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歲的孩子都害怕什麼?收好這份「害怕清單」,幫孩子一一克服

2020-12-19 福林媽咪

文|福林媽咪

你是不是總覺得你家孩子很膽小?總是會害怕一些東西?怕關燈不敢自己睡、怕生人、怕玩具熊、怕狗狗、怕……

他們害怕很多東西,有時候讓大人們覺得很奇怪,讓他跟阿姨打個招呼都能嚇哭,搞得場面極其尷尬。

這種現象多發生在0-6歲之間,總覺得這個年齡段的孩子特別的離不開大人,於是就被家長貼上了「膽小」、「害羞」的標籤。

「孩子到底在害怕什麼?」

我們每個人小的時候都有害怕的事情,但是隨著長大成人,害怕的東西也就跟以前不一樣了。

其實每個年齡段都有特有的害怕事件,我們來看看0-6歲的孩子都在害怕什麼,也許真的是你錯怪孩子了。

0-2歲

害怕突如其來的聲響,比如:突然啟動的吸塵器、安靜的時候突然有人說話、鞭炮煙花的爆炸聲、衝馬桶的轟隆聲、打雷聲……

害怕醫生、打針吃藥;

害怕陌生人以及與媽媽分離;

害怕比自己體型大的動物;

害怕洗澡,怕自己被排水孔吸進去。

孩子的表現:哭、大聲哭。

爸爸媽媽的誤解:孩子哭鬧就是撒嬌。

首先,新生兒視覺發育不完善,他們看不清周圍的事物,他們通過聲音以及光影變化來識別,由於聽覺相對敏感,所以容易被突然的聲響嚇到。尤其早產兒,他們更脆弱,更加需要父母很長時間的精心照料,才能在日後完成獨立的生活,所以,寶寶這個時期的哭鬧多是在表達內心的惶恐。

這個階段也是孩子建立安全型親子依戀的關鍵時期,俗稱安全感,爸爸媽媽更應該給予孩子及時的擁抱和安撫才能平復孩子情緒,而這樣的安慰能幫寶寶建立安全感,支撐寶寶以後可以更獨立。

3-4歲

怕黑,所有沒燈的地方必須拽上大人才敢進入;

怕被親人留下,尤其怕被爸爸媽媽留下;

怕妖怪,怕做噩夢。但凡看過一些恐怖鏡頭,腦海中揮之不去,童年陰影多在這個時期留下,比如:床下的妖怪、窗外的影子等等。

孩子的表現:分離焦慮,總想讓爸爸媽媽陪在身邊。

爸爸媽媽的錯誤做法:看孩子黏人反倒恐嚇孩子「再這樣就不要你了」,有時還會恐嚇孩子「不聽話/不睡覺/不吃飯就會被妖怪抓走」。

3-4歲這個階段是孩子要正式進入幼兒園的一個階段,可能是孩子第一次和父母分離這麼長時間。而且這個時期的孩子想像力也比較豐富,他們只要看到一些恐怖的畫面,能把這樣的畫面安插在任何場景,導致孩子很害怕。

他們是真的害怕,如果不安慰反倒恐嚇孩子試圖逼孩子堅強,這只會剝奪孩子的安全感,對孩子造成更大的傷害。

5-6歲

害怕自己受傷、受傷;

害怕失去爸爸媽媽,比如父母離婚或是死亡;

害怕獨自睡覺;

害怕鬼;

孩子的表現:難以分床或是分房睡,孩子偶爾會問「爸爸媽媽會死掉嗎?」

爸爸媽媽的錯誤做法:小黑屋懲罰孩子、強制分房睡,逼迫孩子長大,隱瞞親人死亡的事情。

現階段的孩子還是會存在分離焦慮,因為孩子還是怕黑,如果強制分房睡,只會加重孩子怕黑的情況,而小黑屋懲罰同樣也是加重孩子怕黑現象的推手,加上孩子想像力豐富,常常會幻想黑暗之中有什麼。

而且這個階段的孩子開始關注「死亡」的話題,會好奇人死了會怎樣。其實家裡如果有人去世了,最好給孩子一次生命教育,不要哄騙孩子「人死亡後會去遠方」更不要說「人死後的天堂沒有苦痛、不用上班……」

這種哄騙雖然是擔心孩子會痛苦才說的善意謊言,但是這種誤導可能會導致孩子對生命的輕視,只有告訴孩子真相,孩子才能更加珍惜生命,痛苦是短暫的,快速走出痛苦才能積極面對以後的生活不是嗎?

