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的時候總是盼望著長大, 因為「小孩子才需要等一等,成年人當然是立刻馬上。」
那些未經馴化的人類幼崽們,帶著不加掩飾的欲望向這個世界伸出雙手:「我要這個!我現在就要嘛!」,滿足不了就開始哭鬧。
萬一你妥協,又擔心這孩子被寵壞,以後得寸進尺、無法無天,管都管不住可怎麼辦?
這時候「延遲滿足」四個大字,像育兒聖經一樣,橫空出世。
看到這則新聞,有的網友自詡新一代父母,表示帶孩子就是不慣著。
但是,對於孩子內心的需求,我們真的足夠了解嗎?
20世紀60年代,美國史丹福大學心理學教授沃爾特·米歇爾設計了一項「棉花糖實驗」,規則如下:
1、孩子們可以馬上吃掉面前準備好的棉花糖,但沒有獎勵。
2、如果能夠等研究人員回來再吃,會額外得到一顆棉花糖作為獎勵。
3、等不及的話,可以按鈴讓研究人員返回,接著再吃掉糖,但同樣沒有獎勵。
實驗結束的18年後,研究追蹤發現,那些擅長等待的孩子,未來的職業發展更容易成功。
依據這種等待中展現的自我控制能力,米歇爾教授提出了「延遲滿足。」
這個結果,讓很多人認定在孩子有需求的時候,應該適當地「延遲滿足」,試圖讓孩子更有自控力和遠見。
但在實際使用過程中,延遲滿足教育理論被很多人誤用了。
「延遲滿足」英語是「deferred gratification」,直譯就是「推遲的滿足感」。
《養育的選擇》一書中,認為「延遲滿足」在發展心理學中,指的是人的一種能力。
具備這種能力的人,可以等待合適的地點、合適的時間再做想做的事,反映了自我控制或克制欲望的能力。
所以,真正的「延遲滿足」其實是一種個人能力,並不單純是「延遲滿足孩子需求」的意思。
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棉花糖實驗中,對於什麼時候吃棉花糖,掌握決定權的是孩子。
但很多時候我們用錯「延遲滿足教育法」,決定主體被調換為父母,「延遲滿足」反而變成了控制孩子的手段。
比如,孩子看見桌上的點心想吃,你讓人家「等一會兒,先把飯吃完,再吃點心」。
換個情況,卻又總催促孩子「快點快點,不許磨蹭,趕緊把衣服穿好再出去玩!」
這樣互相矛盾的指令,弄得孩子暈頭轉向、不知所措。
最終,聽話的孩子獲得誇獎,不服從的孩子則被譴責。
孩子作為獨立個體的獨立意志,變得越來越淡薄,取而代之的是父母的意志。
正確做到延遲滿足,必須要了解自身孩子的發展情況,針對不同的情況做出不同的反應。
並不是所有的事情都適合「延遲」來滿足的。
1、對待低齡寶寶,儘量不要延遲滿足
不同年齡的孩子,對等待的時間的接受度是不同。
比如小嬰兒沒有穩定的時空概念,哭泣的時候沒有及時得到抱抱安慰,對他們來說等於永遠不被滿足。
在棉花糖實驗中,大多數不滿4歲的孩子都不能延遲滿足自己的需求,他們會在30秒內就按鈴,或是一點點地吃掉棉花糖。
所以在孩子3歲之前,要儘可能不設條件地去滿足孩子的身心需求,餓了要餵、哭了要回應,由此建立起親子間早期的安全依戀,之後孩子才能建立起對外部的信任感和安全感。
否則,一個從未被滿足過的孩子,很難有能力去自控和「延遲」。
2、延遲滿足的形成關鍵,是充分的及時滿足
研究表明,那些平時比較容易得到棉花糖的孩子,更能經得住眼前的誘惑,更容易主動延遲滿足。
相反,經常無法輕易得到棉花糖的孩子,就會看起來更加缺乏自制力,目光更短淺。
就像那些父母在場時,顯得很乖、很有「有自制力」的孩子,一旦脫離父母的視線,放肆地吃糖、喝飲料、看電視,像變了一個人一樣。
一直不被滿足的孩子,他們會長期處於稀缺心態之中,越缺乏什麼,就越對什麼在意。
而那些幼年時能夠被很好滿足的孩子,更容易獲得長久的安全感,更有底氣等待和拒絕。
3、把延遲滿足的掌控權交給孩子
在訓練孩子的延遲滿足能力時,除了底線問題,我們可以試著把主動權交給孩子。
要不要等、等多久,這些都可以讓孩子自己決定。
而我們家長要做的,是帶著孩子「學會等待」——
第一步,先和孩子溝通「等待」的規則。
比如公共場所需要排隊,隨意別人的玩具要被制止,日常點滴都可以進行規則意識的強化。
第二步,接納孩子的情緒。
我們認可孩子內心「想要」的欲望,然後在堅守原則的基礎上,幫助孩子找到解決方案。
比如孩子鬧著要買玩具,但我們事先沒有計劃,可以說:「媽媽知道你很喜歡這個玩具,現在就想買,但我們今天錢帶少了,得先買菜,再看錢夠不夠買玩具」。
如果孩子表示還是想買玩具,價格也合適,可以推進「等待」:「這次的確沒帶那麼多錢,今天先回家,如果明天你還是很想要,那就再來買」,記得要說話算話。
以上,如果整個過程不是以孩子的意志為主選擇延遲的,那麼所謂的自控力訓練,只能增加孩子的匱乏感,沒有被滿足的的欲望,很可能會產生報復性的反彈。
4、不要刻意考驗孩子
美國羅切斯特大學「延遲滿足再研究」小組,把傳統的棉花糖實驗改為了兩步:
在第一步中告訴孩子,如果等待,將得到「更好的蠟筆」,第二步則沿用傳統的棉花糖實驗。
實驗者把孩子分成兩組,A組由「可信的大人」主導,在第一步中兌現了承諾;
而B組孩子則由「不可信的大人」主導,無論孩子無論是否堅持到最後,都不會得到獎勵。
結果在第二步的實驗中,A組孩子延遲滿足的平均時間達到了12分鐘,而B組只有3分鐘。
結果是意料之中的,刻意的訓練破壞了孩子對世界的信任,也破壞了他們的延遲滿足能力。
家長守信,也是孩子能夠做到延遲滿足的關鍵。
希望我們在和孩子溝通好規則和條件之後,能兌現自己的諾言。
對於孩子的需求,如果可以滿足的,請不要故意設置過多阻礙。
如果不能滿足,和孩子正面說明原因,一起找到解決辦法。
請別讓我們的孩子覺得你不愛他,或者是他不值得被愛。
你是如何幫助孩子學會等待,學會自律的呢?
參考文獻:
1、《棉花糖實驗:自控力養成聖經》沃爾特·米歇爾/著
2、《「延遲滿足」這件事,騙了父母多少年?》尹建莉/著
3、《通過延遲滿足培養孩子的自控力,多少父母用錯了?》大J/著
4、《錯誤的「延遲滿足」,騙了多少父母?正確的方法該怎麼做?》等風來
圖源網絡及站酷海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