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害怕打預防針,90%家長做錯了,聰明媽媽這樣幫孩子克服恐懼

2020-12-25 寶寶知道

作者:寶寶知道 湯小小

文/六冰花

那天,我帶著兒子去打預防針,碰到一個五歲的小男孩貝貝。

貝貝不想打針,帶他來的奶奶對他說:「一點也不痛的,一下下就好了」。貝貝不僅沒有被說動,反而哭起來。奶奶想抱他去打針,他直接對奶奶拳打腳踢,哭鬧聲響徹整個醫院大廳。

爺爺當頭斥責:「一個男孩子,還怕打針,丟不丟人?」奶奶接著恐嚇:「不好好打針,就把你扔大街上。」

貝貝坐在椅子上抽泣,奶奶在旁邊無奈地嘮叨:「每次打針都這樣,真難帶。」

可想而知,這一幕已經不是第一次發生了。

面對貝貝對打針的恐懼,爺爺奶奶的錯誤做法在哪裡呢?

欺騙

奶奶跟貝貝說打針一點也不痛,這分明就是一句哄騙的話。孩子第一次相信了,第二次怎麼可能再上當呢?

責罵

孩子對奶奶拳打腳踢,不肯打預防針,說明他很害怕打針的,甚至有種恐懼心理。但是他的爺爺奶奶沒有同情和理解他的這種心理,而是覺得他作為一個男孩子卻害怕打針是丟臉的事情,沒有對他進行安慰和疏導。奶奶揚言不打針就把他扔大街上,不要了,這種恐嚇只會適得其反。

那麼我們應該用什麼方法來對待孩子對打針的這種害怕呢?

首先,要把真實的感受告訴他們。

記得兒子會說話後第一次帶他去打預防針,從家裡出發的時候,他就問我:「媽媽,我們今天要去哪裡呀,幹什麼呀?」

我說:「我們去醫院給你打預防針呀。」

他又問:「打預防針痛不痛啊?」我說:「有點痛,但是像寶寶這麼勇敢的孩子肯定會挺過去的。」

我把真實的疼痛告訴孩子,孩子在心裡對它已經有了接納和預期。打針的時候即使很痛,雖然會哭,他也會承受,因為他覺得自己很勇敢。

有些孩子對痛的忍受能力,比我們家長預期得要強,打完後他甚至會說,媽媽說有點痛,我覺得一點也不痛,然後就很開心。

相反地,我們欺騙他說不痛,他心裡對疼痛沒有準備和接受,打完後痛得受不了。疼痛落差太大,孩子覺得家長的話不可信,反而會哭得更厲害。

其次,要給孩子緩衝的時間。

在我第二次帶兒子去打預防針的時候,到了醫院門口,孩子不肯進去了,他說:「媽媽,我有點害怕,怕疼。」

這個時候我們絕對不能說「這有什麼好害怕的」,而是要肯定他的這種感受,同情他這種感受。

第一次打針的時候,他在我的鼓勵下說「我要做個勇敢的孩子,我不怕打針」。

第二次打針時他說有點害怕,說明第一次的痛還在他的記憶裡。面對害怕的東西,表現出退縮,這是正常的心理反應。這個時候,我們可以給他講我們自己小時候的故事,讓他覺得爸爸媽媽小時候跟我一樣害怕打針,不是只有我一個人害怕打針,這樣可以緩解他的情緒。或者講一些繪本裡的故事,給他增加信心。

