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我害怕」,如何應對兒童恐懼?大部分兒童恐懼都是階段性的

2020-12-18 騰訊網

前幾天,雲朵媽國內的朋友果果媽問了我一個問題:

「果果膽子小,2歲多了連小兔子都不敢摸,看書、看動畫片經常跟我說害怕,帶她去遊樂場,稍微高一點的項目她都不敢玩,剪指甲、剪頭髮也害怕,昨天還差點被飯桌上煮熟的龍蝦嚇哭了,這個正常嗎?我應該怎麼引導?」

我想,很多父母可能都遇到過果果媽的情況,在孩子小的時候,尤其是六歲以前,總是有各種各樣的害怕和恐懼,比如:害怕陌生人、害怕黑暗、害怕一個人睡覺、害怕閃電、害怕怪物、害怕奇怪的裝扮、害怕鬼魂等等。

有時候,孩子的害怕和恐懼讓人難以捉摸,比如:明明以前很喜歡的東西突然變得害怕起來,又或者害怕衣服上的洞、雨傘、衝水馬桶等莫名其妙的東西。

這些其實都很正常,害怕和恐懼是孩子正常發育的一部分,每個孩子在童年時期都或多或少,以不同方式經歷過害怕和恐懼,它主要和孩子的認知能力發展有關。

兒童恐懼的特點

童年時期的恐懼其實有一定的規律可循,大部分的兒童恐懼都是階段性的,在特定的年齡階段有特定的表現,之後隨著孩子的成長,會自然消失。

每個年齡段的恐懼對象和恐懼強度取決於一個孩子的學習和體驗的過程。隨著孩子認知水平的提高和經驗的積累,他們對外界環境的感覺和理解會發生變化,害怕的對象也會有所不同。

1歲

1歲左右,很多孩子會開始出現分離恐懼。

分離恐懼是孩子最初的強烈感受,1歲左右正是孩子爬行和學步的階段,運動能力增強,經驗範圍擴大,由此產生的新的體驗有時候會引發恐懼。所以他們希望父母能夠時常在自己身邊保護自己。

分離恐懼本質上是一種保護功能,它可以防止孩子離父母太遠。

1歲左右的孩子還會害怕陌生人,奇怪的物體,大聲的噪音以及高處等等。

2-3歲

2-3歲的孩子剛剛產生自我意識,他們時常處於想要獨立和想要父母保護和親近的矛盾之中。

他們常常會害怕動物、黑暗和孤獨,當孩子上幼兒園時,還會再次經歷分離恐懼,很多孩子會覺得和父母分離特別具有威脅性。

他們還會對涉及自己身體的(或者可能的)威脅反應特別強烈,比如:他們會特別害怕身體上的磕碰受傷,即使是小擦傷也會被看成是對他們整個人的傷害。

所以這個階段的很多孩子會喜歡玩創可貼,因為創可貼可以讓他們的傷口癒合,讓他們感覺自己重新變得完整起來。

還有很多孩子會像果果一樣害怕剪指甲和理髮。指甲和頭髮被孩子看成身體的一部分,剪除這部分讓孩子感覺整個人都處於危險之中。

4-6歲

4-6歲的孩子常常害怕女巫、怪物、鬼魂、幽靈這樣的幻想人物,以及閃電和雷聲等自然力量。

4-6歲這個階段在德國被稱作「魔法階段」(magische Phase),隨著孩子想像力的發展,會產生很多關於幻想的恐懼,焦慮和噩夢會擾亂孩子的睡眠。

特別是3-5歲之間,孩子的思想和行為主要受到幻想而不是現實的影響。孩子會相信怪物、幽靈、鬼魂等幻想人物是真實存在的。

所以他們常常會擔心有可怕的東西隱藏在床底下或者窗簾後面,白天自己玩過的玩具會在夜間變成怪物,或者坐在馬桶上時擔心自己會被水流吸進排水管……他們會害怕孤單一人,想要父母在身邊

小學時代

大多數孩子在上小學之前就能很大程度克服自己對分離、黑暗、動物、幻想人物等普遍的恐懼。

但是,從小學時代開始,孩子會開始產生和學校與健康有關的恐懼,比如害怕被拒絕、失學、生病、受傷和死亡。

恐懼是一種真實的自然反應

恐懼是一種對真正或者所感覺到的威脅作出的自然反應,很多時候恐懼對孩子來說具有積極的意義,它可以讓孩子做好準備抵抗傷害或者避免危險。比如,孩子對火、爬高、或者過馬路的恐懼。

