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害怕聲音,家長如何消除孩子的恐懼心理?

2020-12-23 可馨育兒說

文/可馨育兒

案例1:寶媽帶著寶寶去商場,看到一個手指玩偶,寶寶拿在手裡玩得非常很起勁,售貨員阿姨說,「寶寶,你把手放進去看看」,奶奶馬上接了一句,「哎喲,裡面有小老鼠,怕怕!」。結果,寶寶很快把玩偶扔在了地上,害怕的抱住媽媽的腿。媽媽把自己的手放了進去,並在一旁鼓勵寶寶說,「這是手指玩偶。」但是,寶寶還是很害怕,怎麼都不要這個玩具了。小朋友真的是一張白紙,大人的第一反應,就是寶寶對於一個新事物最初的認知。媽媽希望你能成為一個勇敢的孩子。可惜,媽媽一個人的影響力實在太有限了!

案例2:晚上半夜,寶寶醒了偷偷溜進臥室的陽臺上,用手拍打窗戶,低聲的喊叫著,我被寶寶的舉動驚醒了,嚇我一身冷汗,這調皮精,啥時候一個人跑到陽臺上了,幸虧有防盜網隔著,後來才發現,原來外面下雨了,聲音還挺大,寶寶拍打窗戶是告訴我們外面下雨了,他顯得有些害怕,我就把他抱進了被窩,寶寶很快安生下來了。寶寶比大人還敏感,有點風吹草動,寶寶都會察覺得到。希望寶寶快些長大吧。

寶寶害怕聲音,家長該如何消除孩子的恐懼心理?

1、 耐心陪伴消除恐懼

當幼兒感覺害怕時,家長多陪陪寶寶,做好安撫。可馨育兒說,若幼兒入睡時害怕,家長可能床邊上陪著Ta,並講一些小故事、唱唱歌、讓寶寶輕鬆、甜美的進入夢想。若突然的聲響讓寶寶有些害怕,家長要護好寶寶,避免讓其一個人承受。

2、 告知幼兒加以注意

如果寶寶害怕吹風機的響聲,可提前讓寶寶知道,「媽媽,剛洗過頭髮,要使用吹風機,它可以讓媽媽的頭髮很快變幹!等你洗頭髮時,媽媽也給你吹吹,好嗎?」有的寶寶會輕輕點點頭,當你用完吹風機後,斷電,可以讓寶寶摸摸它。並妥善保管,避免寶寶在你不注意時,拿起吹風機,尋找電源,這對Ta來說,太危險,突然的響聲也容易嚇到寶寶。

3、 做好解釋與之交談

當幼兒聽到某些聲響恐懼時,家長可告知寶寶很多事物都會發出聲響,讓寶寶關注多種事物發出的聲響。比如鳥鳴、水聲、喇叭聲、腳步聲等,揭露本相就可以讓寶寶消除害怕心理。

遇到恐懼時,讓寶寶充分表達自己的恐懼心理。家長可以寶寶對什麼恐懼,讓寶寶自己表達出來。並問清楚,寶寶為何而害怕。有的寶寶對父母說,「我害怕機器人,它在門後!」家長可以問他,「你為什麼害怕機器人呢?它是什麼形狀,什麼顏色呢?」讓寶寶進一步了解害怕的事物,可減少幼兒的恐懼心理。

4、 讓寶寶慢慢的適應

讓寶寶做一些自己感興趣的活動,在其他地方人為創造一些微弱聲響,如果寶寶不是很害怕時,把發出的聲響加大一些,並靠近寶寶,直到寶寶可以適應這種響聲。寶寶就會明白,自己所害怕的聲響並沒有什麼可怕的,其他聲響也可通過這樣的方式來消除寶寶的恐懼。

