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歲孩子要做手術,媽媽如何和孩子一起戰勝恐懼!

2020-12-20 龍春華親子實踐課堂

「媽媽,你一隻手幫我拖住石膏,另外一隻手幫我塞住耳朵,我已經想好怎麼讓醫生幫我拆石膏了。」她剛說完,我還沒來得及伸出手,「嗤嗤」的刺耳聲頓時響起。女兒那隻被打了石膏的手平平地舉著,另一隻手塞著耳朵,她側面對著醫生,扭過頭去。看到女兒這樣的表現,我的眼眶瞬間紅了,竟然覺得她像一個勇敢的小鬥士。

與此同時, 我看著女兒緊閉著雙睛,摒住呼吸,小心翼翼的樣子,很是揪心。當女兒的神情慢慢舒展開來時,我才大呼一口氣,切割結束看到女兒喜笑顏開的樣子,我心裡的一塊石頭才慢慢落地。

5歲的孩子,人生中第一次拆石膏,我知道她心裡是害怕的,可她還是鼓起了勇氣,並配合醫生拆石膏。看到醫生用鋸子一點一點在石膏上切開小縫,我死死盯著石膏切割器,生怕一不小心切到女兒的手。

幾分鐘過去了,石膏順利地拆完了,女兒欣喜地告訴我:「媽媽,一點都不疼,還挺舒服的。」

「很舒服吧,這要感謝醫生叔叔們熟練的切割技術,寶貝又一次戰勝了恐懼超越你自己,媽媽為你感到驕傲。」說完我給了孩子一個愛的擁抱。

從骨折手術住院到今天拆石膏,女兒在醫院經歷了很多次挑戰,不斷克服內心的恐懼。剛開始連打針抽血都害怕,現在可以如此心平氣和地配合醫生,我覺得既驚喜又安慰。

記得女兒手摔骨折那天,我正在廚房收拾餐具,突然聽到房間傳來女兒的尖叫聲,緊接著就是哇哇大哭聲,我一聽不妙,跑進房間一看女兒整個人躺在地上,右手肘關節已經嚴重錯位,看到我進來,孩子哭得更厲害了。

詢問一番後才知道她淘氣想爬到柜子上面玩,一下子沒站穩就直接摔到地板上,正好摔到了她小時候容易脫臼的右手肘關節。從沒經歷過這種場面的我瞬間嚇呆了,愣了幾秒後趕緊打急救電話,一會救護車來了,我和孩子就這樣匆忙進了醫院。

經過醫生診斷是粉碎性骨折,當天晚上醫生對孩子進行了手部復位,但效果並不理想,建議第二天進行手術。聽到這個消息時我很害怕,本以為只是普通的脫臼,沒想到這麼嚴重。我心裡特別內疚覺得是自己沒有照顧好孩子,導致孩子要受這麼大的罪。

經過與家人協商,第二天,我們把女兒轉到了一個專門治療小兒骨科的醫院,醫生的結論同樣是建議手術治療。

既然結果都一樣,我們不得不接受這個現實,孩子必須進行手術。困難面前,與其難過,不如和孩子一起努力面對。

辦理完住院手續後,我把女兒帶到病房,她一直呆坐在椅子上一動不動。看得出來她心裡很害怕,一方面她對醫院環境不了解,不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另一方面她不知道自己的手還能不能好起來。我看著無助的女兒,走過去抱了抱她,笑笑說:「寶貝,別害怕,媽媽會一直在這裡陪著你,醫生說了你的手一定能好起來,只要你努力配合。」女兒的表情還是非常不安,弄得我也心神不寧。

於是我發簡訊告知了龍老師女兒的情況,老師很快回復了我,她不斷安慰我,鼓勵我,還給我發來了繪本圖片《伊莉莎白住院了》,讓我讀給女兒聽。

我照做了,讀了之後才知道這是一位兒科醫生為了幫助那些住院的小朋友了解醫院,緩解孩子的心理恐懼而寫的一本書。繪本通過小女孩伊莉莎白住院的故事,告訴孩子在醫院住院和手術過程要經歷的事情。我認真地給女兒講解了這個繪本的故事,讓她了解進手術室是怎麼回事以及在醫院住院這些日子要做什麼事情。

