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汁軟糖實驗:為什麼有的孩子能等待,有的孩子則不能?

2020-08-28 晨希的歌

在上世紀60年代,心理學家曾做過一個著名的「果汁軟糖實驗」。

測試者將一群4歲左右的孩子帶到房間裡,然後給每人發了一顆果汁軟糖,對他們說:我有事會出去一會兒,你們可以馬上吃掉軟糖,如果誰能堅持到我回來之後再吃,我就會再獎勵他一顆軟糖。

測試者離開後,有的孩子急不可耐地把糖吃了,有的孩子堅持了一會兒,還是忍不住把糖吃掉。還有的孩子通過各種方法,比如小聲哼唱歌,假裝眯著眼睡覺等等,堅持了20分鐘,他們又得到一塊軟糖。

之後,心理學家對這些孩子進行了長達14年的追蹤研究,結果發現:能夠等待和堅持的孩子,具有較強的適應性和進取性,為了更長遠的目標,他們可以做到努力和堅持,也就是說自我控制能力比較強。而那些不能等待的孩子,大多性格比較固執或者表現出優柔寡斷、患失患得的一面。做事情時,缺乏耐心和自我控制的能力。

其實,令很多人不解的是,為什麼有的孩子能夠等待,而有的孩子則無法做到等待呢?

生理和心理需求被滿足的孩子,更能夠等待

英國精神分析大師溫尼科特認為,一個足夠好的媽媽,是能夠及時滿足孩子的媽媽。這裡的滿足是指孩子生理上的需求和心理上的需求。

一個嬰孩的生理需求包括自身的生理需求,比如吃穿拉撒,和對環境的需求,比如要求安靜、溫度適宜等等。這就要求媽媽足夠細心和敏感,要時刻關注孩子的需求:孩子餓了,及時餵奶;孩子穿衣多了或者少了,及時增減;孩子拉了或者尿了,及時幫孩子更換尿布等等。當然,還要注意保持環境的安靜和溫度的適宜,因為在嬰兒階段,孩子的聽覺等各種感知覺能力特別靈敏,而且小的孩子睡眠時間比較長,對環境的要求也更高。

孩子的心理需求包括被觸摸、情緒上的互動和語言上的安撫。

溫尼科特認為,媽媽的臉就像一面鏡子,孩子可以從媽媽的臉上看到自己是個什麼樣的人。如果媽媽的臉是愉悅的、輕鬆的,那孩子的情緒就是愉悅的、心平氣和的;如果媽媽的臉是焦躁的、憂鬱的、緊張的,那孩子就容易變得急躁和緊張,也容易哭泣。

所以,媽媽自身的情緒與孩子的狀態有很大關係。

再者,媽媽經常撫觸孩子,孩子就會感到安全和被關注,情緒就會平和、輕鬆;相反,很少被媽媽撫觸的孩子,脾氣就比較急躁,情緒狀態不穩定,動不動就會哭。

餓了就哭,不舒服了就哭,感到不安全了就哭,哭是孩子的求助信號。

所以說,「哭」是前語言期的孩子,也就是還不會說話的孩子表達需求最直接的方式。

還有,媽媽經常帶著微笑與孩子說話,孩子就會很安心,能夠感知到媽媽的狀態,從而身體和心理都處於一種很放鬆的狀態。

孩子小的時候,如果上述兩個需求都能得到及時的關注和滿足,他的情緒和心理就會經常處於我們所說的「心滿意足」的狀態。所以說,一個被無條件愛過、對待過的孩子,他的自我控制能力更強,性格不急不徐,更能夠做到等待。

「延遲滿足」不是訓練出來的,而是自然內化的結果

在果汁軟糖實驗中,心理學家提出了一個「延遲滿足」的概念。就是有意識地延遲滿足孩子的某些需求,以訓練其自我控制以及較長時間等待的能力。

事實上,「延遲滿足」不是訓練出來的,如果在孩子的生命早期,父母們沒有做到及時滿足孩子的需求,無論孩子長到多大,他都很難做到去等待。

另一方面,孩子身上所表現出來的優異的特質,也不是訓練出來的,而是孩子的需求被無條件地及時滿足之後,自然而然形成的。因為一次又一次被滿足之後,孩子內心深處就會形成這樣一種信念:我知道我可以得到,我的需求一定會被滿足(不管等待多長時間)。

