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糖實驗":用20年時間證明,"延遲滿足"是孩子成功關鍵

2020-10-18 小鹿媽咪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現在給你們每人一個棉花糖,如果你們堅持到工作人員回來的時候還沒有吃掉它,那就將會獲得更多的獎勵。"

這是心理學教授Walter Mischel博士在60年代,開展的一項開創性研究,即"棉花糖實驗",,在給參與實驗的孩子們說完這一規則後,實驗研究人員用一臺隱藏攝像機記錄接下來發生的事情。

棉花糖無疑對孩子具有非常大的誘惑,有的孩子沒有堅持到工作人員回來,便享用了這份甜蜜。

這場試驗並沒有到此為止,而是繼續花費20年的時間,追蹤調查了每個參加此項實驗的孩子。

在後來的觀察中,研究者發現——那些曾經在實驗中,選擇了堅持的的小孩,他們通常具有更好的人生表現,如更好的學習成績、教育成就、身體質量指數,以及其他指標。


延遲滿足(deferred gratification, delayed gratification),指的是人"放棄眼前立即可獲得的獎賞,目的是為了獲得以後才實現的獎賞"的過程。

著名的"棉花糖實驗",最終得出的總結就是:延遲滿足能力,是獲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一:延遲滿足是成功的重要因素

愛吃糖的孩子,卻能忍住棉花糖對其的巨大誘惑,堅持到工作人員的到來,這一份毅力,說實話非常的難得。

我們知道所有能力都是需要培養和鍛鍊的,尤其是自控能力。

總是說著孩提時代的無憂無慮和隨心所欲,其實也是出於孩子自控能力弱。


而延遲滿足這一過程的達成,就是讓一個人放棄眼前的利益誘惑,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在更為成熟穩健的判斷下,為更長遠的發展做出選擇和規劃。

二:正確理解"延遲滿足"

家長們要注意了,"延遲滿足"並不是單純的讓孩子學會壓抑和克制自己的需求和欲望,更不是讓孩子"只經歷風雨,卻不見彩虹"這一過程和結局。

正如棉花糖實驗一般,延遲滿足能力鍛鍊和培養的過程,是為了讓孩子克服當前的誘惑和困境,從而獲取更加長遠的滿足收穫。

這一過程中,不僅是鍛鍊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也可以讓孩子在遭遇失敗和挫折時,不斷的磨礪自我內心,具有更強的反挫折能力。


否則的話,但是一個簡單的寫作業任何,孩子都無法專心致志的堅持完成,而是很容易就被外界的環境幹擾,這樣狀態,又怎麼可以保證學習效率的進步提升。

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也有很多這樣的例子,因為貪戀眼前一時的誘惑與利益,從而選擇走上了不歸之路,葬送了原本的大好前程。

