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遲滿足」可以培養孩子的自控能力?錯誤的方式傷害了多少孩子

2020-09-04 二寶媽咪的育兒時光

延遲滿足,這個時髦的心理學理論,近幾年來受到很多父母的追捧,越來越多的父母把它奉為圭臬,它事關孩子的自控能力,延遲滿足能力越強的孩子,越容易成功。

為了培養孩子的自控能力,認真地從點滴小事做起,小寶寶渴了想喝水需要延遲滿足,孩子想吃零食需要延遲滿足,孩子喜歡的玩具需要延遲滿足。甚至有的父母,為了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從寶寶還在襁褓的時候就開始控制了。

但隨著我們越來越頻繁地、越來越早地把延遲滿足應用在孩子身上的時候,卻發現,孩子並不像我們想像的那樣,具有良好的抗挫能力和自控力。更多時候,孩子不僅不願意等待,反而學會了討價還價,同時孩子還認為家長是在故意刁難他,再也不信任我們了,親子關係也開始疏離。

於是,很多父母很苦惱,為什麼延遲滿足這套方法在他們這裡就不管用了呢?其實不是延遲滿足不管用,而是大多數家長都誤解了延遲滿足的真正意思。


什麼才是真正的延遲滿足呢?

在了解這個概念之前,我們先來看看延遲滿足的來源吧。

對延遲滿足的研究,我們最熟悉的要數棉花糖實驗了。20世紀60年代,美國心理學家沃爾特·米歇爾在史丹福大學的幼兒園做了一個棉花糖實驗,實驗只給一群年齡在4、5歲左右的孩子每人一塊棉花糖,說你可以隨時吃掉,但如果能堅持到我回來後再吃,你就會得到兩塊糖,說完他走了,有些孩子很快就把糖吃了,也有些孩子堅持等到實驗者回來,當然他們得到了許諾的兩塊糖。之後,研究人員對這些孩子進行跟蹤研究,一直到他們高中畢業,發現在4、5歲時就能夠為兩塊糖而等待的孩子,具有較強的競爭能力,較高的效率以及較強的自信心,他們能夠更好的應付挫折和壓力,並且具有責任心和自信心,普遍容易贏得別人的信任。而那些沒有抵禦住誘惑的孩子,看錯能力,自控能力較差,在壓力面前不知所措,做事效率較低,自信心和責任心都不強。

這只是一個簡單的心理實驗,卻被一些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育兒專家」拿來當做先進的科學育兒理念,提倡父母故意延遲滿足孩子的需求,讓孩子知道需求是必須等待的,從而訓練孩子的自控能力。延遲滿足就這樣被斷章取義、以訛傳訛的誤讀,才導致了很多背離家長初衷的情況發生。

那麼什麼是延遲滿足呢?

美國伊利諾斯州立大學心理學教授Laura E. Berk在《兒童發展》一書中,把延遲滿足(delay of gratification)定義為「等待一個更適宜的時間和地點來從事一個誘人的行為或者獲得一個欲望中的物體」。

這是一種甘願為更有價值的長遠結果而放棄即時滿足的抉擇取向,以及在等待期中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通俗點說,就是為了更長遠的利益而放棄當前的蠅頭小利,再通俗點說,就是忍耐。它是一種由孩子自我決定的控制能力,是在孩子的成長生活中自然發展出的能力,而不是由父母決定、刻意延遲的教育方法。

錯誤的延遲滿足對孩子的傷害:

1、會阻礙孩子安全感的建立

有的媽媽在寶寶還是嬰兒的時候,會在孩子每次大哭跑過去餵奶或者抱抱他,然而看了延遲滿足的一些育兒書籍後,就會在孩子哭鬧的時候放任不管,心想只要我不去回應孩子,久而久之,孩子就會知道哭鬧也是沒用的,慢慢地,他就不會再把哭鬧當做武器了。孰不知這樣會使孩子正常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得不到滿足。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關愛,會使他們的內心缺乏安全感,長大後不容易與人建立信任、親密的關係,始終有距離感,甚至會影響人際交往。

