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的新聞裡,一個花季少女跳樓自殺,站在樓下的父親用雙臂去接被砸傷,父女雙雙死亡。少女跳的時候是背面朝下,可以想像當時心裡很害怕,可到底什麼原因,讓她看見樓下父親不舍的眼神,還是義無反顧地一躍而下?當她接近地面的瞬間看見舉著雙臂的父親,是否會有剎那的悔恨?
一場疫情導致了全民焦慮,無論是企業老闆、普通員工,還是在校學生,每個人都有自己需要面臨的問題。作為老師,在跟朋友們聊天的時候,經常會提及的一個話題是: 現在的孩子越來越難管了,既當爹又當媽,太脆弱了,一不如易就自殺。
就算是非疫情期間,青少年自殺的現象也非常普遍。英國雜誌《經濟學人》統計數據表明,中國青少年自殺率居全球第一;在國內,北醫兒童發展中心發布數據顯示,中國每年有約10萬青少年死於自殺,平均每1分鐘就有2人自殺死亡,還有8人自殺未遂。調查同時發現,近幾年來,中學生的自殺意念、自殺計劃、自殺未遂等情況都比2002年所做的調查結果增長了好幾個百分點。在全球範圍,自殺已經成為15-29歲人群的第二大死亡原因。
東亞國家素來以高壓力高焦慮聞名,社會上普遍的焦慮心態已不可避免地傳遞給了我們的下一代。越來越多的人沉醉於手機屏幕缺少交流,青少年追求物質、精神迷失、虛度有限的歲月。層出不窮的校園欺凌和未成年暴力事件讓我們看到:如果一個孩子缺乏對生命最基本的敬畏和是非觀的話,不僅容易輕視他人的生命,更會輕易結束自己的生命。
中國已經於2003開始推行素質教育,開始對學生進行人文關懷,相當於開始了生命教育的先河。但要想真正有所遏制和改變,廣泛而全面地推行生命教育已經刻不容緩。
美國傑·唐納·華特士於1968年首次提出了生命教育的思想。
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部中國就業培訓技術指導中心在《生命教育導師》中指出:生命教育,即是直面生命和人的生死問題的教育,其目標在於使人們學會尊重生命、理解生命的意義以及生命與天人物我之間的關係,學會積極的生存、健康的生活與獨立的發展,並通過彼此間對生命的呵護、記錄、感恩和分享,由此獲得身心靈的和諧,事業成功,生活幸福,從而實現自我生命的最大價值。
生命教育既是一切教育的前提,同時還是教育的最高追求。「生命教育不僅只是教會青少年珍愛生命,更要啟發青少年完整理解生命的意義,積極創造生命的價值;生命教育不僅只是告訴青少年關注自身生命,更要幫助青少年關注、尊重、熱愛他人的生命;生命教育不僅只是惠澤人類的教育,還應該讓青少年明白讓生命的其它物種和諧地同在一片藍天下;生命教育不僅只是關心今日生命之享用,還應該關懷明日生命之發展。」
印度詩人泰戈爾說過:「 教育的目的應當是向人類傳送生命的氣息。」
教育的起點是人的生命教育,生命就應該是教育的基點。應該把生命教育與心理教育放在與應試教育同等的地位。
這是一個很寬泛的話題,不僅需要大量的研討,也需要無數人的努力和實踐。但從大量已經開始踐行的例子裡,或許可以得到一點啟發。
在日本,幼兒園和小學的院子裡,都會種一些蔬菜和花卉,教室裡會養一些小動物,希望讓孩子們在接觸生命、感受生命的過程中,學會去尊重生命。在高中會開展很多類似的課程:用雞蛋孵化小雞養育小雞,最後食用它。初看有些殘忍,但學校是希望「通過養育、終結並吃掉生命這一連串的過程,是希望學生能認識到生命的可貴」。慢慢學生會明白,哪怕是微小如一隻小雞,它的生命也是值得尊敬的,更何況是人呢?
