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違背本性的「延遲滿足」,這幾個方法更能培養孩子的耐心

2020-08-28 哪吒麻麻竹子


隨著新媒體的發展和越來越多的人關注科學育兒,出現了不少新興的育兒教育理念,比如「延遲滿足」就是其中一條。不少父母在孩子嬰幼兒階段開始,使用「延遲滿足」的方法對孩子進行訓練,試圖通過這樣的方式,在孩子幼兒階段就開始進行培養耐心的教育。

1. 延遲滿足的誤區

曾經看到有位媽媽在寶媽群裡發表自己的疑惑,她說自從孩子斷奶之後,就開始進行各種「延遲滿足」的訓練,已經堅持了近一年。

怎麼訓練的呢?她講了個生活中的例子。


比如計劃出門前,對兩歲的孩子說:「我們一會去找萌萌玩吧。」


這一說,孩子立刻跑到玄關,馬上就要出門。而這位媽媽就故意拖延時間,對孩子說:


「等媽媽洗碗之後,我們再出去玩哦~」

「你想帶什麼玩具給萌萌呀?」

「我們一會穿什麼衣服去呢?」

「等一下是走路去還是坐車去呀?」

「要不要帶上水壺?」...

等等一系列的問題拋給孩子。

其實孩子根本沒有耐心聽媽媽的問題,一開始還嗯啊答應兩聲,後面經常被拖延到崩潰,坐在門口嚎啕大哭。

在經過數月訓練之後,每一次只要媽媽稍微拖延,孩子就會崩潰,而且還出手打媽媽。尤其是出門環節,反覆幾次刻意拖延之後,孩子不再相信媽媽會帶自己出去玩了,而且遇到稍微有難度的事情,就會表現出極大的煩躁不安的情緒。

這個「延遲滿足」的訓練成功了嗎?

事實上並沒有,反而還磨掉了孩子本來就不多的耐心。

對於三歲以下的嬰幼兒來說,過早的進行「延遲滿足」的訓練,不僅不能培養孩子的耐心,反而破壞對父母的信任感,脾氣變得更加急躁。

2. 怎樣正確理解「延遲滿足」?

1)什麼是「延遲滿足」訓練


「延遲滿足」是指,在孩子表達某種需求時,不及時滿足,而是刻意拖延時間,來培養孩子的耐心,提高孩子控制力的一項教育理論。

犯罪心理學教授李玫瑾老師曾經分享過有關「延遲滿足」的教育理念,內容大致是這樣的。

在孩子提出過分要求時,可以通過一些手段來進行刻意的延遲訓練。比如孩子要吃糖,大人可以給孩子一顆糖,同時說:「你可以選擇現在吃掉這塊糖,或者現在先不吃,等一會就有兩顆糖可以吃。」或者說:「你如果今天忍著不吃糖,明天就多給你三顆」。

如果孩子的年齡和心智,有能力讓聽懂這個道理,孩子可能願意嘗試等待,爭取多拿一顆糖,也有可能孩子忍一會沒耐心了,就把那一顆糖吃掉了。

這個方法對於已經聽得懂遊戲規則的孩子來說,也許是個有效的鍛鍊自控力的方法。也有實驗證明,學會延遲滿足的孩子在成人之後,更有自制力和耐心,做事更有機會取得成功。

但是有些父母並沒有正確的理解這一理念,它是有個重要前提的,就是孩子首先要先聽得懂這個道理,明白遊戲規則才行。

2)適用範圍和影響

「延遲滿足」訓練適用於有較好理解能力的兒童,在出現缺乏耐心,脾氣急躁等表現時,可以考慮適度進行延遲滿足的訓練,但建議年齡在4歲之後。

對較大的兒童來說,用延遲滿足的方法正確的引導,也許會收穫不錯的效果。也有實驗證明,學會延遲滿足的孩子在成人之後,更有自制力和耐心,做事更有機會取得成功。

但是孩子在3歲之前,不建議用「延遲滿足」的方式去訓練孩子。因為3歲的孩子是聽不明白這個邏輯順序的,而且即使是聽懂了,3歲以下的孩子的心智也做不到這個要求。

錯誤的「延遲滿足」訓練,不僅達不到目的,反而會產生反效果,甚至傷害孩子的心理健康。就像上述故事中的媽媽一樣,對2歲的孩子進行延遲滿足訓練,孩子等不到最後崩潰大哭,還產生了逆反心理,影響了對媽媽的信任。

