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有怪物!」孩子害怕「想」出來的恐懼?一招幫你解決

2020-08-15 福林媽咪

文|福林媽咪

「媽媽,幼兒園有妖怪!我中午不敢睡覺!」



這是前不久我直播的時候,一位粉絲給我的留言,說有一天從幼兒園接女兒回家,回家路上她開著車,問女兒在幼兒園表現怎麼樣。

結果她女兒就說道:「媽媽,幼兒園有妖怪,我中午不敢睡覺!別的小朋友都睡了,我害怕妖怪出來把我吃掉……」

她就跟女兒解釋根本沒有妖怪,都是自己嚇自己,但是她女兒才不信。

第二天她再去接女兒的時候,老師說她女兒午休的時候嚷嚷著有妖怪,別的小朋友都沒法睡了。最後老師把他抱懷裡哄才哄睡。

她說兒子平時很膽小,黑的地方不敢去,總說有妖怪、怪物,怕被抓走。

我問這位寶媽平時有人嚇唬她女兒沒有,她說並沒有。

我記得我兒子4歲左右的時候也是這樣。平時也沒人嚇唬他「不睡覺妖怪就來抓你了」之類的,但就不知道兒子是怎麼知道妖魔鬼怪這些東西的,我懷疑很可能就是看什麼電視節目看到的。

各位寶媽肯定也很苦惱孩子膽小怕黑、怕妖怪。

尤其是男孩子,家長會更加覺得一個男孩怎麼可以這麼膽小。

其實啊,這是孩子發育規律所決定的。



「孩子到底在害怕什麼?」

每個階段,孩子害怕的東西都不太一樣。

●0-2歲的孩子,會害怕突入起來的聲音,害怕比自己體型大的動物(除了自己家從小一起長大的寵物),害怕醫生和打針,害怕陌生人以及和媽媽分離。

●3-4歲的孩子,怕黑,怕被親人留下不要自己,怕妖怪(比如床下的妖怪,窗外的影子,都會讓孩子聯想到妖怪),怕噩夢。

●5-6歲的孩子,怕自己受傷,怕失去爸爸媽媽,更怕爸爸媽媽死亡或者離婚,還是會害怕鬼,這時候害怕鬼和妖怪的恐懼達到頂峰,害怕獨自睡覺。



「為什麼孩子會害怕這些?」

有兩個原因:

●跟孩子缺乏經驗和知識有關

●跟孩子生長發育有關

對於新生兒來講,他們的視覺發育還沒有完善,他們的聽覺會很敏銳,所以,突如其來的聲音就容易把他們嚇到。

對於3-4歲的孩子,如果要選出他們最害怕的東西,分離才是之最。這個階段的孩子安全感建立基本完成,但是分離焦慮會隨著孩子剛入幼兒園而爆發,那段時間對一些孩子來講可能很好度過,但對有的孩子來講可能需要的時間久一些。

到了5歲之後的孩子,明明沒有人嚇唬過他們,他們卻怕鬼怕妖怪,他們會覺得很多地方,比如床下、柜子裡、黑暗中會藏著妖怪、怪獸、幽靈等。

其實爸爸媽媽媽應該感到高興,這是因為孩子有豐富的想像力,想像力爆發,讓他們害怕這些根本不存在的東西,害怕自己假想出來的事物。

隨著孩子的成長,接觸的事物多了,便能了解更多的事物,以及事物的因果關係,比如敲一下桌子,桌子會響,所以聽到桌子響後,就不會再害怕。熟悉了一些不認識的形象,了解到這種形象的名字,可能就不會再把它當做怪物。

這些生活常識,可以逐漸幫孩子克服掉恐懼。

因為孩子的害怕更多的是來源於未知。


妖怪、鬼怪,這樣用常識無法克服,你需要更有效的方法。

我曾經是這樣幫福林克服自己「想」出來的恐懼的。

一招解決:畫妖怪!幫孩子認識妖怪!