你家寶寶膽子大嗎?分享在下方評論區吧。

相關焦點

  • 如何消除孩子看牙的恐懼心理?
    核心提示:聽見牙鑽「吱吱」地在牙齒上來回磨動的聲音,很多孩子的確很恐慌,有的孩子在牙椅上坐立不安,極其不配合,家長常常要好說歹說,最後甚至要發脾氣。其實,這是孩子害怕恐懼的心理作怪。   聽見牙鑽「吱吱」地在牙齒上來回磨動的聲音,很多孩子的確很恐慌,有的孩子在牙椅上坐立不安,極其不配合,家長常常要好說歹說,最後甚至要發脾氣。其實,這是孩子害怕恐懼的心理作怪。看牙醫就是一個習慣問題,看得少、不了解也是產生恐懼心理的因素之一。
  • 寶寶特別害怕小動物,父母應循序漸進引導,幫助他們消除恐懼心理
    孩子特別害怕小動物?父母這樣循序漸進引導,即可幫助消除恐懼心理!趁著最近天氣比較好,張叢和老公帶著兒子叮叮到動物園,希望能夠讓孩子多認識一些小動物,增長他的見識。如果在這些人中,有人特別害怕小動物的話,對孩子也會產生影響。比如說一些媽媽特別膽小,看到動物就表現出恐懼的表情,甚至發出一些恐懼的聲音,這些都會增加孩子對動物的恐懼程度。
  • 孩子害怕昆蟲怎麼辦,作為家長如何幫孩子消除恐懼
    文|親子早教派 文章原創,歡迎個人收藏轉發分享害怕昆蟲的孩子,見到蟲子的第一反應可能是:「媽媽,蟲子,我怕!」相信好多家長都有遇到過類似的情況。但是,如果孩子一把手伸往昆蟲,家長就馬上制止:「別碰,它有毒!別碰,它會咬人!」那麼孩子就容易受影響,開始對昆蟲產生懼怕。其實他不是害怕昆蟲本身,而是害怕別人因為昆蟲而表現出來的恐懼,那樣的情緒會讓他們變得極為緊張。
  • 「媽媽,我好害怕!」如何幫0-7歲孩子克服恐懼?
    無論孩子長到多大,也會有一些無法逾越的恐懼,而恐懼的對象也會隨著年齡的變化而變化。很多時候,我們都會發現,一味嘲笑他們膽小或者告訴他們要勇敢,並不會消除他們的恐懼。那到底,我們該如何幫助孩子克服恐懼呢?
  • 孩子害怕寫作文,有恐懼心理,家長該如何幫助孩子克服呢?
    我認為克服恐懼最好的辦法理應是:面對內心所恐懼的事情,勇往直前地去做,直到成功為止。——羅斯福孩子為何會害怕寫作文呢?無外乎以下幾個原因:【1】絞盡腦汁思考,還不一定寫出來【2】作文字數多,花費時間長【3】自己覺得作文差,失去信心【4】還要接受老師的批改與評判【5】其它因素那麼,家長如何做才能幫助孩子克服恐懼作文的心理呢
  • 做家長該知道的:孩子害怕,家長別再用「別怕」敷衍了
    1.本身膽子小 有的孩子可能天生膽子就小,那麼當他見到陌生人時,便會因為害怕而躲在家長後面。聽到身邊有些奇怪的聲音時,也會害怕。 2.孩子產生了心理陰影 孩子在大部分情況下對事物產生恐懼,是因為之前有過不好的體驗,給他產生了心理陰影。
  • 如何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家長這樣教育,讓寶寶遠離自卑和恐懼
    媽媽牽著瞳瞳的小手來到了滑滑梯上,對瞳瞳說:「寶寶,要從這裡滑下去,可好玩了。」而瞳瞳朝著地面看了看,突然抱著媽媽的腿說:「媽媽,我怕。」媽媽就蹲下親親瞳瞳的小臉說:「沒事的別害怕,這裡就比地面高一點點,而且爸爸在下面接著你呢。」這時爸爸也在下面對著瞳瞳說:「瞳瞳,別害怕,勇敢點,這個很好玩的。」經過爸爸媽媽的鼓勵,瞳瞳慢慢滑了下去。
  • 孩子突然變得膽小還黏人,家長做好4件事,幫助孩子消除恐懼心理
    例如,孩子不敢靠近小動物,家長可以牽著孩子的手,一點點靠近,讓他慢慢適應,再試著伸手摸一摸;害怕和小朋友一起玩,家長可以先給孩子示範如何與小朋友交談、玩耍,再引導孩子獨立與小朋友溝通,同時注意教孩子一些溝通和交友技巧,提高孩子社交能力,擴大社會交往面。
  • 當孩子說「我害怕」時,如何幫他克服恐懼,父母的回答很關鍵
    曾有研究發現,「正常兒童中,90%以上的幼兒會有不同程度的害怕心理;40%的2-4歲兒童至少有一種害怕;43%的6-12歲兒童有七種以上的害怕。」不同年齡段孩子懼怕的事物也是不同的。"恐懼"心理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1、外在刺激心理學家認為,小寶寶生來比較懼怕兩樣東西:一是怪而大的聲音,二是身體失去支持和跌倒。
  • 孩子的恐懼心理,源自於認知發展的過程,家長正確引導很重要
    從心理學角度看,恐懼是人類的基本情緒之一,這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不可避免的心理現象。恐懼心理的表現形式在日常生活中也是廣泛存在的。比如,有的孩子害怕拍照、有的怕黑、有的怕某種動物,「害怕」源自於孩子對新事物接受的過程,這也是孩子認知建立的過程。