切忌,當我們知道孩子是因為害怕而哭的時候,我們卻用嘲諷、挖苦、侮辱、嚇唬的語言對他繼續施壓。

每個孩子都希望自己是個勇敢的孩子,但並不是天生有勇氣去面對恐懼、戰勝恐懼,這種勇氣是在一件件一次次的小事中逐漸培養起來的。

最後,要給孩子安全感。

貝貝的奶奶嚇唬他說,如果不打預防針就把他扔大街上,不要了。顯然這種恐嚇並沒有起到作用,反而使貝貝哭得更加大聲,重新跑過來對奶奶拳打腳踢。

當孩子害怕的時候,我們要堅定地告訴他「爸爸媽媽會陪在你身邊,會給你力量,會支持你,會與你一起面對困難」。讓他知道他不是孤身一人,讓他知道爸爸媽媽是愛他的。

如果我們經常用一些恐嚇的語言對孩子說話,慢慢的孩子的安全感會缺失。孩子並不能理解。

就像貝貝的奶奶只是說要把他扔大街上,實際上是絕對不會把他扔大街上不要的。但是孩子並不會這樣理解,孩子只會覺得你要把我扔掉,你肯定是討厭我,不愛我。

次數多了,孩子會迷茫,他會有莫名的心理負擔,他總是要擔心你會把他扔掉,這種心理負擔會慢慢銷蝕他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關注寶寶知道,了解備孕、懷孕、育兒更多精彩內容:專家直播、日刊知識、胎教電臺、兒童故事、動畫片,還有寶媽們最愛的社區圈子!寶寶知道與千萬媽媽在一起,科學孕育,為愛成長!

