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防疫站通知娃爸,6歲的大寶該打防疫針了。我告訴大寶,我們明天早上8點去打針。她聽了直往我背後躲。
我把大寶抱在懷裡,輕聲問她:「你有點害怕打針嗎?」
大寶:「我怕疼,媽媽,打針到底疼不疼啊?」
我:「有一點疼,就和小螞蟻咬了你一口差不多。」
大寶:「哦,我還是害怕!」
我:「那我明天陪著你。」
第二天,我們帶好口罩趕到防疫站,特殊時期人並不多。因為這個防疫針需要幾個孩子一塊打,所以醫護人員讓我們先去吃飯。
我們躲進車裡,簡單吃完早餐。娃爸決定,讓我和小寶繼續待在車裡,他獨自帶大寶去打。不一會,他們就回來了。娃爸還特地表揚了大寶,說她真勇敢、不怕疼,打針都沒有哭!
大寶自己也說,我們幼兒園往手上打針(其實是用針把手指扎破,抽血化驗)時,可疼了,其他小朋友都哭了,我就沒有哭!
我摸了摸她的小腦袋,說:「我們大寶最勇敢了!不過,疼了可以說出來,也可以告訴爸爸媽媽。」
她聽了很高興,也許下次打針她還會害怕,但是,她已經學會如何與害怕共處了。即使害怕,她同樣會堅定的去打針,去做令她懼怕的事情。
面對未知的事物,孩子有時候會害怕、膽怯,父母這時候盲目的斥責或哄騙孩子,只會加深孩子的恐懼感。父母做好以下這兩方面,可以緩解孩子的緊張情緒,避免其心理受到傷害。
1.做好心理預期
兒童暢銷書作家尹建莉老師曾說,兒童的忍耐力其實是驚人的,只要不嚇著他們,給出一個合適的心理預期,他們多半能夠接受一些似乎很困難的事情。
像我們帶孩子打針之前,我們可以根據孩子的年齡階段,用孩子能夠理解的話語,實事求是的告訴孩子情況。
孩子害怕主要是對未知的恐懼,他們不知道將面臨什麼狀況。現在他們了解了,可能就覺得不過如此,沒有什麼好怕的!
2.父母的心理支持
孩子害怕時,覺得自己弱小無助,處於弱勢地位。而父母的陪伴、安慰等,都可以給予孩子莫大的力量。
日本學者曾做過一次有趣的視覺懸崖實驗,研究者先是製作了平坦的棋盤式圖案,然後用圖案營造出"視覺懸崖"的錯覺,並在上方覆蓋玻璃板。
做好準備工作後,研究人員讓幾個孩子先後從上面爬過去,媽媽在另一端等候孩子。第一個孩子爬行時,對面的媽媽始終面無表情,沒有給予孩子一點鼓勵。孩子爬到視覺懸崖處,感覺到危險,抬頭看向媽媽,卻看到了媽媽的冰山臉。這對孩子來說,意味著冷漠、不支持、沒有回應,孩子迅速的轉身原路返回了,沒能通過這場考驗!
迎接第二個孩子的,同樣是媽媽恆古不變的冰山臉,孩子爬到危險地帶,仍然沒有得到媽媽的支持,同樣沒有到達終點。
另一個孩子,同樣爬到視覺懸崖處,裡面還模擬了起火的場景,看起來更危險了。但是,這次孩子順利的爬到對面了,因為媽媽始終在微笑著,給予孩子心理慰藉,孩子感覺很安全。
這種安全感支撐著孩子,戰勝內心對視覺懸崖和火焰的恐懼。即便害怕,仍然自顧自的向著媽媽爬去,希望投入媽媽的懷抱!
可見,父母的心理支持,是孩子戰勝自身害怕等情緒的重要助力!
所以在孩子感到害怕時,與其批評孩子膽小,不如仔細地給孩子分析可能的後果,做好孩子堅強的後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