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媒體的發展和越來越多的人關注科學育兒,出現了不少新興的育兒教育理念,比如「延遲滿足」就是其中一條。不少父母在孩子嬰幼兒階段開始,使用「延遲滿足」的方法對孩子進行訓練,試圖通過這樣的方式,在孩子幼兒階段就開始進行培養耐心的教育。
曾經看到有位媽媽在寶媽群裡發表自己的疑惑,她說自從孩子斷奶之後,就開始進行各種「延遲滿足」的訓練,已經堅持了近一年。
怎麼訓練的呢?她講了個生活中的例子。
比如計劃出門前,對兩歲的孩子說:「我們一會去找萌萌玩吧。」
這一說,孩子立刻跑到玄關,馬上就要出門。而這位媽媽就故意拖延時間,對孩子說:
「等媽媽洗碗之後,我們再出去玩哦~」
「你想帶什麼玩具給萌萌呀?」
「我們一會穿什麼衣服去呢?」
「等一下是走路去還是坐車去呀?」
「要不要帶上水壺?」...
等等一系列的問題拋給孩子。
其實孩子根本沒有耐心聽媽媽的問題,一開始還嗯啊答應兩聲,後面經常被拖延到崩潰,坐在門口嚎啕大哭。
在經過數月訓練之後,每一次只要媽媽稍微拖延,孩子就會崩潰,而且還出手打媽媽。尤其是出門環節,反覆幾次刻意拖延之後,孩子不再相信媽媽會帶自己出去玩了,而且遇到稍微有難度的事情,就會表現出極大的煩躁不安的情緒。
這個「延遲滿足」的訓練成功了嗎?
事實上並沒有,反而還磨掉了孩子本來就不多的耐心。
對於三歲以下的嬰幼兒來說,過早的進行「延遲滿足」的訓練,不僅不能培養孩子的耐心,反而破壞對父母的信任感,脾氣變得更加急躁。
1)什麼是「延遲滿足」訓練
「延遲滿足」是指,在孩子表達某種需求時,不及時滿足,而是刻意拖延時間,來培養孩子的耐心,提高孩子控制力的一項教育理論。
犯罪心理學教授李玫瑾老師曾經分享過有關「延遲滿足」的教育理念,內容大致是這樣的。
在孩子提出過分要求時,可以通過一些手段來進行刻意的延遲訓練。比如孩子要吃糖,大人可以給孩子一顆糖,同時說:「你可以選擇現在吃掉這塊糖,或者現在先不吃,等一會就有兩顆糖可以吃。」或者說:「你如果今天忍著不吃糖,明天就多給你三顆」。
如果孩子的年齡和心智,有能力讓聽懂這個道理,孩子可能願意嘗試等待,爭取多拿一顆糖,也有可能孩子忍一會沒耐心了,就把那一顆糖吃掉了。
這個方法對於已經聽得懂遊戲規則的孩子來說,也許是個有效的鍛鍊自控力的方法。也有實驗證明,學會延遲滿足的孩子在成人之後,更有自制力和耐心,做事更有機會取得成功。
但是有些父母並沒有正確的理解這一理念,它是有個重要前提的,就是孩子首先要先聽得懂這個道理,明白遊戲規則才行。
2)適用範圍和影響
「延遲滿足」訓練適用於有較好理解能力的兒童,在出現缺乏耐心,脾氣急躁等表現時,可以考慮適度進行延遲滿足的訓練,但建議年齡在4歲之後。
對較大的兒童來說,用延遲滿足的方法正確的引導,也許會收穫不錯的效果。也有實驗證明,學會延遲滿足的孩子在成人之後,更有自制力和耐心,做事更有機會取得成功。
但是孩子在3歲之前,不建議用「延遲滿足」的方式去訓練孩子。因為3歲的孩子是聽不明白這個邏輯順序的,而且即使是聽懂了,3歲以下的孩子的心智也做不到這個要求。
錯誤的「延遲滿足」訓練,不僅達不到目的,反而會產生反效果,甚至傷害孩子的心理健康。就像上述故事中的媽媽一樣,對2歲的孩子進行延遲滿足訓練,孩子等不到最後崩潰大哭,還產生了逆反心理,影響了對媽媽的信任。
進行「延遲滿足」訓練,無疑是為了培養孩子的耐心,讓孩子學會自我控制能力。但是如果在訓練過程中,孩子表現明顯的抗拒或逆反心理,應該馬上停止。
培養孩子的耐心,除了「延遲滿足」訓練之外,也可以考慮這三種方法,也許會更適合幼兒等引導。
1)從遊戲中引導 。
幼兒的主業就是吃飽睡足玩遊戲,父母可以在陪孩子玩遊戲的過程中,發現孩子的性格特徵,通過在遊戲中引導的方式,來培養孩子不足的部分,比如耐心的培養。
在這裡可以選擇孩子平時感興趣的玩具來進行,比如搭積木。
孩子在搭積木過程中,表現出沒有耐心,容易崩潰時,大人可以在旁提前預警一下。在快要「危險」的時候,提醒一下:「再放一個就會倒了喲~」
後面即使放了一個之後真的倒了,孩子在提前知道了接下來可能要發生的事情之後,就不會像之前那樣生氣了。
這時可以再說:「倒了沒關係,我們一起再來一遍~」
「一會推到了我們還可以搭一個長方形的房子,圓形的圍欄...」
而且別忘了常常的鼓勵孩子,這樣孩子會更加自信,產生更多的耐心。
孩子知道了父母可以陪著自己,明白積木倒了可以重新再搭,只要耐心地一個個搭起來,可以有各種各樣的造型出來,就不再糾結於倒那一瞬間的挫敗感裡,反而會對「重新搭一個不一樣的」產生更大的興趣。
從容易崩潰、沒有耐心玩,到不怕失敗、願意繼續挑戰,在這個過程裡,不僅可以培養孩子的耐心,還可以提高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這是不是比刻意的延遲滿足更溫和有效呢?
2)及時滿足。
做延遲滿足訓練,目的是培養孩子的耐心。那孩子為什麼會產生耐心呢? 前提是孩子相信你會滿足他,或早或晚總歸是會滿足他的。孩子內心有這個信念,相信你才會願意等待,才會產生「耐心」。
所以「延遲滿足」的關鍵不是「延遲」,而是「滿足」。
對於孩子的基本需求,建議及時滿足孩子,這樣孩子才會有足夠的安全感,將來偶爾遇到無法及時滿足的情況,也會有耐心等待。
3)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
不少父母在育兒和教育問題上,產生很大的焦慮感,總想儘快的給孩子培養各種「美德」,其實真的不用那麼著急。相信一切美好的東西都會在一種良好的關係和健康的環境中慢慢滋生。
在「延遲滿足」的概念裡面,最重要的就是首先要建立父母跟孩子之間的信任。有了信任,就有了安全感,父母說的話,孩子相信,讓他等他也願意等,這才是一個合理的引導,才是健康的親子關係。
只要建立了親密的親子關係,培養相互的信任感,後面的一切教育就水到渠成了。
最後強調一下,幼兒引導和兒童教育需要區分開來,明確年齡差距帶來的個體發育差別,否則就過猶不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