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為家長,在日常生活,總是會遇到一些孩子叛逆從而不知如何來引導正確方向,許多孩子在青春期叛逆期時候常常與父母對著幹,不聽父母的話,上課也不認真,學習成績也一落千丈,對於這些問題可能許多家長都面臨著,父母在身邊的孩子還好,許多農村孩子父母都外出打工,從小爺爺奶奶帶著,被爺爺奶奶嬌生慣養,青春期也缺少正確的溝通,缺少父母的關愛,從而造成青春反逆。
作為曾經經歷過的我如今總結了以下幾點
一、首先我們要了解孩子叛逆期是什麼時候,不同的叛逆期,有不同的個性發展、心理生理髮育特點,父母應對的方法也有所不同。
1、人生第一個叛逆期是在2--3歲時,稱「寶寶叛逆期」。
2、人生第二個叛逆期是在6--8歲時,稱為「兒童叛逆期」。
3、人生第三個叛逆期是在12--18歲時,這是大家最常見熟知的「青春叛逆期」。
二、其次孩子叛逆期的典型表現體現在五個方面:
1、破壞性強:摔東西、拆玩具、亂寫亂畫、撕書、故意把玩具丟的滿地都是。
2、倔強固執,情緒反應激烈:堅持要特定的某一件東西,即使是外表相同的也不要;堅持要穿某件衣服某雙鞋,即使不符合季節;想要做的事堅決要做到,否則就大哭大鬧;在公共場合坐地耍賴、打人。
3、和父母唱反調,不理睬:父母要求的事偏不做,越是禁止做的事情越要做;不理睬父母,寧願自己玩,不要父母一起玩。
4、挑戰規則和權威,攻底線:故意破壞之前訂好的規矩;層出不窮的提出新要求;和父母講條件,要達到要求才肯做事。
5、和其他孩子起衝突,易動手:和別的小朋友玩耍時,爭搶同一件玩具,爭搶先後順序,不願意和別人分享玩具,但又愛搶別人玩具,嚴重時甚至打人。
三、然而作為父母,知道孩子的叛逆期我們該怎樣教育孩子?
「孩子到叛逆期了,沒辦法,只能慢慢等待,大了就好啦」,這個觀點是大錯特錯的。「叛逆」是成人看到的表現,對孩子來說,這是他成長過程中的必經階段,同其他階段相比沒有任何不同,反而因為其重要性而應當特別重視。
「叛逆期」是孩子在成長、學習的表現,絕對不能用「等待」的心態,消極被動的等待時間自然過去,反而應當積極參與,幫助和引導孩子,使孩子在這一階段能夠學到更多,成長更快。比如易怒、情緒低落都是孩子不可避免出現的一種狀態,但孩子如果長時間處於這種狀態就屬於不正常的現象了。因此,當發現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的確發生問題時,最好的方法是及時尋求醫生和專業人士的幫助,千萬不能聽之任之。
1、理解孩子的感受。我不再把自己放在孩子的對立面,而是學著站在孩子的立場用心去體會他的感受。
2、找出抗拒的心理原因。理解不等於不立規矩,不過在給孩子立規矩的時候,對於那些他始終很抗拒的規定,我不再不由分說地「強制執行」,而是找出孩子產生抗拒心理的原因,再想辦法解決。
3、給情緒找個宣洩口。教育專家認為,很多時候,孩子有意做出一些大人不允許的事情,是為了宣洩不良情緒或不安感。鑑於此,果果再發脾氣的時候我不再責罵或體罰他。
4、尋找孩子的良好表現。表揚能間接地讓孩子明白是非,所以我更留心果果的一些良好表現,及時地提出表揚。
5、給孩子一定的自主權。既然孩子處於逆反期,有些事我就不再做硬性規定,而是有條件地讓果果享受民主權利。
6、不處處約束。孩子就是孩子,不能用你的標準來處處約束他,對他的行為最好「有所管有所不管」。
四、父母如何和叛逆期的孩子交流溝通
1、溝通時保持冷靜:以硬制硬是對叛逆孩子最失敗的教育方法,所以在和孩子溝通之前,脾氣急躁的父母,時刻提醒自己,保持冷靜,不要脾氣一上來就對孩子打罵,把原本要好好溝通的計劃拋諸腦後。此外,和孩子溝通最好是在孩子冷靜時,再進行溝通,效果更好。
2、在溝通中多觀察:溝通有很多方式,父母如果一直沉浸在作為孩子爸媽而焦急擔憂的角色裡溝通多少會偏離理智的方式,先觀察自己與孩子的溝通方式存在什麼問題,以旁觀者的角度看待孩子的叛逆問題,從不同角度和孩子作溝通。
3、不斷試驗和溝通:當孩子比較小的時候,在溝通過程中,往往都是父母佔主要地位,孩子則是聽話的一方。孩子長大後,父母就要採取雙向溝通的試驗,把角色轉換過來,當孩子的傾聽者,聽聽孩子心裡的想法,包括對大人教育的看法,而父母從不斷的溝通中總會發現有效的解決方法。
4、換角色對待:與人相處,有一顆同理心很重要,理解對方的難處,自然就不會有怨恨的態度,父母應該理解孩子的逆反心理,在溝通中關係自然就比較融洽。