讀完繪本我強裝淡定告訴她:「明天進手術室後就會睡著的,醒來醫生就幫你把手接好了。」女兒不解地問我:「媽媽,為什麼進手術室之後會睡著?」我解釋說:「為了緩解疼痛一般醫生都會打一針,」我邊說邊假裝在她手上扎了一下,繼續說:「就這樣,像蚊子叮一下,然後,你就睡著了。」女兒好像聽懂了,情緒也緩和了一些,但是那天晚上孩子疼得根本無法入睡。

第二天手術前,護工把孩子推到了手術室門口,女兒一直哭著喊著:「我要媽媽,我要媽媽。」我知道此刻她多麼希望媽媽可以陪著她進手術室,陪她渡過這個難關,但是醫院有醫院的規定,所有的家屬都必須在手術室門口等待。

雖然前一天晚上為了防止孩子害怕,我做足了功課,讀了繪本,模擬了場景,也說了很多安慰的話。此刻,她心裡很清楚進入手術室後只要配合醫生,就會睡著,醒來醫生就能幫她把手接回去,但真正走到手術室門口時她還是害怕的。

在醫院做手術時我儘量把醫生對她做的每件事情,用她不會害怕的方式給她解釋清楚,讓她明白醫生接下來要對她做什麼,為什麼要這樣做,哪些是必須做的。讓她自己去思考去理解,同時也鼓勵她不斷挑戰自己,主動克服恐懼。

我們在手術室門口焦躁不安地等待著,為了緩解她緊張的情緒我帶了她最愛玩的玩具,陪她一起玩,轉移她的注意力,等她情緒平靜後,我溫柔而堅定地告訴她:「寶貝,別擔心,媽媽會一直站在門口等著你,你睜開眼睛第一個看到的肯定是媽媽,你想讓媽媽站在哪裡等你呢?」她小聲地說:「媽媽,你只要站在這個角落裡等我出來就可以了。」

這時,醫生們走過來把孩子推進了手術室,還好,孩子沒有哭鬧,只是無奈地流著眼淚。後來手術很順利,因為她清楚地記著媽媽說的話:害怕可以哭,因為眼淚會帶走我們的害怕,但是手在打針,腳上有線,一定不能亂動,進去安靜配合醫生,順利完成手術。手術後醫生們出來都誇獎她表現特別好。

孩子在做在手術的過程中要面對一個她從不知道的問題,內心充滿了對未知的恐懼。小到打針檢查,大到做手術住院,孩子內心本身就充滿了恐懼,從而表現出不配合的行為,一些家長和醫生為了趕時間就會用恐嚇甚至強制的方式威脅孩子積極配合,卻不曾告訴她們為什麼要配合,怎樣去配合。家長與醫生這種行為,無疑雪上加霜,讓孩子更加恐慌不已,以致於都害怕進醫院。

我深知她內心的恐慌,安慰她,鼓勵她,引導她,所以她表現特別棒。

在醫院看到了太多雙充滿恐懼的小眼睛,所以,我把女兒這次手術經歷分享出來,希望可以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孩子:

首先,我們要理解孩子內在的感受,理解她害怕的原因,不要打罵威脅。先抱抱他,給他安慰。在醫院越是聲嘶力竭反抗的孩子,他內心的恐懼其實越多。害怕是正常的,但父母的引導非常重要,可以準備一些孩子喜歡的物品,譬如玩具,小零食,可以安撫孩子緊張的情緒。

同時,我們也應該提前跟醫生做好溝通工作,讓醫生了解孩子的性格特點,用最適合的方式來鼓勵他,因為每個孩子是不一樣的,而每個年齡段的孩子接受事物的能力也不一樣。我們要提前為孩子做好心理準備,儘量不耽誤醫生的時間。

其次,孩子年齡小,認知能力和理解能力有限,我們要用他們可以理解的方式和語言,幫助孩子填補大腦對醫院的認知。比如,讀繪本,講故事,模擬場景等。讓他們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他們需要怎樣配合醫生,孩子心中有數時,恐懼和害怕的情緒也會隨之減少。