所以說,家長要正確理解延遲滿足的含義,用正確的方法進行引導和培養。

三:培養延遲滿足能力的注意事項

1.在三歲之前,儘量不要使用

對於0~3歲的孩子,他們的很多行為都是出於本能的求生意識,這個時候的他們安全感還需要培養,如果可以的對其進行欲望克制,就可能導致孩子無法得到充足的情感滿足。

2.鍛鍊的過程要注重理解

滿足的情況也分為很多種,比如及時滿足、延遲滿足、不能滿足。

身為孩子最信任的人,對於培養孩子延遲滿足能力這件事,也是要謹慎實施的。


因為是要對孩子的需求和欲望進行克制,所以家長要先了解孩子的想法和感受,在覺得是否對孩子進延遲滿足訓練

在對孩子進行要求的時候,家長也要給孩子說明原因,不要強迫孩子放棄,這樣可能會出現適得其反的效果,孩子出現逆反心理。

3.讓孩子一起參與制定規則

培養鍛鍊的過程,也需要規則的制定,比如想要孩子養成良好的作息時間,目的就是讓孩子擁有充足的睡眠和精力,鍛鍊孩子時間合理分配能力和自律意識。

那麼這些能力的培養,都可以藉助規則去進行評判和要求。

但家長們也要注意,規則的制定不能完全由家長一手決定,而是需要和孩子一起協商進行,這樣也有助於實施。


除了以上三點需注意事項外,家長在鍛鍊監督的過程中,也要注意孩子情緒問題,因為讓孩子放棄自己想要的,肯定是會產生一些負面情緒的。

所以家長要和孩子多溝通,一些道理還是要講的,孩子或許不會真的理解,但也聊勝於無。

要告訴孩子把目光放的更長遠一些,多想一想未來的打算,做出規劃,並同時對行為做出改進。

我是小鹿媽咪,也是3歲寶寶的媽媽,每天記錄和分享不同的育兒知識及經驗,喜歡文章請關注我。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棉花糖"實驗告訴家長們:能有延遲滿足能力的孩子,更容易成功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曾經在20世紀70年代,有位叫做Walter Mischel的研究專家,在美國史丹福大學附屬幼兒園基地內進行了著名的"棉花糖"實驗,又稱——"延遲滿足"實驗。
  • 有趣的「棉花糖」實驗 避免掉進「棉花糖陷阱」
    今天親貝網小編來說一說延遲滿足,所謂「延遲滿足」:指的是人放棄眼前立即可獲得的獎賞,目的是為了獲得以後才實現的更高獎賞的這樣一個過程。立刻得到滿足是人類的天性,延遲滿足卻能鍛鍊孩子的自控力,知名的「棉花糖實驗」就是對孩子的考驗,自控力強的孩子得到的更多,長大後也更有出息。
  • 「棉花糖實驗」的誤讀和真相:延遲滿足和孩子的成功有關係嗎?
    不吃棉花糖的孩子們,簡直就是人生贏家了,有木有?其貌不揚的棉花糖,竟然成了人生的小藥丸~於是乎,Boss和學校們紛紛都「引進」了這顆棉花糖,拿來測試要招聘的員工與在校的學生們。自打「棉花糖實驗」成為爆款的那天起,對該實驗嚴謹度以及「延遲滿足與成功的相關性」這兩點,就一直受到質疑。就在幾年前,有研究人員重新設計了「棉花糖實驗」,加了一些新的條件,對被測試者的數量、階層做了調整,讓實驗更加嚴謹、科學。實驗的結果一出來,一片譁然。原來,孩子的「延遲滿足」和未來成功、幸福的相關性其實可能並沒有那麼強。
  • 「棉花糖實驗」的誤讀和真相:延遲滿足真的和孩子的成功有關係嗎?
    實驗以學齡前兒童為研究對象,規則是:「如果孩子們能夠堅持等待20分鐘再吃麵前的那顆棉花糖,隨後便可以得到兩顆棉花糖」。乍看之下,這個實驗就是為了測試孩子們的延遲滿足和自控力。但在實驗進行多年後的一些發現,才真正撬動了大家的興奮點。
  • 忍住不吃棉花糖的孩子,將來會更成功嗎?新結論:主要看經濟條件
    耳熟能詳的斯坦福棉花糖實驗1966年,史丹福大學心理學家沃爾特·米歇爾博士帶領研究人員進行了著名的棉花糖實驗。研究人員在一個孩子面前放置了一塊棉花糖,並做出承諾,如果他能堅持在15分鐘內不吃棉花糖,就能得到第二塊。隨後,研究人員便離開了房間。
  • 延遲滿足能力強就會成功?撥開史上最著名兒童心理學實驗的迷霧
    作者:張凌鋒轉載自:公眾號「外灘教育」(ID: TBEducation)「能夠等待、具備『延遲滿足能力』的孩子將來就會走向成功!」20世界60年代,一項由美國心理學家進行的測驗——「棉花糖實驗」,在經年的傳播過程中,成了大眾眼中最著名的經典心理學實驗,其結論也成為諸多家長的育兒聖經。
  • 延遲滿足的孩子,是怎樣默默地等待成功的到來的?
    延遲滿足指的是深諳更有價值的結果,而抵禦眼前的誘惑,在等待中控制自己的欲望,最後贏得更多的價值。0120世紀60年代,美國史丹福大學教授米歇爾設計了著名的延遲滿足實驗。心理學家一直在研究智商的高低對人成功的影響,米歇爾的棉花糖測試,其實是測試自我控制能力,這項能力能夠讓孩子去尋找,對自己更有利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孩子未來成為什麼樣的人,可以通過對延遲滿足的控制進行預測,看孩子能不能控制短期的欲望,而獲得更長期的能力,得到的不僅僅是棉花糖,而是金錢、職業、情感方面更多的收穫。
  • 教育陷阱——「延遲滿足」,你還在把它當聖經嗎?
    相比成年人的克制,孩子們對於欲望的表達可以說毫不加掩飾,爸媽要是不滿足他們的要求,撒潑打滾,又哭又鬧都是常有的事。不給就鬧,給了又怕慣得孩子無法無天,以後更管不住了怎麼辦?於是,"延遲滿足"給了家長們答案。20世紀60年代,美國史丹福大學心理學教授沃爾特·米歇爾設計了一個著名的"棉花糖實驗"。
