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歲孩子害怕打預防針,媽媽不打不罵,只需2步,讓孩子戰勝恐懼

2020-12-22 娜媽育兒經

前幾天,防疫站通知娃爸,6歲的大寶該打防疫針了。我告訴大寶,我們明天早上8點去打針。她聽了直往我背後躲。

我把大寶抱在懷裡,輕聲問她:「你有點害怕打針嗎?」

大寶:「我怕疼,媽媽,打針到底疼不疼啊?」

我:「有一點疼,就和小螞蟻咬了你一口差不多。」

大寶:「哦,我還是害怕!」

我:「那我明天陪著你。」

第二天,我們帶好口罩趕到防疫站,特殊時期人並不多。因為這個防疫針需要幾個孩子一塊打,所以醫護人員讓我們先去吃飯。

我們躲進車裡,簡單吃完早餐。娃爸決定,讓我和小寶繼續待在車裡,他獨自帶大寶去打。不一會,他們就回來了。娃爸還特地表揚了大寶,說她真勇敢、不怕疼,打針都沒有哭!

大寶自己也說,我們幼兒園往手上打針(其實是用針把手指扎破,抽血化驗)時,可疼了,其他小朋友都哭了,我就沒有哭!

我摸了摸她的小腦袋,說:「我們大寶最勇敢了!不過,疼了可以說出來,也可以告訴爸爸媽媽。」

她聽了很高興,也許下次打針她還會害怕,但是,她已經學會如何與害怕共處了。即使害怕,她同樣會堅定的去打針,去做令她懼怕的事情。

面對未知的事物,孩子有時候會害怕、膽怯,父母這時候盲目的斥責或哄騙孩子,只會加深孩子的恐懼感。父母做好以下這兩方面,可以緩解孩子的緊張情緒,避免其心理受到傷害。

1.做好心理預期

兒童暢銷書作家尹建莉老師曾說,兒童的忍耐力其實是驚人的,只要不嚇著他們,給出一個合適的心理預期,他們多半能夠接受一些似乎很困難的事情。

像我們帶孩子打針之前,我們可以根據孩子的年齡階段,用孩子能夠理解的話語,實事求是的告訴孩子情況。

孩子害怕主要是對未知的恐懼,他們不知道將面臨什麼狀況。現在他們了解了,可能就覺得不過如此,沒有什麼好怕的!

2.父母的心理支持

孩子害怕時,覺得自己弱小無助,處於弱勢地位。而父母的陪伴、安慰等,都可以給予孩子莫大的力量。

日本學者曾做過一次有趣的視覺懸崖實驗,研究者先是製作了平坦的棋盤式圖案,然後用圖案營造出"視覺懸崖"的錯覺,並在上方覆蓋玻璃板。

做好準備工作後,研究人員讓幾個孩子先後從上面爬過去,媽媽在另一端等候孩子。第一個孩子爬行時,對面的媽媽始終面無表情,沒有給予孩子一點鼓勵。孩子爬到視覺懸崖處,感覺到危險,抬頭看向媽媽,卻看到了媽媽的冰山臉。這對孩子來說,意味著冷漠、不支持、沒有回應,孩子迅速的轉身原路返回了,沒能通過這場考驗!

迎接第二個孩子的,同樣是媽媽恆古不變的冰山臉,孩子爬到危險地帶,仍然沒有得到媽媽的支持,同樣沒有到達終點。

另一個孩子,同樣爬到視覺懸崖處,裡面還模擬了起火的場景,看起來更危險了。但是,這次孩子順利的爬到對面了,因為媽媽始終在微笑著,給予孩子心理慰藉,孩子感覺很安全。

這種安全感支撐著孩子,戰勝內心對視覺懸崖和火焰的恐懼。即便害怕,仍然自顧自的向著媽媽爬去,希望投入媽媽的懷抱!

可見,父母的心理支持,是孩子戰勝自身害怕等情緒的重要助力!

