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用錯的「延遲滿足」,已經害慘了好幾代孩子

2020-12-25 崔玉濤育學園

小的時候總是盼望著長大, 因為「小孩子才需要等一等,成年人當然是立刻馬上。」

那些未經馴化的人類幼崽們,帶著不加掩飾的欲望向這個世界伸出雙手:「我要這個!我現在就要嘛!」,滿足不了就開始哭鬧。

萬一你妥協,又擔心這孩子被寵壞,以後得寸進尺、無法無天,管都管不住可怎麼辦?

這時候「延遲滿足」四個大字,像育兒聖經一樣,橫空出世。

看到這則新聞,有的網友自詡新一代父母,表示帶孩子就是不慣著。

但是,對於孩子內心的需求,我們真的足夠了解嗎?

01被斷章取義的「棉花糖實驗」

20世紀60年代,美國史丹福大學心理學教授沃爾特·米歇爾設計了一項「棉花糖實驗」,規則如下:

1、孩子們可以馬上吃掉面前準備好的棉花糖,但沒有獎勵。

2、如果能夠等研究人員回來再吃,會額外得到一顆棉花糖作為獎勵。

3、等不及的話,可以按鈴讓研究人員返回,接著再吃掉糖,但同樣沒有獎勵。

實驗結束的18年後,研究追蹤發現,那些擅長等待的孩子,未來的職業發展更容易成功。

依據這種等待中展現的自我控制能力,米歇爾教授提出了「延遲滿足。」
這個結果,讓很多人認定在孩子有需求的時候,應該適當地「延遲滿足」,試圖讓孩子更有自控力和遠見。

但在實際使用過程中,延遲滿足教育理論被很多人誤用了。

02什麼是真正的延遲滿足?

「延遲滿足」英語是「deferred gratification」,直譯就是「推遲的滿足感」。

《養育的選擇》一書中,認為「延遲滿足」在發展心理學中,指的是人的一種能力。

具備這種能力的人,可以等待合適的地點、合適的時間再做想做的事,反映了自我控制或克制欲望的能力

所以,真正的「延遲滿足」其實是一種個人能力,並不單純是「延遲滿足孩子需求」的意思。

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棉花糖實驗中,對於什麼時候吃棉花糖,掌握決定權的是孩子。

但很多時候我們用錯「延遲滿足教育法」,決定主體被調換為父母,「延遲滿足」反而變成了控制孩子的手段。

比如,孩子看見桌上的點心想吃,你讓人家「等一會兒,先把飯吃完,再吃點心」。

換個情況,卻又總催促孩子「快點快點,不許磨蹭,趕緊把衣服穿好再出去玩!」

這樣互相矛盾的指令,弄得孩子暈頭轉向、不知所措。

最終,聽話的孩子獲得誇獎,不服從的孩子則被譴責。

孩子作為獨立個體的獨立意志,變得越來越淡薄,取而代之的是父母的意志。

03如何正確做到延遲滿足?