懷揣著無比強大而有力量的信念,是那些孩子最終做到等待的秘訣。

而那些被強制訓練出來的、特別能夠忍受和忍耐的孩子,他們所表現出來的是「假性自我」,就好比為了討大人們歡心,而委屈自己,放棄了自己的某些正常需求。這樣的孩子成年之後,表現出來的行為多是退縮、逃避和虛偽,而內心則隱藏著很大的憤怒和不滿。

請記住,在小的時候,其需求被滿足的孩子,長大之後,不但能夠做到等待,情緒積極樂觀、勇於進取,更容易獲得世俗意義上的成功。而且,他們對物質的欲望通常沒有那麼大,能夠做到節制以及合理使用自然界的各種資源;賺取一定的財富之後,通常不是中飽私囊、過度揮霍,而是回饋社會,做有利於人類福祉的事情。

相關焦點

  • 為什麼都是500度近視,有的孩子能戴ok鏡,有的孩子就不能呢?
    那為什麼像標題描述一樣,會出現:「同樣都是500度近視,有的孩子能戴角膜塑形鏡,有的孩子就不能配戴呢?」視光主任介紹道:能不能配戴角膜塑形鏡,除了需要參考近視度數之外,還有幾個重要數據需要檢查評估:1、角膜曲率數值:角膜地形圖顯示角膜形態和曲率數值什麼是角膜曲率?
  • 家庭給孩子力量:為什麼有的家庭能夠幫助孩子應付問題有的卻不能
    為什麼有的家庭總能夠幫助孩子應付各種問題,有的卻不能,反而會因此埋怨孩子呢?我認為家庭是否能夠給孩子力量,取決於成員之間的感情和思想聯繫的密切程度。因為不管孩子在外面遇到什麼,家庭是他的加油站,是他的堅強後盾。
  • 為什麼有的孩子說話早,有的孩子說話晚呢?
    但我們也會發現,孩子說話的時間是有早有晚的,有的孩子還不到一歲就已經學會叫爸爸媽媽了,但有的孩子一歲多兩歲了才開始說話。那麼,為什麼有的孩子開始說話的時間比較早,而有的孩子說話的時間卻是比較晚呢?
  • 為什麼有的孩子會替父母撐腰,有的孩子越大越嫌棄你?
    為什麼有的孩子會替父母撐腰,有的孩子越大越嫌棄你?為什麼有的孩子會替父母撐腰,有的孩子越大越嫌棄你?為什麼有的孩子會替父母撐腰,有的孩子越大越嫌棄你?為什麼有的孩子會替父母撐腰,有的孩子越大越嫌棄你?同是7歲的貝貝和趙澤華都這麼懂事,可為什麼有的孩子都十幾歲了,反而不知感恩,不懂得體諒父母的不易?現實中多少父母努力一生為孩子付出了一切,而最後的回報卻極其有限,甚至換來的是傷心失望。也許,這不能完全怪孩子,有時是我們的教育出了問題。孩子的本質都很善良,只不過有時我們這些家長太強大了,啥都自己抗,孩子可不就退化了。
  • 較真| 都是病毒,為什麼有的能終身免疫,有的卻不能?
    查證者:一節生薑丨賓夕法尼亞大學醫學院病理及實驗醫藥系研究副教授感染過新冠的患者能終身免疫嗎?新冠疫苗到底能管多久?這些都是目前大家比較關心的問題。回顧人類與病毒的鬥爭史我們會發現,有的病毒我們只要感染過一次就可以終身免疫,而對於有的病毒,卻會反覆地被感染,這是為什麼呢?
  • 為什麼有的孩子有「酒窩」,有的孩子沒有?原因無非這幾個
    如今已經是21世紀,凡事講究科學依據,毫無根據的、帶有神話色彩的說法,聽聽就好,不能太認真。▶ 為什麼有的孩子有「酒窩」,有的孩子沒有?所以,很多父母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酒窩,散發出來迷人的氣質。但是,為什麼現實生活中,有的孩子有酒窩,有的孩子沒有呢?
