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們有沒有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在有娃之後,我們的社交圈因為孩子而拓展了緯度,通過孩子間的友誼讓我們結識新的朋友。不過與孩子的世界不同,長大的大人們都屬於慢熱型,甚至有的還有點社交恐懼呢?
前幾天,好友跟我講了一件事。她的孩子正在讀幼兒園中班,最近開學了,班裡轉來一位新同學。孩子放學後,便要邀請這位小朋友來家裡玩,那位小朋友也極力邀請他到他家去玩,彼此顯出盛情難卻的姿態。
可兩位家長頓時陷入一絲絲尷尬的境地。這可如何是好,畢竟剛見一次面,內心還沒有熟絡到相談甚歡,可邀寒舍一聚的地步。
最後,大人們以天色已晚,下回再約收場,兩位小朋友依依惜別。
朋友有點矛盾:既不想打擊孩子的交友熱情,又不想讓自己感覺不自在。
孩子們的朋友圈
大抵是因為孩子的世界單純簡單,沒有成人世界裡那般多的條條框框吧。交朋友,就是因為覺得對方有趣、在一起玩得開心,即使放學了,也還是沒玩夠。為了表達自己對小夥伴足夠的誠意和善意,邀請他們來自己的家做客,分享自己的家,好玩的玩具,好吃的零食,好看的漫畫也許是對一個好朋友的最高禮遇了。
即使是剛學會走路,還不懂得太多言語表達的孩子,在看到「同類」時,也會興奮地咿咿呀呀,或者邁著蹣跚的腳步向對方靠近。他們都有天生的社交技能。
昨晚,小區門口一位2歲多的女孩手拿泡泡機,舉得高高的,一個個彩色的大泡泡被吹了出來。這些飛揚的泡泡迅速吸引了一群孩子們的圍觀,他們都變成了這個女孩的粉絲,等待著眼前這位小姐姐製造更多的神奇泡泡出來。好奇心萌動的孩子們忍不住上前,把她緊緊地圍住了。就這樣,泡泡機迅速拉近了孩子們的距離,不需要語言,他們已有了共同語言,一直圍觀到泡泡液被用盡,天色已晚才依依不捨地散場。
泡泡有魔力,把孩子們聚在一起
李辛老師說:「孩子是心靈主導的。」這句話一點不假,沒有被世俗雕飾過的內心沒得半點雜質,尚不懂得用大腦做複雜的推理、評判、比較,在他們眼中,認識芸芸眾生,大千世界,全憑一顆純淨和好奇的心,如此簡單而已。孩子們的社交圈裡有他們的歡樂。
成人世界的邏輯是什麼呢?用腦子想想便會有一堆的問題,凡事一定要考慮周全。
僅有一面之緣怎麼好直接邀請對方到家中做客呢?這太唐突了。這樣的決定也會讓對方孩子的家長為難的。要知道大人們彼此不熟悉,找話題尬聊是件苦差事。
大人們的世界裡建立信任是需要時間的,結交朋友是需要講投緣的,邀請朋友來家中做客,是需要準備的。還有,我們無法跟所有人都成為朋友。
靠腦子思考問題的我們,還是想守護孩子每一次探索和嘗試,即使是拒絕孩子,我們也總會擔心,是否會因為我們認識的局限而阻礙了孩子拓展的可能性?
孩子眼中有一個不一樣的世界
想想我們自己小時候呢?當我們還是個孩子的時候,我們走街串巷地瘋跑,主動去到同學家裡串門,找小夥伴寫作業,玩遊戲,都是再自然不過的行為。
即使面對大人,也沒有絲毫地害羞、膽怯。孩子們打完招呼,只管玩自己的,大人們也絕不做過多幹涉。成長的圈子都是街坊四鄰,孩子們在一個相對簡單和熟悉的環境裡長大。大人們都習慣放養,小夥伴們都是一起上學、放學、寫作業、玩耍的髮小,我們清楚地知道每個好朋友的家在哪裡。放學了,把書包扔在家裡,轉身跑去小夥伴家,也沒記得大人們說:「不許去!」只記得媽媽會說:「別玩得太晚,早點回來。」
與小夥伴一起探索世界是最有趣的遊戲
大人們對於孩子間的自由玩耍是放心和放手的態度。熟悉的街坊鄰裡,沒有那麼擁擠人流車流的街巷,孩子們可以自由地奔跑玩耍。而現在,孩子們成長的環境與過去大不相同,城市裡緊閉的單元門,彼此不打照面的鄰居,天南海北的人在一起,我們的信任都需要時間去建立。顯然,現在的大人們在養育孩子上面對更多的挑戰。
但不變的是孩子需要結交朋友,需要他們的朋友圈。在這一點上,我們的親身成長經驗證明,盡可以對他們放心,他們能行。因此,我們需要問問自己在害怕什麼,也許能找到解決問題的答案。
拿我自己來說,女兒1歲3個月,她喜歡戶外,喜歡對別人微笑,喜歡往人前湊熱鬧,對一切抱有熱情,無憂無慮地奔跑嬉戲,而我卻對於結識陌生人有壓力,不太會做開場白,害怕尬聊,擔心沒有共同語言,還有不願意拓展自己的邊界,更喜歡宅和獨處,因此問題的癥結正是源於成人世界的社交恐懼感。
交朋友很簡單,就是一起玩得開心
當孩子開始懂事,學習與同齡小夥伴玩耍,逐步形成自己的小小朋友圈,但尚且需要家長共同社交的年齡時期,我們該怎麼辦呢?
