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寶媽在後臺留言:「我兒子現在5歲了,特別讓我苦惱。性子太急了,如果說餓了,那就必須立刻、馬上吃到嘴;說口渴,就必須立刻、馬上喝到水,否則就開始大哭大鬧。孩子爸爸說他還是小,再大點就懂事了,可是什麼時候是再大點呢?」
這位寶媽的苦惱,動媽很理解。因為動媽之前也經歷過,只不過澤寶那時是對喝奶沒有耐性——看到我們給他衝奶,就要喝。這邊奶粉還沒有全部融化,那邊就哭上了。
這樣沒有耐性的孩子真的會隨著年齡的增加而變得有耐性麼?
20世紀60年代,美國心理學家沃爾特·米切爾和他的實驗人員開始對史丹福大學附屬幼兒園的孩子進行研究,做了一個長達十幾年的「成長跟蹤實驗」:
沃爾特·米切爾在幼兒園中選出十幾個4歲的幼兒,給他們每個人分發了一顆很好吃的果汁軟糖,同時告訴他們:等他離開後,大家可以吃放在桌子上的那顆軟糖。但是,如果誰願意先不吃,等到老師辦完事情回來,他就會再得到一顆果汁軟糖。
沃爾特·米切爾離開後,有些孩子急不可耐地馬上把糖吃掉了,有一些孩子卻決心等老師回來得到第二顆果汁軟糖。為了抵製糖的誘惑,他們或閉上眼睛不看軟糖,或者頭枕雙臂、自言自語、唱歌,有的甚至睡著了,最後,他們終於熬到老師回來,吃到了兩顆軟糖。
沃爾特·米切爾和他的實驗人員開始對這些孩子進行追蹤調查,直到他們高中畢業。調查結果表明:
那些忍耐著得到兩顆軟糖的孩子,到了青少年時期仍能等待,他們更加獨立、主動、可靠,能較好地應對挫折,遇到困難也不會手足無措和退縮,表現出更強的社會競爭性、較高的效率和較強的自信心。而那些立刻吃掉軟糖的孩子,到了青少年時期卻表現出固執、優柔寡斷和壓抑等個性,面對壓力、挫折,他們往往選擇逃避。
在這個實驗的結論中,我們不難看出,那些想辦法去等待且不急躁的孩子,長大後更容易獲得事業的成功。
所以,當我們發現孩子沒有耐心時,千萬不要大意,更不要想著去等孩子們自己變得有黏性,而是要想辦法培養他耐心不躁的好習慣。
而說到培養孩子耐性的問題,就不得不說一下「延遲滿足」。
所謂的延遲滿足,其實就來源於動媽剛剛提到的美國心理學家沃爾特·米切爾的那個實驗,其重點不是「延遲」而是「滿足」。
家長在給孩子進行「延遲滿足」訓練時,既要看孩子的年齡階段,又要注意循序漸進,注意「推遲」不等於「取消」。
可能有家長會疑惑「為何延遲滿足還要看孩子年齡」?
這是因為,心理學上,孩子在4歲以前還處於構建安全感的時期,這個階段裡要儘量及時滿足孩子的合理要求。4歲以後,孩子已經能夠接受規則,此時就可以對孩子的各種要求進行延遲滿足,以此來培養孩子的不急不躁、耐心的品性。
「延遲滿足」是培養孩子耐性的一個很好的辦法,但是真正培養孩子耐性,僅靠「延遲滿足」還不夠,家長還要做到這五點:
孩子專注「工作」時,家長不要打擾
關注動媽或者比較喜歡看各種育兒書籍、兒童心理書籍的讀者會發現一個事情,那就是孩子們都有自己專注的事情,或者說專注的潛質。
在他們幾個月大時,他們會比較喜歡吃手,且對吃手這件事特別關注,如果沒有家長去幹涉、打擾他,他就會一直吃到自我瞞住。
在他們會爬、會走以後,又會特別專注的爬來爬去、走來走去。
孩子們的這一系列專注的行為,大致就是蒙特梭利所提到的「敏感期」。
而在孩子們專注於自己的各種行為時,最怕的就是家長的幹擾。
澤寶在一歲半左右時,特別喜歡堆積木-推倒-再堆-再推倒。很多時候專注於玩這個遊戲的澤寶都會忽略身邊的人。
一次,奶奶切好了水果,看到他還在玩,就拿著果盤到他身邊:「寶寶,你要吃水果麼?」澤寶沒應聲,注意力都在積木上。
奶奶就把果盤拿開了,用手單獨拿了一塊橙子到澤寶身邊說「來,吃塊兒橙子」,澤寶還是沒接。
奶奶又把橙子往澤寶嘴邊遞去說:「啊,張嘴啦!」
即使這樣,澤寶也只是嘴巴動了動,眼睛還是沒離開積木。
而奶奶看小孫子吃了橙子,很開心,就又開始如法炮製,又往澤寶嘴邊遞了一塊兒蘋果,結果不小心碰到了他堆起來的積木。
這下澤寶可不幹了,氣得直蹬腿,一邊蹬腿一邊氣呼呼地叫著「倒了,倒了」
其實,澤寶之所以生氣是因為奶奶破壞了他的成果,讓他沒有成就感,同時也打斷了他的思路。
這種打斷孩子專注的行為有一次兩次還可以,次數多了,時間久了,孩子就很難專注的做任何一件事了,而其最常見的表現形式就是對任何事都沒有耐心。
以生活小事磨練孩子耐心
除了孩子總是太容易被及時滿足、總是被破壞專注力之外,還有一個原因會導致孩子沒有耐心——沒有用生活中的小事來磨練孩子。
在這一點上,表姐家9歲的莉莉給動媽上了很好的一課。
前段時間,因為動媽帶澤寶回老家待了一個月。這一個月裡,家裡的綠蘿因缺水變得乾枯、黃葉。
回來後,動媽在第一時間給綠蘿澆水,邊澆水邊念叨著「希望你們明天能活過來」。
晚上和表姐視頻時,我就提到了這盆綠蘿,我說:「這綠蘿也不知道能不能活了,不能活我就再不養了,這我走一次它們就得死一次啊!」
莉莉在視頻那邊突然說:「小姨,你也太沒耐心了,這綠蘿都黃成這樣了,一天不夠緩的,你就再等兩天,沒死透的時候不能扔」
我對表姐說,莉莉也太小大人了,還得讓我等這綠蘿死透了?