「為什麼害怕的東西這麼多?」

我列舉的其實還不是很全面,但是已經很典型了。其實害怕、恐懼,這樣的情緒是正常的,每個人童年時期都有害怕的東西或事情。如果你仔細歸類,你會發現,孩子害怕的這些東西是有規律的。

0-2歲陌生人焦慮,3-4歲分離焦慮,5-6歲害怕假想出來的事物。

這跟孩子知識欠缺和經驗缺乏以及生長發育有很大的關係。

前面有提到剛出生的寶寶會因為視覺發育不完善所以聽力更敏銳,這也就導致新生兒更容易被突如其來的聲音嚇到,還會因為陌生的聲音或臉嚇到,感到害怕從而哭鬧。

但是隨著寶寶的生長發育外加和除了爸爸媽媽以外的人相處,他們總結經驗,能看清聲音的來源,那些曾經害怕的人不會傷害他,所以恐懼感漸漸減弱直至消失。等到他們經歷的多了也就不會那麼害怕了。

然而我們成年人總是會忘記自己孩童時期害怕的事情,用成人的標準去要求孩子,這只會讓孩子更加惶恐。

所以無論是爸爸媽媽還是孩子,都應該接受這種恐懼,並且幫助孩子趕走恐懼。

安全感是打破恐懼的有利武器

安全感是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親子關係紐帶,未來會支撐孩子獨立完成更多事情。

早期的安全感來自爸媽的全心全意、規律、穩定的照顧,長大些來自於爸媽的陪伴以及及時安撫。

只有讓孩子明白爸爸媽媽是他堅強的後盾,他才敢走得更遠。

明白恐懼情緒的來源

恐懼是人體的一種「自我保護機制」,當我們處在不安的環境中時,這種恐懼感會讓我們自身非常的敏感,處於高度警覺的狀態,保護我們免於受傷。

就像之前有一個玩笑,說女生害怕蟲子,但是有的女生因為害怕瘋狂亂跳,最後蟲子就變成了「相片」被踩扁了……你說這算不算一種保護機制呢?

不過孩子可能不太明白,需要爸爸媽媽用更簡單的方式讓他們聽懂,比如把這個機制比擬成現實的物品或形式。跟孩子解釋這個就像幼兒園的火災演戲是的警報器,當你遇到不認識的人、打針、醫生、黑暗……你的身體就會觸發這個警報,這個警報就是提示你注意的。

但有時候可能這個警報只是因為有人吸菸或是怎樣觸碰了警報器,並不是真的有危險。所以大多時候是虛驚一場。但如果真的有危險,我們就可以趕快逃到安全的地方。

避免讓孩子看恐怖視頻或恐嚇孩子

很多童年陰影是深深刻在腦海中的,有的直到長大成人都忘不掉,所以恐怖視頻不要讓孩子看,也不要總是恐嚇孩子。就像有些成年人晚上上個衛生間都需要很大勇氣一樣,他們害怕黑暗之中有什麼東西跟著自己,快速跑回被窩連腳都不敢露出來。這種害怕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被恐嚇出來的。

幫孩子克服恐懼而不是強迫孩子勇敢

孩子害怕的東西很多是因為認知不足,如果陪伴孩子一起面對,然他了解他恐怖的東西,這對於克服恐懼有很大的幫助。比如孩子害怕大的毛絨玩具熊,我們不是強迫孩子去接觸恐怖的事物,而是慢慢去了解。

