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孩子耐性,除了要做到「延遲滿足」,父母還要做好這五件事

2020-09-10 動媽育兒

有寶媽在後臺留言:「我兒子現在5歲了,特別讓我苦惱。性子太急了,如果說餓了,那就必須立刻、馬上吃到嘴;說口渴,就必須立刻、馬上喝到水,否則就開始大哭大鬧。孩子爸爸說他還是小,再大點就懂事了,可是什麼時候是再大點呢?」



這位寶媽的苦惱,動媽很理解。因為動媽之前也經歷過,只不過澤寶那時是對喝奶沒有耐性——看到我們給他衝奶,就要喝。這邊奶粉還沒有全部融化,那邊就哭上了。

這樣沒有耐性的孩子真的會隨著年齡的增加而變得有耐性麼?

20世紀60年代,美國心理學家沃爾特·米切爾和他的實驗人員開始對史丹福大學附屬幼兒園的孩子進行研究,做了一個長達十幾年的「成長跟蹤實驗」:



沃爾特·米切爾在幼兒園中選出十幾個4歲的幼兒,給他們每個人分發了一顆很好吃的果汁軟糖,同時告訴他們:等他離開後,大家可以吃放在桌子上的那顆軟糖。但是,如果誰願意先不吃,等到老師辦完事情回來,他就會再得到一顆果汁軟糖。

沃爾特·米切爾離開後,有些孩子急不可耐地馬上把糖吃掉了,有一些孩子卻決心等老師回來得到第二顆果汁軟糖。為了抵製糖的誘惑,他們或閉上眼睛不看軟糖,或者頭枕雙臂、自言自語、唱歌,有的甚至睡著了,最後,他們終於熬到老師回來,吃到了兩顆軟糖。



沃爾特·米切爾和他的實驗人員開始對這些孩子進行追蹤調查,直到他們高中畢業。調查結果表明:

那些忍耐著得到兩顆軟糖的孩子,到了青少年時期仍能等待,他們更加獨立、主動、可靠,能較好地應對挫折,遇到困難也不會手足無措和退縮,表現出更強的社會競爭性、較高的效率和較強的自信心。而那些立刻吃掉軟糖的孩子,到了青少年時期卻表現出固執、優柔寡斷和壓抑等個性,面對壓力、挫折,他們往往選擇逃避。

在這個實驗的結論中,我們不難看出,那些想辦法去等待且不急躁的孩子,長大後更容易獲得事業的成功。



所以,當我們發現孩子沒有耐心時,千萬不要大意,更不要想著去等孩子們自己變得有黏性,而是要想辦法培養他耐心不躁的好習慣。

而說到培養孩子耐性的問題,就不得不說一下「延遲滿足」

所謂的延遲滿足,其實就來源於動媽剛剛提到的美國心理學家沃爾特·米切爾的那個實驗,其重點不是「延遲」而是「滿足」。

家長在給孩子進行「延遲滿足」訓練時,既要看孩子的年齡階段,又要注意循序漸進,注意「推遲」不等於「取消」。



可能有家長會疑惑「為何延遲滿足還要看孩子年齡」?

這是因為,心理學上,孩子在4歲以前還處於構建安全感的時期,這個階段裡要儘量及時滿足孩子的合理要求。4歲以後,孩子已經能夠接受規則,此時就可以對孩子的各種要求進行延遲滿足,以此來培養孩子的不急不躁、耐心的品性。

「延遲滿足」是培養孩子耐性的一個很好的辦法,但是真正培養孩子耐性,僅靠「延遲滿足」還不夠,家長還要做到這五點:

孩子專注「工作」時,家長不要打擾



關注動媽或者比較喜歡看各種育兒書籍、兒童心理書籍的讀者會發現一個事情,那就是孩子們都有自己專注的事情,或者說專注的潛質。

在他們幾個月大時,他們會比較喜歡吃手,且對吃手這件事特別關注,如果沒有家長去幹涉、打擾他,他就會一直吃到自我瞞住。

在他們會爬、會走以後,又會特別專注的爬來爬去、走來走去。

孩子們的這一系列專注的行為,大致就是蒙特梭利所提到的「敏感期」。

在孩子們專注於自己的各種行為時,最怕的就是家長的幹擾。



澤寶在一歲半左右時,特別喜歡堆積木-推倒-再堆-再推倒。很多時候專注於玩這個遊戲的澤寶都會忽略身邊的人。

一次,奶奶切好了水果,看到他還在玩,就拿著果盤到他身邊:「寶寶,你要吃水果麼?」澤寶沒應聲,注意力都在積木上。

奶奶就把果盤拿開了,用手單獨拿了一塊橙子到澤寶身邊說「來,吃塊兒橙子」,澤寶還是沒接。

奶奶又把橙子往澤寶嘴邊遞去說:「啊,張嘴啦!」

即使這樣,澤寶也只是嘴巴動了動,眼睛還是沒離開積木。

而奶奶看小孫子吃了橙子,很開心,就又開始如法炮製,又往澤寶嘴邊遞了一塊兒蘋果,結果不小心碰到了他堆起來的積木。

這下澤寶可不幹了,氣得直蹬腿,一邊蹬腿一邊氣呼呼地叫著「倒了,倒了」



其實,澤寶之所以生氣是因為奶奶破壞了他的成果,讓他沒有成就感,同時也打斷了他的思路。

這種打斷孩子專注的行為有一次兩次還可以,次數多了,時間久了,孩子就很難專注的做任何一件事了,而其最常見的表現形式就是對任何事都沒有耐心。

以生活小事磨練孩子耐心



除了孩子總是太容易被及時滿足、總是被破壞專注力之外,還有一個原因會導致孩子沒有耐心——沒有用生活中的小事來磨練孩子。

在這一點上,表姐家9歲的莉莉給動媽上了很好的一課。

前段時間,因為動媽帶澤寶回老家待了一個月。這一個月裡,家裡的綠蘿因缺水變得乾枯、黃葉。

回來後,動媽在第一時間給綠蘿澆水,邊澆水邊念叨著「希望你們明天能活過來」。

晚上和表姐視頻時,我就提到了這盆綠蘿,我說:「這綠蘿也不知道能不能活了,不能活我就再不養了,這我走一次它們就得死一次啊!」

莉莉在視頻那邊突然說:「小姨,你也太沒耐心了,這綠蘿都黃成這樣了,一天不夠緩的,你就再等兩天,沒死透的時候不能扔」

我對表姐說,莉莉也太小大人了,還得讓我等這綠蘿死透了?

表姐說:「這點你真沒有我們莉莉有耐性」



原來,表姐家裡養的仙人球、吊蘭、還有水仙、風信子都是莉莉在照顧。表姐說,莉莉特別喜歡這些植物,不僅喜歡種,還喜歡給這些花鬆土、施肥。

表姐說,莉莉除了對種花有耐心,對很多事情也都有著超過大人的耐心——陪表姐去銀行排隊,會安慰表姐「媽媽,你等等,就快到你了」,去遊樂園排隊會說,「好玩的遊戲人就是多,等一等就到我們了,別急。」



確實,一個能夠等待種子發芽、長成小苗、長出莖葉,有耐心去鬆土、施肥的漫長過程的孩子怎麼可能會沒有耐心呢?

所以,在我們培養孩子耐性的時候,不妨多用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去磨練一下孩子,如整理玩具架、整理房間等等,都是小事,卻又確實需要耐心。

