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自控力」,我們很容易就想到「延遲滿足」,以及那顆讓人又愛又恨的棉花糖。
想必,如雷貫耳的棉花糖實驗,無人不知。
60年前,心理學家沃爾特·米歇爾在史丹福大學附屬的一所幼兒園裡主持了這項實驗。
實驗以學齡前兒童為研究對象,規則是:
「如果孩子們能夠堅持等待20分鐘再吃麵前的那顆棉花糖,隨後便可以得到兩顆棉花糖」。
乍看之下,這個實驗就是為了測試孩子們的延遲滿足和自控力。但在實驗進行多年後的一些發現,才真正撬動了大家的興奮點。
沃爾特教授發現,「那些在實驗中能夠等待時間越長的孩子,他們後來的高考成績(SAT)就越高」。而那些在誘惑面前堅持時間最短的三位孩子,比那些堅持時間最長的三位孩子,總體成績竟然差了整整210分。
更令人震驚的是,不僅僅是學業成績,那些在實驗中能堅持得久的孩子,在青春期的認知能力和社交能力也更強,在27-32歲階段的體重指數更低,擁有更好的自我價值感,能夠更有效地追求自己的目標,有更好的適應能力和抗壓能力。
什麼?什麼?什麼!不吃棉花糖的孩子們,簡直就是人生贏家了,有木有?
其貌不揚的棉花糖,竟然成了人生的小藥丸~
於是乎,Boss和學校們紛紛都「引進」了這顆棉花糖,拿來測試要招聘的員工與在校的學生們。
甚至於,爹媽們也悄悄在家裡給娃搞起了「誘惑測試」,這顆糖就像可以預測未來的水晶球一般,被認為藏著自家娃到底是牛娃還是普娃的秘密。
但事實上,這顆嗨了將近半個世紀的糖,其實在近幾年有點……反轉。
自打「棉花糖實驗」成為爆款的那天起,對該實驗嚴謹度以及「延遲滿足與成功的相關性」這兩點,就一直受到質疑。
就在幾年前,有研究人員重新設計了「棉花糖實驗」,加了一些新的條件,對被測試者的數量、階層做了調整,讓實驗更加嚴謹、科學。
實驗的結果一出來,一片譁然。
原來,孩子的「延遲滿足」和未來成功、幸福的相關性其實可能並沒有那麼強。
What?難道我們被騙了?
那麼,我為了成為「人生贏家」,而忍下沒喝的那些杯奶茶,請還給我好不好?
咳咳,先不要那麼著急站隊到另一邊,開啟及時行樂的快意人生。其實,沃爾特·米歇爾老爺子在初代「棉花糖實驗」中的本意,也並非我們現在看到的那樣,將「延遲滿足」如此神話、功利化。
那,到底我們該怎麼看待延遲滿足,它對於孩子的成長有什麼樣的作用,新、老版棉花糖實驗又分別帶給我們哪些啟示呢?
今兒,咱們就一起來好好聊一聊唄。
新版「棉花糖實驗」是咋回事?
