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人都一樣,內心裡都有自己害怕的東西。比如有的人害怕晚上獨自走路,有的人害怕雷聲,甚至有的人害怕氣球。孩子更是如此,他們對於害怕更加敏感。
當孩子對家長表達自己的害怕時,家長不要再泛泛的使用「別怕」來敷衍孩子了,若再加上不當的措施,孩子日後將會一直生活在恐懼之中。
孩子表達害怕時,家長不如先想想這樣一個問題:孩子因為什麼害怕。
1.本身膽子小
有的孩子可能天生膽子就小,那麼當他見到陌生人時,便會因為害怕而躲在家長後面。聽到身邊有些奇怪的聲音時,也會害怕。
2.孩子產生了心理陰影
孩子在大部分情況下對事物產生恐懼,是因為之前有過不好的體驗,給他產生了心理陰影。舉個例子,朋友家的孩子妙妙不肯好好刷牙時,家長便會說「鏡子裡有怪物,你要不好好刷牙,怪物就把你帶走了」之類的云云,自此,妙妙便對鏡子產生了陰影,一直不敢面對鏡子。
3.父母情緒感染孩子
家長的情緒也會影響孩子的情緒,比如說家長膽子較小,遇到事情驚嚇也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讓孩子也變得越老越膽小。
家長有時都會恐懼,更何況是孩子了,怎麼能因為這些指責孩子呢?
1.尊重理解孩子「害怕」情緒
小編有個朋友,小時候不小心掉進了水裡,自此對水產生了陰影,當和爸爸談起這件事時,爸爸總說:「這有什麼好怕的,我看是你怯弱而已,多去練練自己的膽子。」父母對孩子的這番言語,不僅沒有緩解孩子的恐懼心理,反而變本加厲,孩子越來越排斥水,更產生牴觸心理。
因此作為家長,對孩子的「恐懼」要持與理解的態度。恐懼是一種正常的負面情緒,若家長經常指責孩子害怕,只會加深孩子的情緒,不如換一種方式,溝通理解,那麼孩子也會有信心去克服自己的恐懼。
2.別害怕,父母永遠在你身邊
孩子在害怕的時候,父母要做的最重要事情就是給予孩子充足的安全感,而一句單單的「別怕」是遠遠不夠的,在這時,家長對孩子說一聲:「沒事,有爸媽在旁邊陪著你呢」,拉近孩子與父母的距離,同時減輕孩子的恐懼感。
3.同孩子溝通,因何恐懼
待孩子平復心情後,家長就可以同孩子進行溝通,慢慢詢問孩子,了解孩子因何而恐懼,比如:「寶寶能和爸爸媽媽說說是什麼東西讓你那麼害怕呢?」,等尋找到孩子恐懼的來源,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孩子害怕。
4.陪伴是最有效的解決方法
小編的孩子本來膽子挺大,但某次下樓梯時,看到角落有個陰影形狀怪異,便害怕著趕快走過。在拐角處,一不小心磕到了嘴巴,從此以後,只要看到影子便會害怕。每天晚上,我都會準點陪在孩子身邊,同他一起玩遊戲,特別是關於猜影子的遊戲,有小鳥、花朵等等,慢慢的,孩子消除了自身的的恐懼,再也不會懼怕影子了。
正確理解孩子的恐懼並引導他走出陰影才能真正幫助孩子消除害怕心理。家長的陪伴非常重要,不要再對孩子說「別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