讓孩子在遊戲中「玩」出耐心



孩子天生喜歡遊戲,所以對於有些沒有耐性的孩子,我們不妨通過遊戲中讓其「玩」出耐心。

這一點,小景的媽媽做得就特別好。

小景是個特別沒有耐心,脾氣也很急躁的孩子,於是小景媽媽就和小景說「我們玩一個叫每周三分鐘的遊戲吧。」小景一聽是玩遊戲很高興就答應了。

小景媽媽和小景比賽3分鐘內不說話;第二周,比3分鐘內用積木搭一個高層建築;第三周,比3分鐘內誰的跳棋跳得最遠……每周變換內容,小景樂此不疲。

當小景能輕而易舉完成3分鐘的耐心訓練時,媽媽將3分鐘改成5分鐘,後來再改成10分鐘。現在,小景已經可以耐心做完一件事情了,而且脾氣也不那麼急躁了。

這種有限定時間的遊戲,會將孩子約束在遊戲中,並將其注意力轉移到遊戲中,這樣孩子就會變得非常專注,也會漸漸變得有耐心。

有關耐心的小故事也是不錯的選擇



對於孩子們來說,很多時候父母們的說教起到的效果可能還沒有一則故事或者一本繪本起到的作用和效果更好。

之前澤寶不喜歡收玩具,動媽就給他找了巧虎收玩具的相關視頻(好像是叫什麼精靈來著,能幫助收玩具,最後魔法消失了,還是巧虎自己收的玩具),澤寶看了之後就主動收拾弄亂的玩具了。

同樣,孩子沒有耐心,家長也可以通過繪本、視頻或者故事來教育孩子。

我們中國有很多關於耐心的神話故事、民間故事、童話故事,如精衛填海、愚公移山、小貓釣魚等等,無論是正面還是反面,他們都能向孩子們傳達耐心的重要性。

父母的以身作則更重要



當然,說了這麼多培養孩子耐性的方法後,父母的以身作則也是最不能被忽略的一點。

很多父母一方面要求孩子有耐心,自己卻對孩子沒有耐心——孩子問個「為什麼」,父母就開始不耐煩「怎麼這麼多問題」;孩子正在專注的觀察自己的玩具,父母就開始不耐煩「你能不能快點出門,就等你了!」

還有些父母雖然對孩子有耐心,但是對其他的一些事情卻沒有耐心,如排隊。



北京的地鐵一直以擁擠著稱,動媽就遇到一個爸爸帶著七八歲的孩子等地鐵。過了早高峰,地鐵班次間隔就稍稍有點延長了。

這位爸爸沒擠上上一班次地鐵,就開始等下一班。結果,過個幾秒、十幾秒就看一下手錶,再時不時地看看顯示屏,急的來回走。

雖說,可能是有急事著急,但是孩子還在身邊,既然上一班地鐵沒趕上,那能不能儘量控制一下自己的情緒,平靜的等下一班呢?



