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雲朵媽國內的朋友果果媽問了我一個問題:
「果果膽子小,2歲多了連小兔子都不敢摸,看書、看動畫片經常跟我說害怕,帶她去遊樂場,稍微高一點的項目她都不敢玩,剪指甲、剪頭髮也害怕,昨天還差點被飯桌上煮熟的龍蝦嚇哭了,這個正常嗎?我應該怎麼引導?」
我想,很多父母可能都遇到過果果媽的情況,在孩子小的時候,尤其是六歲以前,總是有各種各樣的害怕和恐懼,比如:害怕陌生人、害怕黑暗、害怕一個人睡覺、害怕閃電、害怕怪物、害怕奇怪的裝扮、害怕鬼魂等等。
有時候,孩子的害怕和恐懼讓人難以捉摸,比如:明明以前很喜歡的東西突然變得害怕起來,又或者害怕衣服上的洞、雨傘、衝水馬桶等莫名其妙的東西。
這些其實都很正常,害怕和恐懼是孩子正常發育的一部分,每個孩子在童年時期都或多或少,以不同方式經歷過害怕和恐懼,它主要和孩子的認知能力發展有關。
兒童恐懼的特點
童年時期的恐懼其實有一定的規律可循,大部分的兒童恐懼都是階段性的,在特定的年齡階段有特定的表現,之後隨著孩子的成長,會自然消失。
每個年齡段的恐懼對象和恐懼強度取決於一個孩子的學習和體驗的過程。隨著孩子認知水平的提高和經驗的積累,他們對外界環境的感覺和理解會發生變化,害怕的對象也會有所不同。
1歲
1歲左右,很多孩子會開始出現分離恐懼。
分離恐懼是孩子最初的強烈感受,1歲左右正是孩子爬行和學步的階段,運動能力增強,經驗範圍擴大,由此產生的新的體驗有時候會引發恐懼。所以他們希望父母能夠時常在自己身邊保護自己。
分離恐懼本質上是一種保護功能,它可以防止孩子離父母太遠。
1歲左右的孩子還會害怕陌生人,奇怪的物體,大聲的噪音以及高處等等。
2-3歲
2-3歲的孩子剛剛產生自我意識,他們時常處於想要獨立和想要父母保護和親近的矛盾之中。
他們常常會害怕動物、黑暗和孤獨,當孩子上幼兒園時,還會再次經歷分離恐懼,很多孩子會覺得和父母分離特別具有威脅性。
他們還會對涉及自己身體的(或者可能的)威脅反應特別強烈,比如:他們會特別害怕身體上的磕碰受傷,即使是小擦傷也會被看成是對他們整個人的傷害。
所以這個階段的很多孩子會喜歡玩創可貼,因為創可貼可以讓他們的傷口癒合,讓他們感覺自己重新變得完整起來。
還有很多孩子會像果果一樣害怕剪指甲和理髮。指甲和頭髮被孩子看成身體的一部分,剪除這部分讓孩子感覺整個人都處於危險之中。
4-6歲
4-6歲的孩子常常害怕女巫、怪物、鬼魂、幽靈這樣的幻想人物,以及閃電和雷聲等自然力量。
4-6歲這個階段在德國被稱作「魔法階段」(magische Phase),隨著孩子想像力的發展,會產生很多關於幻想的恐懼,焦慮和噩夢會擾亂孩子的睡眠。
特別是3-5歲之間,孩子的思想和行為主要受到幻想而不是現實的影響。孩子會相信怪物、幽靈、鬼魂等幻想人物是真實存在的。
所以他們常常會擔心有可怕的東西隱藏在床底下或者窗簾後面,白天自己玩過的玩具會在夜間變成怪物,或者坐在馬桶上時擔心自己會被水流吸進排水管……他們會害怕孤單一人,想要父母在身邊
小學時代
大多數孩子在上小學之前就能很大程度克服自己對分離、黑暗、動物、幻想人物等普遍的恐懼。
但是,從小學時代開始,孩子會開始產生和學校與健康有關的恐懼,比如害怕被拒絕、失學、生病、受傷和死亡。
恐懼是一種真實的自然反應
恐懼是一種對真正或者所感覺到的威脅作出的自然反應,很多時候恐懼對孩子來說具有積極的意義,它可以讓孩子做好準備抵抗傷害或者避免危險。比如,孩子對火、爬高、或者過馬路的恐懼。
我昨天在室外遊樂場看到一個2、3歲的小男孩在爬一個3米高的攀爬牆。男孩很順利地爬到了最頂端,卻在想要下來時感到害怕,因為他突然意識到自己站在一個距離地面很高的地方。
後來小男孩在媽媽的鼓勵下克服了恐懼,小心翼翼地爬了下來。這時恐懼對於小男孩來說不是一件壞事。他可能因此更加集中注意力,更加謹慎地避免可能發生的危險。
0-6歲的孩子不會假裝恐懼,當他們說「媽媽我害怕」時,他們是真的很害怕。作為孩子最信賴的父母,我們應該認真嚴肅地對待孩子的恐懼,和孩子一起尋找解決方案,不要用一句「這有什麼好怕的」就忽略孩子的真實感受。
父母應該如何做?
