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凝媽
開學第一天,幼兒園成了大型災難現場,年年入學,年年如此。
江蘇徐州,幼兒園開學報到第一天,部分小朋友哭著喊著找媽媽要回家,場面一度失控,哭喊聲越來越大,情緒互相感染,老師無奈之下,只好將門鎖上。
法國作家塞爾日·布洛克的《我愛幼兒園》也形容到:好多好多孩子在一起大哭,哭聲就像警笛一般。
孩子第一天上幼兒園哭鬧程度不分國籍啊!
但並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哭喊連連,還有的孩子很淡定。
外甥今天第一天上幼兒園,送去以後沒有哭,一個班就只有一個哭的,沒有帶動情緒的孩子,大家也就不哭了。
看到一個網友說,外甥上幼兒園第一天,哭都沒哭。兩個大人偷偷去看孩子,都忍不住哭了,為孩子的懂事而心疼不已。
有媽媽說,孩子上幼兒園第一天沒哭,自己倒是不停刷新群裡的消息,看看老師有沒有發新的照片。天下都有一樣焦慮的媽媽呀!
也有媽媽說,上幼兒園第一天進去沒有哭,送出後心裡空落落的,感覺啥都提不起勁。嗯,心都跟著孩子去了幼兒園。
為啥孩子之間會差距這麼大呢?孩子上幼兒園是哭還是淡定,在平時就能看出一些端倪,他們的區別可不是一兩點。
孩子的表現和家庭教育、家庭環境密不可分,有的孩子性格使然,但是家長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不容忽視。總結了5種不同影響,看看你是哪一種。
1、家長是否給孩子傳遞了焦慮情緒
在心理學上有個「踢貓效應」,如果一個人產生了負面情緒,會以鏈條方式傳遞給另外一個人。
有很多家長表示,自己送孩子上學也產生了分離焦慮,表現得比孩子還緊張,總是忍不住哭起來。如果當著孩子的面哭,這種負面情緒會傳遞給孩子,孩子本來很淡定,也會跟著哭。
而有的家長則表示,看到孩子進入幼兒園,是孩子長大了,開始了獨立的新生活,為此感到高興,有些欣喜若狂,還有卸下包袱放鬆的感覺。如果家長用這種輕鬆愉悅的心態面對孩子,孩子也會受到感染。
2、家長是否給予孩子安全感
兒童心理學認為,兒童形成的第一個依戀關係(一般是和母親的關係)非常重要,關係到未來的生理和心理能力。
如果孩子在3歲前形成了很好的依戀關係,父母給予了最大的關愛和陪伴,成功度過了8個月左右開始的第一次分離焦慮,孩子就會建立起強大的安全感。孩子明白和父母分離只是暫時的,還會再見面。
如果孩子缺少父母的陪伴,父母總是偷偷溜走,總感覺父母會丟棄自己,沒有建立很好的安全感,他在和父母分離時,就會感到失落,從而哭鬧不安。
3、家長是否給孩子進行了心理安撫
孩子的大腦發育還不夠完善,心理承受能力很有限,如果突然讓孩子進入幼兒園,孩子肯定會感到焦慮。別說是幼兒園的孩子了,就是在家過了一個假期,重新去上學的孩子也會有開學焦慮症。
如果提前給孩子做好心理安撫,多給孩子講一些幼兒園的事情,帶孩子去幼兒園看一看,讓孩子嚮往幼兒園的生活,孩子在心裡已經有了很好的心理預期。到開學那一天已經在心裡演練了很多次,非常熟悉這個流程,就不會感到害怕。
所以,看到孩子哭鬧,也不要著急怪孩子,要反思一下是不是自己忽視了心理安撫。
4、家長是否鍛鍊了孩子的自理能力
孩子上幼兒園以後就要自己處理所有個人事務,不能再依賴大人。
如果孩子沒有自理能力,不會吃飯、不會穿衣、不會上廁所,可想而知,在學校裡肯定難以適應。反之,孩子動手能力很強,在家和在學校一樣,就沒有不適應的問題。
有部紀錄片叫《幼兒園》,有個小朋友吃飯時,飯菜粘在腿上、地上,不知如何處理,趴在桌子上哭起來。
有個小朋友午睡起床後不會穿衣服,也只好無奈放棄。還有小朋友不會穿鞋子,把自己氣哭了。
5、家長是否經常帶孩子進行必要社交
環境可以造就孩子,一個總是封閉自己的孩子,就有社交恐懼症,看到生人會感到不安。一個總是和人交往的孩子,已經熟悉了和人交往的套路,有較強的社交能力,走到哪裡也會自然熟絡起來。
侄子是散養的,家裡大人也多,不是到這家玩就是到那家玩,不僅和自己家裡人玩,還能見到很多陌生人,所以他是自來熟的類型,到哪裡都不打怵。老師來家訪,他還跟老師打得火熱,回答問題對答如流,上幼兒園自然不哭不鬧。
大寶小時候由奶奶帶,由於樓層較高,沒有電梯,不怎麼下樓和鄰居互動,也很少外出。所以大寶就有很明顯的分離焦慮,開學那天哭個不停。
了解了孩子上幼兒園哭鬧的原因,我們就要有針對性的解決,別讓孩子的心理受傷害。在孩子準備上幼兒園之前,就要做好準備工作。
在孩子進入幼兒園前後,還要注意這些細節問題:
1、 讓孩子提前適應幼兒園的環境
一般幼兒園都有一個試園時間,一定要利用好這個機會,帶孩子去幼兒園熟悉環境,和老師、同學交流起來。
試園期間,時間比較短,孩子對短暫的分離容易適應,慢慢消除陌生感,當全天候入園時,心理壓力就會減輕很多。
2、 讓孩子帶一個安撫物去學校
孩子需要精神寄託,睡覺的時候喜歡抱著一個玩具睡,這樣會有安全感。去幼兒園的時候,也可以讓孩子帶上自己的安撫物,感到難過時,就抱一下安撫物,仿佛家人在身邊一樣,焦慮感也會得到緩解。
3、讓孩子玩假想遊戲
看到一個視頻,幼兒園開學第一天,有個小朋友想媽媽,伸出手掌,用另一隻手的手指在手掌上按了幾下,把手捂到耳朵上說「媽媽,你好就來接我」。這是假裝給媽媽打電話呢,別的小朋友都在哭,他用獨特的方式聯繫到了媽媽。
孩子這是在玩假想遊戲,他自己進入一定情境中,起到望梅止渴的作用,仿佛真聯繫到了媽媽,看到了媽媽一樣。
4、接孩子回家要準時
對於分離焦慮特別嚴重的孩子,要提前去接他,讓他再適應一段時間。對於分離焦慮不是很嚴重的孩子,也要按時去接他,千萬不要拖延太長時間接孩子。讓孩子明白媽媽對他是關注的,他才不會感到孤單。
孩子第一天進入幼兒園,感到難過很正常,我們要理解孩子這種情緒,給予足夠的關愛。從孩子小時的時候就要做好各方面準備工作,讓孩子輕鬆入園。
二胎寶媽,高級育嬰師,個性化訓練指導師,多平臺原創作者。愛孩子、愛生活,願與萬千媽媽分享育兒經驗,關注我,獲取更多育兒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