陶虹在《@所有人》這個綜藝節目裡說的一段話:家庭應該是孩子感覺最溫暖最安全的地方,父母的首要職責是讓孩子感受到愛,感受到安全,而不是讓孩子感受挫折感受失敗。

2、影響孩子的自我意識建構

自我意識是對自己身心活動的覺察,即自己對自己的認識和評價,具體包括認識自己的生理狀況、心理特徵以及自己與他人的關係。

孩子在6歲之前是自我意識形成和發展的關鍵期,孩子的自我評價與自我滿足感和自我價值感等情緒體驗密切相關。

當孩子還小的時候,父母的態度對他還說尤為重要,所以當父母對他的需求提出持續的否定、延遲,會讓孩子產生挫敗感。他會覺得自己的想法和需求都不會被滿足的,認為自己是不受歡迎和不被愛的,漸漸地,孩子會變得不自信,也難以去信任父母和其他人。

我有一個朋友,她有一個弟弟。從小,父母好像都更偏愛弟弟一些,弟弟喜歡的東西總是能夠及時得到滿足,而她的需求總是被爸媽找藉口拖延或者拒絕。慢慢地,她就不再向父母提出自己的需求了,因為她覺得自己沒有那麼重要。正是由於父母長期的不適當延遲滿足,才使得她產生自我否定的心理,讓她變得越來越不自信。

3、造成孩子的匱乏感

童年時期經常被可以延遲滿足的孩子,內心是充滿匱乏感的。這會導致孩子成年後走向兩個極端:一個是填不了的無底洞,再多的物質也填不了愛的空洞。這就是為什麼有些人在成年以後,會養成衝動購物的習慣,因為終於可以不用受限制地買買買了,於是就買了很多根本不必要買的東西,不能理性消費。

另一個是會壓抑自己的需求和欲望,不敢表達自己的想法,另一個是會壓抑自己的需求和欲望,不敢表達自己的想法,還會形成「享受低下」的心理。比如一旦花點錢給自己,就覺得跟對不起誰似的,會自責,於是就總是穿得囉裡囉嗦的,舊舊的,土裡土氣的,不是沒那個經濟條件,而是覺得自己不值得更貴的。

長期不恰當的延遲滿足,還會給孩子帶來長久而深遠的負面影響,當有機會或者幸運降臨的時候,他不是懷著欣喜去迎接、去享受,而是下意識地往後躲。

父母如何正確訓練孩子的延遲滿足

1、根據孩子的年齡區別對待

開始培養孩子的延遲滿足並不是越小越好,而是需要在孩子逐漸擁有自主意識之後再開始。

沃爾特·米歇爾在其著作《棉花糖實驗》一書中特別提出,年齡是其中特別重要的因素。一般來講五歲以上的孩子更容易做到延遲滿足,因為四歲前的孩子前額葉皮層還沒有發育完善,不可能具備延遲滿足的能力。這個時候進行延遲滿足的訓練,反而會導致孩子安全感的喪失。

另外,著名心理學家阿達麗在《培育陽光寶寶:3歲決定孩子一生的心理健康》一書中說到:1歲以前的寶寶,是建立對身邊養育者的信任和親密感的關鍵時期,只有對養育者的信任,才能培養出兒童延遲滿足的能力。而延遲滿足,應該是對3歲以上的寶寶進行訓練的內容。

所以,在孩子0-3歲之前,父母最好要儘可能地滿足他的需求,這個時候要給予孩子充分的滿足和關心,餓了就餵他吃,困了就哄他睡,想玩就陪他玩,在這個階段打好基礎,之後你再向他提出等待和忍耐的要求時,他才更容易接受。

2、把自主權交給孩子,讓孩子自己去思考,去選擇

延遲滿足是建立在沒有受到外界影響的前提下的,是孩子主觀且自動的選擇,但在實際生活中,大多數父母採用的「延遲滿足」,絕大部分是基於父母的意志,孩子是被動接受的。

真正的延遲滿足,應該是自我的延遲滿足,而不是被動的延遲滿足,家長應該把自主權交到孩子的手中。當孩子覺得自己有主動權的時候,他延遲滿足的能力會更強,當孩子發現自己是被動的,他延遲滿足的能力會大幅下降。最新的神經科學研究對此解釋是:被動感,會激活憤怒情緒系統,進而幹擾了自控能力。

我有一個小侄女,她今年5歲了,從小她媽媽害怕她吃糖沒節制,便制定一個嚴格的規定,要求她每天只能吃一顆糖,有時候她想要多吃一顆糖,便跟她媽媽軟磨硬泡,但是她媽媽就是堅持說不行。有一次,她來我家的時候,大寶送給她很多糖果,晚上她偷偷地把糖果藏在枕頭底下,躲著媽媽偷偷地吃。

