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成長離不開家庭教育,如今養個孩子不再像過去那樣」簡單粗暴「,每位父母都希望給孩子創造更好的物質生活。養孩子,不僅經濟上投入巨大,還需要投入更多的時間精力。
很多父母在生孩子之前,抱有許多幻想,覺得孩子可愛,以後自己一定會花很多時間精力陪在孩子身邊,一分一秒都不會錯過。但是當自己生了孩子後,又嫌帶孩子太累,孩子大點會跑會說話了,又嫌孩子不按自己的要求來,「十萬個為什麼」永遠問個不停,不僅要追著孩子跑,大腦也一刻不能放鬆,徹底剝奪了自己的自由空間。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一些父母想到了好辦法,「一邊玩手機一邊帶孩子」,或是「大人一個手機,孩子一個平板,個玩個的,互不幹擾」。
這些辦法看似「穩」住了孩子,也給自己騰出時間做自己的事了,但實際上,隱藏著巨大的危害。一些父母認為,孩子多數時間在學校度過,回家或者周末讓他自己做自己的事,看看動畫片放鬆一下有何不可,大人也要做大人的事,孩子總要長大總要獨立嘛,不能纏著大人。
可是你知道麼?即使孩子已經上幼兒園,上學了,但他還是需要父母關心,用愛去溫暖的孩子啊。我們成人總是用無數藉口,比如「工作忙」去搪塞孩子。卻不知孩子在一次次地期望、等待中漸漸心灰意冷。
小玲今年上小學三年級,在所有人看來,她不僅成績好,還乖巧聽話,一直是班上的第一名,也是鄰居公認的「貼心小棉襖」。可誰又知道 ,每當小玲回到家,多麼渴望媽媽笑著擁抱自己,問一句今想媽媽了嗎?可每天等來的卻是媽媽問的「作業寫完沒,做完了去預習」。似乎除了學習,母女倆之間就沒別的話題,也沒有一句關心她的話,小玲心裡雖難受,卻根本不想跟媽媽說了。因為就算說再多,媽媽也是看著自己的手機,有一句沒一句地應付,根本就沒聽自己在說什麼。
一次小玲的媽媽看到小玲的日記,日記裡寫道:每天回到家裡,我多希望媽媽可以笑著陪我一起聊天,而這一切都如同泡泡,一碰就碎。只有回到學校,和好朋友在一起我才能笑得出來。
小玲的媽媽頓時淚奔,心痛的感覺讓自己無比愧疚。原來自己無意中給孩子帶來這麼大的傷害,從此小玲的媽媽不再像過去那樣只顧孩子的學習,不顧孩子的內心世界。只要有時間她都會專注地陪著孩子,回答孩子的問題,耐心地和孩子一起度過每一天。
孩子的世界都是單純善良的,他們總是把其他人想像得和自己一樣,所以總是抱有更多希望和美好。如果爸爸媽媽無法給與孩子應有的關愛,這種「冷暴力」會把孩子和自己推開得越來越遠。
家長對孩子敷衍的態度,也會讓孩子養成這種不好的行為。如果你總是漠視孩子,孩子也會漠視他的學業,比如不好好寫作業,胡亂地應付了事,最後不僅學業受影響,還會扭曲孩子的性格。其實生活中,我們知道和成人溝通時要講究方式方法,其實對孩子同樣也是如此。不同語氣和方式培養出的孩子會完全不同。
有時候父母非常勞累了,回家還要面對「不省心」的孩子,就容易帶有情緒化的語氣指責孩子,或把自己在工作上的不快發洩在孩子身上,認為自己這麼辛苦工作,為何孩子還是不理解,教不好。如此的傷害不是用簡單一句對不起就能彌補的,孩子是會模仿父母的,以後一旦碰到一點挫折,就滿是怨言,甚至發洩在不該發洩的地方。
家庭教育一定不容小覷,不要以為孩子大多數時間在學校,就放鬆了在家時的規定。父母是孩子的老師,也是孩子的一面鏡子,不要讓「新型冷暴力」冷卻了孩子的親情和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