3. 培養孩子的耐心,這些方法也許會更好

進行「延遲滿足」訓練,無疑是為了培養孩子的耐心,讓孩子學會自我控制能力。但是如果在訓練過程中,孩子表現明顯的抗拒或逆反心理,應該馬上停止。

培養孩子的耐心,除了「延遲滿足」訓練之外,也可以考慮這三種方法,也許會更適合幼兒等引導。

1)從遊戲中引導 。

幼兒的主業就是吃飽睡足玩遊戲,父母可以在陪孩子玩遊戲的過程中,發現孩子的性格特徵,通過在遊戲中引導的方式,來培養孩子不足的部分,比如耐心的培養。

在這裡可以選擇孩子平時感興趣的玩具來進行,比如搭積木。


孩子在搭積木過程中,表現出沒有耐心,容易崩潰時,大人可以在旁提前預警一下。在快要「危險」的時候,提醒一下:「再放一個就會倒了喲~」


後面即使放了一個之後真的倒了,孩子在提前知道了接下來可能要發生的事情之後,就不會像之前那樣生氣了。


這時可以再說:「倒了沒關係,我們一起再來一遍~」

「一會推到了我們還可以搭一個長方形的房子,圓形的圍欄...」


而且別忘了常常的鼓勵孩子,這樣孩子會更加自信,產生更多的耐心。

孩子知道了父母可以陪著自己,明白積木倒了可以重新再搭,只要耐心地一個個搭起來,可以有各種各樣的造型出來,就不再糾結於倒那一瞬間的挫敗感裡,反而會對「重新搭一個不一樣的」產生更大的興趣。

從容易崩潰、沒有耐心玩,到不怕失敗、願意繼續挑戰,在這個過程裡,不僅可以培養孩子的耐心,還可以提高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這是不是比刻意的延遲滿足更溫和有效呢?

2)及時滿足。

做延遲滿足訓練,目的是培養孩子的耐心。那孩子為什麼會產生耐心呢? 前提是孩子相信你會滿足他,或早或晚總歸是會滿足他的。孩子內心有這個信念,相信你才會願意等待,才會產生「耐心」。

所以「延遲滿足」的關鍵不是「延遲」,而是「滿足」。

對於孩子的基本需求,建議及時滿足孩子,這樣孩子才會有足夠的安全感,將來偶爾遇到無法及時滿足的情況,也會有耐心等待。


3)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

不少父母在育兒和教育問題上,產生很大的焦慮感,總想儘快的給孩子培養各種「美德」,其實真的不用那麼著急。相信一切美好的東西都會在一種良好的關係和健康的環境中慢慢滋生。

在「延遲滿足」的概念裡面,最重要的就是首先要建立父母跟孩子之間的信任。有了信任,就有了安全感,父母說的話,孩子相信,讓他等他也願意等,這才是一個合理的引導,才是健康的親子關係。