拿起紙和筆,和孩子發揮天馬行空的想像,讓孩子把這個妖怪畫下來。

我當時就是如此,引導福林讓他把這些妖怪畫下來,他畫了很多。

我也和他一起畫,畫的時候會詢問他「是不是這樣的?」



結果在邊畫邊討論的過程中,他發現這個東西很滑稽很搞笑,畫著畫著就笑起來了。

孩子就是這樣,他想像中的會很抽象,但是畫出來是把抽象變具象的過程中,我們一直詢問他,他的描述,加上你的繪畫,這是一段很有趣的親子時光,而且有些東西畫出來真的很可愛。

如果孩子自己畫,他畫完還是覺得恐怖的話,我們可以用彩筆幫他美化,並且給他編個故事,這都能很好的幫孩子克服這些「想」出來的恐懼。

如果你畫不好,不妨藉助「工具」

最好的工具就是圖書。

就像是教孩子養成良好習慣的一些繪本一樣,讓孩子通過繪本帶入到自己的生活,給孩子立一個榜樣。

對於孩子膽小害怕怪物,可以利用一些有怪物的圖書繪本。

我當時給福林買了一套《7隻小怪物》系列的繪本,裡面的7隻小怪物形象很可愛,內容也很有趣。

特別適合幼兒園的孩子。如果作為家長,正遇到了這樣的麻煩,不妨考慮一下哦。連結在下面。

書本質量也不錯,硬殼的,讓孩子在溫馨的故事中克服對怪物的恐懼,不乏是一種幫孩子從正面認識怪物的方式。

​其實孩子害怕膽小,家長的引導方式很重要。

你一味地告訴孩子「這有什麼害怕的?」說孩子「怎麼這麼膽小?」並不能給孩子勇氣,相反,前者讓孩子沒有安全感,後者讓孩子更自卑。

所以不妨跟孩子直面恐懼。

最後用一句經典總結:

戰勝恐懼最好的方法就是面對恐懼!

跟孩子一起「奧利給」吧!