所以那些想要用延遲滿足來訓練孩子自控能力的家長,培養出來的孩子反而和自己的初衷背道而馳,越是要求孩子延遲滿足,孩子的自控力反而更差。

3、延遲滿足的前提是及時的回應和滿足

心理學家李雪在《當我遇見一個人》中提到:延遲滿足能力的形成,來自於父母從小經常及時回應和滿足孩子。越是被及時回應和滿足的孩子,長大後越具有延遲滿足能力。

及時滿足的真正含義,是孩子表達自己需要的時候,及時給予回應和肯定。

在孩子越小的時候,越應該及時滿足他的那些「即時需求」:哭了就抱抱他、餓了就餵他喝奶、累了就陪陪他......當這些基本的安全感被充分滿足了,孩子才能學會等待,學會管理自己的需求,從而發展出延遲滿足能力。

當然,及時滿足不等於無條件的滿足。在實際生活中,不是孩子所有的需求我們都必須去滿足他。當孩子的要求不合理,或者我們沒有辦法滿足孩子需求的時候,我們不能哄騙孩子,而是要先傾聽孩子的想法,然後再告訴如實告訴孩子原因。

比如 當孩子想要的玩具不能買回家的時候,我們要做的是先聽一聽孩子為什麼想要,然後再告訴孩子買不了的原因。當孩子想要去遊樂場,爸爸媽媽沒有時間帶他去的時候,要如實告知孩子現在沒辦法帶他去,並和孩子約定一個具體的時間再去。及時回應孩子之後,嘗試轉移孩子的注意力,讓孩子暫時忘記去遊樂場這件事,幫助孩子度過等待的時間,等約定的時間到了的時候,要記住信守承諾,帶孩子去遊樂場。

最後,我想說,作為父母,我們不要盲目地照搬育兒理論,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個性特點和成長路徑,父母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要遵循孩子自身的發展規律,任何違背自認成長規律的矯枉過正都是徒勞。

孩子的成長需要父母細心的澆灌,用正確恰當的方式,為孩子提供一生成長所需的源源不斷的動力,而不是阻力!