所以在孩子感到害怕時,與其批評孩子膽小,不如仔細地給孩子分析可能的後果,做好孩子堅強的後盾!

相關焦點

  • 孩子害怕打預防針,90%家長做錯了,聰明媽媽這樣幫孩子克服恐懼
    作者:寶寶知道 湯小小文/六冰花那天,我帶著兒子去打預防針,碰到一個五歲的小男孩貝貝。貝貝不想打針,帶他來的奶奶對他說:「一點也不痛的,一下下就好了」。貝貝不僅沒有被說動,反而哭起來。奶奶想抱他去打針,他直接對奶奶拳打腳踢,哭鬧聲響徹整個醫院大廳。爺爺當頭斥責:「一個男孩子,還怕打針,丟不丟人?」
  • 親測有效:讓孩子不害怕打預防針的小妙招
    ,想要逃跑了的,同行的還有一個小他一歲的弟弟,他嘴中一直說著:「為什么弟弟不用打預防針,為什麼我要打?」不一會兒,小男孩和他媽媽出來了,還一直哇哇地哭著,情緒很崩潰,兩個手臂上方還流著血,他媽媽根本來不及幫他摁棉籤,小男孩右手的手臂上針口周圍都紫了,估計是剛才打針的時候掙扎所致。此時小男孩還哭著,但是他媽媽絲毫沒有安慰他的意思,只是對他說:「別哭了,你看那個小妹妹都不哭了。」小男孩哭得更兇了,一臉心有不甘的樣子。然後他媽媽說:「你七歲的時候還要打預防針。」
  • 孩子害怕打預防針,90%的家長做錯了,聰明媽媽這樣做
    小男孩媽媽一臉尷尬,在邊上哄著:「一點也不疼的,一下就好了」。可想而知,這一幕肯定已經不是第一次發生了。很難想像,小男孩對打針恐懼到了什麼程度,對打針有多大的心理陰影。小男孩爸爸在他不願意的情況下用暴力脅迫,換位思考一下吧,如果換成我們,我們不想做,甚至害怕做一件事,別人硬拉著你去做,你會有什麼反應?恐懼是不是會進一步擴大?那麼我們應該用什麼方法來對待孩子對打針的害怕,讓他接受那些他們必須承受的疼痛呢?
  • 打預防針,為什麼有的孩子哭得撕心裂肺,有的孩子能夠淡定配合?
    小軍3歲了,媽媽帶他去打預防針。才到醫院門口,小軍便磨蹭不想進去。一會說要尿尿,一會又說口渴了。小軍媽媽好說歹說給他帶到接種室,護士阿姨剛拿起針,小軍哇哇大哭,並拳打腳踢,拼命掙扎,一下子腳都踢到了護士身上。小軍媽媽哄不住孩子,感覺很尷尬,臉都紅了。
  • 寶寶打預防針,醫生逗他玩耍笑著打針:如何幫孩子克服恐懼?
    寶寶打預防針,以為醫生逗他玩耍,笑著就把針打了!看看這個寶寶,也就幾個月大,根本不知道啥叫害怕,但是他可是知道疼。去打針也是一臉好奇,根本不知道發生什麼。在寶寶呵呵笑的同時,快速的打針,孩子都沒來得及感覺到疼痛,這針早就打完了!
  • 看孩子打預防針時的反應,判斷孩子是否具備情商
    6歲女兒可可去打最後一針預防針,很久沒打了,路上她態度很好地跟我說:媽媽,能不能不打預防針呀?我不想打。我說:不能哦,預防針是預防一些疾病的,打了的話,未來得這些病的風險就大大減低,所以這個非常有必要。可可用輕快的語調回答:那好吧~去到衛生站,登記拿號,等待打針,可可都很配合。
  • 給寶寶打預防針這4種錯誤你有嗎?