1.鼓勵孩子勇敢地結交朋友
孩子們具有天生的社交技能。剛剛蹣跚學步期的寶寶便開始對於同伴表現出好奇和興趣。他們不需要語言,也許只靠一個微笑或者好奇的眼神。結交朋友,融入一個群體是孩子成長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環,群體對於孩子有種天然的魔力,這是天性。因此我們只需要追隨孩子的腳步,去認識她想認識的小夥伴。
孩子的主動性需要來自大人的鼓勵
2.孩子是主力,大人是助攻
好奇心大約是孩子最珍貴的品質之一,這是促使孩子們能快速建立聯繫的關鍵要素。準備玩具,比如一個玩具車,一個泡泡機,或者尋找有趣的對象,如地上的一隻小螞蟻或花叢中飛舞的蝴蝶,都可以成為孩子們拉近距離的秘密武器。
孩子們在一起玩耍,大人們在一旁暗自觀察,如有必要,維護和指導秩序,做耐心的講解員,保護好小寶寶不要摔跤磕碰,剩下的就教給孩子自己去學習就好。
做個老頑童或者孩子王,孩子會非常喜歡
3.記住名字,還有記得微笑
請幫忙記住孩子們的名字、年齡。在下一次,如果你能一下子叫出孩子的名字來,那麼對方一定會很開心,因為記住名字是拉近距離的第一步,當然也要向孩子學習微笑,對所有遇到的人報以微笑。微笑緩解尷尬,作為無聲開場白,親測有效,絕對是助攻利器。所以謹記:微笑!微笑!
微笑是最有利的破冰工具
4.從孩子身上找共同話題
大人們想熟悉,那就找共同話題,包括:
孩子多大啦?(儘量別去猜,萬一年齡說大說小的,避免尷尬。)
孩子在哪裡讀幼兒園?
您是奶奶還是姥姥?(慎問,因為作為媽媽,我也曾被問到這個尷尬的問題。)
聊孩子身體發育情況,聊孩子睡覺,喝奶,走路,性格,說話等等。
誇讚別人。例如走得真穩,長得真可愛,所有美好的詞彙用在孩子身上都不會錯。
聊得多了,自然就熟悉了。
自然,自然,自然就好
5.不要期望與所有人成為朋友
就像我們無法讓所有人都喜歡自己一樣,我們也無法與所有人都成為朋友。大多數人都只是一面之緣,真正篩選留在我們的信任圈的人才會成為真正的朋友。帶娃出門,難免會遇上不怎麼喜歡你的人或者你不怎麼喜歡的人,這都非常正常。
秉持一顆順其自然和真誠開放的心,我們總會吸引到我們的真朋友,我們也會被他們所吸引。
別著急,總會遇到那個閨蜜知己的
孩子在交朋友,我們也結識新朋友,這的確是件好事。那天,我帶著孩子在小區樓下玩耍,一位爸爸也帶著年齡相仿的孩子在一起玩。最近一直在看房,無意間這位爸爸提及自己家的房子剛賣出去,一下子有了共同話題,他非常熱情地幫我介紹鄰居家的房源,分享買房經驗。我因此得到了更多的房源信息。這就是跟隨孩子結識朋友的好處。
實踐證明:追隨孩子認識世界的腳步,抬腳出門,走進外面的世界,打破內心的藩籬,我們也會跟隨孩子完成一次別樣的成長。大人要向孩子學習,保持好奇與無畏。
加油吧!跟孩子一起開拓新的朋友圈領地。
媽咪點點說:關注我,帶娃一起成長,成為更好的自己
圖片來源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