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孩子會害怕「怪物」?父母如何正確應對?

2020-12-25 阿瓜阿果

你家孩子到了哪個階段?

一位小女孩看完牙醫回到家,突然不敢玩玩具。

她跟媽媽說:我嘴巴裡有一隻可怕的牙齒怪獸。它跟我說,別動那些玩具,否則我就會把你的牙齒全部吃掉!

媽媽不以為意,說:別瞎想,沒有牙齒怪獸這回事。

但是,小女孩隨後卻喝了很多水,她說:這樣牙齒怪獸就能被我喝進肚子裡,然後通過便便拉出來了。

媽媽突然想起,看牙醫前,護士阿姨跟小女孩說:別亂碰東西,你看街上有一隻怪獸在發氣球!

護士阿姨可能本來是想轉移孩子的注意力,沒想到卻觸發了孩子天花亂墜的想像力,並且還是消極的帶來恐懼的想像力。

其實,很多小朋友在成長過程中,也伴隨著他們腦瓜裡的「怪物」成長史,下面是大多數小朋友腦瓜裡的「怪物」成長史經歷,你家孩子「遇」到了嗎?

被恐嚇:「你不吃飯,怪物會來抓走你!」

怕黑:「媽媽,床底有隻怪物!我不敢睡覺!」

看繪本:「這隻小怪物有點可愛!」

跟小同伴聊天:「小胖說這個世界上有怪物!」

天花亂墜的想像:「我要讓怪物幫我寫作業!」

突然出現困惑:「媽媽,為什麼我從來沒見過怪物?」

從恐懼到自我懷疑,小朋友的「怪物」成長史,其實是一個心智成長的過程。

▲一般來說,小朋友害怕「怪物」最常見的原因:

1、養育環境中的恐嚇因素

從寶寶時期開始,寶寶們看見「醜陋」的東西,常常會跟恐懼掛鈎。比如他們看見樣子醜陋的玩具,或者從圖片或繪本裡看到醜陋的卡通形象,都會引起寶寶的恐懼感。為什麼?寶寶分不清真假。他們認為醜陋的玩具或醜陋的卡通形象都是有生命的,從而增加了他們的恐懼感。所以寶寶們看見醜陋的玩具會哭,便是出自這樣的原因。心理學家讓.皮亞傑曾經說過一個寶寶用小手拍打書本中可怕圖畫的瞬間。

正因為年幼孩子分不清真假和對物體有生命的判斷,他們在面對家庭養育中的恐嚇,比如:

姥姥說「你不吃飯,怪物晚上會把你拖走」,便會給孩子帶來巨大的恐懼,部分孩子晚上還會有做噩夢驚叫的現象;又比如爸爸可能會說「你不乖乖地坐著玩玩具,床底下的怪物會爬出來把你的玩具搶走……」

這些恐嚇,會讓孩子「聽話」的同時,也會增加孩子分不清真假的恐懼,「大人都這樣說了,那麼肯定是這樣的。」

2、豐富的想像力

一般來說,孩子們學齡前後在想像力的驅動下,會想像「床底有怪物」,或「我在上幼兒園時,一個小房間裡有一隻小怪物」,小朋友可能還會相互煞有介事地「討論」怪物:

比如說,「我爸爸昨晚看見廁所裡面有一隻小怪物在偷吃糖果」;又比如說,「我媽媽清理衣櫃時,在衣櫃裡發現一隻大怪物在睡覺」;「我的好朋友,說有隻怪物幫他穿鞋」……

小朋友對怪物的想像力,一方面是出於內心的恐懼,另一方面其實也是一種自我安全感的過程

有一位小男孩被媽媽送回老家生活一段時間。小男孩跟奶奶說:奶奶,我以前的家裡,門縫裡有一隻小怪物,它總在我不開心時會偷偷跳出來唱歌。但是現在沒有了,小怪物說它很孤單,奶奶,我好想那隻小怪物……」

▲面對孩子的「怪物恐懼」,父母如何應對?