    孟媽之前看到一條新聞:市民張女士前些天帶伢兒去打預防針,孩子怕,一直哭鬧不停,「我怕他看見針頭會哭得更兇,就把他眼睛蒙住了讓他別過頭,結果被醫生給教育了,說這樣做是不對的。打預防針為啥不能蒙眼睛?」張女士很疑惑。
  • 孩子的預防針只要打免費的,要錢統統不打?小心害了孩子
    疫苗的研發,生產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就是疫苗對於傳染病的預防起到非常大的作用,而疫苗要不要收錢主要看國家對這類疫苗的定位,比如在07年之前麻腮風是87元,A肝是141元(菁媽當時做計免工作,大概是這樣的價格)而後來因為國家覺得這類傳染病要重點預防,所以就免費,讓全部孩子都要接種。
  • 繪本書單|6本打針看病繪本推薦,讓寶寶不害怕打針,不害怕打疫苗
    害怕打針,其實是人之常情。不要說小孩,很多大人也害怕打針,有沒有?只不過大人對打針的疼痛有個預期,知道打針的疼是自己可以忍受的範圍之內的。而小孩子是看到針頭,想到的是這麼尖的針紮下來不知道會多疼,實際上這種害怕是對於不可知的恐懼。
  • 5歲孩子要做手術,媽媽如何和孩子一起戰勝恐懼!
    5歲的孩子,人生中第一次拆石膏,我知道她心裡是害怕的,可她還是鼓起了勇氣,並配合醫生拆石膏。看到醫生用鋸子一點一點在石膏上切開小縫,我死死盯著石膏切割器,生怕一不小心切到女兒的手。幾分鐘過去了,石膏順利地拆完了,女兒欣喜地告訴我:「媽媽,一點都不疼,還挺舒服的。」
  • "最慘寶寶"打預防針走紅,孩子哭得稀裡譁啦,爸爸樂得合不攏嘴
    寶寶處於成長階段,抵抗力差,很容易感染流行病,所以媽媽們一定要注意孩子打預防針,做好預防措施。提起打針,相信這是很多寶寶的&34;,我們家有個三歲的小孩,看見醫院就不進,護士拿出注射器他就哭,每次打針不僅寶寶哭的滿頭大汗汗,媽媽抱住寶寶也是累的一身汗。
  • 調皮寶爸帶娃打預防針,出門後用手戳孩子手臂,孩子大哭模式啟動
    ,出門後用手戳孩子手臂,孩子大哭模式啟動一位寶爸帶著孩子去打預防針,儘管孩子十分害怕打針,但是為了健康只得忍受疼痛。,加上孩子對陌生人的不信任感,導致了孩子在打針時心裡防備增加,便更害怕自己將要面對的事情。
  • 「最慘寶寶」打預防針走紅,孩子哭得稀裡譁啦,爸爸樂得合不攏嘴
    寶寶處於成長階段,抵抗力差,很容易感染流行病,所以媽媽們一定要注意孩子打預防針,做好預防措施。提起打針,相信這是很多寶寶的"噩夢",我們家有個三歲的小孩,看見醫院就不進,護士拿出注射器他就哭,每次打針不僅寶寶哭得滿頭大汗汗,媽媽抱住寶寶也是累的一身汗。但是有些寶寶就不一樣,打針不哭不鬧的,甚至還瞪大眼睛看著護士,這樣的寶寶平時都是很安靜沉穩的。
  • 孩子怕黑、怕怪物等恐懼心理是膽小嗎?幫助孩子戰勝恐懼
    如何幫助孩子戰勝恐懼推薦繪本《胡羅卜怪》 關鍵詞 心理 恐懼 怕鬼怪 孩子「恐懼」常被大人誤解為負面的詞語,與膽小、怯懦相連。然而恐懼是人類的一種本能,一種自我保護機制。根據皮亞傑「兒童泛靈論」的說法,孩子在2-7歲的認知發展過程中,無法區分物體的生命屬性,默認所有物體和人一樣是有生命的,加上其豐富的聯想力,繪製出很多「讓人害怕」的場景。這其實就是孩子大多數恐懼產生的原因。