相關焦點

  • 「媽媽,有妖怪!」孩子害怕「想出來」的恐懼?一招幫你解決
    ●5-6歲的孩子,怕自己受傷,怕失去爸爸媽媽,更怕爸爸媽媽死亡或者離婚,還是會害怕鬼,這時候害怕鬼和妖怪的恐懼達到頂峰,害怕獨自睡覺。「為什麼孩子會害怕這些?」到了5歲之後的孩子,明明沒有人嚇唬過他們,他們卻怕鬼怕妖怪,他們會覺得很多地方,比如床下、柜子裡、黑暗中會藏著妖怪、怪獸、幽靈等。其實爸爸媽媽媽應該感到高興,這是因為孩子有豐富的想像力,想像力爆發,讓他們害怕這些根本不存在的東西,害怕自己假想出來的事物。
  • 《聽說你家有怪物》:教孩子用想像力克服恐懼,比安撫有用
    但一到晚上,盧克依然恐懼到不敢入睡,甚至從恐懼火災發展到恐懼強盜。面對孩子的恐懼,保羅和艾莉只是不停安撫,企圖驅除孩子的恐懼,卻沒有幫他運用自己的力量去克服恐懼。這和我最近解決孩子怕黑是一個套路。我家孩子最近一到晚上,就說會有怪物吃她,所以不敢閉眼睡覺。
  • 當孩子說害怕家裡的怪物……
    它們是藏在閣樓、櫥櫃、浴室、起居室等地方的怪物,而且,它們白天不出來,等到晚上光線一暗就出來了,一到早晨又消失了。雖然書本從頭到尾都沒有揭秘究竟那些怪物是怎麼回事,但是聰明的孩子們,一看就知道那些怪物是由家裡的家居物品組合而成的黑影。
  • 寶寶很怕黑,關燈就哭覺得有怪物,家長怎麼幫他克服恐懼
    很多媽媽跟孩子分床了之後,孩子總是半夜跑到爸爸媽媽的房間,哭著喊著說床底下有怪物。作為家長,我們當然知道房間裡肯定不會有怪物了,但又不能直接跟寶寶說,很多媽媽對此都表示無奈。實際上仔細想想,我們小的時候也經常害怕床下有怪物,有的時候甚至不敢關燈,夜裡只有看到月亮才敢睡覺。
  • 為什麼孩子會害怕「怪物」?父母如何正確應對?
    媽媽突然想起,看牙醫前,護士阿姨跟小女孩說:別亂碰東西,你看街上有一隻怪獸在發氣球!護士阿姨可能本來是想轉移孩子的注意力,沒想到卻觸發了孩子天花亂墜的想像力,並且還是消極的帶來恐懼的想像力。正因為年幼孩子分不清真假和對物體有生命的判斷,他們在面對家庭養育中的恐嚇,比如:姥姥說「你不吃飯,怪物晚上會把你拖走」,便會給孩子帶來巨大的恐懼,部分孩子晚上還會有做噩夢驚叫的現象;又比如爸爸可能會說「你不乖乖地坐著玩玩具,床底下的怪物會爬出來把你的玩具搶走
  • 「媽媽,床下有怪物!」,安撫寶寶情緒最無效,打敗恐懼才是關鍵
    媽媽打開房間的檯燈,莉莉看見是媽媽才平復了情緒,抱著媽媽小聲啜泣道:「媽媽,床下有怪物,好嚇人的,我可以和你跟爸爸一起睡嗎,我好害怕。」當天媽媽陪著莉莉睡了一晚,可是自打這次之後莉莉還是很害怕,堅持床底下就是有怪物,無論媽媽怎麼安慰,莉莉都不要自己睡。
  • 「媽媽我害怕」,如何應對兒童恐懼?大部分兒童恐懼都是階段性的
    我想,很多父母可能都遇到過果果媽的情況,在孩子小的時候,尤其是六歲以前,總是有各種各樣的害怕和恐懼,比如:害怕陌生人、害怕黑暗、害怕一個人睡覺、害怕閃電、害怕怪物、害怕奇怪的裝扮、害怕鬼魂等等。
  • 面對孩子的恐懼,一味安撫沒用,做到這3件事才能幫孩子克服恐懼
    我家孩子最近進入了「怕黑階段」,每天晚上睡覺前都會不要讓我關燈。我強行關燈後,她就會使勁躲到被窩裡,用被子蒙著頭,我問她為什麼,她說:「晚上會有大怪物來吃她,她捂緊被子,怪物就不能進來。」其實孩子最初說她害怕黑暗時,我並沒有當回事,甚至只是輕描淡寫安慰了她幾句「別怕,有媽媽在,媽媽會保護你。」
  • 「媽媽,我怕!」 丨孩子的各種恐懼從哪裡來?5招教你應對
    當孩子向你訴說內心的恐懼,如果我們用「否定恐懼」的方法安撫,很有可能就會陷入一種無效循環當中了。就像我們向朋友傾訴生活苦惱時那樣,孩子尋求的未必是一種解決方法,而是一種理解,這「理解」本身,已經是一種安慰和療愈。
  • 「媽媽,我害怕!」幾招教你如何幫助孩子克服恐懼?
    滿世界都是孩子的恐懼對象,我們如何幫助孩子,讓孩子不再那麼焦慮和害怕呢? 正視孩子的情緒,不要單純地告訴孩子勇敢不害怕。對於孩子的恐懼,不應該給孩子貼上負面的標籤「你膽子怎麼這麼小」、「你要勇敢一點啊」。我們應該正視孩子的恐懼情緒,接納其存在。
  • 「媽媽,我怕黑」當孩子恐懼時,父母的回答很重要,不要敷衍