從兒童認知發展來看,孩子們要成長到7,8歲,才基本分清想像與現實。他們內心對「小怪物」的恐懼也會慢慢消失,這是他們心智成長的標誌。所以,父母面對年幼孩子害怕怪物的問題,即使不引導,孩子未來也會分清楚。

不過也有例外,小部分孩子很大了還會覺得有怪物,這種現象常常跟病態恐懼或心理問題有關。除此之外,有些學齡前孩子內心的「怪物恐懼」不小,不僅影響了情緒,還影響了行為。舉個例子,有些孩子會因為「屋外有怪物而不敢出外玩耍」……這時父母該怎麼辦?

直接跟孩子談談「怪物」,分為3步:

1、首先,別嘲笑孩子。不要有「你那麼幼稚」,「你太可笑了,竟然相信有怪物」等話語……

2、給予同理心。「媽媽明白你害怕怪物」,「爸爸小時候內心也有一隻大怪物」……

3、聽聽孩子心裡的故事。「那隻小怪物,你說它從樹上跳下來,接著它做了什麼事情?」

直接跟孩子談談「怪物」,其實是一個幫助孩子直面恐懼的過程。「恐懼」是一種情緒,「談恐懼」是一種理性思考,能啟動孩子的理智腦,恐懼感常常能得到緩解。

有一位4歲的小女孩,她跟媽媽說:媽媽,我晚上睡覺時,繪本裡的怪物會跟我說「別睡別睡」,我很害怕!

媽媽:其實媽媽小時候也是這樣,總覺得窗外有一隻小怪物在看,我小時候也很害怕自己睡。

小女孩:那你怎麼辦?

媽媽:我就大聲說,你別躲著,要不進來吧,跟我一起玩。但是怪物沒進來。你姥姥說「你看,怪物比你還膽小,這麼膽小的怪物有什麼可怕的呢?」我覺得有道理,所以就不害怕了。

臨睡前,媽媽讓小女孩打開繪本,跟繪本的怪物說:我要睡覺了,要不你跟我一起睡吧?

媽媽:你看,小怪物不敢出來,它也是一個膽小鬼!

小女孩:對!膽小鬼,我不怕你了!