只要建立了親密的親子關係,培養相互的信任感,後面的一切教育就水到渠成了。

最後強調一下,幼兒引導和兒童教育需要區分開來,明確年齡差距帶來的個體發育差別,否則就過猶不及了。

相關焦點

  • 孩子性格急躁,沒有耐心,如何培養孩子的延遲滿足能力?
    延遲滿足能力是反映孩子心理成熟的重要標誌,是孩子能否在誘惑面前主動引導自己的關鍵。小華向來性格急躁,沒有耐心,在補習班只上了一節課,見成績沒有進步便不學了。想要什麼,家長鬚得趕緊滿足,不然就哭鬧。小華媽媽為此沒有任何辦法,只能暗自苦惱。
  • 如何培養孩子的耐心?這些方法可能有效
    耐心是一種良好的品質,有耐心的人做起事來有始有終,相對認真細膩。與之相比,沒耐心的人做起事來常常半途而廢、馬虎了事。對於孩子來說,他們的耐心需要後天來加強培養,父母需要用到一些好的方法。1、言傳不如身教孩子的成長是一個漸進的過程。
  • 培養孩子耐性,除了要做到「延遲滿足」,父母還要做好這五件事
    ,千萬不要大意,更不要想著去等孩子們自己變得有黏性,而是要想辦法培養他耐心不躁的好習慣。而說到培養孩子耐性的問題,就不得不說一下「延遲滿足」。所謂的延遲滿足,其實就來源於動媽剛剛提到的美國心理學家沃爾特·米切爾的那個實驗,其重點不是「延遲」而是「滿足」。
  • 如何培養孩子的耐心?這5個方法值得借鑑
    我們也越來越沒有耐心。然而,耐心是一種美德,也是一種生活技能。耐心是成功的關鍵,我們所有人都將從我們的耐心中受益。有耐心的人往往有更強的人際關係。他們更專注於自己的目標,並準備好迎接挑戰。他們懂得時間的價值。如何培養孩子耐心?我們怎樣才能幫助我們的孩子了解耐心的價值?
  • 放手不管不等於是快樂育兒,學會用「延遲滿足」,鍛鍊孩子的耐心
    而根據追蹤的結果顯示,擅長等待的孩子,最後發展的會更好。 延遲滿足對孩子的積極影響1,鍛鍊孩子的耐心,讓孩子知道快樂來之不易延遲滿足強調一個時間段的等待,心願才能得到滿足或者目標才能達到。這期間無疑會使得孩子必須要忍耐,要耐心的等候。
  • 培養孩子的自控力,盲目延遲滿足不可取,做好這5點才重要!
    「延遲滿足」這一詞想必大家都不會陌生。它起源於上世紀60年代一個著名的心理學實驗——棉花糖實驗。幾年過去後,研究者發現當時能為獎勵堅持忍耐更長時間的孩子,通常具有更好的人生表現,比如學習成績更優秀、更自信、更自律等等。因此,讓很多家長對「延遲滿足」產生了興趣,並且以此刻意訓練自己的孩子。比如孩子有要求時總是讓他等等,有欲望時總讓他克制,然而結果也如實驗效果般令人滿意嗎?
  • 延遲滿足:優秀的孩子都具備這項能力,這樣做更有效!
    孩子性子急,想要什麼就要立刻得到,稍有遲疑,就哭鬧不止。於是很多家長祭出了「延遲滿足」這個法寶,凡事都讓孩子等一等,以磨練TA的耐心。這篇文章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析,並總結了一些實用且可操作的小建議,希望可以幫助有需要的爸爸媽媽。Tips:1、 什麼是「延遲滿足」?
  • 孩子缺乏耐心怎麼辦?睿智燈塔八種方法教你如何培養孩子的耐心
    睿智燈塔家庭教育指導老師說,一個沒有耐心的孩子,不管是吃飯、看書還是玩遊戲,注意力都很難集中,甚至還會出現急躁、打人、罵人、摔東西等行為,而且抗挫能力也很差,很難靜下心來去解決問題。因此,孩子缺乏耐心會產生很多不利的影響,培養孩子的耐心對孩子的發展至關重要。那麼,孩子缺乏耐心怎麼辦?家長該如何培養呢?
  • 「延遲滿足」可以培養孩子的自控能力?錯誤的方式傷害了多少孩子
    延遲滿足,這個時髦的心理學理論,近幾年來受到很多父母的追捧,越來越多的父母把它奉為圭臬,它事關孩子的自控能力,延遲滿足能力越強的孩子,越容易成功。為了培養孩子的自控能力,認真地從點滴小事做起,小寶寶渴了想喝水需要延遲滿足,孩子想吃零食需要延遲滿足,孩子喜歡的玩具需要延遲滿足。
  • 孩子沒耐心缺乏自控力?被曲解的「延遲滿足」耽誤了多少孩子
    實驗中孩子的能夠等待的能力,被稱為「延遲滿足能力」。而持續的跟蹤回訪發現,那些「高延遲」的孩子在很多方面比同齡的孩子更優秀。延遲滿足,是為了獲得將來更大的利益,從而主動延遲或放棄眼前較小的利益。也就是說,由孩子判斷哪個利益更大,自己決定要不要再等一會兒,實現「自我延遲滿足」。這其中,被大家經常忽視的關鍵詞是「主動」。孩子的要求得不到滿足的「被動延遲」,做判斷和決定的主體都是父母,孩子們完全沒有主動權決定自己是否願意延遲。