比如讓孩子看看有關玩具熊的圖片或者動畫片,讓它知道這個事物很可愛。接著讓孩子嘗試接觸玩具熊,慢慢地他就會緩解。很多他害怕的事物都可以讓他一步一步的熟悉,豐富孩子的認知之後,也就不會害怕了。

害怕、恐懼這是人們情緒的組成部分,小時候害怕一些自己想像的東西,大了害怕親人的離去,孩子的害怕和成人的害怕都一樣,所以,不用強迫孩子去勇敢,而是應該幫孩子一起克服恐懼。

相關焦點

  • 「媽媽,我好害怕!」如何幫0-7歲孩子克服恐懼?
    孩子們恐懼的對象會隨著時間而變化。父母可以幫助不同年齡段的孩子恰當應對恐懼情緒:0-2歲讓他們恐懼的對象有哪些?雖然家長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遭受痛苦,但是如果讓孩子遠離一切害怕的事情,他們永遠也無法克服這種恐懼感。就好比家長對害怕狗的孩子說:「沒錯,你說得很對,狗很危險,你永遠都搞不定。」相反,如果在安全的前提下,帶孩子繼續接觸狗狗,會有助於他們跳出自己的「舒適區」,獲得更大的進步。
  • 當孩子說「我害怕」時,如何幫他克服恐懼,父母的回答很關鍵
    如果對孩子過份強調勇敢,根本不能讓恐懼消失,反而讓孩子感到壓力更大,從而變得更加害怕。那麼,孩子為什麼會感到恐懼呢?膽小害怕,是孩子成長過程中一種很普遍存在的情緒。曾有研究發現,「正常兒童中,90%以上的幼兒會有不同程度的害怕心理;40%的2-4歲兒童至少有一種害怕;43%的6-12歲兒童有七種以上的害怕。」
  • 孩子害怕「想出來」的恐懼?一招幫你解決
    其實啊,這是孩子發育規律所決定的。「孩子到底在害怕什麼?」每個階段,孩子害怕的東西都不太一樣。●0-2歲的孩子,會害怕突入起來的聲音,害怕比自己體型大的動物(除了自己家從小一起長大的寵物),害怕醫生和打針,害怕陌生人以及和媽媽分離。
  • 抓住「孩子害怕」的教育時機,孩子受益一生
    我問他害怕什麼,他說他特別害怕馬桶抽水的聲音,就好像是猛獸的叫聲。安琪媽媽說:我的女兒馬上就要進小學了,但睡覺有個習慣,就是一定要開著燈睡覺,或者索性賴著就跟我們睡一起。我問她:「你害怕什麼?」她說:「天黑了,就會有很多恐怖的東西出來。」在每個孩子的童年都會經歷「我害怕」這個階段。
  • 孩子害怕「想」出來的恐懼?一招幫你解決
    每個階段,孩子害怕的東西都不太一樣。●0-2歲的孩子,會害怕突入起來的聲音,害怕比自己體型大的動物(除了自己家從小一起長大的寵物),害怕醫生和打針,害怕陌生人以及和媽媽分離。●3-4歲的孩子,怕黑,怕被親人留下不要自己,怕妖怪(比如床下的妖怪,窗外的影子,都會讓孩子聯想到妖怪),怕噩夢。
  • 「媽媽我怕」,孩子不同年齡段最怕什麼?這份「恐懼清單」請收好
    心理學家:兒童恐懼心理的出現大概在6個月開始逐漸發展起來的。編 輯:柔山經常收到一些家長的留言:孩子經常哭鬧而且還是沒有緣由的哭鬧,總會說「媽媽我怕」,孩子到底害怕什麼?也許那些在成年人嚴重微不足道的事情,到了孩子那裡,就變成刺激他們敏感神經的源頭。孩子最「害怕」什麼?
  • 《害怕也沒關係》:孩子害怕別再說孩子膽小,允許害怕才會變強大
