍的焦慮心態已不可避免地傳遞給了我們的下一代。越來越多的人沉醉於手機屏幕缺少交流,青少年追求物質、精神迷失、虛度有限的歲月。層出不窮的校園欺凌和未成年暴力事件讓我們看到:如果一個孩子缺乏對生命最基本的敬畏和是非觀的話,不僅容易輕視他人的生命,更會輕易結束自己的生命。

中國已經於2003開始推行素質教育,開始對學生進行人文關懷,相當於開始了生命教育的先河。但要想真正有所遏制和改變,廣泛而全面地推行生命教育已經刻不容緩


什麼是生命教育?

美國傑·唐納·華特士於1968年首次提出了生命教育的思想。

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部中國就業培訓技術指導中心在《生命教育導師》中指出:生命教育,即是直面生命和人的生死問題的教育,其目標在於使人們學會尊重生命、理解生命的意義以及生命與天人物我之間的關係,學會積極的生存、健康的生活與獨立的發展,並通過彼此間對生命的呵護、記錄、感恩和分享,由此獲得身心靈的和諧,事業成功,生活幸福,從而實現自我生命的最大價值

生命教育既是一切教育的前提,同時還是教育的最高追求。「生命教育不僅只是教會青少年珍愛生命,更要啟發青少年完整理解生命的意義,積極創造生命的價值;生命教育不僅只是告訴青少年關注自身生命,更要幫助青少年關注、尊重、熱愛他人的生命;生命教育不僅只是惠澤人類的教育,還應該讓青少年明白讓生命的其它物種和諧地同在一片藍天下;生命教育不僅只是關心今日生命之享用,還應該關懷明日生命之發展。」

印度詩人泰戈爾說過:「 教育的目的應當是向人類傳送生命的氣息。」

教育的起點是人的生命教育,生命就應該是教育的基點。應該把生命教育與心理教育放在與應試教育同等的地位。


如何進行生命教育?

這是一個很寬泛的話題,不僅需要大量的研討,也需要無數人的努力和實踐。但從大量已經開始踐行的例子裡,或許可以得到一點啟發。

在日本,幼兒園和小學的院子裡,都會種一些蔬菜和花卉,教室裡會養一些小動物,希望讓孩子們在接觸生命、感受生命的過程中,學會去尊重生命。在高中會開展很多類似的課程:用雞蛋孵化小雞養育小雞,最後食用它。初看有些殘忍,但學校是希望「通過養育、終結並吃掉生命這一連串的過程,是希望學生能認識到生命的可貴」。慢慢學生會明白,哪怕是微小如一隻小雞,它的生命也是值得尊敬的,更何況是人呢?

紀錄片《他鄉的童年》中有一段講述芬蘭兒童教育的例子:有一節課,老師帶領著學生們到森林裡上課,學生們對自然生態自由探索,並完成相關課程任務。比如找到與試紙顏色相對應的植物,感受不同味道,不同形狀的植物,通過視、觀、觸、聞、感與自然親密接觸,這樣的課堂既是自由開放的,同時也是把學習提到了一個更高的程度,在學習中探索人與自然的關係。老師認為:學習是為了回到生活,回到環境,更好地看待人與自然的關係,人與人的關係。

在英國,尊重生命是最基本的素養。喜愛小動物是孩子的天性,把珍惜和愛護動物作為切入口教導孩子珍愛生命是英國幼兒園、小學普遍採取的方式。英國一些野生動物組織或者救護中心也跟中小學有合作,經常組織學生參觀他們收容救治的受傷動物和遭到遺棄的寵物。

教育的過程,應該是從生命本身出發,聚焦生命本身的無限美好與無限可能,再根據生命的軌跡和需求,學習相關的知識和技能,而不是反之。


我們究竟可以做些什麼?

