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軍3歲了,媽媽帶他去打預防針。才到醫院門口,小軍便磨蹭不想進去。一會說要尿尿,一會又說口渴了。小軍媽媽好說歹說給他帶到接種室,護士阿姨剛拿起針,小軍哇哇大哭,並拳打腳踢,拼命掙扎,一下子腳都踢到了護士身上。小軍媽媽哄不住孩子,感覺很尷尬,臉都紅了。
剛好遇到鄰居小朋友阿龍的爸爸也帶他打預防針,阿龍和小軍年齡差不多,卻很主動地伸出手配合,還自己說,這個跟蚊子咬差不多,一會兒就好了。
同樣是打個肌肉注射,不同孩子的差別怎麼那麼大呢,打預防針有那麼疼嗎?
其實,疼的是注射的瞬間,孩子哭鬧更多是因為恐懼心理,看到別的孩子哭,以及醫院陌生的環境,內心不安就更害怕了。
作為家長,我們可以藉此機會培養孩子勇敢面對挫折的能力,勇敢的孩子更多的是需要家長注意培養和引導。
怎樣引導孩子,才能減少他對到醫院、打針、抽血等的恐懼心理呢?
作為專業兒科醫生,結合實際工作經驗,@兒科醫生小豬媽 說,做到下面幾條,孩子更能勇敢配合!
別騙孩子說打針不疼。孩子感覺被騙了,以後對家長的話配合度就會變差。要告訴寶寶會有一點疼,但是很快就好了。有多疼呢,告訴孩子,或者給孩子掐一下,就像蚊子叮一口,過一會兒就好了。
我們可以一邊跟他做這個動作,一邊用輕鬆的口氣講講自己小時候打針的有趣故事,讓孩子分散注意力,也能使他暫時緩解下壓力。
因為孩子處於非常緊張、害怕的環境下,他可能因為你轉移注意力的動作或者話語,暫時沒去想害怕的事兒。但是身邊總是傳來小孩子的哭聲,他很容易又緊張起來。
這時候我們的引導一定要有耐心,態度必須溫和而又堅定。不能因為孩子剛哄好又有害怕的情緒,就顯得不耐煩。孩子哭時陪在身旁,讓他哭一會兒,釋放一下情緒,然後再用其他事物比如動畫片、玩具等轉移注意力。
家長平時多常跟小朋友講一講健康常識,為什麼需要打預防針,對於生病能起到怎樣的預防作用。雖然孩子還小,但也能從你的語氣裡聽懂一些。平時可以給孩子讀一讀打針、看醫生的繪本,讓孩子對於打針這件事產生正確的認知。還可以買點玩具聽診器、注射器之類,和孩子玩醫生和病人這類角色扮演的遊戲,比如像下圖這樣。
語言上的誇獎和獎勵喜歡的玩具都是可以的。比如:寶貝今天打針表現很勇敢!寶貝忍住沒哭太棒了!
打完針後,如果寶貝沒忍住還是哭了,也不要批評,多鼓勵孩子,並儘快把孩子的注意力轉移到別的有趣的事上去。
平時孩子多多少少都有一些調皮的時候,不聽大人的話,這時候千萬不要用類似「再不乖讓醫生給你打一針!」這種話嚇唬孩子,會導致孩子對醫生、打針這些產生更深的恐懼,說是心理陰影也不為過。
孩子預防針還一直大哭大鬧,很多時候不是因為疼,而是因為恐懼。這是一個信號,提示家長,沒有撫平孩子內心的恐懼,沒有給足孩子安全感。
我們需要做到不欺騙、不嚇唬、講知識、多鼓勵,每個孩子都能成為打針不哭的勇敢寶寶。
同理,檢查身體、抽血、上幼兒園等時候,每個孩子表現差別很大。作為家長,你注意到孩子的情緒了嗎,能夠耐心安撫嗎?養育孩子,就是家長的一場自我修行。
關於打預防針,你還有哪些問題呢? 請點擊關注按鈕哦,關注@兒科醫生小豬媽,為你分享更多育兒乾貨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