  • 萬聖節教你用新鮮的水果做軟糖,學會這招,孩子吃糖再也不擔心了
    自從孩子上了幼兒園,每年的萬聖節就會變得特別熱鬧,小孩子注重儀式感,節日的意義對他們而言並不能完全理解,他們更喜歡的是過節時熱鬧的氣氛。萬聖節對小朋友的意義,可能是各種搞怪的裝扮,以及可以正大光明地向大人索要糖果。雖然糖果吃多了對牙齒不好,但是一年難得有一天可以讓孩子放縱一下,不會產生太大的影響,同時孩子也會很開心。
  • 「有的孩子是孩子,有的孩子是禽獸」,如何避免孩子受到欺負
    我想起了《誤殺》中的一個鏡頭:兩個母親在警察局的一場對手戲,阿玉面對警察局長的質問:「你也有孩子,你應該知道我失去兒子痛苦吧。」此時的她咬牙切齒地說道:「有的孩子是孩子,有的孩子就是個禽獸!」阿玉口中的禽獸——素察,他是可以擔此稱呼的。他囂張跋扈、胡作非為,差點將一個男孩的眼睛戳瞎,卻絲毫沒有悔改之心。
  • 女人生完孩子後,為什麼有的很瘦,有的卻是虎背熊腰?
    不知道朋友們身邊有沒有這樣的寶媽,懷了個孕生了個娃,身材卻依然苗條如初;而有的媽媽呢,生完孩子後,一下子變得虎背熊腰。同樣都是懷孕生娃,為什麼有的媽媽很苗條,有的卻是虎背熊腰呢?【女人生娃後,為什麼有的很瘦,有的虎背熊腰?】
  • 兒童發展心理學——延遲滿足實驗
    而那些急不可待只吃一顆軟糖的孩子,在青少年時期,則表現得比較固執、虛榮或優柔寡斷,當欲望產生的時候,無法控制自己,一定要馬上滿足欲望,否則就無法靜下心來繼續做後面的事情。換句話說,能等待的那些孩子的成功率遠遠高於那些不能等待的孩子。二、具體實驗 20世紀70年代,在Walter Mischel的策劃組織下,美國史丹福大學附屬幼兒園基地內進行了著名的「延遲滿足」實驗。
  • 為什麼有的孩子能舉一反三 有的孩子做了N道題還沒懂
    但現實生活不是這樣,一個孩子做完一套題,不代表他會長經驗,因為只有總結了正確的方法,才會把經驗長起來。  這也是為什麼,有的孩子做了幾道題,就能舉一反三了,有的孩子做了十道二十道題,卻依舊沒有搞懂。  但對於小學低年級的孩子來說,要讓他自動總結方法是很難的,這時候,你的引導就很重要。
  • 為什麼有的孩子做題能觸類旁通,有的孩子越做越錯?
    而孩子之所以當時學會了,考試的時候錯了,是沒能真正掌握的表現。掌握所學知識,有兩種方法,一種是理解,一種是記住。一些敏感的家長也許會說:不對呀,數學怎麼能死記硬背呢?不是說死記硬背會傷害孩子嘛?其實記憶和理解從來就不衝突,在孩子還做不到理解的時候,先記住能幫助孩子理解,而理解更能幫助孩子加深記憶。
  • 兩歲孩子喜歡喝果汁,每天一杯身體好?果汁真的比水果好?
    大家紛紛說出意見,有的說自己的孩子時是給些普通水果就好了,如蘋果香蕉之類的,也有的寶媽說給孩子買些高營養的水果如車釐子,據說是補血的,還有的說水果的維生素高,可以給孩子喝果汁,更適合孩子,好喝孩子還喜歡。我們都知道給孩子吃些水果更有利於身體健康,然而在給孩子吃什麼樣的水果會更好呢?這是每個媽媽都會考慮的事情,水果的類型對孩子的健康會起到哪些效果呢?
  • 都玩遊戲,為什麼有的孩子上癮,而有的孩子卻沒有呢?
    那什麼有的孩子會天天抱著手機不放手,而有的孩子卻沒有深陷其中呢?有人說,遊戲都是壞的,就不能讓孩子玩遊戲。確實,對於正在成長期的孩子來說,遊戲,可能確實是會傷害到眼睛,但是否真的可以一」禁「就解決了呢?答案是否定的。很多家長從很小的時候就開始把手機拿給孩子玩,所以,只是禁遊戲並不能解決問題。