一方面,每個人都需要貢獻一份力,跟學校和社會一起為孩子築造一個有愛的大環境;另一方面,也要從當下做起,從自身做起,從身邊的孩子出發,不斷了解與踐行生命教育。只要開始行動,就會看到改變。

01 呵護:給孩子一個寬容有愛的環境

紀錄片《生命覺者》講了大量踐行生命教育,讓子女生活在有愛幸福的家庭並且獲得幸福成功生活的例子。這些有所感悟的「家長們」 都有一個共同的觀點:要打破自己的固有認知,敞開心胸去接納生命的所有可能性,尊重每一個「特殊」的孩子;靜下心來,不帶評判地觀察孩子,用心傾聽他們的每一個心聲,對他們內心真實的想法給予回應;全情陪伴,尊重每個生命的可能性,不要將他們培養成為社會標準下的相同的「優秀的面孔」。

在學習和成長的過程中,關注自己的內在,追求內心的平和喜樂,只與過去的自己比較;而不是追求外在老師或家長的認可,或進行橫向比較。每一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永遠讓孩子保持自己獨特的「優越感」,關注自己內心的感覺,做自己真正感興趣的事情。

02 記錄:無論幸福與否,去觀察和記錄

美好的生命值得記錄,記錄是最簡單地自我觀察和成長、與自己內在交流的方式,是每個人都要學會的一項基本技能。

我們可以和孩子一起養成寫日記的習慣,不用拘泥於形式,文字也好,語音或圖片也罷,當你在回憶和整理的過程中,就是一次自我梳理與成長的過程。一切皆可記錄,從生活瑣事、情緒想法,到觀念態度或願景目標。我們的生命是美好的,每一天都是與眾不同、值得銘記的。記錄的一個好處是,當你回看來時路,不會覺得生命沒有意義,會在記錄中發現自己的成長和改變,會提醒自己不要忘卻那些曾經擁有的美好體驗,也會讓你看到人生的低谷是種常態,換個視角,睡一覺,明天又是美好的一天!

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特定的人生使命,當你發自內心地認可自己的價值,不斷體驗各種各樣的生活,就能感受到生命的美好和可貴。從哲學上看,所有生命的終點都是死亡,但最重要的是這個過程中的感受和成長!

03 感恩:活著,就是最美好的存在

感恩是一個魔法開關,它決定著你的生命是悲觀痛苦還是光彩亮麗。你會不會運用這個開關呢,你能否教會你的孩子這個秘密呢?

每當我們心情不好的時候就去感恩吧,想一想,生命那麼寶貴,身體健康環境舒適和最愛的家人們呆在一起,分數真的那麼重要嗎?別人的評價那麼重要嗎?是不是親子時光更美好呢? 《拆掉思維的牆》告訴我們,你要想得到什麼,必須先給出什麼。在一段關係裡,你希望對方怎麼愛你,你就先去怎麼愛對方。試著去感恩一下,感恩孩子,感恩愛人,感恩那些美好的時光。感恩那樣多美好的人和事出現在我的生命裡,讓我的人生有這樣豐富的體驗。

當我們真心去感恩,就會真心愛上自己。如果不真心愛自己,那麼所有祖先,所有生物,所有宇宙對我們的期望,就被我們辜負了。所以,愛上自己吧,愛上這個不完美的自己,你會發現,我們的存在本身是多麼神奇!人類是群體動物,不光是人和人有關係,我們和自然也有關係,我們不僅要感恩他人,也要感恩大自然。大自然賜予我們能量,當我們進食的時候,用正念的方式去感恩那些動物和植物,發自內心地去感恩宇宙萬物。

04 分享:生命最強大的特質,人與人的連接

人在地球上的一生,其實就是和各種各樣的關係連結,和自己的連結、和他人的連結、和宇宙的連結、和各種各樣客觀規律的連結…,然後通過這種連結去發現真正的自我。當我們找到真正的自我,找到內心的力量,就會發現:這個世界上和你交往的每一個人、每一個動物、甚至一部分植物上都有你的一部分。所以,利已就是利他,利他也是利已。