正確做到延遲滿足,必須要了解自身孩子的發展情況,針對不同的情況做出不同的反應。

並不是所有的事情都適合「延遲」來滿足的。

1、對待低齡寶寶,儘量不要延遲滿足

不同年齡的孩子,對等待的時間的接受度是不同。

比如小嬰兒沒有穩定的時空概念,哭泣的時候沒有及時得到抱抱安慰,對他們來說等於永遠不被滿足。

在棉花糖實驗中,大多數不滿4歲的孩子都不能延遲滿足自己的需求,他們會在30秒內就按鈴,或是一點點地吃掉棉花糖。

所以在孩子3歲之前,要儘可能不設條件地去滿足孩子的身心需求,餓了要餵、哭了要回應,由此建立起親子間早期的安全依戀,之後孩子才能建立起對外部的信任感和安全感。

否則,一個從未被滿足過的孩子,很難有能力去自控和「延遲」。

2、延遲滿足的形成關鍵,是充分的及時滿足

研究表明,那些平時比較容易得到棉花糖的孩子,更能經得住眼前的誘惑,更容易主動延遲滿足。

相反,經常無法輕易得到棉花糖的孩子,就會看起來更加缺乏自制力,目光更短淺。

就像那些父母在場時,顯得很乖、很有「有自制力」的孩子,一旦脫離父母的視線,放肆地吃糖、喝飲料、看電視,像變了一個人一樣。

一直不被滿足的孩子,他們會長期處於稀缺心態之中,越缺乏什麼,就越對什麼在意

而那些幼年時能夠被很好滿足的孩子,更容易獲得長久的安全感,更有底氣等待和拒絕。

3、把延遲滿足的掌控權交給孩子

在訓練孩子的延遲滿足能力時,除了底線問題,我們可以試著把主動權交給孩子

要不要等、等多久,這些都可以讓孩子自己決定。

而我們家長要做的,是帶著孩子「學會等待」——

第一步,先和孩子溝通「等待」的規則。

比如公共場所需要排隊,隨意別人的玩具要被制止,日常點滴都可以進行規則意識的強化。

第二步,接納孩子的情緒。

我們認可孩子內心「想要」的欲望,然後在堅守原則的基礎上,幫助孩子找到解決方案。

比如孩子鬧著要買玩具,但我們事先沒有計劃,可以說:「媽媽知道你很喜歡這個玩具,現在就想買,但我們今天錢帶少了,得先買菜,再看錢夠不夠買玩具」。

如果孩子表示還是想買玩具,價格也合適,可以推進「等待」:「這次的確沒帶那麼多錢,今天先回家,如果明天你還是很想要,那就再來買」,記得要說話算話。

以上,如果整個過程不是以孩子的意志為主選擇延遲的,那麼所謂的自控力訓練,只能增加孩子的匱乏感,沒有被滿足的的欲望,很可能會產生報復性的反彈。

4、不要刻意考驗孩子

美國羅切斯特大學「延遲滿足再研究」小組,把傳統的棉花糖實驗改為了兩步:

在第一步中告訴孩子,如果等待,將得到「更好的蠟筆」,第二步則沿用傳統的棉花糖實驗。

實驗者把孩子分成兩組,A組由「可信的大人」主導,在第一步中兌現了承諾;

而B組孩子則由「不可信的大人」主導,無論孩子無論是否堅持到最後,都不會得到獎勵。

結果在第二步的實驗中,A組孩子延遲滿足的平均時間達到了12分鐘,而B組只有3分鐘。

結果是意料之中的,刻意的訓練破壞了孩子對世界的信任,也破壞了他們的延遲滿足能力。

家長守信,也是孩子能夠做到延遲滿足的關鍵。

希望我們在和孩子溝通好規則和條件之後,能兌現自己的諾言。

對於孩子的需求,如果可以滿足的,請不要故意設置過多阻礙。

如果不能滿足,和孩子正面說明原因,一起找到解決辦法。

請別讓我們的孩子覺得你不愛他,或者是他不值得被愛。

你是如何幫助孩子學會等待,學會自律的呢?

參考文獻:

1、《棉花糖實驗:自控力養成聖經》沃爾特·米歇爾/著

2、《「延遲滿足」這件事,騙了父母多少年?》尹建莉/著

3、《通過延遲滿足培養孩子的自控力,多少父母用錯了?》大J/著

4、《錯誤的「延遲滿足」,騙了多少父母?正確的方法該怎麼做?》等風來

圖源網絡及站酷海洛

相關焦點

  • 延遲滿足,99%的家長都理解錯了
    很多父母理解的「延遲滿足」,就是明明可以及時滿足孩子也要故意拖延。這樣真的能培養孩子的延遲滿足能力嗎?未必!仔細想想,當你不斷向親近的人提出感受、提出需求,卻總是得不到回應的時候,你會有什麼樣的感受呢?
  • 你能夠正確使用「延遲滿足」嗎?小心把握不好度,反而害了孩子
    其實不管是延遲滿足還是其他理論,都是有一定存在意義的,但是由於每一位的孩子成長環境不同,性格也不同,所以家長還是應該理性的思維來辯證地看待這個育兒理念,畢竟這些理念不是看過一遍之後可以一勞永逸的。許多家長在聽說了這個實驗後就紛紛開始對這個&34;的理論進行效仿,並且可以的對孩子的行為進行訓練,家長們就像突然掌握了一項育兒的珍貴技能一樣開心,但是這個理論真的適合所有孩子嗎?其實如果家長使用不當,不小心就會害了孩子。
  • 還在用延遲滿足鍛鍊孩子自控力嗎?真有效果嗎?
    因此,很多家長為了提高孩子的自控力,會有意識地對孩子進行延遲滿足的訓練,但是有些家長發現延遲滿足的結果並不盡如人意。一、孩子因為延遲滿足出現的問題為了提高孩子的自控力,有些家長在孩子提出任何要求之後,都要讓孩子等一等。然而,家長這樣做並沒有提高孩子的自控力,反而讓孩子出現了更多的問題。
  • 孩子需要「延遲滿足」的能力嗎?
    積極回應孩子的需求,是幫助孩子建立安全感的最基礎方式。相信很多人聽說過延遲滿足這個概念,對吧?有些媽媽就會聽到這裡就會直接問了,我的孩子已經能聽懂很多話了,他已經懂事了,我還要什麼都滿足他嗎?是不是應該學習延遲滿足了?這樣他才能知道這個世界不是圍著他轉的,他才知道體會別人的感受,才能更好地適應未來殘酷的世界。所以你說到積極回應孩子的需求,難道我們要一直去堅持嗎?
  • 用花椒麵止血感染截肢 老一輩當寶的「急救土方法」把孩子害慘了
    用花椒麵止血感染截肢 老一輩當寶的「急救土方法」把孩子害慘了時間:2018-12-11 15:58   來源:都市現場綜合人民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用花椒麵止血感染截肢 老一輩當寶的急救土方法把孩子害慘了 近日,黑龍江大慶。
  • 老人滿足孩子的需求有錯嗎?即時滿足孩子不等於溺愛
    孩子說完這句話後,爺爺立刻答應給孩子買,還對孩子說:「還有什麼想吃的零食要給你,爺爺也給你買吧。」起初在網上看到一個有關隔代教育的相關評論,多數也有贊同這樣一點的,老人家可能會有一種補償心理,想把當年欠了孩子的,全部拿回孫子們上面。老人也許也會認為這樣的慣了孩子,以後孩子也許就不會得到滿足,到時候再來悔恨可能已經太遲了。1.兒童的需要究竟應否得到滿足?
  • 「延遲滿足」的孩子更優秀?別傻了,及時滿足才是對的
    這個結果讓更多父母認定了在孩子有需求的時候,我們應該適當地「延遲滿足」,避免孩子只圖眼前的安逸。可是,也有很多父母在實施「延遲滿足」的時候開始發現一個問題,那就是明明是合理的要求,為什麼要「延遲滿足」呢?
  • 「延遲滿足」,讓孩子學會自制力,學會珍惜
    然後一個陌生人走了進來,他給每個學生都發了一顆包裝精美的糖果,並告訴他們:「這顆糖果已經屬於你們,你們隨時可以吃掉自己的糖果,我要出去辦點事,約20分鐘後回來,如果誰堅持到我回來再吃,將會得到兩粒同樣好吃的糖果。」面對糖果,有的孩子決定熬過那漫長的20分鐘,為了抵制誘惑他們有的乾脆閉上眼睛嘗試睡覺,有的哼哼嘰嘰唱歌,有的喃喃自語,一直等到這個陌生人回來。
  • 放手不管不等於是快樂育兒,學會用「延遲滿足」,鍛鍊孩子的耐心
    當代社會,由於人口激增,社會教學資源相對供應不夠充足,我們的孩子,從小就要面臨沉重的學業壓力和競爭壓力。為了減輕孩子的心理負擔,現在興起一種叫做「快樂教育」的學風,倡導孩子在輕鬆快樂的氛圍中成長和學習。這裡所謂的快樂教育,不同於放縱式教育,它強調的是用延遲滿足的辦法來讓孩子學習也能收穫到更大快樂。
  • 孩子沒耐心缺乏自控力?被曲解的「延遲滿足」耽誤了多少孩子
    實驗中孩子的能夠等待的能力,被稱為「延遲滿足能力」。而持續的跟蹤回訪發現,那些「高延遲」的孩子在很多方面比同齡的孩子更優秀。以這個研究為依據,「哭聲免疫」、「延遲滿足」,被很多父母用在訓練孩子的情緒管理和自控力中。「孩子小時候要訓練他自己睡,哭了不要抱,不哭才抱。」「孩子喜歡啥,不能馬上給他買,要『延遲』。」「媽媽,我想要這件裙子。」
