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將近一個月,家長們對神獸歸林地興奮勁兒,也逐漸被新一輪地開學焦慮悄然淹沒。
對於剛入園的小不點兒們,這一個月過得怎麼樣呢?畢竟上幼兒園對於孩子來說,是他完全以一個獨立的社會人身份進入這個世界的標誌。
我女兒現在上大班,回想起來,她剛入園的那一天仿佛還歷歷在目。看著她在幼兒園悄無聲息地成長,從一個懵懂幼稚的小朋友,到現在的貼心小棉襖。最初那份小離別的焦慮和掙扎,現在看來已經雲淡風輕。
前幾天,我收到一位媽媽的諮詢,孩子對她說:"媽媽,老師今天打我了。"
她問我:"三歲的孩子應該不會撒謊吧?老師是不是真的打了孩子?我該怎麼辦?"
我很可能理解這個媽媽的心情,如果有一天,我的孩子放學後突然告訴我,他在學校被老師打了。我肯定也會很緊張。
我相信絕大多數的老師是愛孩子的,不會體罰甚至虐待孩子的。
但孩子的安全絕對是第一位,所以很多家長都重點,都在關心「老師究竟有沒有打孩子」。然而實際上,在確認孩子的安全後,我們需要關心的問題還有很多。
作為一個專業的心理諮詢師,這個問題並不少見,甚至還有孩子說:「同學打我了」、「誰誰誰(念出具體的名字)打我了」……
再具體了解,我們發現,孩子有時候喜歡「說謊」。老師並沒有打他,同學也沒有打他,但是他們回家就會這麼說。
首先,我們應該給學齡前這個階段的孩子的「說謊」加一個雙引號。
之所以給「說謊」加引號,是因為說謊,一般是指有目的的欺騙。孩子可能會因為想要得到某種東西或為了逃避懲罰而說謊,比如做錯事怕被媽媽罵,想買零食又怕媽媽反對、撒謊說要買課外書等。
但是學齡前這個階段的孩子的「說謊」,與成年人所定義的說謊是不同的,「說謊」行為有時並沒有背後的原因,甚至不能稱之為是謊言。
從孩子的心理發展進程來看,3~4歲正是孩子的想像力蓬勃發展的時候。但是他們的認知水平還不足以分辨想像和現實,認為體驗到的所有事情都是真實的。
有時,他們也會把自己幻想的過程作為真實發生的事情說出來,產生出與現實不接軌的「謊言」。
相信我們小時候一定玩過過家家的遊戲,幾個娃娃,幾片廢紙就能讓我們想像出一個世界;又或者拿起自己的寶劍,假裝自己是武林高手;亦或者披上被單,假裝仙女下凡。
這種「扮演遊戲」是兒童思維發育中的重要階段,在3~4歲的孩子中尤為發達。但這個年齡段孩子所缺乏的認知能力,讓他們不能完全地「說實話」。所以孩子並不知道自己在「說謊」,家長也不應該單方面斷定孩子是否說謊。
有的孩子表達能力不完全,也會引起歧義。比如:在幼兒園做遊戲時,通常會有一些肢體接觸。像捉迷藏、老鷹抓小雞、在遊戲過程中,往往會有一些拍、抓之類的動作。
當孩子回到家,說「老師今天打我了」時,很有可能是老師在遊戲中拍了他,或不小心弄疼了他,並不是有意傷害。而孩子不知道應該怎樣準確地表達不同的肢體動作,所以將一切肢體接觸籠統地稱為「打」。
孩子因為缺乏經驗,對行為的界定很模糊,也沒有足夠的語言儲備準確無誤的表達,於是就出現了「說謊」。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的「說謊」,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說謊。這是由他們的發育情況來決定的。我們家長需要去區分,也應該及早教育孩子,如何界定各種動作、分辨善意與惡意、識別不適當的行為。
對於較大的孩子來說,他們已經學會了編造看似可信的謊言。我們除了要判斷孩子對於「打」的界限是否清楚以外,還要仔細思考孩子說謊背後的原因。
孩子為什麼會說老師打了他?作為家長,我們可以嘗試去了解孩子說謊的動機。
如果說孩子回到家,情緒波動激烈、身上有傷口,這是有可能被打;但是如果孩子是在早上要上學的時候告訴你,他昨天被老師打了,那他撒謊的可能性就很高,因為他可能是在用撒謊來告訴你他不想上學。