AI時代,與其只是擔心什麼行業什麼職位將會被取代,不如真正地關注人類有什麼東西是機器不能取代的。早些年,我們總認為人的情緒是一個壞東西,是不被人待見的。但其實在AI時代,情緒是我們最大的武器,情緒就是能量,而心的能量可以改變我們的世界。

人這種生命體的特殊性就在於心靈的溝通,心和心連結在一起時就會有AI永遠無法超越的能量。我們都要去學習和觀察自己的喬哈裡視窗,不斷打開自己的隱藏區,勇於分享和表達,因為只有以心換心,才能感受到越來越多的關心和愛護,才能體會到人和人之間愛的流動,才會體驗到生命力流淌的喜悅感,才會更加珍惜生命。


後記

由於體制和認知慣性的原因,一切創新教育的推行都會遇到無形的阻力。但只要有開始,只要願意努力,只要我們還相信我們的下一代,相信每個人本自具足的潛能和善心,合力推行生命教育,我們的未來一定會越來越好。

最好的教育,永遠是通過生命影響生命,通過生命學會愛學會善良。生命教育之路,真的只差一個你!

相關焦點

  • 中國青少年自殺率居全球第一!我們的孩子怎麼了?
    來自英國雜誌《經濟學人》統計數據表明,中國青少年自殺率居全球第一;在國內,北醫兒童發展中心發布數據顯示,中國每年有約10萬青少年死於自殺,平均每1分鐘就有2人自殺死亡,有8人自殺未遂。調查同時發現,近幾年來,中學生的自殺意念、自殺計劃、自殺未遂等情況都比2002年所做的調查結果增長了好幾個百分點。
  • 降低自殺率
    ,就是隨著社會愈加富裕以及發達,自殺率卻顯著上升。自殺事件年年有,但自殺率持續攀升,是該引起重視了。作為未成年人,中國青少年自殺率已經居全球第一。來自英國雜誌《經濟學人》統計數據表明,中國青少年自殺率居全球第一;在國內,北醫兒童發展中心發布數據顯示,中國每年有約10萬青少年死於自殺,平均每1分鐘就有2人自殺死亡,有8人自殺未遂。
  • 9年日本自殺率逐年降低,中國距離成熟的生命教育還有多遠?
    「死亡」在中國是個深受忌諱的詞彙,中國人不願意談到死亡,也沒有關於死亡的教育,但我們不能逃避的事實是死亡就發生在身邊,就發生在青少年的身上。僅在2019年的11月份就有三起深受關注的事件,珠海某小學生因體罰自殺,上海某中學生因校園欺凌自殺,某985高校研究生抑鬱自殺。
  • 半月談:青少年自殺率不斷上升 我們必須想辦法說服傷痕累累的年輕生命
    @半月談 :大連理工大學一研究生因不堪學業壓力而選擇自殺的消息令人扼腕。事實上,自疫情暴發以來,全球青少年自殺率不斷上升,已經引起了人們廣泛關注。某城市醫院的門診數據顯示,今年以來,13~16周歲抑鬱症伴隨自殺傾向的患者佔學生患者總數的比例很高。學業壓力、親子矛盾、深度網癮、拖延慣性產生的心理衝突等已成為學生群體普遍存在的心理問題。
  • 呵護稚嫩的生命:青少年自殺與心理危機幹預
    當然,這並不能責怪他們,社會、學校、家庭對此都負有責任,整個社會是一個大的動力系統,孩子們的抗壓能力最低,所以他們成為了崩潰的那一環。結果就是由於他們缺少精神力量一旦身處痛苦境地時,就無法從痛苦中解救自己,也無法在失望中看到生命具有的積極意義,於是更強烈的因自己的痛苦而陷入絕望,這種循環加劇的絕望,最終不可避免的導致了自殺行為。
  • 半月談:青少年自殺率飆升,請聽懂他們的「求救」