當孩子因為害怕尋求父母的幫助時,父母應該及時給予支持和鼓勵,告訴孩子「當你需要我時,我就會在那裡」。如果孩子能從父母那裡感覺到愛、親密與安全時,內心留給恐懼的餘地就不會太大。
首先說說父母應對孩子恐懼的總體原則:
不要取笑孩子的恐懼;
認真對待恐懼並且和孩子談論它;
表達理解並且避免諸如「你不必害怕」或者「那裡什麼也沒有」之類的話;
與孩子一起思考解決強烈恐懼的可能性;
鼓勵孩子面對恐懼而不是避免它;
讚美孩子的勇敢行為;
向孩子保證,如果有必要,父母將隨時提供幫助;
不要被孩子的恐懼感染,儘量保持放鬆。
針對下面四種常見的兒童恐懼,父母還可以試試這些方法:
1、分離恐懼
應對分離恐懼最重要的除了平時給予孩子充足的安全感,在真正的分離階段要給孩子一定的適應期。
父母可以從孩子很小時就開始玩「捉迷藏」的遊戲,讓孩子適應短時間內看不到父母。真正分離階段也要循序漸進,一開始只短暫分離5-10分鐘,然後再慢慢增加分離時間。
經過一段時間,孩子就會慢慢意識到周圍也有其他很好的照顧者,慢慢失去「將被留在那裡」或者「媽媽不再回來了」的恐懼。
2、動物恐懼
有一些孩子會和果果一樣害怕小動物,即使是小兔子、小狗這種看起來很溫順的動物孩子也會產生恐懼。
父母沒有必要強迫孩子去撫摸小動物,但是可以幫助孩子淡定對待恐懼的源頭。如果孩子害怕小兔子,父母可以採取安全從容的方式讓她慢慢熟悉小兔子。
比如給她買一些關於小兔子的繪本,讓她和毛絨兔子玩具玩耍,去寵物店或者動物園看小兔子,等到孩子熟悉以後再鼓勵孩子摸摸可愛的小兔子。孩子如果願意嘗試,父母別忘了及時肯定孩子的勇敢行為。
3、身體傷害的恐懼
如果孩子害怕剪頭髮、洗頭或者淋浴等日常必需行為,父母可以嘗試找個折衷的辦法。
比如爸爸媽媽剪頭髮時帶著孩子一起去,讓他看到剪頭髮不會對身體產生危險,然後允許孩子先給玩偶剪頭髮,然後再剪孩子的頭髮。
如果孩子害怕洗頭可以戴上洗頭帽防止水流進眼睛;如果害怕蓬蓬頭可以改成泡澡;如果害怕吹風機可以改用毛巾擦乾。
4、魔法恐懼
父母可以通過和孩子一起玩假裝遊戲、畫畫、利用特別道具等幫助孩子克服對怪物、鬼魂、幽靈等幻想人物的恐懼。
很多恐懼都可以用遊戲的方式化解,假裝遊戲可以為孩子「賦能」,彌補它們在現實中弱小的無力感,還能增強孩子的自信,擺脫恐懼感。
比如,孩子害怕怪獸,媽媽就給他編一個小男孩打敗怪獸的故事,幫助孩子克服恐懼。
如果孩子說看到床底下有可怕的東西,父母可以鼓勵孩子畫出來,當孩子腦海中破碎的想像變成確定的形象時,孩子就不會再感到那麼害怕。父母如果給孩子的「作品」再畫上一頂滑稽的帽子效果就更好了。
父母還可以給孩子一個「怪物噴霧」、「護身符」、「幸運石」、「保護神」等道具幫助孩子「避開」或者「打敗」幻想人物。
恐懼不是瑕疵,也不是錯誤,是孩子成長的一部分。恐懼的背後反映的是孩子認知水平的發展,對危險的思考以及對自身的重視。
孩子對每一種恐懼的克服,都是其認知和心理方面的一次重要成長。
孩子的恐懼雖然是真實而強烈的,但是如果父母和孩子一起面對恐懼,恐懼也就沒有那麼可怕了。
原創不易,你的轉發是對我的最大支持!
作者:雲朵媽媽,悠悠媽好友,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碩士,女兒雲朵2歲,一家三口旅居德國。在德國上過父母學校,N個早教班,參加過N個親子活動。為大家分享0-3歲最靠譜的科學餵養知識和陪玩方案。
喜歡育兒方面滿滿乾貨的原創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德國育兒研究】(ID: yoyomadeg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