我昨天在室外遊樂場看到一個2、3歲的小男孩在爬一個3米高的攀爬牆。男孩很順利地爬到了最頂端,卻在想要下來時感到害怕,因為他突然意識到自己站在一個距離地面很高的地方。

後來小男孩在媽媽的鼓勵下克服了恐懼,小心翼翼地爬了下來。這時恐懼對於小男孩來說不是一件壞事。他可能因此更加集中注意力,更加謹慎地避免可能發生的危險。

0-6歲的孩子不會假裝恐懼,當他們說「媽媽我害怕」時,他們是真的很害怕。作為孩子最信賴的父母,我們應該認真嚴肅地對待孩子的恐懼,和孩子一起尋找解決方案,不要用一句「這有什麼好怕的」就忽略孩子的真實感受。

父母應該如何做?

當孩子因為害怕尋求父母的幫助時,父母應該及時給予支持和鼓勵,告訴孩子「當你需要我時,我就會在那裡」。如果孩子能從父母那裡感覺到愛、親密與安全時,內心留給恐懼的餘地就不會太大。

首先說說父母應對孩子恐懼的總體原則:

不要取笑孩子的恐懼;

認真對待恐懼並且和孩子談論它;

表達理解並且避免諸如「你不必害怕」或者「那裡什麼也沒有」之類的話;

與孩子一起思考解決強烈恐懼的可能性;

鼓勵孩子面對恐懼而不是避免它;

讚美孩子的勇敢行為;

向孩子保證,如果有必要,父母將隨時提供幫助;

不要被孩子的恐懼感染,儘量保持放鬆。

針對下面四種常見的兒童恐懼,父母還可以試試這些方法:

1、分離恐懼

應對分離恐懼最重要的除了平時給予孩子充足的安全感,在真正的分離階段要給孩子一定的適應期。

父母可以從孩子很小時就開始玩「捉迷藏」的遊戲,讓孩子適應短時間內看不到父母。真正分離階段也要循序漸進,一開始只短暫分離5-10分鐘,然後再慢慢增加分離時間。

經過一段時間,孩子就會慢慢意識到周圍也有其他很好的照顧者,慢慢失去「將被留在那裡」或者「媽媽不再回來了」的恐懼。

2、動物恐懼

有一些孩子會和果果一樣害怕小動物,即使是小兔子、小狗這種看起來很溫順的動物孩子也會產生恐懼。

父母沒有必要強迫孩子去撫摸小動物,但是可以幫助孩子淡定對待恐懼的源頭。如果孩子害怕小兔子,父母可以採取安全從容的方式讓她慢慢熟悉小兔子。

比如給她買一些關於小兔子的繪本,讓她和毛絨兔子玩具玩耍,去寵物店或者動物園看小兔子,等到孩子熟悉以後再鼓勵孩子摸摸可愛的小兔子。孩子如果願意嘗試,父母別忘了及時肯定孩子的勇敢行為。

3、身體傷害的恐懼

如果孩子害怕剪頭髮、洗頭或者淋浴等日常必需行為,父母可以嘗試找個折衷的辦法。

比如爸爸媽媽剪頭髮時帶著孩子一起去,讓他看到剪頭髮不會對身體產生危險,然後允許孩子先給玩偶剪頭髮,然後再剪孩子的頭髮。

如果孩子害怕洗頭可以戴上洗頭帽防止水流進眼睛;如果害怕蓬蓬頭可以改成泡澡;如果害怕吹風機可以改用毛巾擦乾。

4、魔法恐懼

父母可以通過和孩子一起玩假裝遊戲、畫畫、利用特別道具等幫助孩子克服對怪物、鬼魂、幽靈等幻想人物的恐懼。

很多恐懼都可以用遊戲的方式化解,假裝遊戲可以為孩子「賦能」,彌補它們在現實中弱小的無力感,還能增強孩子的自信,擺脫恐懼感。

比如,孩子害怕怪獸,媽媽就給他編一個小男孩打敗怪獸的故事,幫助孩子克服恐懼。

如果孩子說看到床底下有可怕的東西,父母可以鼓勵孩子畫出來,當孩子腦海中破碎的想像變成確定的形象時,孩子就不會再感到那麼害怕。父母如果給孩子的「作品」再畫上一頂滑稽的帽子效果就更好了。