再次,鼓勵和堅持很重要,有的孩子什麼都懂,還是害怕不願配合,這個時候媽媽應該堅定而溫柔地告訴孩子『哪些事情是我們必須做的』,幫孩子分析一下利弊。對於大一些的孩子,他們有自己的判斷力,更加要鼓勵他們主動克服恐懼戰勝困難。

最重要的是要給孩子多一點耐心多一些時間,他畢竟還只是一個孩子,儘量多給他們一些時間,讓他獨立思考後再做決定。因為只有他的大腦才能控制自己的身體,只有他的大腦認可的事情身體才會去配合,而我們說再多做再多也是無法代替的。

人生沒有白走的路,在手術時跟孩子每一次耐心的溝通,每一次信任和鼓勵都是在幫助孩子成長。這些都是他人生的經歷,都說經歷是財富,孩子在自己的經歷中看到了那個堅強勇敢的自己,在以後遇到困難時也會選擇勇敢面對。

作者簡介:安安媽媽,英國海歸研究生,異國他鄉的經歷讓我更加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麼,放棄穩定工作成為全職媽媽,自始至終我堅守著自己內心最純真的夢想,只為點亮更多的心靈。

龍春華,筆名綠子靜,7歲孩子媽媽,親子暢銷書作家,龍春華親子實踐課堂創始人(ID:lch201302)。著有《嬰幼兒行為心理學》、《孩子,你是最好的自己》、《行為心理學 : 瞬 間讀懂他人小動作背後隱藏的秘密》(已出版繁體,銷量達20萬冊)、《再苦也要笑一笑》(出版第四版)等十餘部作品。目前正專注 創作家教與童書作品,從內到外地發揮媽媽養孩子的價值!

