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奶寶育兒堂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
最近看了一本名叫《黑夜裡的怪物》繪本,想給大家推薦一下,特別適合給小朋友分房睡閱讀。
故事情節很簡單,小蚯蚓和小兔子被邀請去小熊家過夜,大家一起對抗恐懼。
吃過晚飯後,三個好朋友都很興奮,開始了飯後遊戲。小兔、小熊用舊亞麻布把自己扮成幽靈,讓蚯蚓當燈光師,拿著電筒在房間裡照射。
手電筒的光忽明忽暗,看著面前的兩個「幽靈」,蚯蚓心裡其實挺害怕的,但它要面子,沒明說,而是建議:「好了,好了,不玩了,該刷牙了!」
小兔子也有點玩累了,但它說的是:「換睡衣吧!」
小蚯蚓和小兔子複雜的心理活動,作者幾句話就描述得很到位,很貼近孩子的狀態。原來,在別人家過夜,即便害怕也不能說。
之後,小熊讓爸爸講了個長長的故事後,它們就準備睡覺了,可關燈後,它們居然看到房門上有影子,嚇得大叫「爸爸媽媽,怪物!」
聲音驚動了熊爸爸和熊媽媽,打開門後才發現是門口的盆栽,耐心解釋了一通,並問孩子們要不要送他們回家。
兩個大人對它們恐懼的重視和耐心,最終讓小朋友們放下了恐懼,安心睡下。
然而,當熊爸爸邀請兔子和蚯蚓下次再來時,小熊說了句「不要帶盆栽」,你看,這就是孩子對影子的印象。
不過它們最終還是排解了自己的恐懼,開始了解客觀存在的事物。
如果孩子怕黑,不敢分房睡,《黑夜裡的怪物》可以帶你分清恐懼,並針對性地合理解決。
1、泛靈心理作怪
其實每個孩子都會害怕黑夜,這與泛靈心理有關,這個觀點是瑞士著名的心理學家皮亞傑提出的。
泛靈心理,指的是幼兒時期的孩子,尤其是三四歲時,把身邊所有事物都視為有生命的存在,會進行有意向的溝通,並產生心理依賴的現象。
比如,孩子常跟玩偶講話,把它當成自己的玩伴。
在泛靈心理的影響下,孩子會認為那些未知的事物,都是存在危險性的,妖怪、魔鬼更是可以真實存在的,他們還沒有能力區分虛擬事物和真實事物。
當孩子一個人在房間時,外面一有聲響,就會有反應,孩子會對燈光發呆,小腦瓜裡不知道在想什麼,然後突然冒出那句:害怕。
有時他們並不是真的害怕,而是正在琢磨自己聽見的、看見的到底是什麼。與其說孩子是對黑暗的恐懼,不如說是對未知事物的恐懼。
這種恐懼不僅孩子有,大人也會在一些情況下出現。
2、白天積累的焦慮晚上被放大
朋友說,有次他的孩子上美術班時,不小心碰灑了同班級孩子的調色盤,那孩子突然大喊一聲:哎呀,你是臭雞蛋呀?灑了!
這一說不要緊,朋友家孩子直接楞在那裡,眼睛都直了。朋友見狀,就把他帶出教室安撫了一會,才繼續回去上課。
一切好像風平浪靜,那節課的作品也畫的不錯,可沒想到,晚上睡覺前孩子問她:明天還上美術課嗎?
她勸解說「沒有了,下周再上」,可關上燈後孩子還是哭喊著「屋子裡有臭雞蛋」。
這就是白天的情緒沒有釋放,在安靜的夜裡像放電影一般重現,自然就會害怕。
3、以前的糟糕體驗帶來心理暗示
有些小事當時覺得微乎其微,但對孩子的影響卻是潛意識的。
群裡有位寶媽說,自己和愛人的關係不是很好,有次爭吵雙方都很激動,就摔了杯子。
這一幕剛好被孩子看見了,婆婆趕緊把他抱走了,當時沒哭沒鬧。後來有次她哄睡,孩子突然問:「媽媽,有杯子碎了嗎?」
當然沒想到為什麼這樣問,就簡單回應了,接著過了幾天,婆婆哄睡時,孩子又問:「爸爸媽媽呢?他們摔杯子嗎?」
她這才意識到,為什麼孩子快3歲一直都要哄睡的原因,這種糟糕體驗讓他時不時想起,夜晚也會感到恐懼
總的來說,怕黑是每個孩子都會出現的心理成長階段,表現形式也不一樣,有的孩子是對著玩偶說話,有的孩子是極度害怕睡覺。
但家長要知道的,孩子的泛靈心理是今後區分真實與虛幻、現實與夢想的基礎,不能逃避只能引導,如此孩子才會更好地認知自己,發揮優勢。
那麼,家長具體可以怎麼做呢?
1、藉助繪本積極引導
比如上文推薦的《黑夜裡的怪物》,如果孩子出現了睡前焦慮的情況,可以給孩子讀類似的繪本。
閱讀時主要以小動物們的表現出發,不要誇大,也不要總詢問孩子為什麼不敢自己睡,只要給孩子留有遐想的空間就好了。
與此同時,還要告訴孩子:「慢慢的自己能獨立睡覺,就是勇敢」。
說出真實的感受,結合實際,和孩子交流,別否認和打擊孩子的恐懼。
2、接納孩子的恐懼心理
恐懼心理雖是負面情緒,但家長也要接納,並及時給孩子安全感。
儘量保持安靜,告訴孩子這種感覺叫做「恐懼」,睡不著可以閉著眼睛想一想,自己要做點什麼。
不要強迫孩子在恐懼心理下入睡,可以聽聽繪本,或者講講白天快樂的事情,甚至簡單規劃一下明天要做什麼,去幼兒園要和老師說點什麼。
家長要客觀地了解孩子到底害怕什麼,不要詢問要觀察,是聲響?還是影子?
用簡單準確的語言告訴孩子,你看見的是誰的影子,你聽見的是什麼聲音,不要渲染環境,而是延伸出哪些事物還可能發出聲響,怎麼能讓它安靜。
在孩子狀態好的情況下交流,慢慢增加認知,孩子更容易接受。
3、黑暗裡的有趣遊戲
家長還可以在家帶著孩子把燈關掉,來一個黑暗裡的派對,讓孩子尋找哪些事物可以照亮黑暗,哪些可以在黑暗裡產生影子。
比如和孩子一起在黑暗裡玩手影遊戲,研究投影,如何表達,怎樣變小。
不僅如此,還可以帶著孩子看看外面的夜空,找找天上的星星,在黑夜裡冥想,放鬆心情,緩解白天的疲憊。
這樣能讓孩子接受黑暗,感受黑夜的神奇。
鼓勵孩子在黑夜裡大聲說出自己的想法,比如「走開,大怪物」,如何走開可參考《走開,綠色大怪物》繪本。
這些都是遊戲,但玩耍的過程中,家長不要暗示孩子黑夜的感覺,讓他自己感受就好了。如果孩子實在接受不了,也不要勉強嘗試。
孩子對事物的認識要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從適應到掌握,每一步都需要時間,你靜靜陪伴就好了。
留給孩子探索的時間,知道他在哪個階段出現哪些心理,用科學專業的方式引導孩子解決問題,就是最好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