    它告訴寶寶不是只有你一個人才有這樣的困擾,所有人都會有害怕的情緒,男孩子如何面對害怕呢?是面對還是假裝不怕?遇到害怕的事情應該怎麼辦呢?怎樣才能緩解害怕的情緒呢?這本繪本都做了一一解答。開篇,作者用溫柔的話語,把孩子害怕時的感覺描述出來。就像醫生看病,談病情表現一樣。原來大家都有過害怕的感覺啊。下雨了,雷公公打雷了,轟隆隆,風婆婆在鼓風,閃電布滿天空。小朋友害怕了,心兒也撲通撲通。天黑了,屋內靜悄悄,屋外的黑影是什麼?一個人胡思亂想,做夢都害怕,捂著耳朵,尖叫起來:「啊,好可怕」。
  • 兒童心理學:家長如何幫你的孩子克服恐懼和日常害怕的東西
    家長說以為孩子是個適應力很強的孩子,以為她的恐懼會在幾天後消失,但沒想到竟然越來越嚴重。孩子們可能會對針頭、狗、黑暗以及更多的東西產生恐懼,這很正常,但一定要科學處理,這個時候心理學家來支招幫你克服孩子的心理問題。
  • 「媽媽,我害怕!」幾招教你如何幫助孩子克服恐懼?
    月子裡,經常被自己的屁聲嚇得哇哇大哭;稍大一點,被鄰居家的關門聲嚇哭、被自來水龍頭會自動出水嚇哭、被馬桶衝水的聲音嚇哭……我女兒從出生到現在快三周歲,這個0-3歲階段的恐懼對象,總結起來有幾類:響亮的聲音如自己的屁聲、大聲說話、關門聲、衝水聲,包括現在聽到樓上裝修的電鑽聲,以及打雷聲等。
  • 孩子膽小害怕,需要如何引導?
    0-6歲的育兒百科全書北美全職帶娃老司機教你輕鬆育兒套路我女兒4歲了,對有些圖像,影像,包括人臉有害怕心理,怕到大哭一定要撕掉,關掉,或者鬧著不願意去。什麼都不怕的孩子你其實會更頭痛,因為他時時刻刻都會被自己的好奇心置於危險的境地。大多數家長看到孩子害怕,第一個反應就是「這有什麼好怕的」會和孩子講道理,試圖說服他這個一點的不可怕,說了半天沒效果,就開始扣帽子,說孩子「膽子小,不勇敢」。
  • 孩子害怕的那個「鬼」,到底是什麼鬼?
    「害怕!」女兒回答。「怕什麼?」我追著問。「害怕有鬼。」「哪裡有鬼?長什麼樣子?我還沒見過,我也去看看。」圖2或許每個六七歲的孩子到這個階段都或多或少地出現過類似的情況,我們小時候也都不例外。久而久之,妖精、妖怪、鬼之類的就根深蒂固在孩子幼小的心裡,出現這些敏感詞彙的時候孩子會心生恐懼。3、因為黑就害怕的恐懼心理睡覺一關燈,漆黑看不見的空間裡孩子就是開始發揮想像創造力,到處都是鬼的異想天開畫面,最後把自己嚇個半死。
  • 為什麼越說「別怕」,孩子越害怕?
    「別怕,這裡一點都不高嘛!」在大人眼裡,孩子很多的「害怕」顯得有些稚嫩,甚至有點無語。即便遇上你認為確實容易讓孩子害怕的場景,你可能也會故作輕鬆地說出「別怕」。但孩子能和你一樣放輕鬆嗎?並不見得。「哎呀都這麼害怕下水了,還學什麼遊泳啊,咱不學了不學了!」和第二型恰恰相反,有的家長會將孩子牢牢地「保護」起來,遠離所有恐懼。但是,一害怕就放棄,會讓孩子在面對恐懼時更容易退縮,失去克服困難的勇氣與決心。
  • 媽媽清除了所有讓孩子害怕的東西,可是孩子卻開始自殘?