相關焦點

  • 被誤解的「延遲滿足」耽誤多少孩子,家長這麼做,破壞孩子自控力
    應採兒認為:如果孩子的需求立刻就被滿足,那麼他永遠不會珍惜。相反,如果是通過自己努力得來的「延遲滿足」,才能更加激勵孩子。其實,可以理解應採兒的想法。孩子還小,沒有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如果父母又不會拒絕,那麼就會將寵愛變成溺愛。應採兒是希望通過這種做法讓孩子確定自己是否真的有需求,建立一種行事準則,讓孩子學會「延遲滿足」,從而培養孩子的自控力。
  • 孩子的天性是自由,但良性的自控能力培養會讓孩子更加輕鬆成長
    ✨如何培養孩子的自控能力:自控能力的培養形成是日後你所羨慕不來的能力!不合理的願望當場拒絕孩子,合理的可以選擇和孩子約定,表現好的話就過段時間買,這樣可以鍛鍊孩子學會等待和節制欲望的能力,對以後的學習和生活大有好處。經過"延遲滿足"的鍛鍊後,父母可以幫助孩子明白,生活中很多東西不是可以立刻得到的,只有忍住誘惑,不斷努力,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當然家長必須信守承諾,否則對孩子的自控力是個巨大打擊。
  • 孩子沒耐心缺乏自控力?被曲解的「延遲滿足」耽誤了多少孩子
    實驗中孩子的能夠等待的能力,被稱為「延遲滿足能力」。而持續的跟蹤回訪發現,那些「高延遲」的孩子在很多方面比同齡的孩子更優秀。大人一味的延遲,忽略了對孩子主動性的引導和培養,別說自控力了,連「他對大人的信任」也犧牲掉了。
  • 孩子性格急躁,沒有耐心,如何培養孩子的延遲滿足能力?
    延遲滿足能力是反映孩子心理成熟的重要標誌,是孩子能否在誘惑面前主動引導自己的關鍵。小華向來性格急躁,沒有耐心,在補習班只上了一節課,見成績沒有進步便不學了。想要什麼,家長鬚得趕緊滿足,不然就哭鬧。小華媽媽為此沒有任何辦法,只能暗自苦惱。
  • 訓練孩子的自控力沒效果,問題出在哪?多半是父母誤解了延遲滿足
    越來越多母親與社會機構重視孩子的自律能力,為了能夠讓孩子從小養成自律的性格,不少父母在摸索道路上,接觸了延遲滿足這個概念。即在培養孩子的時候使用延遲滿足訓練法對孩子的自控能力進行訓練。可延遲滿足方法雖好,如何才能奏效?若使用不當,是否產生負面效果?下面一起來探討。
  • 被用錯的「延遲滿足」,已經害慘了好幾代孩子
    否則,一個從未被滿足過的孩子,很難有能力去自控和「延遲」。在訓練孩子的延遲滿足能力時,除了底線問題,我們可以試著把主動權交給孩子。,也破壞了他們的延遲滿足能力。參考文獻:1、《棉花糖實驗:自控力養成聖經》沃爾特·米歇爾/著2、《「延遲滿足」這件事,騙了父母多少年?》尹建莉/著3、《通過延遲滿足培養孩子的自控力,多少父母用錯了?》
  • 孩子缺乏自制力,採取延遲滿足也沒用?家長不能錯過的正確方法
    一、延遲滿足對於孩子的自控力是否有幫助?一些家長想要通過延遲滿足來改變孩子目前的狀態,然後鍛鍊孩子的意志力和自控能力。但是,這種方法實際上並沒有起到很大的作用,家長錯誤的教育方式不僅白費功夫,還降低了孩子對父母的信任,可以說是得不償失。曾經確實有一場非常經典的實驗——"棉花糖實驗",為了測試兒童延遲滿足感和自控力之間的關係。
  • 還在用延遲滿足鍛鍊孩子自控力嗎?真有效果嗎?
    以上這些情況都是因為家長讓孩子延遲滿足而出現的弊端,針對孩子出現的這些情況,家長們對延遲滿足產生了質疑。有的家長認為延遲滿足的理論是錯誤的,也有的家長認為延遲滿足的理論並不適合所有的孩子。二、家長對於延遲滿足的理解出現了偏差延遲滿足的理論並沒有錯,之所以孩子會出現問題是因為家長對延遲滿足的理解出現了偏差。這些家長認為延遲滿足就是不能立刻滿足孩子的要求,這種理解方法是錯誤的,這些家長對於延遲滿足的理解出現了偏差。
  • 相比違背本性的「延遲滿足」,這幾個方法更能培養孩子的耐心
    不少父母在孩子嬰幼兒階段開始,使用「延遲滿足」的方法對孩子進行訓練,試圖通過這樣的方式,在孩子幼兒階段就開始進行培養耐心的教育。 1. 延遲滿足的誤區 曾經看到有位媽媽在寶媽群裡發表自己的疑惑,她說自從孩子斷奶之後,就開始進行各種「延遲滿足」的訓練,已經堅持了近一年。
  • 被誤解的「延遲滿足」教育
    我們為什麼那麼擔心孩子「被寵壞」?為什麼會對滿足孩子的欲望有深深的恐懼?為什麼會對各種暗示「將來會成功」的訓練法趨之若鶩?為什麼對「延遲滿足實驗」的誤讀會廣受歡迎?是不是因為它悄悄滿足了父母們內心的控制欲? 孩子想要一個玩具,要不要馬上給他買?
  • 你以為的延遲滿足,正在扼殺孩子的自控力
