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寶寶知道 湯小小
文/六冰花
那天,我帶著兒子去打預防針,碰到一個五歲的小男孩貝貝。
貝貝不想打針,帶他來的奶奶對他說:「一點也不痛的,一下下就好了」。貝貝不僅沒有被說動,反而哭起來。奶奶想抱他去打針,他直接對奶奶拳打腳踢,哭鬧聲響徹整個醫院大廳。
爺爺當頭斥責:「一個男孩子,還怕打針,丟不丟人?」奶奶接著恐嚇:「不好好打針,就把你扔大街上。」
貝貝坐在椅子上抽泣,奶奶在旁邊無奈地嘮叨:「每次打針都這樣,真難帶。」
可想而知,這一幕已經不是第一次發生了。
面對貝貝對打針的恐懼,爺爺奶奶的錯誤做法在哪裡呢?
欺騙
奶奶跟貝貝說打針一點也不痛,這分明就是一句哄騙的話。孩子第一次相信了,第二次怎麼可能再上當呢?
責罵
孩子對奶奶拳打腳踢,不肯打預防針,說明他很害怕打針的,甚至有種恐懼心理。但是他的爺爺奶奶沒有同情和理解他的這種心理,而是覺得他作為一個男孩子卻害怕打針是丟臉的事情,沒有對他進行安慰和疏導。奶奶揚言不打針就把他扔大街上,不要了,這種恐嚇只會適得其反。
那麼我們應該用什麼方法來對待孩子對打針的這種害怕呢?
首先,要把真實的感受告訴他們。
記得兒子會說話後第一次帶他去打預防針,從家裡出發的時候,他就問我:「媽媽,我們今天要去哪裡呀,幹什麼呀?」
我說:「我們去醫院給你打預防針呀。」
他又問:「打預防針痛不痛啊?」我說:「有點痛,但是像寶寶這麼勇敢的孩子肯定會挺過去的。」
我把真實的疼痛告訴孩子,孩子在心裡對它已經有了接納和預期。打針的時候即使很痛,雖然會哭,他也會承受,因為他覺得自己很勇敢。
有些孩子對痛的忍受能力,比我們家長預期得要強,打完後他甚至會說,媽媽說有點痛,我覺得一點也不痛,然後就很開心。
相反地,我們欺騙他說不痛,他心裡對疼痛沒有準備和接受,打完後痛得受不了。疼痛落差太大,孩子覺得家長的話不可信,反而會哭得更厲害。
其次,要給孩子緩衝的時間。
在我第二次帶兒子去打預防針的時候,到了醫院門口,孩子不肯進去了,他說:「媽媽,我有點害怕,怕疼。」
這個時候我們絕對不能說「這有什麼好害怕的」,而是要肯定他的這種感受,同情他這種感受。
第一次打針的時候,他在我的鼓勵下說「我要做個勇敢的孩子,我不怕打針」。
第二次打針時他說有點害怕,說明第一次的痛還在他的記憶裡。面對害怕的東西,表現出退縮,這是正常的心理反應。這個時候,我們可以給他講我們自己小時候的故事,讓他覺得爸爸媽媽小時候跟我一樣害怕打針,不是只有我一個人害怕打針,這樣可以緩解他的情緒。或者講一些繪本裡的故事,給他增加信心。
切忌,當我們知道孩子是因為害怕而哭的時候,我們卻用嘲諷、挖苦、侮辱、嚇唬的語言對他繼續施壓。
每個孩子都希望自己是個勇敢的孩子,但並不是天生有勇氣去面對恐懼、戰勝恐懼,這種勇氣是在一件件一次次的小事中逐漸培養起來的。
最後,要給孩子安全感。
貝貝的奶奶嚇唬他說,如果不打預防針就把他扔大街上,不要了。顯然這種恐嚇並沒有起到作用,反而使貝貝哭得更加大聲,重新跑過來對奶奶拳打腳踢。
當孩子害怕的時候,我們要堅定地告訴他「爸爸媽媽會陪在你身邊,會給你力量,會支持你,會與你一起面對困難」。讓他知道他不是孤身一人,讓他知道爸爸媽媽是愛他的。
如果我們經常用一些恐嚇的語言對孩子說話,慢慢的孩子的安全感會缺失。孩子並不能理解。
就像貝貝的奶奶只是說要把他扔大街上,實際上是絕對不會把他扔大街上不要的。但是孩子並不會這樣理解,孩子只會覺得你要把我扔掉,你肯定是討厭我,不愛我。
次數多了,孩子會迷茫,他會有莫名的心理負擔,他總是要擔心你會把他扔掉,這種心理負擔會慢慢銷蝕他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關注寶寶知道,了解備孕、懷孕、育兒更多精彩內容:專家直播、日刊知識、胎教電臺、兒童故事、動畫片,還有寶媽們最愛的社區圈子!寶寶知道與千萬媽媽在一起,科學孕育,為愛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