  • 培養孩子耐性,除了要做到「延遲滿足」,父母還要做好這五件事
    但是,如果誰願意先不吃,等到老師辦完事情回來,他就會再得到一顆果汁軟糖。沃爾特·米切爾離開後,有些孩子急不可耐地馬上把糖吃掉了,有一些孩子卻決心等老師回來得到第二顆果汁軟糖。為了抵製糖的誘惑,他們或閉上眼睛不看軟糖,或者頭枕雙臂、自言自語、唱歌,有的甚至睡著了,最後,他們終於熬到老師回來,吃到了兩顆軟糖。
  • 疫情下,為什麼有的孩子能夠自覺學習,有的孩子學習成績明顯退步
    但疫情給人們帶來的打擊不止不能離家那麼簡單,而是影響到了教育,經濟,社會等多方面。菲律賓的這種情況並不特例,幾乎全球有停課措施的國家的兒童都要面臨這樣的風險,中國也不能例外,很多孩子和家長都在這次疫情中累得身心俱疲。如今這個假期已經結束,各地已經基本上都順利開學,這時候疫情對於孩子學習的影響也都顯現了出來。
  • 為什麼有的孩子走路早,有的卻晚?弄清這些原因,再正確引導學步
    這時旁邊的一個媽媽說每個孩子都有差異,比如她家女兒也是十個月就學會走路了,可她家兒子卻到一歲半才學會走路,所以不能強迫讓孩子練習走路。影響孩子走路早晚的因素那麼,到底她說的對不對呢?為什麼有的寶寶十個月就會走路,而有的寶寶要到一歲半才學會走路呢?影響孩子走路早晚的因素都有哪些呢?下面我們一一總結一下。
  • 為什麼有的孩子天生就喜歡欺負別人?
    那麼為什麼這些孩子對於面部的表情識別會這麼差呢原因是在家庭教育中,他們的父母(甚至這些孩子都沒有父母)根本沒有教過他們情感表達,有的只是面無表情的打罵,冷漠。導致他們對於情感的認知能力幾乎為零。這些孩子會把生氣識別成高興,把恐懼識別成欣喜。這也就是為什麼他們在校園暴力中能夠如此狠心的原因,很可能不是因為他們本身就是「惡」的,而是因為他們對於情感的識別出了問題,對方在生氣,恐懼,悲傷的時候,他們會以為是高興。
  • 1杯果汁1杯糖,教你做水果軟糖,Q彈爽口,果香濃鬱,比買的好吃
    1杯果汁1杯糖,教你做水果軟糖,Q彈爽口,果香濃鬱,比買的好吃廣西是盛產熱帶水果的好地方,一年四季都有吃不完的各式瓜果。像我這種鍾愛熱帶水果的吃貨,入夏的家裡每個角落基本都能看到水果的蹤跡。百香果可以說是最受女歡迎的水果了,因為其含有很高的維生素C、胡蘿蔔素和SOD酶,能抗氧化,並清除體內自由基,起到養顏抗衰老的作用。家中最常的吃法就是泡水果茶喝,基本大人都能接受這種酸甜的滋味,但是喜好甜食的孩子就不吃這一套了,怎麼哄也不願意喝。聰明如我,腦筋一轉,直接給孩子做上他們最喜歡吃的小零食——水果軟糖。
  • 生完孩子之後,為什麼有的人胖了有的人卻瘦了?原因很扎心
    為什麼有的人生完孩子之後會比懷孕前瘦很多,有的人卻比懷孕前還有胖,很難瘦下來?其實除了自身體質原因之外,差別主要在於這幾點,很多人看完這些原因之後表示讓人很扎心。我們都知道每個人的體質都是不一樣的,有的人天生就是易胖體質,不管是怎麼注意飲食,連喝水都會長胖,而有的人不管是怎麼吃油膩高熱量的食物,她就是胖不起來,讓人羨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