相關焦點

  • 孩子怕黑、怕怪物等恐懼心理是膽小嗎?幫助孩子戰勝恐懼
    如何幫助孩子戰勝恐懼推薦繪本《胡羅卜怪》 關鍵詞 心理 恐懼 怕鬼怪 孩子「恐懼」常被大人誤解為負面的詞語,與膽小、怯懦相連。然而恐懼是人類的一種本能,一種自我保護機制。根據皮亞傑「兒童泛靈論」的說法,孩子在2-7歲的認知發展過程中,無法區分物體的生命屬性,默認所有物體和人一樣是有生命的,加上其豐富的聯想力,繪製出很多「讓人害怕」的場景。這其實就是孩子大多數恐懼產生的原因。
  • 6歲孩子害怕打預防針,媽媽不打不罵,只需2步,讓孩子戰勝恐懼
    前幾天,防疫站通知娃爸,6歲的大寶該打防疫針了。我告訴大寶,我們明天早上8點去打針。她聽了直往我背後躲。我把大寶抱在懷裡,輕聲問她:「你有點害怕打針嗎?」大寶:「我怕疼,媽媽,打針到底疼不疼啊?」不過,疼了可以說出來,也可以告訴爸爸媽媽。」她聽了很高興,也許下次打針她還會害怕,但是,她已經學會如何與害怕共處了。即使害怕,她同樣會堅定的去打針,去做令她懼怕的事情。面對未知的事物,孩子有時候會害怕、膽怯,父母這時候盲目的斥責或哄騙孩子,只會加深孩子的恐懼感。
  • 「媽媽,我好害怕!」如何幫0-7歲孩子克服恐懼?
    無論孩子長到多大,也會有一些無法逾越的恐懼,而恐懼的對象也會隨著年齡的變化而變化。很多時候,我們都會發現,一味嘲笑他們膽小或者告訴他們要勇敢,並不會消除他們的恐懼。那到底,我們該如何幫助孩子克服恐懼呢?
  • 8歲男孩還和爸媽一起睡,看似愛實則害,如何訓練孩子獨自睡覺?
    在放學回家的路上,女兒和幾個同學聊起誰最勇敢的事,一個女孩說自己5歲就獨自睡覺了, 接著大家紛紛說了自己獨自睡覺的年齡,有的是6歲,有的是4歲,只有一個男孩支支吾吾不肯說,最後在大家的要求下,他才說自己現在還和爸爸媽媽一起睡。說完,他紅著臉跑開了。
  • 8歲男孩還和爸媽一起睡,看似愛實則害,如何訓練孩子獨自睡覺?
    在放學回家的路上,女兒和幾個同學聊起誰最勇敢的事,一個女孩說自己5歲就獨自睡覺了, 接著大家紛紛說了自己獨自睡覺的年齡,有的是6歲,有的是4歲,只有一個男孩支支吾吾不肯說,最後在大家的要求下,他才說自己現在還和爸爸媽媽一起睡。說完,他就紅著臉跑開了。
  • 「媽媽,有妖怪!」孩子害怕「想出來」的恐懼?一招幫你解決
    其實啊,這是孩子發育規律所決定的。「孩子到底在害怕什麼?」每個階段,孩子害怕的東西都不太一樣。●0-2歲的孩子,會害怕突入起來的聲音,害怕比自己體型大的動物(除了自己家從小一起長大的寵物),害怕醫生和打針,害怕陌生人以及和媽媽分離。
  • 孩子如果說"媽媽,我怕黑",父母這樣回答,孩子恐懼感加倍
    當孩子長到一定年齡後,爹媽就會發現,孩子出現了怕黑的現象。有時候讓孩子自己一個屋子睡覺,他們可能就會磨磨蹭蹭找各種藉口和爹媽睡,就是因為自己睡怕黑。今天要和大家說說的就是孩子怕黑的問題。,還會讓他們因為不能和爹媽說而更感到恐懼。
  • 「媽媽,有怪物!」孩子害怕「想」出來的恐懼?一招幫你解決
    每個階段,孩子害怕的東西都不太一樣。●0-2歲的孩子,會害怕突入起來的聲音,害怕比自己體型大的動物(除了自己家從小一起長大的寵物),害怕醫生和打針,害怕陌生人以及和媽媽分離。●3-4歲的孩子,怕黑,怕被親人留下不要自己,怕妖怪(比如床下的妖怪,窗外的影子,都會讓孩子聯想到妖怪),怕噩夢。
  • 「媽媽,我害怕!」幾招教你如何幫助孩子克服恐懼?
    ​昨天下午帶女兒去做入託體檢,一路上她念念叨叨:「媽媽,你能不能保證不給我打針?」「媽媽,我自己去體檢,你們在外面等我。」「媽媽,體檢是不是測身高體重就好了?」她來回矛盾的話語,其實是在掩飾著內心對去醫院的恐懼和害怕。我抱著她,一遍又一遍地回答她的問題,也一遍又一遍地與她提前講解體檢的流程。儘管這個體檢流程我們預演了不下百遍,到了醫院門口,女兒還是慫了。
  • 「媽媽,我怕黑」當孩子恐懼時,父母的回答很重要,不要敷衍
    媽媽又問他怪物長得什麼樣子?小小說怪物的臉長得很可怕,而且還有一條大大的尾巴,牙齒也是尖尖的,嘴巴也很大,好像能夠把他一下子吃進去一樣。媽媽又問這個怪物為什麼要到我們家呢?小小回答說,因為這個怪物餓了。媽媽就順著小小的說法說,那我們就把這個怪物餵飽,餵飽之後他就走了。媽媽就和小小一起把家裡的好吃的全部都拿了出來喂,給了這個怪物問完了之後,媽媽就問小小,怪物走了嗎?