相關焦點

  • 孩子害怕打預防針,90%的家長做錯了,聰明媽媽這樣做
    小男孩媽媽一臉尷尬,在邊上哄著:「一點也不疼的,一下就好了」。可想而知,這一幕肯定已經不是第一次發生了。很難想像,小男孩對打針恐懼到了什麼程度,對打針有多大的心理陰影。小男孩爸爸在他不願意的情況下用暴力脅迫,換位思考一下吧,如果換成我們,我們不想做,甚至害怕做一件事,別人硬拉著你去做,你會有什麼反應?恐懼是不是會進一步擴大?那麼我們應該用什麼方法來對待孩子對打針的害怕,讓他接受那些他們必須承受的疼痛呢?
  • 寶寶打預防針,醫生逗他玩耍笑著打針:如何幫孩子克服恐懼?
    寶寶打預防針,以為醫生逗他玩耍,笑著就把針打了!看看這個寶寶,也就幾個月大,根本不知道啥叫害怕,但是他可是知道疼。去打針也是一臉好奇,根本不知道發生什麼。在寶寶呵呵笑的同時,快速的打針,孩子都沒來得及感覺到疼痛,這針早就打完了!
  • 親測有效:讓孩子不害怕打預防針的小妙招
    不一會兒,小男孩和他媽媽出來了,還一直哇哇地哭著,情緒很崩潰,兩個手臂上方還流著血,他媽媽根本來不及幫他摁棉籤,小男孩右手的手臂上針口周圍都紫了,估計是剛才打針的時候掙扎所致。此時小男孩還哭著,但是他媽媽絲毫沒有安慰他的意思,只是對他說:「別哭了,你看那個小妹妹都不哭了。」小男孩哭得更兇了,一臉心有不甘的樣子。然後他媽媽說:「你七歲的時候還要打預防針。」
  • 6歲孩子害怕打預防針,媽媽不打不罵,只需2步,讓孩子戰勝恐懼
    前幾天,防疫站通知娃爸,6歲的大寶該打防疫針了。我告訴大寶,我們明天早上8點去打針。她聽了直往我背後躲。我把大寶抱在懷裡,輕聲問她:「你有點害怕打針嗎?」大寶:「我怕疼,媽媽,打針到底疼不疼啊?」大寶:「哦,我還是害怕!」我:「那我明天陪著你。」第二天,我們帶好口罩趕到防疫站,特殊時期人並不多。因為這個防疫針需要幾個孩子一塊打,所以醫護人員讓我們先去吃飯。我們躲進車裡,簡單吃完早餐。
  • 「媽媽,我好害怕!」如何幫0-7歲孩子克服恐懼?
    無論孩子長到多大,也會有一些無法逾越的恐懼,而恐懼的對象也會隨著年齡的變化而變化。很多時候,我們都會發現,一味嘲笑他們膽小或者告訴他們要勇敢,並不會消除他們的恐懼。那到底,我們該如何幫助孩子克服恐懼呢?
  • 兒童心理學:家長如何幫你的孩子克服恐懼和日常害怕的東西
    家長說以為孩子是個適應力很強的孩子,以為她的恐懼會在幾天後消失,但沒想到竟然越來越嚴重。孩子們可能會對針頭、狗、黑暗以及更多的東西產生恐懼,這很正常,但一定要科學處理,這個時候心理學家來支招幫你克服孩子的心理問題。
  • 「媽媽,我害怕!」幾招教你如何幫助孩子克服恐懼?
    對於孩子來說,這個世界上很多東西都會令他們害怕和恐懼,更何況穿著白大褂會戳針使他們疼痛的醫生。我知道她害怕躺在床上被醫生摸肚子,我就告訴她,可以跟醫生商量,媽媽抱著,或者媽媽跟你一起給醫生摸一摸。並且一直鼓勵她,帶她設想整個過程。與孩子一起正視心底的恐懼與害怕,孩子會慢慢嘗試接受,當孩子知道真的沒那麼可怕,也就那麼回事的時候,恐懼的情緒會從心底慢慢消失。帶孩子慢慢體驗令她害怕的事情,一步步走出恐懼情緒。
  • 孩子拒絕打針?幫助孩子克服恐懼最關鍵
    文| 小曼陪娃每次在衛生院的預防接種處,哭聲叫聲打罵聲,處處透著不耐煩:孩子哭,家長哄,哄不好了就開打開罵。這樣的環境,別說醫生了,家長們自己都很不耐煩。每次打預防針,當孩子拒絕時,常聽到有家長說,「不痛不痛的,一下子就好了,真的不痛,就像蚊子咬了一下」。還有家長見小孩痛,安慰說,「不要哭了,你要勇敢,你是男子漢,你長大了,這點痛算什麼呀,」。甚至有些家長還會上升高度,批評道,「這點痛都承受不了,將來還能幹什麼啊!?」上面這些做法都不可取。大概率上,孩子不但沒有克服恐懼,反而反抗得更猛烈。
  • 當孩子說「我害怕」時,如何幫他克服恐懼,父母的回答很關鍵
    曾有研究發現,「正常兒童中,90%以上的幼兒會有不同程度的害怕心理;40%的2-4歲兒童至少有一種害怕;43%的6-12歲兒童有七種以上的害怕。」不同年齡段孩子懼怕的事物也是不同的。有些孩子對父母生氣的表情和語言特別敏感害怕;有些孩子對於陌生的物品和環境感到害怕……2、被恐嚇的回憶"你再不聽話,就把你扔外面去!""你怎麼這麼笨!""再哭就讓警察來把你抓走!"如果大人經常用這樣的語言恐嚇孩子,孩子便會在心裡埋下"恐懼"的種子。長期被這樣恐嚇的孩子,即使因此停止哭泣變得聽話。
  • 打預防針,為什麼有的孩子哭得撕心裂肺,有的孩子能夠淡定配合?
