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遲滿足,這個時髦的心理學理論,近幾年來受到很多父母的追捧,越來越多的父母把它奉為圭臬,它事關孩子的自控能力,延遲滿足能力越強的孩子,越容易成功。
為了培養孩子的自控能力,認真地從點滴小事做起,小寶寶渴了想喝水需要延遲滿足,孩子想吃零食需要延遲滿足,孩子喜歡的玩具需要延遲滿足。甚至有的父母,為了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從寶寶還在襁褓的時候就開始控制了。
但隨著我們越來越頻繁地、越來越早地把延遲滿足應用在孩子身上的時候,卻發現,孩子並不像我們想像的那樣,具有良好的抗挫能力和自控力。更多時候,孩子不僅不願意等待,反而學會了討價還價,同時孩子還認為家長是在故意刁難他,再也不信任我們了,親子關係也開始疏離。
於是,很多父母很苦惱,為什麼延遲滿足這套方法在他們這裡就不管用了呢?其實不是延遲滿足不管用,而是大多數家長都誤解了延遲滿足的真正意思。
在了解這個概念之前,我們先來看看延遲滿足的來源吧。
對延遲滿足的研究,我們最熟悉的要數棉花糖實驗了。20世紀60年代,美國心理學家沃爾特·米歇爾在史丹福大學的幼兒園做了一個棉花糖實驗,實驗只給一群年齡在4、5歲左右的孩子每人一塊棉花糖,說你可以隨時吃掉,但如果能堅持到我回來後再吃,你就會得到兩塊糖,說完他走了,有些孩子很快就把糖吃了,也有些孩子堅持等到實驗者回來,當然他們得到了許諾的兩塊糖。之後,研究人員對這些孩子進行跟蹤研究,一直到他們高中畢業,發現在4、5歲時就能夠為兩塊糖而等待的孩子,具有較強的競爭能力,較高的效率以及較強的自信心,他們能夠更好的應付挫折和壓力,並且具有責任心和自信心,普遍容易贏得別人的信任。而那些沒有抵禦住誘惑的孩子,看錯能力,自控能力較差,在壓力面前不知所措,做事效率較低,自信心和責任心都不強。
這只是一個簡單的心理實驗,卻被一些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育兒專家」拿來當做先進的科學育兒理念,提倡父母故意延遲滿足孩子的需求,讓孩子知道需求是必須等待的,從而訓練孩子的自控能力。延遲滿足就這樣被斷章取義、以訛傳訛的誤讀,才導致了很多背離家長初衷的情況發生。
那麼什麼是延遲滿足呢?
美國伊利諾斯州立大學心理學教授Laura E. Berk在《兒童發展》一書中,把延遲滿足(delay of gratification)定義為「等待一個更適宜的時間和地點來從事一個誘人的行為或者獲得一個欲望中的物體」。
這是一種甘願為更有價值的長遠結果而放棄即時滿足的抉擇取向,以及在等待期中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通俗點說,就是為了更長遠的利益而放棄當前的蠅頭小利,再通俗點說,就是忍耐。它是一種由孩子自我決定的控制能力,是在孩子的成長生活中自然發展出的能力,而不是由父母決定、刻意延遲的教育方法。
1、會阻礙孩子安全感的建立
有的媽媽在寶寶還是嬰兒的時候,會在孩子每次大哭跑過去餵奶或者抱抱他,然而看了延遲滿足的一些育兒書籍後,就會在孩子哭鬧的時候放任不管,心想只要我不去回應孩子,久而久之,孩子就會知道哭鬧也是沒用的,慢慢地,他就不會再把哭鬧當做武器了。孰不知這樣會使孩子正常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得不到滿足。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關愛,會使他們的內心缺乏安全感,長大後不容易與人建立信任、親密的關係,始終有距離感,甚至會影響人際交往。
陶虹在《@所有人》這個綜藝節目裡說的一段話:家庭應該是孩子感覺最溫暖最安全的地方,父母的首要職責是讓孩子感受到愛,感受到安全,而不是讓孩子感受挫折感受失敗。
2、影響孩子的自我意識建構
自我意識是對自己身心活動的覺察,即自己對自己的認識和評價,具體包括認識自己的生理狀況、心理特徵以及自己與他人的關係。
孩子在6歲之前是自我意識形成和發展的關鍵期,孩子的自我評價與自我滿足感和自我價值感等情緒體驗密切相關。
當孩子還小的時候,父母的態度對他還說尤為重要,所以當父母對他的需求提出持續的否定、延遲,會讓孩子產生挫敗感。他會覺得自己的想法和需求都不會被滿足的,認為自己是不受歡迎和不被愛的,漸漸地,孩子會變得不自信,也難以去信任父母和其他人。
我有一個朋友,她有一個弟弟。從小,父母好像都更偏愛弟弟一些,弟弟喜歡的東西總是能夠及時得到滿足,而她的需求總是被爸媽找藉口拖延或者拒絕。慢慢地,她就不再向父母提出自己的需求了,因為她覺得自己沒有那麼重要。正是由於父母長期的不適當延遲滿足,才使得她產生自我否定的心理,讓她變得越來越不自信。