孩子不想去上學可能有很多原因。是不是不喜歡老師?不喜歡同學?還是他的好朋友不跟他玩了?亦或者生活、社交上遇到突然的變化,都可能導致孩子的適應問題,讓他對上學產生逃避的情緒,甚至不惜說謊。
孩子的社交問題,可能是因為他的適應能力比較弱。
幼兒園和家裡不同,老師需要同時照看幾十個孩子,沒有辦法時刻關注每一個孩子,人際關係也比家裡複雜得多。吃飯、上課、午睡都需要按照時間表來進行,不能由著性子來。在家中隨意慣了的孩子很有可能會不適應幼兒園的集體生活,容易哭鬧,或與其他小朋友發生衝突。我們可以在家裡對孩子多進行情商訓練,培養孩子的同理心,能夠提高孩子的適應性。
還有一種可能的情況:孩子並沒有在學校遇到問題,但是其他的原因促使他去撒謊,以獲得父母的注意力。
如果孩子在家庭中沒有得到足夠的關懷愛,他們就可能用調皮搗蛋的,做個「壞孩子」的方式,來得到關注。我們理解不了為什麼孩子會這麼叛逆,但這些問題的源頭可能來源於父母的育兒方式,讓孩子感覺沒有被理解、沒有被關心,感受不到父母的愛。
接孩子放學,孩子看到了分離一天的媽媽,第一時間迫不及待地告狀:"老師打我了。"
要知道小孩子先天有一項技能,就是將自己的不良情緒轉嫁給大人。比如,他害怕、焦慮、恐懼……他還沒有辦法正確地認知到自己的情緒,最直觀也是最方便的,就是通過語言將自身的情緒傳遞給大人,因為大人通常擁有更穩定的接納和消化功能。
想像小時候的自己,在還不熟悉的幼兒園,不知道為什麼就要接受「離開家獨自呆在幼兒園,一整天見不到爸爸媽媽」的情況,放學第一時間奔向父母,告狀:"我被老師打了!"
「我」想要的究竟是什麼?其實就是父母溫暖的擁抱,耐心地傾聽。
並且在說完後,聽到父母溫柔的暖心的安慰:「哦,老師打寶寶了。」重複兩到三遍。這個時候,孩子能感覺到媽媽接收到了自己的情緒(無論這個情緒是焦慮、難過還是恐懼)。
然後引導孩子繼續表達後面的話題,這時,家長就可以聽到他真正的需要,需要家長去看見去接納的是什麼。
孩子的語言表達很簡單,他沒有這麼多的預設,沒有這麼多的架構,所以當你重複他說出的話後,就是在向孩子做演示——我是可以把我想說的,感受到的情緒,通過語言表達出來給媽媽聽的。
亦或者我們可以這麼做。當孩子說「老師打我了」的時候,我們可以這樣回答:"這樣啊,寶貝。老師,打你了。寶寶當時是不是很害怕?
那我們現在來扮演一下好不好?假裝我們回到當時,你來扮演老師,我來扮演寶寶,我們來看一下寶寶經歷了些什麼?"
這樣的角色扮演,可以讓小朋友很好的代入當下的情緒狀態中,特別是對語言組織能力不是很好的小寶寶來說,通過扮演遊戲,他能回憶起當時他的身體經歷了什麼,他的情緒經歷了什麼,這也是小孩子非常樂意完成的一種形式。
如果孩子真的遭到了老師的打罵,也能通過遊戲了解整個經過,再向園方了解事實的真相會更有的放矢。
孩子是家長的一面鏡子,這句話並不是比喻句。我們的大腦中有一種鏡像神經元存在,心理學認為孩子正是通過它向外提取信息,感知到自己是被愛的、被呵護的,或者是被討厭被排斥的。
如果家長自身就處於分離焦慮當中,孩子會全盤接收這樣的訊息,媽媽焦慮我也焦慮,媽媽緊張我也緊張,媽媽覺得不安全,同樣我怎麼會是安全的呢?媽媽擔心老師有可能會照顧不好我甚至動手打我,那麼我也應該認同老師打我是會發生的事實。
所以,做一個智慧的媽媽,學會給孩子以信任和鼓勵,不要給他焦慮和擔心。
放大到更深層的宇宙觀去看,每一個孩子先天都帶著與生俱來獨一無二的天性。他們既是獨立的個體,又是在這個世界源頭深處,與我們息息相連的不可或缺的一份子。
該放手讓孩子進入人群中去體驗去經歷的時候,媽媽們就大膽放手,讓孩子去經歷吧。那是他的人生,幼兒園才只是剛剛開始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