幾年前,來自紐約大學的Tyler Watts、加州大學歐文分校的Greg Duncan和Haonan Quan重新設計了棉花糖實驗。他們選取了更多、更廣的樣本,擴大到全美各地,並且選了不同經濟狀況、種族以及家庭教育的被試者,而非只局限在史丹福大學附屬幼兒園裡。
而且,三位研究人員還控制了諸多初代實驗中的變量,比如母親的教育、家庭環境、孩子早期的認知能力等等背景和能力。
在試驗方法上,也與初代不盡相同,比如實驗等待的時間、測量學術成績的方法等等。
最後發現,當控制了孩子背景、家庭環境和娃兒們的早期認知能力這些變量之後,「延遲滿足」的能力和孩子未來的成績、行為表現(是不是反社會、抑鬱等等)沒什麼關係。
也就是說,其實,「家庭是否富裕」、「母親學歷高不高」、「孩子的認知水平」等等因素,都可能會影響孩子未來的學業、行為。而當初那個幾乎被神話的「延遲滿足」的相關性,其實被大大高估了。
但需要提醒的是,新版「棉花糖實驗」並不是要推翻初代實驗,以證明沃爾特·米歇爾老爺子的理論就是毒雞湯;也並非要告訴大家「自控力完全沒用」。還有的文章和評論,根據新版棉花糖實驗的結論,直接得出「孩子成不成功完全取決於他生在富人家還是窮人家」,其實也過於片面和單一了。
它其實是在告訴我們:
「孩子的未來一定不是由某個單一的因素決定的,延遲滿足並不需要被過度解讀和神話。」
此外,「延遲滿足」其實並不完全等於「自控力」,大家千萬別把這兩個概念搞混。
「延遲滿足」從字面意思來講,是一種「推遲的滿足感」,想要擁有這種滿足感,需要一個人甘願「為了更有價值的長遠利益,而放棄眼前的小利益」的抉擇取向,以及在等待的過程中對自己的自我管理能力。
而「自控力」的範圍更廣。不僅僅是延遲滿足,很多地方都可以展現或者需要自控力。
比如孩子在聽講的時候需要控制自己,不被其他的聲音、事物所吸引,而把注意力集中在老師身上,這也是「自控力」,但它卻並不是延遲滿足。
所以,當新版棉花糖實驗證實了延遲滿足的能力與孩子的成功關聯不大時,並不代表「自控力」對孩子來說不重要。
這一點,一定要弄清楚。
初代「棉花糖實驗」到底揭示了啥?
那由此看來,初代棉花糖實驗是不是就沒有意義了呢?
並非如此。
沃爾特·米歇爾其實根本沒說過他做這個測試的目的是為了讓大家「回去訓練娃抵抗誘惑的時間」。
這個實驗更像是一個觀察窗口,幫我們找到一種方法,讓我們看到人們,尤其是兒童,是如何設法應對等待他們真正想要的東西時的沮喪心情。
關於這一點,沃爾特·米歇爾用一整本書來闡釋他的觀點和研究,這本書就是《棉花糖實驗》。
小暖在通讀之後才發現,原來,我們一直以來對於這個實驗的誤解還是挺深的。
米歇爾在書中明確表示:「棉花糖實驗最初並不是被設計成一個測試。事實上,我一直對大多數試圖預測真實生活中可能發生未來行為的心理測試充滿質疑……而我自己也從來沒有創造出一個完美的測試。我們設計這個實驗並不是為了去測試孩子們的表現有多優秀,而是為了弄清楚,如果他們想要或者當他們想要延遲滿足時,是什麼促使他們做到的。」
而研究延遲滿足的能力與孩子未來生活的關聯,應該算是整個實驗的副產品。
儘管在研究的過程中,的確存在著不夠準確或結論有待商榷的情況,但初代「棉花糖實驗」的意義依然不能被全盤否定。
因為,通過實驗,沃爾特·米歇爾幫我們找到了孩子們是否能忍受住不被誘惑的潛在心理和大腦機制,也幫我們揭示了促進或者破壞孩子們抵禦誘惑的那份自控力的因素都是什麼。
孩子粗心的原因大揭秘
自控不是硬抗,而是運用策略抵抗誘惑。
「棉花糖實驗」,其實只是一個代稱。實際上,在實驗中充當誘惑物的是各種各樣的零食,有鹹、有甜,可以任由孩子們挑選。
書裡面,詳細記錄了參加實驗的孩子們,抵抗住零食誘惑的不同策略和方法:
策略一:分心
那些能忍住不吃零食的孩子們創造了許多方法讓自己分心,比如唱唱歌、和自己講講話、儘量不去看零食、做做鬼臉、自己玩會遊戲,總之就是讓自己不要把過多的精力集中在面前的零食上。
他們將等待第二顆棉花糖的難挨過程轉化為想像的過程,用天馬行空搶佔大腦的對誘惑的關注。
策略二:將誘惑物抽象化
初代實驗中,實驗人員還嘗試過把真的零食換成了零食圖片播放給孩子。他們發現,看圖片的孩子抵抗誘惑的能力明顯增加了。
這也就是說,當我們面對誘惑時,可以把它想像成一個假的東西。
比如,我們可以把你面前的蛋糕、奶茶、雞腿,在腦海中加個相框,就好像那是一幅照片一樣。
策略三:冷靜聚焦
為什麼我們那麼難以抵抗奶茶的誘惑?