    的確,孩子幼小銜接,需要適應新的學習方式和生活日程,應該匹配一定的自控能力。但是這樣沒有邊界的、隨機的「延遲滿足」,正在扼殺孩子的自控力和耐心。於是,「延遲滿足」成了孩子自控力的必要條件,也成為眾多家長力捧的自控力訓練工具。首先這種「延遲滿足」的能力是不是與學習成績的好壞有直接的因果關係,並沒有一個明確 的結論。
  • 孩子自控能力弱該怎麼辦?
    自控力與智力無關,它來自孩子的內心,是一種心理因素。 那些自控力強的孩子,往往表現出很強的適應能力和進取精神,而自控力弱的孩子一般比較固執、孤僻、很難承受挫折與壓力。 心理學上著名的「延遲滿足」實驗,很好地證明了這一點。所以,培養孩子的自控力,對於孩子的一生發展都非常關鍵。
  • "棉花糖"實驗告訴家長們:能有延遲滿足能力的孩子,更容易成功
    那些延遲滿足能力強的孩子,自我控制能力也就越強,可以在沒有外界監督的情況下,自主性的控制調節自身行為,在某一個任務完成程度上,要更勝一籌。不知道家長們在日常的生活中,有沒有注意到孩子是否具備延遲滿足能力,或者培養鍛鍊過孩子的延遲滿足能力。今天,就讓我們來說一說有關於"延遲滿足"的那些,家長們應該知道的事情。
  • 孩子上網課缺乏專注力,怎麼辦?培養孩子的自控能力
    如果孩子的自控力比較差,自然就不能專注地做一件事了。這也就是孩子學習時,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的原因。尤其,孩子在家上網課,不同於學校的課堂環境,幹擾源太多,影響到了孩子的注意力,因此,孩子的自控能力更加重要。由於自控力影響著孩子的注意力,注意力對孩子的學習有至關重要。
  • 誤解「延遲滿足」的你,讓孩子變得不快樂,更貪婪,更容易被誘惑
    比如在生活中,我們經常能看到因為家長不給買玩具就哇哇大哭的孩子。這種行為正是孩子缺乏教養的體現,可以通過「延遲滿足」的訓練來進行改善。顧名思義,「延遲滿足」就是當孩子提出自己的要求時,不要立刻滿足他,而是讓孩子學會等待,以此加強孩子控制內心欲望的能力,讓孩子長大後可以經受住誘惑,擁有長遠的眼光。
  • 延遲滿足:優秀的孩子都具備這項能力,這樣做更有效!
    (1) 那些沒有被充分滿足過的孩子,更難抵抗誘惑;(2) 為了延遲而延遲,並不能培養孩子的能力;(3) 只有延遲沒有滿足,會打擊孩子的積極性。3、 「延遲滿足」應該怎麼做?(1) 要做到延遲滿足,首先要做到即時滿足;(2) 為孩子分析利弊,讓孩子自己做選擇;(3) 承諾要兌現,建立信任的基礎;(4) 轉移注意力,培養自我控制能力。1、「延遲滿足」究竟是什麼?
  • 孩子需要「延遲滿足」的能力嗎?
    積極回應孩子的需求,是幫助孩子建立安全感的最基礎方式。相信很多人聽說過延遲滿足這個概念,對吧?有些媽媽就會聽到這裡就會直接問了,我的孩子已經能聽懂很多話了,他已經懂事了,我還要什麼都滿足他嗎?是不是應該學習延遲滿足了?這樣他才能知道這個世界不是圍著他轉的,他才知道體會別人的感受,才能更好地適應未來殘酷的世界。所以你說到積極回應孩子的需求,難道我們要一直去堅持嗎?
  • 怎麼提高孩子自控力?「棉花糖實驗」:家長不妨試試延遲滿足
    出現這種情況之後如果家長想要追回損失卻是非常困難的,而導致這種情況的原因就是由於孩子的自控能力比較差,雖然他們明明知道自己的這種行為不正確,但是卻控制不住自己。二、「棉花糖實驗」:延遲滿足很重要棉花糖試驗其實在很早以前已經出現。如果我們拿出棉花糖,告訴孩子可以選擇現在吃掉或者等待十五分鐘之後再吃掉的時候得到雙倍的棉花糖。這個時候有很多孩子會選擇第一時間吃下棉花糖,還有一些孩子在忍耐了一段時間之後就放棄了,沒有辦法堅持到最後。
  • 怎麼提高孩子自控力?「棉花糖實驗」:家長不妨試試延遲滿足
    出現這種情況之後如果家長想要追回損失卻是非常困難的,而導致這種情況的原因就是由於孩子的自控能力比較差,雖然他們明明知道自己的這種行為不正確,但是卻控制不住自己。其實如果想達到比較好的效果一定要使用比較科學的方法,只有這樣才能夠取得明顯的效果,大家可以試一下棉花糖試驗。二、「棉花糖實驗」:延遲滿足很重要棉花糖試驗其實在很早以前已經出現。
  • 【延遲滿足】,被誤讀的教育邏輯
    為什麼對「延遲滿足實驗」的誤讀會廣受歡迎?是不是因為它悄悄滿足了父母們內心的控制欲? 你的答案是什麼?孩子想要一個玩具,要不要馬上給他買?不少人認為「不要馬上滿足孩子」、「要讓孩子學會等待」,目的是培養孩子控制內心欲望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