  • 孩子越大膽子越小?家長做到這5點,輕鬆幫助孩子克服恐懼心理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幫助孩子消除這種恐懼感呢?2~4歲的孩子至少恐懼一樣東西。6~12歲的孩子至少會恐懼七種東西。年齡偏低的孩子恐懼的主要是跟生理、物理和物質環境有關。 比如高分貝的噪聲、突然的聲響,身體失去支撐,害怕陌生人,陌生的環境,怕一個人睡等等。
  • 「媽媽我害怕」,如何應對兒童恐懼?大部分兒童恐懼都是階段性的
    每個年齡段的恐懼對象和恐懼強度取決於一個孩子的學習和體驗的過程。隨著孩子認知水平的提高和經驗的積累,他們對外界環境的感覺和理解會發生變化,害怕的對象也會有所不同。 1歲 1歲左右,很多孩子會開始出現分離恐懼。
  • 5歲兒子經常和媽媽一起洗澡,而孩子的行為讓人很蒙,性教育趁早
    導讀:5歲兒子經常和媽媽一起洗澡,而孩子的行為讓人很蒙,性教育趁早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5歲兒子經常和媽媽一起洗澡,而孩子的行為讓人很蒙,性教育趁早!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孩子害怕打預防針,90%家長做錯了,聰明媽媽這樣幫孩子克服恐懼
    記得兒子會說話後第一次帶他去打預防針,從家裡出發的時候,他就問我:「媽媽,我們今天要去哪裡呀,幹什麼呀?」我說:「我們去醫院給你打預防針呀。」他又問:「打預防針痛不痛啊?」我說:「有點痛,但是像寶寶這麼勇敢的孩子肯定會挺過去的。」我把真實的疼痛告訴孩子,孩子在心裡對它已經有了接納和預期。
  • 每個孩子小時候都怕黑,5種辦法,消除孩子的恐懼
    寶寶說;「就和電視裡是一樣的」。原來孩子是在看電視的時候,有意識無意識地受到了驚嚇。我起床打開電視對兒子說;「你看老虎走了老虎不在了,就是沒有老虎。電視裡沒有老虎,那麼屋子裡也沒有,你乖乖睡覺」。從那以後孩子再也沒有說過害怕。從那一次我深切的感受到接受孩子的恐懼情緒是那麼的重要。孩子不會因為媽媽看不見,「害怕」就不存在。更不會因為父母告訴他別怕就會消失孩子的恐懼感。
  • 「最慫老弟」吃藥震驚了媽媽,網友:眼裡噙著淚,恐懼戰勝了任性
    網友看完這個視頻以後也更是感慨紛紛:八零後老司機:眼裡還噙著淚,心中的恐懼一下就戰勝了任性,孩子你長大了!彤説寶貝:姐姐是真打,而父母自然是捨不得打孩子的,我家兒子也是很聽姐姐的話,可能這輩子弟弟都是來給姐姐還債的吧!此用戶不存在!
  • 「媽媽,我怕」,消除孩子的恐懼心理,這三招比說「別怕」管用
    對於成年人而言,有恐懼心理才會克制自己的行為,這個社會的秩序才會穩定,如果是一些限制自身發展的恐懼,一旦戰勝了,則有助於進步。而對於孩子,有一定的恐懼心理,其實是對於自我的保護,更能保障到自身的安全,在從這方面來說恐懼心理是一種自我防禦機制。
  • 孩子愛熱鬧,媽媽社交恐懼,該怎麼辦?與孩子一起開拓朋友圈吧
    媽媽們有沒有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在有娃之後,我們的社交圈因為孩子而拓展了緯度,通過孩子間的友誼讓我們結識新的朋友。不過與孩子的世界不同,長大的大人們都屬於慢熱型,甚至有的還有點社交恐懼呢?前幾天,好友跟我講了一件事。她的孩子正在讀幼兒園中班,最近開學了,班裡轉來一位新同學。孩子放學後,便要邀請這位小朋友來家裡玩,那位小朋友也極力邀請他到他家去玩,彼此顯出盛情難卻的姿態。
  • 如何幫孩子克服內心對「鬼」的恐懼?
    《宋定伯捉鬼》是初中語文課本裡的一篇關於人如何捉鬼的文章。宋定伯偶遇鬼,他謊稱自己是新鬼,並慢慢與鬼建立關係,最後誆出鬼的弱點,並成功捉住鬼。當然,宋定伯是很幸運的,因為他是成年人,有足夠的智慧來捉鬼。但是,對於孩子來說,他們肯定不會這麼幸運。因為鬼帶給孩子恐懼,給孩子帶來不安全感,給孩子帶來生命的威脅,讓孩子怕黑和不敢獨自前行。
  • 莊河一家仨口相繼患腦瘤,11歲孩子渴望戰勝病魔完成學業
    9月1日中午,開學第一天,莊河市徐嶺鎮中心小學五年二班腦瘤患者小馨玉默默坐在課堂裡練著字,此時,他的爸爸、45歲的朱永貴正在醫院的手術臺上接受右側島葉膠質瘤因為父親朱永貴做手術,所以小馨玉不得不和爺爺奶奶住在一起,張偉說:「老人的身體也不好,都是腎病綜合症患者,照顧自己都困難,更別說照顧孩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