    塞爾瑪.佛雷伯格是美國研究嬰幼兒心理健康的先驅,她的書《魔法歲月》裡詳細解析了0到6歲孩子心理發展,也是兒子的兒科醫生推薦給我的書。在這本書裡,她是這樣定義心理健康的:「心理健康狀態並不只是一道富有營養的心理大餐的產物,而是複雜的心理系統不斷地作用於個人經歷,對其作出反應、適應、吸收和整合,並堅持不懈地維持我們內在需求和外在需求之間平衡的結果。」
  • 當孩子說「我害怕」時,比起「不要怕」更好的做法是……
    膽小害怕,是孩子成長過程中一種很普遍存在的情緒。曾有研究發現,「正常兒童中,90%以上的幼兒會有不同程度的害怕心理;40%的2-4歲兒童至少有一種害怕;43%的6-12歲兒童有七種以上的害怕。」不同年齡段孩子懼怕的事物也是不同的。
  • 孩子害怕學習英語,該如何幫助孩子克服恐懼?
    現在大部分學校都已經開學了,家長發現孩子上學的時候會出現偏科的情況,常見的偏科就是學習語文比較好,學習英語就比較差,因為語文作為我們的母語從小就接觸,所以對於很多孩子來說害怕學習英語,關鍵的因素是沒有學習英語的語言環境,如果家長沒有及早發現,很可能會讓孩子有厭學情緒,不利於孩子的全面發展
  • 當孩子說「我害怕」,盲目鼓勵孩子大膽適得其反,3招給孩子勇氣
    男孩子都是很勇敢的,這點水都怕算什麼小男子漢?」甚至還有的父母採用「雛鷹學飛」 的辦法,直接把孩子丟進遊泳池裡:「不嗆一嗆水是學不會遊泳的!」殊不知,父母這種盲目鼓勵和逼迫的做法,反而加深孩子的恐懼心理。
  • 孩子膽小害怕,家長應該怎麼做幫助孩子順利度過恐懼期?
    每個人在幼年時都當過一段時間的膽小鬼,在幼年時期,都有自己害怕的東西。比如:害怕黑,害怕蟲子,害怕怪獸,甚至有人害怕狗。長大後,了解了這些東西本來的面目之後,就漸漸地克服了恐懼,不再害怕。但如果在孩子年幼時,面對這些突如其來的恐懼時,家長沒有進行適當的引導,則會在孩子的心裡留下嚴重的陰影。不如,害怕打雷聲,兒時害怕,長大了依然害怕。那面對孩子膽小害怕的時候,家長應該怎麼做呢?
  • 孩子膽小、害怕怎麼辦?這幾個方法,幫助孩子克服恐懼
    小傑是一個4歲的小男孩,在媽媽眼裡,他是一個特別膽小愛哭的孩子。有一次,很多小朋友在玩滑梯,小傑不敢上去,媽媽再三鼓勵,他才慢吞吞地爬上去,可是坐在上面卻又不敢往下滑,最後哭著讓媽媽抱了下去。平時,小傑自己也不敢獨處,他總說害怕,媽媽問他怕什麼,他又說不清楚,結果總是自己一個人悄悄地流淚。
  • 「媽媽,我怕」,2-7歲孩子的「害怕清單」,第一種幾乎每個孩子都有
    02 孩子恐懼,源於什麼? 在《媽媽是超人》中,當咘咘表現出對掃地機器人害怕的表情時,賈靜雯說,一直以來,咘咘都害怕這個掃地機器人,可能是因為它會動來動去,隨之創造出來一些恐懼的東西。
  • 孩子害怕打預防針,90%家長做錯了,聰明媽媽這樣幫孩子克服恐懼
    貝貝坐在椅子上抽泣,奶奶在旁邊無奈地嘮叨:「每次打針都這樣,真難帶。」可想而知,這一幕已經不是第一次發生了。面對貝貝對打針的恐懼,爺爺奶奶的錯誤做法在哪裡呢?欺騙奶奶跟貝貝說打針一點也不痛,這分明就是一句哄騙的話。孩子第一次相信了,第二次怎麼可能再上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