  • 當孩子說「我害怕」時,家長用這兩個字安慰,只會讓他將恐懼擴大
    害怕是一種人類與生俱來的心理現象,它廣泛的存在於所有人的身上,不僅僅是成年人,更在孩童心理上有著巨大的表現。當一個孩子對父母說,「媽媽/爸爸,我害怕」時,大多數父母都會回答孩子「不怕」。例如,在面對黑暗時,他們害怕入睡,只有在父母身邊才能夠睡。或者,當他們害怕某種聲音時,只有手裡抓著某件布偶才能內心平靜下來。這類注意力的轉移,使他們將自己對特定事物的恐懼隱藏起來,但往往,這無法使他們消除對這一事物的恐懼,甚至只會擴大化。那麼怎樣才能幫助孩子正確的戰勝自己恐懼某物的心理呢?家長必然在其中有著無可替代的作用。
  • 「媽媽,我害怕」家長別再一句「別怕」敷衍,消除不了孩子的恐懼
    ,小孩看到可能是個美人魚,這種虛擬的心理在孩子小的時候經常會出現,分不清哪個現實哪個是真實。 3、 父母一驚一乍 經常會有這樣的脆弱的有敏感心思的家長,孩子一遇到什麼事情,就會一驚一乍的,長的恐懼情緒,很容易影響到孩子,也會讓我們的孩子變得膽小。 作為父母內心一定要足夠的強大,不能一遇到事情就亂發脾氣,沒有自控力。家長要從根源去幫助孩子脫離害怕。
  • 小時候被蟲子嚇,長大後害怕蟲子,如何化解孩子的「不合理恐懼」
    3、合理的恐懼與規則意識緊密相關,開業時各種良好習慣養成的基礎。從心理學上看,較小的孩子對規則是不太懂得,但孩子們判斷一件事情是否能夠去做,是以養育者的主觀態度決定的。孩子不去做,是因為怕受到父母責罰。比如:2歲的寶寶隨地大小便,他的父母認為是不可以的,便告訴寶寶這樣做是不對的,但是他剛2歲哪懂這麼多。
  • 孩子怕黑怎麼辦?家長學會這幾招,幫助孩子擺脫恐懼心理
    當人面對一個黑暗的山洞想要伸手去探索時,內心會有一種對未知情況的恐懼心理,孩子怕黑也是如此,孩子處身於黑暗中時,他的內心也有這種心理,因為對黑暗的不理解不確定,往往會出現害怕的心理。雖然怕黑是人們的正常心理反應,但是有的孩子對黑暗的恐懼感特別明顯而有些孩子卻相對較輕。為什麼有的孩子會特別怕黑呢?
  • 孩子膽子太小,家長如何協助削減恐懼?
    家長提問「我的孩子什麼都害怕,怕這個怕那個,該怎麼辦?」恐懼對於一個人來說是非常正常的,它是個體自我保護的一種方式。有時就算成人也有自己很害怕的東西,對於孩子來說害怕一些東西,比如貓、狗,特別裝扮的恐怖動物,他們都會害怕。孩子對於世界的認知並不夠充分,而且想像力很豐富,這就導致他們很容易害怕一些東西。但是如果孩子什麼都害怕,就要考慮到家長、環境等因素起到的作用。
  • 大人眼裡不值一提,孩子卻「害怕」的6樣東西,比恐怖片還嚇人
    在每個年齡成長階段裡都會有恐懼的東西,像是小寶寶就會對某類東西感到恐懼,而大人們卻並不感覺可怕。其實這是一種正常的現象,家長們要提前了解讓小寶寶感到害怕的東西,及時幫助寶寶消除恐懼,別讓孩子的成長中留下不好的陰影。
  • 「媽媽,我怕」,消除孩子的恐懼心理,這三招比說「別怕」管用
    那麼恐懼心理對於人的成長是好是壞呢?對於成年人而言,有恐懼心理才會克制自己的行為,這個社會的秩序才會穩定,如果是一些限制自身發展的恐懼,一旦戰勝了,則有助於進步。而對於孩子,有一定的恐懼心理,其實是對於自我的保護,更能保障到自身的安全,在從這方面來說恐懼心理是一種自我防禦機制。
  • 害怕到尖叫 揭秘3-6歲寶寶恐懼真相
    很多3-6歲的孩子會出現恐懼的心理現象,孩子3歲恐懼的現象尤其明顯。很多情況下,父母都會認為孩子這種「恐懼」是膽小,會責備孩子不夠堅強、大膽,甚至有些父母擔心孩子的心理發展出現了異常。準確來說,這種「膽小」心理其實是寶寶的「恐懼」心理,它反而是孩子的心理在正常向前發展的結果!為什麼這麼說呢?首先我們要了解恐懼情緒產生的原因。
  • 培養孩子的「勇敢」性格,家長的首要任務:幫助孩子消除恐懼心理
    【文/淺淺媽媽育兒經】掌握實用的孕嬰、育兒知識,讓媽媽照顧寶寶更輕鬆!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擁有「勇敢」的性格,但這種性格也不是與生具有的,想培養這種性格,家長的首要任務是,幫助孩子消除恐懼心理。本身大怪物是不存在的,如果長期這樣下去,孩子總是存在一種恐懼心理,肯定不好。
  • 為什麼孩子不喜歡理髮?行為背後的心理原因,家長要知曉
    但其實我們可以深入了解一下這種行為的成因,嘗試著從孩子的角度理解問題,可能就知道該如何糾正孩子了。大人可能覺得這沒什麼,但年幼的孩子可能就會有很多額外的心理負擔和惶恐感——出門前媽媽叫我不怕,到底有啥可怕的東西在等著我呢?即使剪頭這件事不會引起孩子生理上的不適,也會引起他們心理上的恐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