    媽媽又問他怪物長得什麼樣子?小小說怪物的臉長得很可怕,而且還有一條大大的尾巴,牙齒也是尖尖的,嘴巴也很大,好像能夠把他一下子吃進去一樣。媽媽又問這個怪物為什麼要到我們家呢?小小回答說,因為這個怪物餓了。媽媽就順著小小的說法說,那我們就把這個怪物餵飽,餵飽之後他就走了。媽媽就和小小一起把家裡的好吃的全部都拿了出來喂,給了這個怪物問完了之後,媽媽就問小小,怪物走了嗎?
  • 「媽媽,我好害怕!」如何幫0-7歲孩子克服恐懼?
    恐懼並不完全是件壞事。實際上,恐懼情緒會激發人體的自我保護機制。兒童心理學家Tamar Chansky博士在《讓孩子遠離焦慮》一書中提出:如果人不知道害怕,就容易讓自己身處險境。為了幫助孩子更好地適應新的環境,家長不用過分保護孩子,但也不能完全不在乎。家長可以陪著孩子一起體驗讓他們害怕的事情,一步步幫助孩子打敗恐懼情緒。假設這時有一條狗跑了過來,你的孩子很害怕。這時你可以抱起孩子,先安慰安慰他,但是要在原地待個一兩分鐘不要離開。
  • 媽媽清除了所有讓孩子害怕的東西,可是孩子卻開始自殘?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會有很多東西讓他們感到恐懼,比如:吸塵器的噪音,突然竄出的惡犬,動畫片裡可怕的怪獸,無意看到的暴力鏡頭等等。那麼,如果有辦法可以讓孩子眼裡害怕的東西全部消失,你會去做嗎?今天,就談談面對孩子的恐懼,我們應該怎麼辦?
  • 孩子怕黑不敢分房睡,《黑夜裡的怪物》帶你分清恐懼,針對性處理
    之後,小熊讓爸爸講了個長長的故事後,它們就準備睡覺了,可關燈後,它們居然看到房門上有影子,嚇得大叫「爸爸媽媽,怪物!」聲音驚動了熊爸爸和熊媽媽,打開門後才發現是門口的盆栽,耐心解釋了一通,並問孩子們要不要送他們回家。
  • 孩子說害怕怪獸,媽媽別說「怪獸都是假的」,正確應對需要三步走
    晚上,在小區裡散步,聽到一個小女孩跟媽媽的對話:「媽媽,那裡好像有怪物,我害怕。」小女孩指著路邊的綠植說。「別瞎說,哪裡有怪物!世界上根本就沒有怪物。怪物都是假的。」媽媽給孩子解釋。這種反應很正常,但一否定,就等於告訴孩子:我不會為你的害怕提供安慰和幫助。《津巴多普通心理學》認為,這種因情景而產生的恐懼情緒,若不被理解不被共情,就會被「負強化」。
  • 怪物、噩夢、恐懼, 《當怪物來敲門》關注的其實是兒童心理?
    三個故事都很有童話色彩,但在「樹人」給出對故事最終結局的判斷之後,三個故事又被蒙上了「反童話色彩」——因為「樹人」的結論完全顛覆了康納的認知。康納認為「樹人」根本就不想幫他,講的故事也毫無邏輯。他在恐懼與痛苦中,直面自己內心的真相:懸崖邊上的放手,是他不願面對媽媽離去的一種自我逃避。而這種逃避的背後,是他不忍媽媽離去的內心疼痛,也是他對媽媽最深沉的愛。大多數觀眾可能一開始就意識到,這個「怪物」,實際上就是小男孩康納自己內心的投射。
  • 當孩子說「我害怕」時,如何幫他克服恐懼,父母的回答很關鍵
    當孩子說「媽媽,我害怕」的時候,你是如何會回答的呢?是不是不假思索的脫口而出:"不要怕,沒事的!""這有什麼好怕的!""男子漢大丈夫,這也怕?""膽小鬼,長大了怎麼辦啊?"可是,當你說「不要怕」的時候,有沒有想過,這句話真的能讓孩子不再害怕嗎?
  • 「媽媽,我害怕」家長別再一句「別怕」敷衍,消除不了孩子的恐懼
    朋友家的小圓圓今年5歲了,也已經上幼兒園中班了,是個特別靦腆又害羞的小姑涼,有次給他講完故事,準備睡覺的時,忽然做起來對媽媽說,「媽媽,我害怕,我怕有小怪物來吃我」媽媽說,「別拍,怎麼會怪獸,那些都是假的,有什麼好怕的,趕緊睡覺。」
  • 「媽媽我害怕」家長還在說「別怕」?應對兒童恐懼重在「尋規律」
    「媽媽我害怕」家長還在說「別怕」?前段時間,開心果媽媽的一位好友跟我抱怨:「我們家棗兒都2歲多了,連個兔子都不敢摸!看書、看動畫片的時候,對很多動物都很害怕。去遊樂場玩,很多項目都不敢玩。有一次煮了一條甲魚,孩子竟然嚇哭了!跟他說了多少次別怕,但就是不管用,我該如何引導?」
  • 孩子說,媽媽我害怕時,千萬不要一味地給他們壯膽
    本身是吐槽,結果閨蜜遭到了我的「無情打擊」:「你要一直這麼回應,今天晚上你又是糾結窗簾的一晚。」因為,一開始,就錯啦,孩子害怕時,千萬不要一味地給他壯膽!今天咱們就說說,孩子總是「害怕」這件事情。如果你了解了孩子到底害怕個啥,就能明白,這些恐懼卻是真實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