    半月談10月15日消息,大連理工大學一研究生因不堪學業壓力而選擇自殺的消息令人扼腕事實上,自疫情暴發以來,全球青少年自殺率不斷上升,已經引起了人們廣泛關注。某城市醫院的門診數據顯示,今年以來,13~16周歲抑鬱症伴隨自殺傾向的患者佔學生患者總數的比例很高。學業壓力、親子矛盾、深度網癮、拖延慣性產生的心理衝突等已成為學生群體普遍存在的心理問題。父母的教養方式、教師的情緒問題正無時無刻不在傳導給孩子,考核壓力、排名焦慮等導致的負能量成為壓垮青少年的最後一根稻草。
  • 滕州近期頻發青少年自殺事件,聽聽二中學生同齡人對此的看法!
    從大數據中調查顯示得知,中國青少年自殺率居全球第一;16%的中國學生考慮過自殺;自殺是中國第五大死因,中國平均自殺率為23/10萬,每年自殺死亡人數近30萬;自殺是中國15至34歲人群第一位重要的死亡原因; 5~24歲的自殺人數每年竟高達15萬人以上;除了自殺成功者,每年還有約250萬的自殺未遂者。
  • 青少年自殺背後:我們才是真正的劊子手
    這裡我並不想去宣揚什麼「中國青少年自殺率全球第一」、什麼「全中國每分鐘就有幾個青少年自殺」這種沒有得到權威證實,甚至有些危言聳聽的數據,只想靜下心來,跟所有關心孩子們的人一起,來分析一下,這些悲劇的背後究竟發生了什麼,而我們又有什麼可以做的?
  • 中國孩子自殺現狀嚴重原因是什麼?缺乏感恩和抗挫教育、壓力過大
    三,在中小學生自殺的人群中,年齡12歲的最多佔40.3%,其次是14歲的佔22.7%,11歲13歲的佔13.6%,在性別對比中,自殺的女孩遠遠高於男孩,女孩佔72.7%,男孩佔27.3%。四,中國官方公開報導的一組數據表明,多年來,中國是世界上兒童自殺第一大國。
  • 預防青少年自殺,人人有責
    每分鐘就有2個人死於自殺,還有8個自殺未遂。我們有義務和責任讓鮮花繼續開放,讓孩子的生命繼續成長01不要對青少年自殺的想法感到震驚,但需要認真地談一談。來看看下面這組數據,如果孩子們認真想過的事,也值得我們認真和他們一起面對,而不是震驚,更不去指責。指責孩子們脆弱,感嘆教育失職,或者痛惜社會壓力巨大,都無濟於事,真正有效的事就在當下,立刻有用!那就是穩定自己,從容面對。
  • |關於青少年自殺現象
    近些年,關於青少年自殺的新聞層出不窮,每每聽到這類新聞我就悲痛不已。北大心理學博士徐凱文教授發表過一篇演講《時代空心病與焦慮經濟學》其中提到:整個國家自殺率在大幅度下降,但是中小學自殺率卻在上升。據調查,我國是世界上兒童自殺第一大國,在自殺原因的排列中,學習壓力過重佔第一位(45.5%),其次為早戀(22.7%),父母離異(13.6%),除此之外,青少年自殺的因素中還包括校園暴力、網絡不良信息影響,家庭教育不當,家庭氛圍不和諧等因素。
  • 中國兒童自殺率世界第一——給父母、老師、孩子的13條建議
    在中國,每分鐘有2個孩子死於自殺,還有8個自殺未遂!自殺離我們真的不遙遠,儘管我們不願意去面對,但我們不得不面對。賀嶺峰教授在7月1日的直播課中再次對青少年自殺的現狀進行了分析,講真,不容樂觀!中國每年約有10萬青少年死於自殺,這個數據就差不多汶川大地震中逝去的生命!
  • 還為綻放已凋落—青少年自殺心理成因
    近些年來,青少年自殺的新聞頻頻見諸媒體,一個個含苞待放的生命早早凋落,每每讓人痛心不已。 據相關調查顯示: 中國是世界上青少年自殺第一大國,每年約有10萬青少年死於自殺,每分鐘就有2個人死於自殺,還有8個自殺未遂。
  • 香港青少年自殺事件調查