孩子的耐性和性格和父母息息相關,在培養孩子耐性的同時,父母既要做好自己,又要多鼓勵與欣賞孩子。

我是「動媽育兒」:自媒體達人,一名從企業管理職位辭職的寶媽,目前是一名寶寶私人營養師、育兒師和多平臺主邀原創作者。寫文不易,歡迎大家多多關注和轉發。

相關焦點

  • 陪伴孩子成長的路上,最先學會延遲滿足的應該是家長。
    有段時間,家長們交流時對於一個名詞「延遲滿足」吹捧有加,都恨不得自己的孩子有足夠的自控力和耐性,能夠抵制眼前誘惑,放眼長遠目標。其實,作為孩子的教育和指導者,最需要學會「延遲滿足」心理的首先應該是父母。作為家庭教育的實行人,父母可以自問一下,在教育孩子的事情上,有長遠目標和計劃嗎?
  • 培養孩子耐性的三個方法
    早教專家表示,小朋友的忍耐力,其實與其年齡成反比,然而「耐性」這種特質,必須從小開始培養。專家建議家長應在幼兒至小學階段,開始逐步培養孩子的忍耐力、耐性及堅毅能力。如果小朋友得到不正確的引導教育,長大後就可能要承受「惡果」。例如,孩子容易被自己的情緒所左右,稍不如意就覺得無法忍受,不能夠冷靜地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不能承受挫折,以至於影響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 培養孩子的自控力,盲目延遲滿足不可取,做好這5點才重要!
    「延遲滿足」這一詞想必大家都不會陌生。它起源於上世紀60年代一個著名的心理學實驗——棉花糖實驗。並不僅僅是延遲滿足孩子的需求,更不應該被簡單的作為一種教育方式。如果父母總是讓孩子抵制誘惑,不滿足孩子,並想通過此方法來培養孩子的自控力,其實對孩子來說是一種傷害。他們會認為父母不愛自己,不在乎自己的想法、需求和願望,久而久之會覺得父母不值得信任,也不再找父母要東西,因為孩子認為父母肯定不會滿足自己。
  • 「延遲滿足」這件事,騙了父母多少年?
    這其中就有「延遲滿足教育法」,這個概念與「哭聲免疫法」如出一轍,都是對孩子的訴求不及時回應,是家長利用強勢地位欺負孩子的一種做法,是家長不尊重孩子作為獨立個體的表現——這是我對它的定性。要認清一個現象,最好到它的源頭看看。資料顯示,「延遲滿足」概念的起源是這樣的。
  • 你以為的延遲滿足,正在扼殺孩子的自控力
    沒有選擇的所謂「延遲滿足」,其實是一種權威下的強逼。就像我上面分享的那位媽媽,她沒就喝酸奶這件事給孩子一個多的選項,比如現在喝或者回家喝,亦或者過多久以後喝。沒有選擇了,實際上就不是孩子自主的選擇行為,而是媽媽強加的行為了。孩子也就沒有了選擇和放棄的概念,再進一步就失去了一個培養孩子為自己的行為負責的機會。3.
  • 【育兒知識】孩子不專心、沒耐性,該怎麼辦?
    很多父母抱怨孩子不專心、沒耐性,事實上幼兒額葉發育還不成熟,能夠集中精神 15~20 分鐘已經很不錯了!
  • 訓練孩子的自控力沒效果,問題出在哪?多半是父母誤解了延遲滿足
    越來越多母親與社會機構重視孩子的自律能力,為了能夠讓孩子從小養成自律的性格,不少父母在摸索道路上,接觸了延遲滿足這個概念。即在培養孩子的時候使用延遲滿足訓練法對孩子的自控能力進行訓練。可延遲滿足方法雖好,如何才能奏效?若使用不當,是否產生負面效果?下面一起來探討。
  • 孩子懶散、磨蹭怎麼辦?父母做好這4個方面,培養一個自律的孩子
    父母做好這4個方面,培養一個自律的孩子父母要用良好的行為習慣給孩子帶來積極的影響,比如和孩子說好了10點睡覺,那麼自己也要遵守約定。父母和孩子都要嚴格遵守規則,獎懲分明,這樣規則才有一定的約束力。「延遲滿足」和「即時滿足」是相對應的,前者是為了獲取更有價值的長遠結果而放棄後者。
  • 「延遲滿足」的孩子更優秀?別傻了,及時滿足才是對的
    這個結果讓更多父母認定了在孩子有需求的時候,我們應該適當地「延遲滿足」,避免孩子只圖眼前的安逸。可是,也有很多父母在實施「延遲滿足」的時候開始發現一個問題,那就是明明是合理的要求,為什麼要「延遲滿足」呢?
  • 心理學:一個人閒著閒著就廢了,長期獨處需要做好這五件事
