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有弱點,成人中很多人都會有恐高啊,恐針啊,密集恐懼之類的問題,我們也都能報以理解,但有時候會發現,孩子怕一些奇奇怪怪得,有的怕毛茸茸的玩具,有的怕金屬,有的怕大眼睛的,這時候,我們往往覺得不是什麼事兒,孩子怕的時候,輕輕一句,「好啦別怕啦就過去了」
其實,孩子對一些事物或現象的恐懼,在很大程度上源於不理解、沒接觸過,本質是心理上的不安全感。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幫助孩子消除這種恐懼感呢?
恐懼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普遍的情緒體驗
我們總以為,孩子的童年都是輕鬆快樂的,但是其實我們回想一下自己小時候,童年不僅僅有好奇、興奮和幻想,還有恐懼、憤怒和悲傷。
不同年齡段的孩子,也有著不同的恐懼,有一篇統計是這樣寫的:
2~4歲的孩子至少恐懼一樣東西。
6~12歲的孩子至少會恐懼七種東西。
年齡偏低的孩子恐懼的主要是跟生理、物理和物質環境有關。 比如高分貝的噪聲、突然的聲響,身體失去支撐,害怕陌生人,陌生的環境,怕一個人睡等等。
大一些的孩子,隨著接觸的事物和心理活動的增多,恐懼開始跟想像、交往、自尊等心理和社會現象相關。 比如怕黑暗,怕孤獨,怕父母吵架,怕怪獸,怕被嘲笑等等。
如果你感受到孩子的害怕和恐懼,想要躲避後撤的狀態,一定要適當安慰孩子,你的耐心安慰,是能夠緩解孩子的恐懼心理的。
父母要理解,年幼的孩子很多時候把現實和虛構的東西分不清。
孩子們會把書上的、電視上的,甚至大人口中的妖魔鬼怪都帶到現實生活中來,認為它們就是真實存在的,所以孩子們通常怕黑,怕未知的恐懼還有想像中存在於現實的怪物。
從初生牛犢不怕虎到有了害怕的意識,也是孩子的大腦有了初步智慧的體現,因為對危險更加敏感,自我能力認知還有自我保護意識都在完善。
這時千萬別對孩子說: 「這有什麼好怕的,別怕。」 「又不是真的有怪物,瞧你那點出息。」
這樣隨意和看不起的語氣,不但沒有幫助,還可能傷害到孩子的自尊。
有些家長生怕別人說自己孩子膽小沒出息,其實害怕跟孩子將來有沒有出息並沒有關聯,只要害怕不會影響孩子的正常生活,做個「膽小」的人其實也沒什麼大不了。
大人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要隨意用一些帶刺激的語言嚇唬孩子。 很多孩子都是因為大人的不當言行,嚇唬的害怕的,想要消除孩子的恐懼,我們可以嘗試用以下幾個方法:
1.用遊戲驅散恐懼,比如孩子怕黑,就跟孩子商量著玩在黑暗中摸人的遊戲,漸漸地沒有遇見什麼可怕的東西,就對黑暗沒有那麼害怕了。
2.用肢體語言安撫,比如孩子被閃電打雷、突然摔倒嚇了一跳時,我們用溫暖的懷抱,溫柔的語言輕聲安撫孩子,是能夠給孩子力量去戰勝恐懼的。
3.多鍛鍊孩子,讓她見多識廣,當孩子進入一個自己建立安全感的階段,會對陌生的環境,陌生的人,甚至是見過只是不太熟的人感到害怕和恐懼。這時不要強迫孩子立馬接受,而是日常生活中不要讓孩子宅在家裡,多帶孩子與別人交往,孩子見得多了,自然就不會這麼害怕陌生人了。
4. 帶孩子揭開神秘的面紗,一起發現真相。
以事實為依據,讓孩子發現自己害怕和恐懼的事情,並沒有那麼害怕,恐懼就不攻自破了。
5.嘗試一定範圍讓孩子自己解決問題,不要事事包辦,這樣的孩子容易完全依賴家長,不但會懶於動手,還害怕面對困難和挑戰。容易變得膽小,畏懼。 所以即使孩子遇到難題,也不要完全幫孩子解決,要留出一定的適應空間和鍛鍊機會。
總之,要正視孩子恐懼的原因,理解孩子害怕的情緒,找到最適合孩子的方法,慢慢幫孩子戰勝恐懼。(您的轉發與收藏,是對我們的最大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