孩子們心靈的小樹苗,需要父母愛的澆灌;當他們心靈弱小,父母要給他們的心靈蓋上小棉被。

關鍵字:怪物恐懼、幼兒心理、親子成長、早期教育

幼兒說,(親子)心理諮詢師黃杏貞,學習幼兒心理研究和知識,分享科學、有趣、實用、有價值的育兒心得。

相關焦點

  • 孩子說害怕怪獸,媽媽別說「怪獸都是假的」,正確應對需要三步走
    曾經當女兒說「我害怕,有怪物」的時候,我的第一反應就是「告訴她怪物是假的,不存在的」,然而,然而這麼說,基本是零作用。為什麼呢?因為孩子在心裡,那隻怪物確實是存在的,孩子能說出怪物的樣子,她為什麼害怕,只是我們看不到罷了。
  • 孩子說害怕怪獸,千萬別說「怪獸都是假的」,正確應對需要三步走
    曾經當女兒說「我害怕,有怪物」的時候,我的第一反應就是「告訴她怪物是假的,不存在的」,然而,然而這麼說,基本是零作用。為什麼呢?因為孩子在心裡,那隻怪物確實是存在的,孩子能說出怪物的樣子,她為什麼害怕,只是我們看不到罷了。
  • 當孩子說害怕家裡的怪物……
    這樣的轉換,除了有趣,其實也很富有哲理,當你總覺得外界很害怕的時候,就是你把自己看得很弱小,外界很強大,可是,你再弱小,其實還有比你更弱小的人,他們甚至會連你都覺得害怕。那孩子會不會意識到這一點呢?佛曰,不可說,讓他們自己去悟吧。
  • 孩子的壞情緒,父母應該如何應對?
    成年人遇到不痛快可以找人傾訴、出去散心、自我排解,而孩子們遇到了問題卻只能自己消化,因為他們還沒有學會如何調整自己。了解情緒是什麼,了解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情緒,才能更好的應對負面情緒。除了了解自己的情緒,更應該學會感受別人的情緒,了解為什麼此刻自己或者別人會有相對應的情緒。
  • 「媽媽我害怕」,如何應對兒童恐懼?大部分兒童恐懼都是階段性的
    我想,很多父母可能都遇到過果果媽的情況,在孩子小的時候,尤其是六歲以前,總是有各種各樣的害怕和恐懼,比如:害怕陌生人、害怕黑暗、害怕一個人睡覺、害怕閃電、害怕怪物、害怕奇怪的裝扮、害怕鬼魂等等。
  • 膽小的孩子為什麼在害怕?原來是想像力在作祟
    孩子怕鬼並不是與生俱來就會有的,一般是由於她們了解全球至今從一些基本上想像出去的。例如根據電視機裡的影劇、書本、成年人的敘述這些了解到「鬼」這類事情。  例如有的孩子看過一些恐怖電影,她們就會感覺是確實,即便那就是大家照出來的電視機,或是有時成年人跟有人說:不懂事,會被怪物逮著哦!這些這類的話,也會讓孩子深信不疑。
  • 為什麼越說「別怕」,孩子越害怕?
    在大人眼裡,孩子很多的「害怕」顯得有些稚嫩,甚至有點無語。即便遇上你認為確實容易讓孩子害怕的場景,你可能也會故作輕鬆地說出「別怕」。但孩子能和你一樣放輕鬆嗎?並不見得。在小小的他的心裡,也許螞蟻就是「好可怕」,站在小凳子上就是「好高」,你的輕描淡寫只會讓他覺得「我的爸爸/媽媽不能理解我,不會保護我」,反而會加重他的恐懼感。
  • 為什麼孩子總喜歡跟父母「唱反調」,父母該如何機智應對?
    當家長和孩子沒有做好溝通或者是交流出現障礙的時候,孩子也會以這種形式來表達自己的情緒。家長不斷地說教也會讓孩子的情緒升級,從而來用作對的行為表示自己的不滿。父母要如何機智應對愛唱反調的孩子1、拒絕硬碰硬當孩子和自己唱反調的時候,父母不要一看到孩子有反抗的跡象就極力壓制孩子。父母的反應越激烈,越過火,孩子的反抗情緒就會越強,就越會堅持己見,甚至和父母產生一場大衝突,其結果是兩代人之間感情變得冷淡,孩子學會說謊、逃學、蠻橫無理等。
  • 「媽媽我害怕」家長還在說「別怕」?應對兒童恐懼重在「尋規律」
    「媽媽我害怕」家長還在說「別怕」?前段時間,開心果媽媽的一位好友跟我抱怨:「我們家棗兒都2歲多了,連個兔子都不敢摸!看書、看動畫片的時候,對很多動物都很害怕。去遊樂場玩,很多項目都不敢玩。有一次煮了一條甲魚,孩子竟然嚇哭了!跟他說了多少次別怕,但就是不管用,我該如何引導?」
  • 父母如何正確對待孩子叛逆?
    做為家長,在日常生活,總是會遇到一些孩子叛逆從而不知如何來引導正確方向,許多孩子在青春期叛逆期時候常常與父母對著幹,不聽父母的話,上課也不認真,學習成績也一落千丈,對於這些問題可能許多家長都面臨著,父母在身邊的孩子還好,許多農村孩子父母都外出打工,從小爺爺奶奶帶著,被爺爺奶奶嬌生慣養,青春期也缺少正確的溝通,缺少父母的關愛,從而造成青春反逆。