  • 寶寶有黃疸,醫生不讓打預防針
    等出滿月的前一天讓老公請假,然後休息一天,帶著我跟寶寶去打預防針,第二天大早起吃完飯之後把所有東西準備好,然後我就讓老公開車帶我們去鄉裡的衛生院去給寶寶打預防針。等走到那裡的時候,打預防針的醫生一看,我抱著孩子進來就問你孩子多大了?我說剛出滿月,他說看著怎麼臉黃黃的是不是有黃疸呢?我說是有一點,但是不是很嚴重,他說你讓那個醫生看一下,看看能不能打?
  • 帶孩子打預防針也需要心理引導嗎?孩子的精彩內心戲遠超你的想像
    兒子滿2歲了,預約了今早打乙腦預防針、做兒保。昨晚回家跟他溝通告訴他要打預防針,「寶寶打針哭不哭?」「不哭。」「嗯,很棒,男子漢要勇敢。」這個回答是孩子的本能嗎?其實是在孩子有自我意識開始,家長的教育讓孩子習得了這種能力,孩子的內心已經懂得什麼是好壞,什麼是對錯,應該怎麼做。
  • 2歲萌娃打完預防針覺得委屈,氣衝衝找醫生「算帳」網友:萌翻了
    當時一個媽媽的分享讓人很受益:提前在家和孩子做打針的角色扮演遊戲,讓孩子知道打預防針的作用,還有就是孩子告訴孩子會有點痛,但是過幾分鐘就不痛了,而孩子哭的時候不要罵孩子,而是理解的孩子心情。當時這個媽媽得到了這個的彩蛋:一個神秘的玩具。
  • 孩子拒絕打針?幫助孩子克服恐懼最關鍵
    文| 小曼陪娃每次在衛生院的預防接種處,哭聲叫聲打罵聲,處處透著不耐煩:孩子哭,家長哄,哄不好了就開打開罵。這樣的環境,別說醫生了,家長們自己都很不耐煩。每次打預防針,當孩子拒絕時,常聽到有家長說,「不痛不痛的,一下子就好了,真的不痛,就像蚊子咬了一下」。還有家長見小孩痛,安慰說,「不要哭了,你要勇敢,你是男子漢,你長大了,這點痛算什麼呀,」。甚至有些家長還會上升高度,批評道,「這點痛都承受不了,將來還能幹什麼啊!?」上面這些做法都不可取。大概率上,孩子不但沒有克服恐懼,反而反抗得更猛烈。
  • 賈靜雯女兒咘咘打疫苗超緊張 別騙孩子不疼
    上周五,《媽媽是超人》賈靜雯帶咘咘到醫院打疫苗,小傢伙超緊張的神態惹得賈靜雯心疼險淚奔。這會影響到孩子跟父母之間的信任感,同時也會削弱孩子內心的安全感。這樣做讓孩子打疫苗不緊張1.轉移孩子注意力對於年齡較小的孩子,在遇到孩子抗拒哭鬧時,我們可以選擇轉移他們的注意力。譬如跟她玩遊戲,或者拿玩具轉移她的注意力。年齡再大一點,語言發育較好的時候,我們可以再用另外的方式。
  • 孩子犯錯、撒謊、沒禮貌……聰明媽媽不打不罵,有更好的辦法引導
    面對孩子平時出現了小錯誤,聰明的家長不打不罵,有更好的辦法引導,值得每個家長借鑑。很多家長還是奉行棍棒底下出孝子,孩子犯錯必須打一頓才長記性的做法。但是你打你罵結果呢?或許還是當時是長了記性,但是過後又忘了,換來的又是一頓毒打或者責罵。周而復始,孩子被打罵的疲沓了,這才真正的壞事兒,形成了習慣以後再改就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