5、親身體驗:當叛逆的孩子在溝通中一直唱反調時,那父母不妨就沿著孩子的方向走,讓孩子不生氣的同時,起身體驗他自己的要求,比如在路上看到賣飲料促銷的,兒子要求買好幾瓶飲料,那父母就不要反對,但是買的飲料能讓兒子自己提,讓孩子知道提著不應該買的飲料回家是很累的事情。
6、融入孩子的世界:孩子的叛逆一半來源於與父母的代溝,他們認為父母總是批判自己追求的興趣,比如動漫明星、電子遊戲等。身為父母,不妨融入這叛逆孩子的世界,不要因為怕孩子的興趣影響他的功課而厲聲禁止,而是跟孩子討論下他們喜歡的電子遊戲、動漫明星,在融洽的討論中再適時以合理的方式提醒孩子什麼是該學的,什麼是不該學的。這樣可以避免孩子沉迷電子遊戲或盲目追星。
7、說明分析:叛逆的孩子並不是聽不進父母的話,而是父母要抓住孩子逆反心理的要點,分析原因,舉例說明,讓孩子理解懂得。
8、徵求他人的意見:教育孩子不是父母自己就能解決的事情,總會碰到瓶頸,這時候不妨多和有相同經驗的父母或孩子的老師交流想法,使自己的思想不那麼局限。
五、對待兒童時期的叛逆心理原因分析
1、自我意識增長:嬰兒期的孩子沒有獨立的自我意識,不能區分自己和外界,對他來說,自己和母親和世界是一體的。到兩歲左右,孩子會明確意識到「我」的存在,開始思考:我是誰,我要幹什麼,他會學習將自己和世界區分開,思考:哪些是我的,哪些不是我的。
孩子的學習和思考過程和成人不同,成人多通過思維去學習,孩子則通過實際的行動去學習,這種學習的過程,在成人看來就是「叛逆」的表現。
2、探索「我」的力量:孩子產生自我意識後,必然會對「我」的能力感到好奇。因此孩子會通過各種方式去探索自己能做什麼,自己會對世界產生什麼影響,對別人產生什麼影響。由於破壞比建設更容易,而孩子能力不夠,因此孩子通常是通過破壞性行為來判斷自己的能力,而不是通過建設性行為。同時,由於孩子語言能力尚不發達,還不懂得通過語言來社交,因此這一時期的孩子在與人交往中會有一定程度的攻擊性行為,並且會非常樂於觀察他的攻擊所帶來的效果,以此判斷他在人際關係中的地位和對他人的影響。
3、矛盾的親子關係:孩子在自我意識成長的過程中,必將經過一個矛盾的階段:一方面,他渴望獨立,擺脫父母的控制,另一方面,在生活上情感上又對父母有著依賴。這種矛盾的狀況會造成:孩子比之前更粘父母,害怕父母離開,同時又會不斷挑戰父母的權威,和父母唱反調。這是因為孩子的「自我」尚未真正建立,在獨立和依賴之前來回遊蕩。在孩子未來的成長過程中,這一現象還會不斷反覆,孩子未來究竟能不能實現真正的獨立,父母的態度是這場拉鋸戰的關鍵因素。
4、探索世界運行的規則:當孩子開始區分世界和自己是不同的,孩子就會對世界是什麼感到好奇。這種好奇已經超過了嬰兒時期「認知世界」的階段,而進入了「為什麼」階段。這一時期的孩子化身「問題孩子」,每天會問出無數個「為什麼」,這是孩子在學習各個事物背後的規律。
這一時期的孩子還會通過行動去探索世界如何運轉。他通過不斷的挑戰規則,來學習哪些規則是不能變的,哪些規則是可以變的。這一階段對孩子認識社會、培養孩子安全感是至關重要的。
案例:孩子每天有半個小時的動畫片時間,最近,看完規定的動畫片之後,孩子總會提出相同的要求:我還要看小鹿斑比。平時總會為了這個問題爭執一番,終於在一個周末的晚上,媽媽同意孩子多看一集小鹿斑比,但孩子聽了,也不看小鹿斑比,卻平靜的玩別的了。
分析:孩子並不是真的要看小鹿斑比,她只是想了解「半小時動畫時間」這個規則能不能打破。媽媽同意之後,她認識到這個規則媽媽有權修改。目的已經達到,當然也不需要再看小鹿斑比。
5、不懂得辨別與處理情緒:隨著孩子逐漸成長,接觸外界越多,各種「意外」情況越多,孩子的情緒也越來越多樣。但情緒是一種抽象的概念,善於具象思維的孩子難以理解抽象的東西。他們會對這些心理變化感到迷茫、害怕、抗拒,而由於年齡所限,只會通過哭鬧這種單一渠道來宣洩。在成人看來,孩子的表現就像歇斯底裡的無理取鬧。在這一階段,父母應當無條件接受孩子的各種情緒,幫助和引導孩子認識各種不同的情緒,並教給孩子如何處理情緒。
面對孩子叛逆,許多父母或許都有一套屬於自己的教導方式,引導孩子成長,也有的父母與孩子分隔兩地,不能及時發現孩子的問題,所以也就不能及時引導孩子成長。
希望這篇文章能對所有家長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