表姐說:「這點你真沒有我們莉莉有耐性」
原來,表姐家裡養的仙人球、吊蘭、還有水仙、風信子都是莉莉在照顧。表姐說,莉莉特別喜歡這些植物,不僅喜歡種,還喜歡給這些花鬆土、施肥。
表姐說,莉莉除了對種花有耐心,對很多事情也都有著超過大人的耐心——陪表姐去銀行排隊,會安慰表姐「媽媽,你等等,就快到你了」,去遊樂園排隊會說,「好玩的遊戲人就是多,等一等就到我們了,別急。」
確實,一個能夠等待種子發芽、長成小苗、長出莖葉,有耐心去鬆土、施肥的漫長過程的孩子怎麼可能會沒有耐心呢?
所以,在我們培養孩子耐性的時候,不妨多用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去磨練一下孩子,如整理玩具架、整理房間等等,都是小事,卻又確實需要耐心。
讓孩子在遊戲中「玩」出耐心
孩子天生喜歡遊戲,所以對於有些沒有耐性的孩子,我們不妨通過遊戲中讓其「玩」出耐心。
這一點,小景的媽媽做得就特別好。
小景是個特別沒有耐心,脾氣也很急躁的孩子,於是小景媽媽就和小景說「我們玩一個叫每周三分鐘的遊戲吧。」小景一聽是玩遊戲很高興就答應了。
小景媽媽和小景比賽3分鐘內不說話;第二周,比3分鐘內用積木搭一個高層建築;第三周,比3分鐘內誰的跳棋跳得最遠……每周變換內容,小景樂此不疲。
當小景能輕而易舉完成3分鐘的耐心訓練時,媽媽將3分鐘改成5分鐘,後來再改成10分鐘。現在,小景已經可以耐心做完一件事情了,而且脾氣也不那麼急躁了。
這種有限定時間的遊戲,會將孩子約束在遊戲中,並將其注意力轉移到遊戲中,這樣孩子就會變得非常專注,也會漸漸變得有耐心。
有關耐心的小故事也是不錯的選擇
對於孩子們來說,很多時候父母們的說教起到的效果可能還沒有一則故事或者一本繪本起到的作用和效果更好。
之前澤寶不喜歡收玩具,動媽就給他找了巧虎收玩具的相關視頻(好像是叫什麼精靈來著,能幫助收玩具,最後魔法消失了,還是巧虎自己收的玩具),澤寶看了之後就主動收拾弄亂的玩具了。
同樣,孩子沒有耐心,家長也可以通過繪本、視頻或者故事來教育孩子。
我們中國有很多關於耐心的神話故事、民間故事、童話故事,如精衛填海、愚公移山、小貓釣魚等等,無論是正面還是反面,他們都能向孩子們傳達耐心的重要性。
父母的以身作則更重要
當然,說了這麼多培養孩子耐性的方法後,父母的以身作則也是最不能被忽略的一點。
很多父母一方面要求孩子有耐心,自己卻對孩子沒有耐心——孩子問個「為什麼」,父母就開始不耐煩「怎麼這麼多問題」;孩子正在專注的觀察自己的玩具,父母就開始不耐煩「你能不能快點出門,就等你了!」
還有些父母雖然對孩子有耐心,但是對其他的一些事情卻沒有耐心,如排隊。
北京的地鐵一直以擁擠著稱,動媽就遇到一個爸爸帶著七八歲的孩子等地鐵。過了早高峰,地鐵班次間隔就稍稍有點延長了。
這位爸爸沒擠上上一班次地鐵,就開始等下一班。結果,過個幾秒、十幾秒就看一下手錶,再時不時地看看顯示屏,急的來回走。
雖說,可能是有急事著急,但是孩子還在身邊,既然上一班地鐵沒趕上,那能不能儘量控制一下自己的情緒,平靜的等下一班呢?
孩子的耐性和性格和父母息息相關,在培養孩子耐性的同時,父母既要做好自己,又要多鼓勵與欣賞孩子。
我是「動媽育兒」:自媒體達人,一名從企業管理職位辭職的寶媽,目前是一名寶寶私人營養師、育兒師和多平臺主邀原創作者。寫文不易,歡迎大家多多關注和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