其實,這份誘惑,源於一種刺激。
加拿大認知心理學家丹尼爾·伯萊恩說,刺激對我們的效果,取決於我們如何在腦海中呈現它。
比如我們一提到奶茶,如果你腦中想到的都是甜的、香的、Q彈的這些讓人一想起來就不自覺咽口水的詞語,這份刺激就是一種帶有衝動聚焦的,充滿誘惑的。
而如果我們在腦海中這樣描述一杯奶茶,它是水狀的、乳白色的、可飲用的……不帶感情色彩的詞語則會產生冷靜聚焦,讓這份刺激變得不那麼誘人,而我們抵禦誘惑也變得容易了許多。
也就是說,這個實驗給了我們這樣的啟示:
如果人們可以改變自己在精神層面上呈現刺激的方式,我們就可以運用自我控制,從衝動刺激的「魔爪」中逃出來,以免淪為受害者。
但其實,運用何種策略來抵禦誘惑,和孩子的年齡也有很大關係:
4歲的孩子,還很難控制自己
他們不能正確預測自己的行為,也沒法給自己創造一些抵制誘惑的條件,相反,他們所做的事情還很可能給自己幫倒忙,讓他們更快地被誘惑打敗。
5-6歲可以想出一些方法來控制自己的衝動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更喜歡選擇隱藏誘惑,通過分心來讓自己抵禦誘惑。
12歲時,孩子才能意識到冷卻自己的思想衝動
他們會有意識地進行「冷靜聚焦」,比如把棉花糖想像成一朵蓬鬆的雲朵,一下子就打消了自己想要吃掉它的衝動。
就像書中所講的那樣,在實驗中,一些孩子的延遲滿足能力雖然起點較低,但隨著年歲的增長也能做的越來越好;而另一些在起步時擁有更好的延遲滿足能力的孩子,在之後的歲月裡自控力卻會慢慢減弱。
也就是說,「自控力」儘管也受到先天環境、基因的影響,但它就像是肌肉一樣,是我們可以去幫助孩子日後進行訓練的,我們要明白在面對誘惑時,怎樣讓孩子的大腦冷靜下來。
提高自控力:幫助大腦激活理性的冷系統,抑制衝動的熱系統
書中這部分的闡述,其實和我們之前在《全腦教養》中看到的觀點非常相似。
大腦有「感性腦」和「理性腦」兩個部分。
在《棉花糖實驗》這本書中,作者稱它們為「熱情緒系統」和「冷認知系統」。
熱情緒系統嚴重偏向於現在,它充分考慮到的是及時回報,低估了延遲回報。
也就是說,當我們的熱系統啟動的時候,我們不會考慮到十分鐘之後獎勵給我們的第二顆棉花糖(延遲回報),而是把全部精力都集中在了吃到第一顆棉花糖帶來的美好感覺上(即時回報)。
所以,抵抗誘惑才如此之難。
啟動熱系統的關鍵,就是大腦邊緣的杏仁核。而冷系統,則位於大腦前額葉皮層中心位置。
作者在書中表示,冷熱系統是連續不斷地進行相互作用的,一方面活躍,另一方面就會消沉。而抵抗誘惑,提高自控力的關鍵之一,就是要幫助大腦啟動冷認知系統。
而這項能力,和兩個因素有關:
一、年齡
冷認知系統發育得十分緩慢,在孩子上小學的前幾年才會逐漸變得活躍,直到20多歲才完全發育成熟。
因此小孩子、青少年都極容易受到熱情緒系統的影響。所以,別輕易給孩子貼上自控力差的標籤,他們還在發育中,有意識地培養也別忘了耐心等待。
二、壓力
高壓會抑制冷系統的活躍度。當壓力持續增加時,我們腦中的冷認知系統會開始萎縮,而熱情緒系統的核心杏仁核怎會過分生長,人也就越發難以控制自己。
關於壓力這一點,給了我們養育孩子兩個啟示:
要在嬰兒期給孩子親密又溫暖的依戀關係