紀錄片《他鄉的童年》中有一段講述芬蘭兒童教育的例子:有一節課,老師帶領著學生們到森林裡上課,學生們對自然生態自由探索,並完成相關課程任務。比如找到與試紙顏色相對應的植物,感受不同味道,不同形狀的植物,通過視、觀、觸、聞、感與自然親密接觸,這樣的課堂既是自由開放的,同時也是把學習提到了一個更高的程度,在學習中探索人與自然的關係。老師認為:學習是為了回到生活,回到環境,更好地看待人與自然的關係,人與人的關係。
在英國,尊重生命是最基本的素養。喜愛小動物是孩子的天性,把珍惜和愛護動物作為切入口教導孩子珍愛生命是英國幼兒園、小學普遍採取的方式。英國一些野生動物組織或者救護中心也跟中小學有合作,經常組織學生參觀他們收容救治的受傷動物和遭到遺棄的寵物。
教育的過程,應該是從生命本身出發,聚焦生命本身的無限美好與無限可能,再根據生命的軌跡和需求,學習相關的知識和技能,而不是反之。
一方面,每個人都需要貢獻一份力,跟學校和社會一起為孩子築造一個有愛的大環境;另一方面,也要從當下做起,從自身做起,從身邊的孩子出發,不斷了解與踐行生命教育。只要開始行動,就會看到改變。
紀錄片《生命覺者》講了大量踐行生命教育,讓子女生活在有愛幸福的家庭並且獲得幸福成功生活的例子。這些有所感悟的「家長們」 都有一個共同的觀點:要打破自己的固有認知,敞開心胸去接納生命的所有可能性,尊重每一個「特殊」的孩子;靜下心來,不帶評判地觀察孩子,用心傾聽他們的每一個心聲,對他們內心真實的想法給予回應;全情陪伴,尊重每個生命的可能性,不要將他們培養成為社會標準下的相同的「優秀的面孔」。
在學習和成長的過程中,關注自己的內在,追求內心的平和喜樂,只與過去的自己比較;而不是追求外在老師或家長的認可,或進行橫向比較。每一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永遠讓孩子保持自己獨特的「優越感」,關注自己內心的感覺,做自己真正感興趣的事情。
美好的生命值得記錄,記錄是最簡單地自我觀察和成長、與自己內在交流的方式,是每個人都要學會的一項基本技能。
我們可以和孩子一起養成寫日記的習慣,不用拘泥於形式,文字也好,語音或圖片也罷,當你在回憶和整理的過程中,就是一次自我梳理與成長的過程。一切皆可記錄,從生活瑣事、情緒想法,到觀念態度或願景目標。我們的生命是美好的,每一天都是與眾不同、值得銘記的。記錄的一個好處是,當你回看來時路,不會覺得生命沒有意義,會在記錄中發現自己的成長和改變,會提醒自己不要忘卻那些曾經擁有的美好體驗,也會讓你看到人生的低谷是種常態,換個視角,睡一覺,明天又是美好的一天!
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特定的人生使命,當你發自內心地認可自己的價值,不斷體驗各種各樣的生活,就能感受到生命的美好和可貴。從哲學上看,所有生命的終點都是死亡,但最重要的是這個過程中的感受和成長!
感恩是一個魔法開關,它決定著你的生命是悲觀痛苦還是光彩亮麗。你會不會運用這個開關呢,你能否教會你的孩子這個秘密呢?
每當我們心情不好的時候就去感恩吧,想一想,生命那麼寶貴,身體健康環境舒適和最愛的家人們呆在一起,分數真的那麼重要嗎?別人的評價那麼重要嗎?是不是親子時光更美好呢? 《拆掉思維的牆》告訴我們,你要想得到什麼,必須先給出什麼。在一段關係裡,你希望對方怎麼愛你,你就先去怎麼愛對方。試著去感恩一下,感恩孩子,感恩愛人,感恩那些美好的時光。感恩那樣多美好的人和事出現在我的生命裡,讓我的人生有這樣豐富的體驗。
當我們真心去感恩,就會真心愛上自己。如果不真心愛自己,那麼所有祖先,所有生物,所有宇宙對我們的期望,就被我們辜負了。所以,愛上自己吧,愛上這個不完美的自己,你會發現,我們的存在本身是多麼神奇!人類是群體動物,不光是人和人有關係,我們和自然也有關係,我們不僅要感恩他人,也要感恩大自然。大自然賜予我們能量,當我們進食的時候,用正念的方式去感恩那些動物和植物,發自內心地去感恩宇宙萬物。
人在地球上的一生,其實就是和各種各樣的關係連結,和自己的連結、和他人的連結、和宇宙的連結、和各種各樣客觀規律的連結…,然後通過這種連結去發現真正的自我。當我們找到真正的自我,找到內心的力量,就會發現:這個世界上和你交往的每一個人、每一個動物、甚至一部分植物上都有你的一部分。所以,利已就是利他,利他也是利已。
AI時代,與其只是擔心什麼行業什麼職位將會被取代,不如真正地關注人類有什麼東西是機器不能取代的。早些年,我們總認為人的情緒是一個壞東西,是不被人待見的。但其實在AI時代,情緒是我們最大的武器,情緒就是能量,而心的能量可以改變我們的世界。
人這種生命體的特殊性就在於心靈的溝通,心和心連結在一起時就會有AI永遠無法超越的能量。我們都要去學習和觀察自己的喬哈裡視窗,不斷打開自己的隱藏區,勇於分享和表達,因為只有以心換心,才能感受到越來越多的關心和愛護,才能體會到人和人之間愛的流動,才會體驗到生命力流淌的喜悅感,才會更加珍惜生命。
後記
由於體制和認知慣性的原因,一切創新教育的推行都會遇到無形的阻力。但只要有開始,只要願意努力,只要我們還相信我們的下一代,相信每個人本自具足的潛能和善心,合力推行生命教育,我們的未來一定會越來越好。
最好的教育,永遠是通過生命影響生命,通過生命學會愛學會善良。生命教育之路,真的只差一個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