  • 「媽媽,我好害怕!」如何幫0-7歲孩子克服恐懼?
    孩子們恐懼的對象會隨著時間而變化。父母可以幫助不同年齡段的孩子恰當應對恐懼情緒:0-2歲讓他們恐懼的對象有哪些?會不會是怪物或者是老虎?」變化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正在努力學習和理解這個世界如何運轉。因此,對於學齡前寶寶來說,固定的安排讓他們感覺舒服自在。任何會打破常規的事情都會讓孩子很反感——包括移動客廳家具、在餐盤上放些新的食物等等。
  • 生活中如何培養孩子的情商?父母應該如何引導才是正確的
    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大哥應酬比較多,有一段時間經常晚上出去喝酒,我的小侄兒就對他爸爸說:「爸爸,你天天出去喝酒,你不愛媽媽了嗎,也不陪陪媽媽」大哥被他說的不知如何是好,高情商的表現就是能用一種比較美好的詞彙來形容一些不太美好的事,那父母如何正確的引導孩子呢?我分析了下面幾點。
  • 家有青春叛逆期的孩子,父母應如何應對?
    這些身體的變化,讓他們欣喜又害怕。欣喜的是他們感覺自己長大了,而害怕的是,這一切似乎來得太快了,他們還沒有足夠的心理去應對。。於是他們這時焦慮。這也就是青春期的孩子很容易發火。2、在孩子 的世界裡,他們覺得大人很自由,凡大人禁止孩子做的事,而大人自己基本在做。這讓孩子覺得自己長大了,也可以像大人一樣自由了。於是他們內心特別的渴望自由。而在父母眼裡他還終究是個孩子。
  • 幼兒園開學季,孩子害怕上幼兒園?家長應該如何應對分離焦慮
    導讀:幼兒園開學季,孩子害怕上幼兒園?家長應該如何應對分離焦慮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
  • 我的孩子害怕黑暗
    Q.我的孩子是上幼兒園的滿4歲女孩。可能是因為太膽小了,不喜歡黑暗,特別是晚上睡覺的時候不讓關燈。去隔壁的時候更害怕,說沒關係也沒用。問我害怕什麼的話好像有怪物想知道原因以後要怎麼做呢?媽媽請放心在幼兒園上班,也形成了同齡人關係的時期,孩子膽小,在情緒上會有困難。首先,您會擔心家庭生活不方便,最重要的是培養社會性會遇到困難。而且,我想這會不會是我的錯,所以媽媽應該很擔心。理解和適當應對行動的心理,充分改善,請放心。我們來了解一下為什麼這樣才能好起來。
  • 孩子為什麼害怕老師而不害怕父母
    很多孩子對老師都是十分敬畏的,有時候老師的話比父母的話好使多了。
  • 孩子犯錯時父母該怎麼做?學會正確處理,才能幫助孩子順利成長
    孩子犯錯時父母該怎麼做?學會正確處理,才能幫助孩子順利成長孩子長大的過程中,免不了會犯各種錯誤。父母對孩子犯錯的態度和處理方式,可能會對孩子一生產生深遠的影響。孩子犯了錯,家長應該怎樣對待?一、用正確的態度看待孩子犯錯家長首先要正確看待孩子犯錯誤這件事,不要一味避免讓孩子犯錯,因為犯錯是最好的學習機會。這個機會不是外界強加給孩子的,是孩子自己創造的,這樣的特殊性讓孩子更容易接受和牢記這樣的教訓和經驗。
  • 會教育的父母,是怎樣應對孩子鬧情緒的?
    從小教孩子懂得正確看待情緒、調節情緒、管理情緒,他會在成長的過程中收穫良好的人際關係、也會更懂得平衡內心情感,感受人生中的快樂和幸福。會教育的父母,通常採用以下幾種方式來應對:一、允許孩子表達真實的情緒和想法
  • 2歲寶寶總愛發脾氣,父母不知如何應對?這篇文章或許會幫助你
    孩子進入2歲以後,家裡其樂融融的畫面風雲突變!那個曾經溫順可愛的小天使,開始拒絕走路、拒絕刷牙、拒絕洗臉,天天一副憤怒到見誰都想幹一架的氣勢。動不動撒潑打滾、沒發生什麼大事兒就把自己氣得滿臉通紅,讓很多家長不知如何應對!
  • 媽媽清除了所有讓孩子害怕的東西,可是孩子卻開始自殘?
    就算是大人,一覺醒來,突然發現自己身處於一個完全陌生的世界裡,怕是也會被嚇的不輕。可是孩子沒有一直處於恐懼中,而是通過和這個世界的接觸和感知,學會了適應這個世界。孩子在遇到陌生事物的時候,會本能的產生恐懼,這是非常正常的現象,而且他們也有自己的一套應對恐懼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