在孩子成長的早期,大腦其實是非常具有可塑性的。這也就是說,如果他們經歷了極度的不愉快(比如受到嚴酷虐待、得不到關愛、一直被漠視等等),或者經常因為父母吵架而產生持續性、不斷增加的壓力,他們大腦中的熱系統就會處於一直很活躍的狀態,影響冷系統的發育。
所以,父母要在懷孕期間和嬰兒早期幾年,給寶寶創造一個較低壓力水平的家庭環境。
而這一點,非常有力地擊碎了許多人對於「延遲滿足」的錯誤理解。
總有人誤以為,對孩子的一切需求都不能立刻滿足,要故意讓孩子等待一會再去滿足。
因為,大家錯誤的認為延遲滿足的反面,就是「及時滿足」。但其實,它們說的根本就是兩件事。
「延遲滿足」說的是孩子自身擁有的一種能力,是從孩子的角度出發的;而大家所說的「及時滿足」是從養育者的角度來說的,是對孩子需求回應的一種方式。
而且,我們總強調,要對孩子的需求「及時回應」,其實這也不是等同於要對孩子的需求「事事滿足」。不管孩子通過什麼方式來表達自己的需求,是平靜訴說還是無理取鬧,我們都不能「裝作沒看到」而刻意迴避。
也就是說,能不能滿足他們的需求,我們都要跟孩子及時講明白原因,這才叫「及時回應」。
只有這樣,孩子才能不感到被漠視,他們大腦中的熱系統才不會因為壓力,一直處於過分活躍狀態,他們也才能擁有延遲滿足的能力。
控制欲太強的父母,會減弱孩子的自控力
研究發現,當父母通過支持孩子的選擇和決定來鼓勵孩子的自主性時,他們日後的自控力會更強。
而過度控制孩子的父母,很有可能暗中破壞了孩子自控力的發育。因此,父母要注意培養孩子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
幫助孩子抵禦誘惑,父母還能做什麼?
在書中,作者還提到了以下幾點父母可以幫助孩子增加自控力的方法:
幫孩子採用策略讓「自控」不再是「受控」
作者表示,人們在「棉花糖實驗中」發現,要想有效地抵抗一個強大的誘惑,我們就必須用內心的「不」,來代替內心的「去」,以此抑制住那顆想要立刻奔向誘惑的心。而且,這種對於「不」的選擇,一定要迅速而決絕,就像條件反射一樣,讓內心「奔向誘惑」的想法還來不及露頭,就被「拒絕」誘惑的聲音淹沒。
這種方法其實類似於某種心理暗示。等於是設置一種場景,一旦我們接觸到某種誘惑物,就會觸發這個場景,讓自己不由自主地選擇拒絕。
舉個例子,比如一個戒菸的人,一看到別人抽菸,就心裡痒痒,很可能讓自己的戒菸計劃毀於一旦。他們可以給自己設置一個心理暗示,如果一看到別人抽菸,就想到那些肺癌患者痛苦掙扎、枯瘦嶙峋的樣子。通過在心裡不斷地暗示自己,不斷訓練自己,讓這種聯想成為某種條件反射,來提高自己抵禦菸草誘惑的能力。
這其實也是一種幫助大腦從熱系統切換到冷系統的方法,幫助孩子冷卻「現在」,加熱「未來」。
讓孩子能「信任」會有益處,等待才有意義
在作者還在讀研究生階段的時候,曾經在特立尼達島南端的一個小村子裡,給那裡的人做了一次簡易的「棉花糖實驗」。
結果發現,擁有非洲血統的孩子更偏向於選擇立刻就吃掉糖,而擁有東印度血統的孩子更偏向於選擇忍住誘惑,等待更大的獎勵。
作者通過調查推斷,這可能跟他們是否生活在一個信任、可靠的環境有關。
說白了,就是非洲血統的孩子他們不相信一個陌生人,會在未來的某個時間出現,並且帶著之前承諾給他們的獎勵物。
既然,那個未來的獎賞可能是虛幻的、騙人的,又有什麼理由放棄現在就可以得到的獎勵呢?