    一個人閒著閒著就廢了,長期獨處需要做好這五件事。人的本性是懶惰的,一個人的時候更容易暴露出懶惰的本性。當個體處於集體中時,無論他表現得多麼優秀,一旦讓他自己一個人生活一段時間,可能就會變得全然不同了。心理學研究發現,長期獨居的人做好這五件事,不一定會讓你變得多優秀,但至少不會陷入頹廢之中。長期獨居會出現什麼變化?認知、信念、世界觀的改變長期獨居的人在認知、信念和世界觀方面都會發生變化,由於缺乏與現實世界的交流,他們認識世界的方法全憑自己的想像。
  • 「延遲滿足」可以培養孩子的自控能力?錯誤的方式傷害了多少孩子
    延遲滿足,這個時髦的心理學理論,近幾年來受到很多父母的追捧,越來越多的父母把它奉為圭臬,它事關孩子的自控能力,延遲滿足能力越強的孩子,越容易成功。為了培養孩子的自控能力,認真地從點滴小事做起,小寶寶渴了想喝水需要延遲滿足,孩子想吃零食需要延遲滿足,孩子喜歡的玩具需要延遲滿足。
  • 相比違背本性的「延遲滿足」,這幾個方法更能培養孩子的耐心
    對於三歲以下的嬰幼兒來說,過早的進行「延遲滿足」的訓練,不僅不能培養孩子的耐心,反而破壞對父母的信任感,脾氣變得更加急躁。 但是有些父母並沒有正確的理解這一理念,它是有個重要前提的,就是孩子首先要先聽得懂這個道理,明白遊戲規則才行。
  • 孩子性格急躁,沒有耐心,如何培養孩子的延遲滿足能力?
    延遲滿足能力是反映孩子心理成熟的重要標誌,是孩子能否在誘惑面前主動引導自己的關鍵。小華向來性格急躁,沒有耐心,在補習班只上了一節課,見成績沒有進步便不學了。想要什麼,家長鬚得趕緊滿足,不然就哭鬧。小華媽媽為此沒有任何辦法,只能暗自苦惱。
  • 如何培養孩子自律?父母要做到這3點
    教會孩子自律,才是真正的富養。自律讓孩子有權選擇自己的夢想,更有能力主宰自己的人生。相信很多家長都面對過這樣的情況,孩子制定了計劃之後經常拖延、中斷,你說他他還很有理。其實這是因為孩子不夠自律,沒有養成良好的執行習慣。
  • 對於膽汁質的孩子,訓練情緒控制能力是關鍵,培養耐性是最終目的
    比方說孩子在跟別的小朋友玩玩具時,突然發生搶奪或者打人的行為。這時候我們家長一定要把孩子分開,緊緊的抱住發火的膽汁質孩子,讓孩子冷靜幾分鐘。當我們發現孩子準備要生氣的時候,可以利用呼吸法,讓孩子學會深呼吸,或者是讓孩子在心裡邊從一數到15,這樣有助於孩子平復心境。幫孩子心情平復以後,我們家長要引導孩子發脾氣是不能解決問題的。遇到問題,我們一定要思考孩子為什麼要生氣?
  • 父母做到這五件事,就算是叛逆期也無妨
    聰明的家長會做到這五件事: 一、讓孩子感受到愛 時代在發展,人們的觀念也隨之改變,現在80後、90後的父母,對孩子的要求也變得不一樣了。
  • 需求沒滿足就哭鬧不止,孩子"急性子"背後,這些影響你知道嗎?
    可是在做著這件事情的同時心裡又想著另一件事,會導致孩子的注意力不集中,無法認真專注做於一件事情。如何糾正孩子&34;,養成好耐性!1.延遲滿足當急性子的孩子提出自己的需求想要父母來滿足時,父母可以採用以下延遲滿足這個方法來培養一下孩子的耐性,也就是不要立馬就滿足,可以設定一個相應的時間來讓孩子等待,等待的這個時間過去之後再滿足孩子的需求
  • 被用錯的「延遲滿足」,已經害慘了好幾代孩子
    03如何正確做到延遲滿足?正確做到延遲滿足,必須要了解自身孩子的發展情況,針對不同的情況做出不同的反應。在訓練孩子的延遲滿足能力時,除了底線問題,我們可以試著把主動權交給孩子。參考文獻:1、《棉花糖實驗:自控力養成聖經》沃爾特·米歇爾/著2、《「延遲滿足」這件事,騙了父母多少年?》尹建莉/著3、《通過延遲滿足培養孩子的自控力,多少父母用錯了?》
  • 還在用延遲滿足鍛鍊孩子自控力嗎?真有效果嗎?
    因此,很多家長為了提高孩子的自控力,會有意識地對孩子進行延遲滿足的訓練,但是有些家長發現延遲滿足的結果並不盡如人意。一、孩子因為延遲滿足出現的問題為了提高孩子的自控力,有些家長在孩子提出任何要求之後,都要讓孩子等一等。然而,家長這樣做並沒有提高孩子的自控力,反而讓孩子出現了更多的問題。
  • 開學已延遲,不做好這5件事,開學後孩子之間的差距會越來越大!
    受疫情影響,多省市已宣布延遲開學,下學期不得早於三月初,這意味著孩子們的開學時間又延遲了。那麼,延長的假期孩子們要怎麼辦呢?我們要認識到,寒假和暑假這兩個假期是承上啟下的作用,它是最容易拉開學生差距的時間段。所以,孩子如何度過假期將非常關鍵,能夠決定開學後的成績。它是假期,它更是學習的黃金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