父母還可以給孩子一個「怪物噴霧」、「護身符」、「幸運石」、「保護神」等道具幫助孩子「避開」或者「打敗」幻想人物。

恐懼不是瑕疵,也不是錯誤,是孩子成長的一部分。恐懼的背後反映的是孩子認知水平的發展,對危險的思考以及對自身的重視。

孩子對每一種恐懼的克服,都是其認知和心理方面的一次重要成長。

孩子的恐懼雖然是真實而強烈的,但是如果父母和孩子一起面對恐懼,恐懼也就沒有那麼可怕了。

原創不易,你的轉發是對我的最大支持!

作者:雲朵媽媽,悠悠媽好友,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碩士,女兒雲朵2歲,一家三口旅居德國。在德國上過父母學校,N個早教班,參加過N個親子活動。為大家分享0-3歲最靠譜的科學餵養知識和陪玩方案。

喜歡育兒方面滿滿乾貨的原創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德國育兒研究】(ID: yoyomadeguo)

相關焦點

  • 「媽媽我害怕」家長還在說「別怕」?應對兒童恐懼重在「尋規律」
    「文 | 開心果媽媽(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孩子:「媽媽,我害怕!」媽媽:「別怕!」這樣的對話場景,相信很多家庭中都會出現。「媽媽我害怕」家長還在說「別怕」?前段時間,開心果媽媽的一位好友跟我抱怨:「我們家棗兒都2歲多了,連個兔子都不敢摸!看書、看動畫片的時候,對很多動物都很害怕。去遊樂場玩,很多項目都不敢玩。有一次煮了一條甲魚,孩子竟然嚇哭了!跟他說了多少次別怕,但就是不管用,我該如何引導?」
  • 「媽媽,我好害怕!」如何幫0-7歲孩子克服恐懼?
    對於小孩子來講,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有可能讓他們感到恐懼。除了妖怪、打雷、黑暗這些事物之外,那些也許在我們眼中看起來很可愛或者很平常的事情,孩子們也會害怕。他們會害怕萌萌的小雞,會害怕噴壺噴出的水,甚至還會害怕馬桶衝水的時刻。
  • 「媽媽,我害怕!」幾招教你如何幫助孩子克服恐懼?
    ​昨天下午帶女兒去做入託體檢,一路上她念念叨叨:「媽媽,你能不能保證不給我打針?」「媽媽,我自己去體檢,你們在外面等我。」「媽媽,體檢是不是測身高體重就好了?」她來回矛盾的話語,其實是在掩飾著內心對去醫院的恐懼和害怕。我抱著她,一遍又一遍地回答她的問題,也一遍又一遍地與她提前講解體檢的流程。儘管這個體檢流程我們預演了不下百遍,到了醫院門口,女兒還是慫了。
  • 認識孩子情緒的發展,幫助孩子克服兒童期常見的恐懼
    白天偶爾聽到鄰居媽媽說起她家四歲女兒本來都自己睡了由於近期怕黑又要陪睡的事情,其實大多數這個年齡段兒童都曾有過怕黑怕怪獸怕動物的這些的常見恐懼,他們與兒童的認知及情緒發展有關。4-5歲兒童對情緒做出解釋是更多強調外因而不是內因,比如:她傷心是因為她想媽媽了」「他高興是因為吃到了冰激凌」。到了4歲後才逐漸理解觀念如何引發行為並了解到內心狀態如何引起情緒反應。幼兒還能預測同伴表現出特定情緒之後會有什麼行為反應。4歲兒童知道,生氣的孩子可能會打人,高興的小孩就可能與別人分享東西。
  • 兒童心理學:家長如何幫你的孩子克服恐懼和日常害怕的東西