    小軍3歲了,媽媽帶他去打預防針。才到醫院門口,小軍便磨蹭不想進去。一會說要尿尿,一會又說口渴了。小軍媽媽好說歹說給他帶到接種室,護士阿姨剛拿起針,小軍哇哇大哭,並拳打腳踢,拼命掙扎,一下子腳都踢到了護士身上。小軍媽媽哄不住孩子,感覺很尷尬,臉都紅了。
  • 「媽媽,有怪物!」孩子害怕「想」出來的恐懼?一招幫你解決
    每個階段,孩子害怕的東西都不太一樣。●0-2歲的孩子,會害怕突入起來的聲音,害怕比自己體型大的動物(除了自己家從小一起長大的寵物),害怕醫生和打針,害怕陌生人以及和媽媽分離。●3-4歲的孩子,怕黑,怕被親人留下不要自己,怕妖怪(比如床下的妖怪,窗外的影子,都會讓孩子聯想到妖怪),怕噩夢。
  • 「媽媽,有妖怪!」孩子害怕「想出來」的恐懼?一招幫你解決
    ●3-4歲的孩子,怕黑,怕被親人留下不要自己,怕妖怪(比如床下的妖怪,窗外的影子,都會讓孩子聯想到妖怪),怕噩夢。●5-6歲的孩子,怕自己受傷,怕失去爸爸媽媽,更怕爸爸媽媽死亡或者離婚,還是會害怕鬼,這時候害怕鬼和妖怪的恐懼達到頂峰,害怕獨自睡覺。「為什麼孩子會害怕這些?」
  • 媽媽,看病,我不怕!這6點讓孩子克服看醫生的恐懼
    正確的看診觀念:不論是看病、健康檢查、打疫苗、看牙醫等,我都會讓孩子了解看醫生的目的或原因,也會事先讓他知道醫生可能會怎麼檢查等。1舉例1:看病,會先跟她說因為鼻塞,或問孩子哪裡不舒服要看醫生,然後跟孩子預告等下醫生會幫你檢查量耳朵、檢查喉嚨、聽肚子聲音、看看手腳皮膚,還會開藥等。
  • 孩子害怕打針,看到醫生就哭,家長該如何引導?
    孩子之所以對醫生這個害怕,一來是因為每次見到醫生都代表著要打針,哈子一向都比較害怕打針,二來是因為有些家長用醫生來嚇唬孩子,比如孩子不穿衣服的時候,家長就說感冒了就有醫生來給你打針,孩子就害怕的趕緊穿上衣服了。
  • "最慘寶寶"打預防針走紅,孩子哭得稀裡譁啦,爸爸樂得合不攏嘴
    寶寶處於成長階段,抵抗力差,很容易感染流行病,所以媽媽們一定要注意孩子打預防針,做好預防措施。提起打針,相信這是很多寶寶的&34;,我們家有個三歲的小孩,看見醫院就不進,護士拿出注射器他就哭,每次打針不僅寶寶哭的滿頭大汗汗,媽媽抱住寶寶也是累的一身汗。
  • 0-6歲的孩子都害怕什麼?收好這份「害怕清單」,幫孩子一一克服
    這個階段也是孩子建立安全型親子依戀的關鍵時期,俗稱安全感,爸爸媽媽更應該給予孩子及時的擁抱和安撫才能平復孩子情緒,而這樣的安慰能幫寶寶建立安全感,支撐寶寶以後可以更獨立。「為什麼害怕的東西這麼多?」我列舉的其實還不是很全面,但是已經很典型了。其實害怕、恐懼,這樣的情緒是正常的,每個人童年時期都有害怕的東西或事情。如果你仔細歸類,你會發現,孩子害怕的這些東西是有規律的。
  • 「最慘寶寶」打預防針走紅,孩子哭得稀裡譁啦,爸爸樂得合不攏嘴
    寶寶處於成長階段,抵抗力差,很容易感染流行病,所以媽媽們一定要注意孩子打預防針,做好預防措施。有一位媽媽分享了自家寶寶打預防針的視頻,寶寶被網友稱為"最慘寶寶"。小寶寶被抱在爸爸懷裡,安安靜靜的看著周圍的環境,護士給寶寶消毒時,爸爸遞過來奶瓶,寶寶就座在爸爸的身上,咕嘟咕嘟地喝著奶,還不知道後面要發生什麼。
  • 給寶寶打預防針這4種錯誤你有嗎?
    孟媽之前看到一條新聞:市民張女士前些天帶伢兒去打預防針,孩子怕,一直哭鬧不停,「我怕他看見針頭會哭得更兇,就把他眼睛蒙住了讓他別過頭,結果被醫生給教育了,說這樣做是不對的。打預防針為啥不能蒙眼睛?」張女士很疑惑。
  • 重視孩子的第一次看牙醫,試試這樣幫助孩子克服看牙醫的恐懼
    在日常生活中,常常聽到身邊的媽媽抱怨說,想帶孩子去看下牙醫檢查下牙齒,可孩子就是非常抗拒,甚至連踏出門都不願意,在家哭天喊地。可是媽媽們又非常擔心孩子的蛀牙會繼續惡化和擔心影響其周邊健康牙齒,所以有些家長不得已最後強行拖拉孩子去看牙科,並且不得不將孩子捆綁在病床上讓醫生檢查和治療(兒童醫院的牙科在面對不願意配合的孩子,是這這樣做的哦)。
  • 下雨天打雷閃電孩子嚇到哭鬧,父母科學引導幫孩子克服心理恐懼
    1)孩子年紀小,閱歷淺,總會害怕一些自己未知的事情。並且孩子對未知事物,總是充滿各種天馬行空的想像,總能跟現實生活中的一些現象相結合,通常情況下就是這樣自己嚇自己。2)有些孩子害怕雷雨閃電,可能是因為父母或家人傳遞了一些不安信息,比如,打雷閃電時,父母也表現出緊張和害怕,渲染了緊張氣氛,孩子當然也會跟著害怕。3)有的家長過度渲染雷雨閃電的危害,讓孩子從心底產生恐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