3、造成孩子的匱乏感
童年時期經常被可以延遲滿足的孩子,內心是充滿匱乏感的。這會導致孩子成年後走向兩個極端:一個是填不了的無底洞,再多的物質也填不了愛的空洞。這就是為什麼有些人在成年以後,會養成衝動購物的習慣,因為終於可以不用受限制地買買買了,於是就買了很多根本不必要買的東西,不能理性消費。
另一個是會壓抑自己的需求和欲望,不敢表達自己的想法,另一個是會壓抑自己的需求和欲望,不敢表達自己的想法,還會形成「享受低下」的心理。比如一旦花點錢給自己,就覺得跟對不起誰似的,會自責,於是就總是穿得囉裡囉嗦的,舊舊的,土裡土氣的,不是沒那個經濟條件,而是覺得自己不值得更貴的。
長期不恰當的延遲滿足,還會給孩子帶來長久而深遠的負面影響,當有機會或者幸運降臨的時候,他不是懷著欣喜去迎接、去享受,而是下意識地往後躲。
1、根據孩子的年齡區別對待
開始培養孩子的延遲滿足並不是越小越好,而是需要在孩子逐漸擁有自主意識之後再開始。
沃爾特·米歇爾在其著作《棉花糖實驗》一書中特別提出,年齡是其中特別重要的因素。一般來講五歲以上的孩子更容易做到延遲滿足,因為四歲前的孩子前額葉皮層還沒有發育完善,不可能具備延遲滿足的能力。這個時候進行延遲滿足的訓練,反而會導致孩子安全感的喪失。
另外,著名心理學家阿達麗在《培育陽光寶寶:3歲決定孩子一生的心理健康》一書中說到:1歲以前的寶寶,是建立對身邊養育者的信任和親密感的關鍵時期,只有對養育者的信任,才能培養出兒童延遲滿足的能力。而延遲滿足,應該是對3歲以上的寶寶進行訓練的內容。
所以,在孩子0-3歲之前,父母最好要儘可能地滿足他的需求,這個時候要給予孩子充分的滿足和關心,餓了就餵他吃,困了就哄他睡,想玩就陪他玩,在這個階段打好基礎,之後你再向他提出等待和忍耐的要求時,他才更容易接受。
2、把自主權交給孩子,讓孩子自己去思考,去選擇
延遲滿足是建立在沒有受到外界影響的前提下的,是孩子主觀且自動的選擇,但在實際生活中,大多數父母採用的「延遲滿足」,絕大部分是基於父母的意志,孩子是被動接受的。
真正的延遲滿足,應該是自我的延遲滿足,而不是被動的延遲滿足,家長應該把自主權交到孩子的手中。當孩子覺得自己有主動權的時候,他延遲滿足的能力會更強,當孩子發現自己是被動的,他延遲滿足的能力會大幅下降。最新的神經科學研究對此解釋是:被動感,會激活憤怒情緒系統,進而幹擾了自控能力。
我有一個小侄女,她今年5歲了,從小她媽媽害怕她吃糖沒節制,便制定一個嚴格的規定,要求她每天只能吃一顆糖,有時候她想要多吃一顆糖,便跟她媽媽軟磨硬泡,但是她媽媽就是堅持說不行。有一次,她來我家的時候,大寶送給她很多糖果,晚上她偷偷地把糖果藏在枕頭底下,躲著媽媽偷偷地吃。
所以那些想要用延遲滿足來訓練孩子自控能力的家長,培養出來的孩子反而和自己的初衷背道而馳,越是要求孩子延遲滿足,孩子的自控力反而更差。
3、延遲滿足的前提是及時的回應和滿足
心理學家李雪在《當我遇見一個人》中提到:延遲滿足能力的形成,來自於父母從小經常及時回應和滿足孩子。越是被及時回應和滿足的孩子,長大後越具有延遲滿足能力。
及時滿足的真正含義,是孩子表達自己需要的時候,及時給予回應和肯定。
在孩子越小的時候,越應該及時滿足他的那些「即時需求」:哭了就抱抱他、餓了就餵他喝奶、累了就陪陪他......當這些基本的安全感被充分滿足了,孩子才能學會等待,學會管理自己的需求,從而發展出延遲滿足能力。
當然,及時滿足不等於無條件的滿足。在實際生活中,不是孩子所有的需求我們都必須去滿足他。當孩子的要求不合理,或者我們沒有辦法滿足孩子需求的時候,我們不能哄騙孩子,而是要先傾聽孩子的想法,然後再告訴如實告訴孩子原因。
比如 當孩子想要的玩具不能買回家的時候,我們要做的是先聽一聽孩子為什麼想要,然後再告訴孩子買不了的原因。當孩子想要去遊樂場,爸爸媽媽沒有時間帶他去的時候,要如實告知孩子現在沒辦法帶他去,並和孩子約定一個具體的時間再去。及時回應孩子之後,嘗試轉移孩子的注意力,讓孩子暫時忘記去遊樂場這件事,幫助孩子度過等待的時間,等約定的時間到了的時候,要記住信守承諾,帶孩子去遊樂場。
最後,我想說,作為父母,我們不要盲目地照搬育兒理論,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個性特點和成長路徑,父母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要遵循孩子自身的發展規律,任何違背自認成長規律的矯枉過正都是徒勞。
孩子的成長需要父母細心的澆灌,用正確恰當的方式,為孩子提供一生成長所需的源源不斷的動力,而不是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