    一位家長朋友和我說自己的孩子曾被蜜蜂蟄了一下,從此以後在外面看到蜜蜂就感到害怕,後來慢慢升級到不願意在室外吃飯。理解你孩子的恐懼恐懼症,心理學家和精神病學家稱之為特殊恐懼症,是少數幾種兒童可能患上的焦慮症之一。一般來說,恐懼症導致人對一個物體或某種情況過度和無法控制的恐懼,這種恐懼是如此強烈,以至於擾亂了正常的生活。
  • 當孩子說「我害怕」時,如何幫他克服恐懼,父母的回答很關鍵
    當孩子說「媽媽,我害怕」的時候,你是如何會回答的呢?是不是不假思索的脫口而出:"不要怕,沒事的!""這有什麼好怕的!""男子漢大丈夫,這也怕?""膽小鬼,長大了怎麼辦啊?"他委屈地哭喊道:「你每次都說不要怕,你以為你這樣說了我就不害怕了嗎?我就是害怕啊!我怕那些蟲蟲鑽到我耳朵裡,鼻子裡,嘴巴裡可怎麼辦啊?你們大人跑得快,蟲蟲也不敢欺負你們,你們當然不害怕。可是我這麼小,我怕我躲不開啊,你從來就沒有關心過我的心情!」
  • 心理學家:兒童長期禁足影響身心健康或致「出門恐懼」
    原標題:「媽媽,我害怕冠狀病毒,不想出門」 兒童長期禁足或致「出門恐懼」西媒稱,為抗擊疫情,歐洲多國頒布了嚴格的禁令要求民眾居家隔離,但是心理學家警告,兒童長期禁足可能會影響其身心健康發展,甚至會令其罹患「出門恐懼」
  • 當孩子害怕蟑螂時,高情商媽媽這樣回答,消除恐懼還提升情商
    1、當孩子說「怕蟑螂」時,高情商媽媽的應對方式晚上洗完澡,六歲女兒可可說:媽媽我想下去客廳(我們是複式房子,房間在樓上,客廳在樓下)看會電視。我說可以。可可說:但我不敢自己下去,媽媽你陪我去可以嗎?小孩:媽媽我怕蟑螂媽媽:蟑螂有什麼好怕的?膽子這麼小,長大後能幹什麼?!這個傳統處理方式,錯誤在於:一是在孩子恐懼時沒有給予心理支持和共情;二是不能引導孩子分析、解決問題,只會給予打擊。
  • 寶寶:媽媽,我害怕,家長都是如何回應的?第一種回答傷娃最深
    執筆:楊十一編輯:楊十一定稿:歐陽比文無論是大人還是孩子都會產生恐懼心理,當成人害怕時他們可以通過,過往的經驗去隱藏自己,但是對於很多孩來說他們面對恐懼時,多數都會選擇向大人求助。那麼當孩子對你說出「媽媽,我害怕」時,你又是如何回應的呢?
  • 孩子膽小,經常說自己害怕,只是一句不怕就能消除恐懼嗎
    每個人都有自己害怕的東西,大人是這樣,小孩子也是這樣,無非是很多小孩子怕的東西在大人看來是很費解的,甚至是有點可笑,有的孩子怕鬼,有的孩子怕黑,也有的孩子怕窗簾,很多時候,孩子們害怕會大聲的喊出來,會哭會鬧。在家無所畏懼的熊可能害怕打針、打雷或黑暗。這些恐懼其實是孩子們心中最敏感的弱點。任何打擊都可能對兒童造成嚴重傷害。這就是為什麼父母不應該嘲笑或忽視他們。
  • 了解了「恐懼」,你將不再害怕
    它如何產生的?我在害怕什麼?我為什麼要害怕?我該怎麼做才能不恐懼?去洞察它,去了解它,你才不會害怕它。你靜下心來思考一下,是不是這樣子的?什麼是恐懼?恐懼是一種情緒,一種能量,是我們在面對潛在/正在發生的危險進行自我保護的一種應激反應。恐懼是如何產生的?
  • 不要讓孩子的害怕演變為恐懼,鼓勵孩子大膽需要方法
    孩子總說自己害怕怎麼辦?家長的行為是治癒恐懼的良方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大膽勇敢一些,面對孩子膽小怯懦的行事作風,父母也是恨鐵不成鋼。其實大部分的孩子從出生之後都會被與生俱來的探索欲和好奇心激發嘗試的行為,但是隨著年齡的增加孩子反而變得膽小了,父母有沒有想過原因可能是教育的方式錯誤導致的。
  • 重視社交恐懼對兒童及青少年的影響