    在26起自殺案例中,死者最小11歲,最大22歲。他們正處在情緒最波動的青春期。巧合的是,這與香港1997年到2004年的生育低谷基本吻合。當時香港處於亞洲金融危機以及非典時期,經濟遭到重創。根據香港大學賽馬會防止自殺研究中心2015年發布的一份報告,香港按街區分布的自殺率與該區域的經濟指標成正比,其相關性在青壯年人群中更加顯著。
  • 生命死亡教育,可能是人生最重要,也是目前最缺乏的教育
    既然人們是如此的懼怕死亡,那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自殺呢?在我們這個星球上,每年約有100萬人死於自殺,平均每40秒就有1人自殺身亡,在中國每兩分鐘就有1人自殺,8人自殺未遂,中國現在已經成為高自殺率國家,而在1993年以前,中國還屬於低自殺率國家。
  • 輕生的背後,是生命教育的缺失
    廣泛地說,生命教育就是讓人們學會珍惜生命與尊重、愛護生命。我們為何要強調生命教育?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中即體現了生命教育。古代中國很久以前就形成了以仁義為基礎的傳統道德觀。從我國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來看,生命道德是個人層面「友善」、社會層面「法治」與國家層面「和諧」的要求。友善要求我們尊重愛護其他生命;法治要求我們牢記「生命健康權是我國公民最基本的權利」;和諧要求我們形成生命道德的社會意識形態。青少年的健康成長離不開生命教育。
  • 健康頭條 | 疫情下青少年自殺率飆升!對照這些症狀,聽懂他們的「求救」
    該研究調查了在中國COVID-19風險較低的地區,疫情暴發前(2019年11月上旬第一次調查)和學校重新開放兩周後(第二次調查)兒童青少年的心理狀況、自殘和自殺意念。結果顯示,疫情後兒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患病率增加。身病易治,心病難醫。全球青少年自殺率的飆升,正在成為這場疫情的次生災害。「我真的活不下去了」「我就是想死」……這是自殺者的「告別」嗎?不,這是他們的「求救」。
  • 青少年自殺頻發,如何讓悲劇不再重演?丨心悅教育周刊
    【編者按】近段時間以來,因為厭學,與父母鬧矛盾等問題,一個個孩子自殺的壞消息接踵而來,他們生前遭遇的困境在我們成年人眼中遠沒有到放棄生命的程度,但面對生活,他們卻都選擇了自行退出的方式。為了類似的悲劇不再重演,《心悅教育周刊》號召大家關注孩子的內心世界,本周我們特邀心理專家曹冉老師和我們談談「青少年自殺行為的原因分析和預防措施」。
  • 日本中小學的生命教育,正是我們最缺失的一課
    這之間的反差不得不讓人思考,特別是在法律規定無法撼動的情況下,我們對青少年的生命教育更值得關注。《親愛的弗洛伊德》中有句話說:沒有是非觀的孩子,是這個地球最可怕的生物,他們有好奇心、行動力、破壞力以及《未成年人保護法》。如何引導、教育、培養孩子的是非觀、道德觀、生命觀是非常重要的一個課題。
  • 中國青年的自殺率是什麼水平?
    【編者按:最近幾天網絡上最令人揪心的事件都跟年輕人自殺有關。隨著社交媒體滲入日常生活,青年自殺事件引發的關注和情感震動也越來越巨大。媒體報導固然會對相關事件起到放大效應,但年輕人的自殺總是令人唏噓不已。中國青年的自殺率如何?自殺現象是否普遍?今天我們也借這個機會來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