  • 劉婭莉圍棋課堂:想要非凡人生,學會延遲滿足
    這是因為,人的本性都是渴望得到及時滿足的。 一條短視頻15秒就能把人逗得哈哈大笑,而學圍棋、做奧數題,則需要半天,才能了解各種方法,學會後才能慢慢找到一些下棋的樂趣。延遲滿足是指一種甘願為更有價值的長遠結果而放棄即時滿足的抉擇取向, 以及在等待期中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
  • 「延遲滿足」的孩子更優秀?別傻了,及時滿足才是對的
    孩子非但沒有在「延遲滿足」中得到「滿足」,反而還認為我是在刁難他,開始對我不信任起來,那麼「延遲滿足」的方法到底能不能達到自己所希望的結果呢?01、「延遲滿足」到底是什麼意思?「延遲滿足」英語是「deferrde gratification」,字面上直接翻譯過來是「推遲的滿足感」。
  • 想讓孩子成功,就從小培養這兩方面:「延遲滿足」和目標感!推薦
    那麼,要成功,應該怎樣培養孩子呢?這是一個複雜和長期的工程,但有兩點的培養至關重要,那就是「延遲滿足」的能力和「目標感」的培養!首先,看一下延遲滿足的實驗:心理學家米歇爾做了一個著名的「棉花糖延遲滿足」實驗。
  • 遲來的糖果會更甜——「棉花糖實驗」與延遲滿足
    我們該如何教導孩子?應該提防孩子推延還是讓孩子學會保持耐心? 著名的人格理論家Walter Mischel 認為,最好的方式是逐漸培養兒童的耐心,教導他們延遲想要即刻滿足的需求和欲望,並且幫助他們認識到這種延遲的價值。「現在有一顆棉花糖,你可以吃掉,但是如果你等我回來後再吃,我就再給你一個」。
  • 家長如何培養孩子的耐心?這5個小細節效果好
    當我們一起排隊的時候,或者做某事的時候,他們的耐心慢慢消失。並且,隨著他們漸漸長大,他們的耐心似乎越來越少。其實,孩子並不是天生就有耐心的。早在他們剛出生的時候,比如說他們餓了的時候,他們根本不能理解「等待」這一個詞。當他們無法喝到奶的時候,他們肯定會「哇哇」大哭。
  • 誤解「延遲滿足」的你,讓孩子變得不快樂,更貪婪,更容易被誘惑
    比如在生活中,我們經常能看到因為家長不給買玩具就哇哇大哭的孩子。這種行為正是孩子缺乏教養的體現,可以通過「延遲滿足」的訓練來進行改善。顧名思義,「延遲滿足」就是當孩子提出自己的要求時,不要立刻滿足他,而是讓孩子學會等待,以此加強孩子控制內心欲望的能力,讓孩子長大後可以經受住誘惑,擁有長遠的眼光。
  • 如何培養孩子的耐心?下面4點很重要,你做到幾個?
    耐心是一種良好的品質,有耐心的人做起事來有始有終,相對認真細膩。與之相比,沒耐心的人做起事來常常半途而廢、馬虎了事。對於孩子來說,耐心更是學習質量的保障,好成績的基礎。他們的耐心需要後天來加強培養,沒有人天生就具備,父母需要用一些好的方法。相信很多家長對於孩子耐心的培養是毫無頭緒的,家長到底應該做哪些事情才能有利於孩子耐心的培養,哪些事情又不利於孩子耐心的培養呢?
  • 你以為的延遲滿足,正在扼殺孩子的自控力
    我非常能理解這個媽媽的心情。的確,孩子幼小銜接,需要適應新的學習方式和生活日程,應該匹配一定的自控能力。但是這樣沒有邊界的、隨機的「延遲滿足」,正在扼殺孩子的自控力和耐心。//七個方法真正實現延遲滿足那麼,我們平時又該如何給孩子培養自控力呢?什麼樣的延遲滿足才能有效培養孩子的行為控制能力呢?1.我們要給孩子一個可控的生活環境。什麼意思呢?就是一個規律的、可以預期的生活節律。
  • 陪伴孩子成長的路上,最先學會延遲滿足的應該是家長。
    有段時間,家長們交流時對於一個名詞「延遲滿足」吹捧有加,都恨不得自己的孩子有足夠的自控力和耐性,能夠抵制眼前誘惑,放眼長遠目標。其實,作為孩子的教育和指導者,最需要學會「延遲滿足」心理的首先應該是父母。作為家庭教育的實行人,父母可以自問一下,在教育孩子的事情上,有長遠目標和計劃嗎?
  • 「延遲滿足」的方法,做到比知道更難
    延遲滿足孩子的教育方法:1.根據不同的年齡合理掌握延退滿足的時間和方式2.家長需要告知滿足的理由3.延遲從一分鐘開始4.等待時不要過分關注5.採用代幣法來延遲滿足6.冷靜對待孩子的任性哭鬧7.不要吝嗇表揚,儘量滿足孩子的情感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