  • 《雙面膠》:胡麗鵑的「心軟」,害慘了三代人,女人要引以為戒
    電視劇的結局還算溫和,胡麗鵑帶著孩子和李亞平分居,婆婆臨終前,胡麗鵑還去見了她最後一面。世人都罵李亞平一家是「吸血鬼」,其實胡麗鵑也並非完美的女人,她在婚姻裡的「心軟」,害慘了三代人。電視劇《雙面膠》劇照為了滿足父親臨終前的願望,李亞平用甜言蜜語騙胡麗鵑懷了孕,生下孩子後,胡麗鵑徹底成為了李亞平一家的「棄子」,著實諷刺。
  • 延遲滿足已成為「過去時」,孩子的匱乏感才更值得重視
    為了讓孩子明白等待、學會自控,甚至刻意地去營造一些條件,讓孩子本該滿足的需求得不到及時回應。實驗本身沒有錯,它指向的是一個結果:懂得延遲滿足的孩子將來更可能成功。但如何讓孩子發自內心去願意延遲滿足而不需要附屬條件?那些不懂得等待的孩子為什麼一刻也等不了?這些問題需要我們搞明白,才能真正的幫助孩子成長。盲目而焦慮的追隨只會讓孩子受到傷害,最終的結果和最初的目的南轅北轍。
  • 延遲滿足≠不滿足 你陷入誤區了嗎?
    孩子要什麼,就給什麼,擔心會養出一個「慾壑難填」的任性孩子。不滿足孩子的需求,又會讓孩子有匱乏感,也不利於孩子的成長。這個度究竟該如何掌握呢?今天,就讓我們好好聊聊「延遲滿足」這一話題。「棉花糖」實驗結果表明,延遲滿足的能力(自控力),是決定孩子今後成就的一個關鍵因素。延遲滿足的誤區:只延遲不滿足!
  • 寶寶性子急,得不到及時滿足就會哭鬧,巧用「延遲滿足」正確糾正
    性子急的孩子還容易和多動性格聯繫在一起,比如在幼兒園上課時,他們會很不安分,尤其是臨近下課時,總是感覺已經到了下課時間,為啥老師還是講個不停?手錶不知已經被他們看過多少次了,屁股自然也就坐不住了,恨不得立刻鈴聲響起。這樣肯定會將分散孩子的注意力,聽課效果就會相對差一些。
  • "棉花糖實驗":用20年時間證明,"延遲滿足"是孩子成功關鍵
    ,實驗研究人員用一臺隱藏攝像機記錄接下來發生的事情。二:正確理解"延遲滿足"家長們要注意了,"延遲滿足"並不是單純的讓孩子學會壓抑和克制自己的需求和欲望,更不是讓孩子"只經歷風雨,卻不見彩虹"這一過程和結局。
  • 你以為的延遲滿足,正在扼殺孩子的自控力
    的確,孩子幼小銜接,需要適應新的學習方式和生活日程,應該匹配一定的自控能力。但是這樣沒有邊界的、隨機的「延遲滿足」,正在扼殺孩子的自控力和耐心。於是,「延遲滿足」成了孩子自控力的必要條件,也成為眾多家長力捧的自控力訓練工具。首先這種「延遲滿足」的能力是不是與學習成績的好壞有直接的因果關係,並沒有一個明確 的結論。
  • 被誤解的「延遲滿足」教育
    那個所謂「忍得住的孩子有更多糖吃」的試驗一度在網絡上被大量轉發,很多父母因此得出結論:要想將來更成功,現在就要訓練孩子控制欲望。由此延伸出許多討論:小嬰兒哭泣的時候要不要馬上抱?孩子要一個玩具要不要馬上買?當孩子提出一個要求,如果你有能力滿足,那麼要不要馬上滿足?
  • 心理學:下面5種不合格的父母,會害了好幾代人,你中標了沒有?
    可就算是這樣,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我們還是要多多注意。特別是以下這幾種父母,會毀了好幾代人的人生,如果我們不想這樣的話,就要儘量避免自己成為這樣的父母。5種不合格的父母,會害了好幾代人情商低、從來不尊重孩子的家長在我們平時生活中,常常會遇見一些情商非常低的家長,這些家長總是以批評自己的孩子為樂,無論合適,他們總是喜歡打擊孩子,基本是從來都不給孩子稱讚的。
  • 「延遲滿足」的重點從來都不是「延遲」
    相信很多樂粉寶媽在不少育兒書籍中,都了解過「延遲滿足」這個概念。而這個詞,從字面上看起來似乎也很容易理解:延遲滿足,大概就是通過延遲滿足孩子的需求,來提升孩子的自控能力。但在實際應用時,卻常常會產生一些困惑。有些事,例如:喝水、吃零食這些父母們明明可以馬上滿足孩子的事,也要延遲麼?如果孩子一哭鬧,我就馬上滿足他,算不算溺愛嬌縱,孩子會不會寵壞?
  • 如何對孩子進行延遲滿足?
    ,但是這也讓更多的父母認定了在孩子有需求的時候,我們應該適當的進行延遲滿足,避免孩子只圖眼前的利益。 但與此同時,也有很多的父母在對自己的孩子實施延遲滿足的時候發現了一個很大的問題,那就是,當他們面對孩子對自己提出的合理要求時,是否還需要對孩子進行延遲滿足呢?也有些時候,孩子會覺得我在故意刁難他,會不會從此不再跟我親近?那麼,對孩子進行延遲滿足的方法能不能達到父母們所希望的效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