這個論點,後來在2013年,由美國羅切斯特大學理察·安思林領導的團隊在重做的「棉花糖實驗」中得到了證實。
在正式的棉花糖實驗之前,實驗人員先用蠟筆和貼紙,「欺騙」孩子們。
他們承諾,如果孩子們不打開面前的這些文具,而是等待實驗人員回來,就能得到更多的文具。
但其實,實驗人員每次都空手而歸。
孩子們的期待撲了空。等到他們在進行正式的棉花糖實驗時,這些「被騙過」的孩子們延遲等待的時間明顯比沒被騙過的同伴縮短了許多。
可見,環境的確會影響孩子們延遲滿足的能力。
要給孩子一個信任的、可靠的環境,作為父母不要輕易食言,這樣才更容易培養他們的自控力。
建立成長型思維和積極樂觀的「解釋風格」
「掌控」是一種能讓孩子自主決定自己行為的信念,這種信念能讓孩子去改變、成長、學習以及徵服新的挑戰。
如果孩子不把自己的智力、社交能力等等看做是天生的、固定不變的,而是更靈活地看待這些能力,認為它們像肌肉和認知技能一樣,是可以通過學習和訓練而發展的,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擁有「成長型思維」和樂觀的「解釋風格」,他們就越能把「自己」看作是積極結果的那個「原因」。
也就是說,他們會認為自己是能用努力和能堅持下去的人,這種信念會支撐著他們選擇延遲滿足、控制衝動,為了達到預期結果而堅持下去。
對於提高孩子的自控能力來說,這無疑是一種思維上的滋養。
以身作則給孩子「打個樣」
作為父母,我們自己如何處理壓力、沮喪和情緒,在誘惑面前我們又是如何堅持和抵禦的……
這些都對孩子產生深遠的影響。
記住,你才是孩子的起跑線!
好啦,說了那麼多關於「延遲滿足」的事兒,還是要回到開篇我們所說的。延遲滿足不是神藥,也和孩子的成功沒太大關係;而且,無節制、不合時宜的延遲滿足,其實並沒有什麼益處。
記得曾經看過一個網友的評論說,「延遲滿足不是忍,不是等,而是一種眼光」。
就像作者沃爾特·米歇爾在書中說的那樣,「讓孩子獲得一种放眼未來的能力,找準投資回報的動機」,這才是有意義的重點。也許,以這種心態來看待延遲滿足,就會少一些焦慮,在面對那些忽悠人的文章和標題時,也多一份清醒和自知。
來源:
1、Revisiting the Marshmallow Test:A Conceptual Replication Investigating Links Between Early Delay of Gratification and Larer outcomes
2、The Marshmallow Study Revisited
https://rochester.edu/news/show.php?id=4622
3、《棉花糖實驗:自控力聖經》作者:沃爾特·米歇爾
-END-
作者:林小暖bella,香港浸會大學碩士,前資深媒體人,親子溝通講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家庭養育領域知名科普作者,新浪微博粉絲250萬+。專注中西教育、親子閱讀、旅行遊玩、兒童心理、自我成長、好物評測、品質生活等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