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世紀60年代,心理學家曾做過一個著名的「果汁軟糖實驗」。
測試者將一群4歲左右的孩子帶到房間裡,然後給每人發了一顆果汁軟糖,對他們說:我有事會出去一會兒,你們可以馬上吃掉軟糖,如果誰能堅持到我回來之後再吃,我就會再獎勵他一顆軟糖。
測試者離開後,有的孩子急不可耐地把糖吃了,有的孩子堅持了一會兒,還是忍不住把糖吃掉。還有的孩子通過各種方法,比如小聲哼唱歌,假裝眯著眼睡覺等等,堅持了20分鐘,他們又得到一塊軟糖。
之後,心理學家對這些孩子進行了長達14年的追蹤研究,結果發現:能夠等待和堅持的孩子,具有較強的適應性和進取性,為了更長遠的目標,他們可以做到努力和堅持,也就是說自我控制能力比較強。而那些不能等待的孩子,大多性格比較固執或者表現出優柔寡斷、患失患得的一面。做事情時,缺乏耐心和自我控制的能力。
其實,令很多人不解的是,為什麼有的孩子能夠等待,而有的孩子則無法做到等待呢?
英國精神分析大師溫尼科特認為,一個足夠好的媽媽,是能夠及時滿足孩子的媽媽。這裡的滿足是指孩子生理上的需求和心理上的需求。
一個嬰孩的生理需求包括自身的生理需求,比如吃穿拉撒,和對環境的需求,比如要求安靜、溫度適宜等等。這就要求媽媽足夠細心和敏感,要時刻關注孩子的需求:孩子餓了,及時餵奶;孩子穿衣多了或者少了,及時增減;孩子拉了或者尿了,及時幫孩子更換尿布等等。當然,還要注意保持環境的安靜和溫度的適宜,因為在嬰兒階段,孩子的聽覺等各種感知覺能力特別靈敏,而且小的孩子睡眠時間比較長,對環境的要求也更高。
孩子的心理需求包括被觸摸、情緒上的互動和語言上的安撫。
溫尼科特認為,媽媽的臉就像一面鏡子,孩子可以從媽媽的臉上看到自己是個什麼樣的人。如果媽媽的臉是愉悅的、輕鬆的,那孩子的情緒就是愉悅的、心平氣和的;如果媽媽的臉是焦躁的、憂鬱的、緊張的,那孩子就容易變得急躁和緊張,也容易哭泣。
所以,媽媽自身的情緒與孩子的狀態有很大關係。
再者,媽媽經常撫觸孩子,孩子就會感到安全和被關注,情緒就會平和、輕鬆;相反,很少被媽媽撫觸的孩子,脾氣就比較急躁,情緒狀態不穩定,動不動就會哭。
餓了就哭,不舒服了就哭,感到不安全了就哭,哭是孩子的求助信號。
所以說,「哭」是前語言期的孩子,也就是還不會說話的孩子表達需求最直接的方式。
還有,媽媽經常帶著微笑與孩子說話,孩子就會很安心,能夠感知到媽媽的狀態,從而身體和心理都處於一種很放鬆的狀態。
孩子小的時候,如果上述兩個需求都能得到及時的關注和滿足,他的情緒和心理就會經常處於我們所說的「心滿意足」的狀態。所以說,一個被無條件愛過、對待過的孩子,他的自我控制能力更強,性格不急不徐,更能夠做到等待。
在果汁軟糖實驗中,心理學家提出了一個「延遲滿足」的概念。就是有意識地延遲滿足孩子的某些需求,以訓練其自我控制以及較長時間等待的能力。
事實上,「延遲滿足」不是訓練出來的,如果在孩子的生命早期,父母們沒有做到及時滿足孩子的需求,無論孩子長到多大,他都很難做到去等待。
另一方面,孩子身上所表現出來的優異的特質,也不是訓練出來的,而是孩子的需求被無條件地及時滿足之後,自然而然形成的。因為一次又一次被滿足之後,孩子內心深處就會形成這樣一種信念:我知道我可以得到,我的需求一定會被滿足(不管等待多長時間)。
懷揣著無比強大而有力量的信念,是那些孩子最終做到等待的秘訣。
而那些被強制訓練出來的、特別能夠忍受和忍耐的孩子,他們所表現出來的是「假性自我」,就好比為了討大人們歡心,而委屈自己,放棄了自己的某些正常需求。這樣的孩子成年之後,表現出來的行為多是退縮、逃避和虛偽,而內心則隱藏著很大的憤怒和不滿。
請記住,在小的時候,其需求被滿足的孩子,長大之後,不但能夠做到等待,情緒積極樂觀、勇於進取,更容易獲得世俗意義上的成功。而且,他們對物質的欲望通常沒有那麼大,能夠做到節制以及合理使用自然界的各種資源;賺取一定的財富之後,通常不是中飽私囊、過度揮霍,而是回饋社會,做有利於人類福祉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