    沈從文第一次講課,緊張的不知道說什麼,站在臺上很久沒有講話,等到慢慢冷靜下來之後,準備的課不到10分鐘就講完了,離下課還有很長時間,他不知道該幹什麼了,後來他乾脆在黑板上寫到:「第一次上課,我很害怕」。同學們看到這句話之後都笑了。社交恐懼症早發於童年晚期和青春期。那些內向的兒童在面臨同伴的壓力時,更易患社交恐懼症。
  • 「媽媽我怕」,孩子不同年齡段最怕什麼?這份「恐懼清單」請收好
    心理學家:兒童恐懼心理的出現大概在6個月開始逐漸發展起來的。編 輯:柔山經常收到一些家長的留言:孩子經常哭鬧而且還是沒有緣由的哭鬧,總會說「媽媽我怕」,孩子到底害怕什麼?也許那些在成年人嚴重微不足道的事情,到了孩子那裡,就變成刺激他們敏感神經的源頭。孩子最「害怕」什麼?
  • 西班牙兒童用簡筆畫表達對「伊斯蘭國」的恐懼
    中國網1月8日訊 據西班牙《世界報》網站1月7日報導,年僅10歲的小女孩西拉娃·巴斯手繪的一幅簡筆畫表現出兒童對伊斯蘭國的恐懼。三聖節之後的昨晚,西班牙的兒童們睡在床上充滿了幻想,當聖戰分子開始展開包圍時,三個月前逃離Kobane地區的18萬孩子,正在露天或在帆布下睡著,害怕伊斯蘭分子再次打斷他們的夢。小小的畫家西拉娃坦白說道,「我夢到聖戰分子和人民聯合保衛軍對抗著,最終,聖戰分子進入到我的家裡,然後我很害怕地醒過來了。當我跟我的父母說這一噩夢的時候,他們對我說『冷靜些,孩子,那都不是真的』。」
  • 如何消除孩子看牙的恐懼心理?
    其實,這是孩子害怕恐懼的心理作怪。   聽見牙鑽「吱吱」地在牙齒上來回磨動的聲音,很多孩子的確很恐慌,有的孩子在牙椅上坐立不安,極其不配合,家長常常要好說歹說,最後甚至要發脾氣。其實,這是孩子害怕恐懼的心理作怪。看牙醫就是一個習慣問題,看得少、不了解也是產生恐懼心理的因素之一。
  • 寶寶害怕聲音,家長如何消除孩子的恐懼心理?
    結果,寶寶很快把玩偶扔在了地上,害怕的抱住媽媽的腿。媽媽把自己的手放了進去,並在一旁鼓勵寶寶說,「這是手指玩偶。」但是,寶寶還是很害怕,怎麼都不要這個玩具了。小朋友真的是一張白紙,大人的第一反應,就是寶寶對於一個新事物最初的認知。媽媽希望你能成為一個勇敢的孩子。可惜,媽媽一個人的影響力實在太有限了!
  • 孩子的恐懼心理,源自於認知發展的過程,家長正確引導很重要
    另一方面,孩子的認知和大人不同,孩子接受某一樣事物是有個過程的,並且很多時候孩子的行為都是階段性的,越小的孩子表現的越明顯。「氣質」的一種表現《兒童發展心理學》中說到:「孩子們來到這個世界,都帶有自己的行為風格和傾向。
  • 虎姜媽媽:娃害怕打針,我卻教他盯著針頭看?聊聊應對恐懼這件事
    我對他說,你現在是有點害怕對嗎?是不是害怕打針會疼呢?我們先看看前面的小朋友有沒有在打針好不好?他一看都是熟悉的量身高,測體重等環節,真的一點都不疼。也漸漸地娃終於平復了情緒。等到測試聽力的時候,小傢伙已經開始和醫生搭話了。醫生把測試用的小耳機放到他耳朵裡,還跟人家說,咦?
  • 從華生「兒童恐懼形成實驗」看早期記憶對兒童性格的影響
    隨後,華生找來一隻小白鼠當作阿爾伯特的玩具,在阿爾伯特玩得最開心的時候,華生拿出鋼管猛烈敲擊,阿爾伯特嚇了一跳,猛然把身體鑽進被褥之中,不敢出來,在一周之內,華生重複了數次以上實驗,一周之後,他再次拿出那隻小白鼠讓阿爾伯特玩耍,卻發現阿爾伯特再也不敢靠近小白鼠了,使用類似的方法,小阿爾伯特的恐懼名單中加入了兔子,棉花和海豹皮,這就是在心理學界十分有名的「兒童恐懼形成」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