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糖實驗之後的50年:一顆棉花糖是否可以預測孩子未來?

2021-01-19 界面新聞

"湯姆,我要給你一顆棉花糖,給你二十分鐘時間,如果我回來的時候這顆棉花糖還在這兒,你會再得到一顆。」

50年前,在史丹福大學的必應幼兒園裡,一群孩子被帶到一個「驚喜屋」,他們將面臨一個驚喜,也是一個難題:怎麼才能忍住不吃桌上的棉花糖。這就是人格心理學家沃爾特·米歇爾和他的學生們設計的一項著名研究:「棉花糖實驗」,也被稱作延遲滿足實驗。

實驗中,一些孩子馬上就把棉花糖吃掉了,另一些則試圖用各種方法擺脫棉花糖的誘惑。研究結果也出乎意料地證明了對這些孩子們未來生活的諸多預測。4~5歲的孩子等待的時間越長,他們後來的SAT成績就越高,他們在青春期的認知能力和社交能力也越強。

這項具有裡程碑意義的實驗一經公開,立刻引發了人們對自控力與意志力的熱論,很多人將棉花糖實驗的結果看作是基因決定命運的明證:用一顆棉花糖就能預測孩子的未來!然而這就是事實真相嗎?為什麼實驗整整進行了50年?

自控力與意志力的熱論源於50年前開始的棉花糖實驗,然而這場心理學史上最著名的實驗卻遭到了極大的誤讀。實驗設計者沃爾特·米歇爾在《棉花糖實驗》一書中,對實驗來龍去脈的溯本清源,在破除大眾對棉花糖實驗的普遍誤解的同時,還給出了對從孩子的養育、僱傭新職員,到避免糟糕的交易和個人決定的明智建議。讓我們一起來看看米歇爾是如何在《棉花糖實驗》中對實驗進行揭秘的。

你所不知道的棉花糖實驗

揭秘1  一顆棉花糖引發的巧合

棉花糖實驗最初並不是被設計成一個「測試」。事實上,米歇爾自身一直對大多數試圖預測真實生活中可能發生的未來行為的心理測試充滿質疑。米歇爾在書中透露,設計這個實驗並不是為了去測試孩子們的表現有多優秀,而是為了弄清楚,如果他們想要延遲滿足,或者當他們想要延遲滿足時,是什麼促使他們做到的。

然而,在棉花糖實驗開始多年後,米歇爾開始思考孩子們在實驗中的表現是否與他們日後的表現有所關聯。

「我的女兒們也在必應幼兒園就讀,多年後我時常會問起她們那些從幼兒園裡出來的孩子們都表現如何。與系統性的後續追蹤不同的是,這只是一次晚餐時段的閒聊:『黛比怎麼樣了?』『山姆最近在做什麼?』當這些孩子成長為青年時,我開始要求她們根據這些人在社交和學業上的表現,從0~5分進行打分。由此我才發現,這些孩子在棉花糖實驗中的表現和我的女兒們對他們取得的進步的簡單打分之間可能存在某種關聯。通過把這些評分與棉花糖實驗中的原始數據進行對比,我發現了其中很明顯的相關性,並且我意識到我和我的學生們必須認真地研究這種相關性。」

就這樣米歇爾對第一批參與棉花糖實驗的孩子進行了每10年一次的評估,到2010年,他們大約都到了40 歲。結果就像一開始那樣令人驚訝,孩子幼時忍耐棉花糖的能力越強,他們會更有競爭力和更好的學習成績,擁有更高的教育水平和社交能力,中年後對他們的大腦的掃描發現,他們的前額葉皮層更加活躍。

揭秘2  吃了棉花糖的孩子註定就是Loser?