  • 鍛鍊意志力,是讓孩子走向成功的關鍵!
    而「意志力」則是非先天因素裡面 ,取決一個人是否能成功的最關鍵指標。此實驗就是在幼兒園進行有關自制力的一系列心理測試實驗,共有600名4到6歲的兒童參與,他們均來自史丹福大學附屬的幼兒園(Bing Nursery School)。 實驗內容: 將一個棉花糖放到這些孩子的面前,如果孩子能堅持15分鐘不碰它,那麼15分鐘以後這些孩子將可以得到多一個塊棉花糖。
  • 延遲滿足的謊言,被推翻了
    談到延遲滿足,很多人還知道一個著名的實驗——棉花糖實驗。即,找一組小朋友,面前擺一個棉花糖,告訴他們可以現在吃,也可以在15分鐘後得到2個棉花糖。然後跟蹤這些小朋友的成長軌跡。實驗發現,能夠等待15分鐘的孩子長大後意志力更強,學習更好,人生更加成功。之前我們也提到過「延遲滿足」這個概念,但今天,我們要推翻它。
  • 被用錯的「延遲滿足」,已經害慘了好幾代孩子
    18年後,研究追蹤發現,那些擅長等待的孩子,未來的職業發展更容易成功。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棉花糖實驗中,對於什麼時候吃棉花糖,掌握決定權的是孩子。但很多時候我們用錯「延遲滿足教育法」,決定主體被調換為父母,「延遲滿足」反而變成了控制孩子的手段。
  • 天天夏臸每日分享 想成功,要學會延遲滿足
    作為前二十多年沒有怎麼用信用卡的我,被這一幕幕震驚到了。之前只是聽過一組數據說現在90後負債人數已經高達80%,而這些人的平均負債額已經超過15萬。但當我頻繁地看到周圍的年輕人操作pos機套現還款時,還是覺得很詫異。為什麼會有這麼多負債?我問過一些周圍的人。他們的答覆有:「我喜歡品牌的東西,因為想要好的品質。」,「一線城市消費高啊,生活所迫,沒辦法。」
  • 《孩子,先別急著吃棉花糖》父母幫孩子養成受益終生的好習慣
    《孩子,先別急著吃棉花糖》是一本神奇的教育之書,它在全球暢銷20餘個國家,熱銷300餘萬冊。本書中,參加過史丹福大學棉花糖實驗的爸爸:喬納森,將會告訴您怎樣通過延遲享樂讓您的孩子學會管理、變得自信、快樂、熱愛學習,養成受益一生的習慣。
  • 怎麼提高孩子自控力?「棉花糖實驗」:家長不妨試試延遲滿足
    一、為什麼很多孩子自控力很差?1.不守規矩最近在電視上面經常看到一些小男孩給主播進行巨額打賞的新聞。比如在疫情期間有一個男孩,悄悄用父母的手機在10天內給某主播打賞了20餘萬元,直到父母準備買房才發現錢被轉走了。
  • 怎麼提高孩子自控力?「棉花糖實驗」:家長不妨試試延遲滿足
    比如在疫情期間有一個男孩,悄悄用父母的手機在10天內給某主播打賞了20餘萬元,直到父母準備買房才發現錢被轉走了。出現這種情況之後如果家長想要追回損失卻是非常困難的,而導致這種情況的原因就是由於孩子的自控能力比較差,雖然他們明明知道自己的這種行為不正確,但是卻控制不住自己。
  • 被誤解的「延遲滿足」教育
    那個所謂「忍得住的孩子有更多糖吃」的試驗一度在網絡上被大量轉發,很多父母因此得出結論:要想將來更成功,現在就要訓練孩子控制欲望。由此延伸出許多討論:小嬰兒哭泣的時候要不要馬上抱?孩子要一個玩具要不要馬上買?當孩子提出一個要求,如果你有能力滿足,那麼要不要馬上滿足?
  • 想讓孩子成功,就從小培養這兩方面:「延遲滿足」和目標感!推薦
    成功是每個人都渴望的,每個家長也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那麼,要成功,應該怎樣培養孩子呢?這是一個複雜和長期的工程,但有兩點的培養至關重要,那就是「延遲滿足」的能力和「目標感」的培養!首先,看一下延遲滿足的實驗:心理學家米歇爾做了一個著名的「棉花糖延遲滿足」實驗。
  • 孩子沒耐心缺乏自控力?被曲解的「延遲滿足」耽誤了多少孩子
    實驗開始時,每個孩子面前都擺著一塊棉花糖。孩子們被告知,他們可以馬上吃掉這塊棉花糖,但是如果能等一會兒(15分鐘)再吃,那麼就能得到第二塊棉花糖。結果,有些孩子馬上把糖吃掉了,有些等了一會兒也吃掉了,而有的等了15分鐘,得到了第二塊棉花糖。
  • 【延遲滿足】,被誤讀的教育邏輯
    然而,我們誤解了「延遲滿足理論」。 延遲滿足的理論起源 1968年,心理學家沃爾特·米歇爾(Walter Mischel)在位於美國史丹福大學的比英幼兒園主持了著名的「棉花糖實驗」。在32名成功參與了實驗的孩子中,最小的3歲6個月,最大的5歲8個月。實驗開始時,每個孩子面前都擺著一塊棉花糖。
  • 家長們要注意,莫再迷信「延遲滿足」,鍛鍊孩子應該這樣做
    前一段時間的熱播綜藝《爸爸去哪兒》裡的棉花糖實驗實驗把一個新詞推到了大眾視野裡——"延遲滿足"。並且這個詞似乎成了風潮,成為了各位寶媽寶爸奉行的信條,當做是育兒的法寶。在探討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要清楚延遲滿足的來源——棉花糖實驗棉花糖實驗在上世紀60年代,美國史丹福大學教授設計了一個著名的"棉花糖"的實驗,找來了數十名4-5歲的孩子,讓這些孩子每個人單獨在一間房子裡,每個人桌子前面有一塊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