如果棉花糖實驗的決定了孩子的一生,那麼大多數家長需要應該報以悲觀的態度,因為實驗中有2/3的孩子在主試回到驚喜屋前吃掉了棉花糖。根據遺傳學最新的研究發現,自我控制的跡象在嬰兒的行為中就可以見到,這是不是就意味著自控力像DNA一樣根深蒂固?米歇爾認為,雖然自控力這種能力來自基因,但它像肌肉一樣可以通過鍛鍊增強。自控力是構建成功人生的必要特質,但它並不是單獨發揮作用的,成功的「引擎」需要另外一些資源為「燃料」。

- 執行功能:成功人生的必備技能

執行功能讓人能夠實施計劃、解決問題,它促進了人的心理功能的靈活性,對語言推理和高效學習也十分必要。執行功能發展得好的孩子在追求目標時能夠有效抑制衝動性行為,記住指令,並且能控制自己的注意力。因此,這些孩子在幼兒園期間的數學、語言和文化素養測試中的表現比那些執行功能弱的同齡孩子更好就不足為怪了。

- 掌控感:「我就是能」

「掌控」是一種你能夠自主決定自己行為的信念,這種信念讓你能夠去改變、成長、學習以及徵服新的挑戰,孩子們越把自己看作積極結果的原因,他就越有可能在棉花糖實驗中選擇延遲滿足、控制衝動傾向,將自己有助於達到預期結果的行為在各種情況下一直堅持下去。他們相信自己能做到,並且真的做到了。

- 樂觀:對成功的期待

保持樂觀與對成功的期待意義非凡,要讓孩子認為自己是一個能運用努力和能堅持的人,同時把自己看作是積極結果的原因。

棉花糖實驗啟動後的50年

延伸研究1:轉變時間觀,對未來充滿期許的人自控力更強

米歇爾邀請了一些兒童以及6~18歲的青少年一起完成這一研究。他們的大腦在實驗中將會被掃描,繪製成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圖,這些圖像可以告訴我們被試在認知層面是怎樣控制他們的欲望的。他們做了多個不同實驗,主要是通過讓誘人的食物圖片快速地在被試面前閃過同時對他們的大腦進行掃描成像。

在「熱的、近距離的」實驗輪次中,實驗者要求被試想像食物就在眼前,要求他們關注食物能引起食慾方面的特徵,比如味道和氣味等。在「冷的、遠距離的」實驗輪次中,要求被試想像食物離他們很遠,關注食物所具有的冷的、抽象的和視覺方面的特徵(如顏色、形狀等),從而嘗試激起他們的冷系統。被試的自我報告顯示,他們的欲望在「冷的、遠距離的」實驗環境中要比在「熱的、近距離的」實驗環境中弱,並且他們大腦活動的畫面也顯示:減少對食物的渴望會削減與感官欲望相關的腦區的激活。

結果表明,心理距離越大,人們就越會在更加抽象和更高的層次上進行信息加工,並且逐漸通過冷靜的認知體系得到控制。人們可以利用簡單的認知策略——轉變自己的時間觀,從關注「現在」到轉向關注「未來」來控制自己的欲望。你可以把這種策略應用到改掉一個壞習慣上,讓無意識的吸菸欲望刺激一個人關注未來的消極影響——讓這些未來的消極影響足夠生動、清晰,從而壓制住當下的欲望。

延伸研究2:做一隻牆上的蒼蠅

人的大腦包括冷熱兩種系統:熱情緒系統專門致力於對能夠喚起強烈情緒的刺激物做出快速反應,它會自動觸發愉悅、痛苦與恐慌等情緒。冷認知系統位於大腦前額葉皮層的中心位置,該系統是可控制的,對一些關於未來的決策和自控都起著重要作用。

棉花糖實驗裡的這群孩子會儘可能讓自己遠離獎勵物和按鈴,特意拉長自己和獎勵物之間的距離,以此來關閉他們的熱系統,從而使冷系統發揮作用。那麼,這種方法是否也能運用到成年人克服憤怒和沮喪的情緒的治療過程中呢?

米歇爾和同事邀請了哥倫比亞大學裡曾在重要且親密的人際關係中遭遇嚴重的拋棄或背叛的學生,要求他們在兩種方式中選一種方式回憶這些經歷。其中「自我沉浸組」被要求從自己的角度講清楚整個經歷,然後描述自己的感受;「自我疏離組」要求另外一半的學生以一隻黏在牆上的蒼蠅的視角來描述自己的整個經歷,並試圖以這種角度來理解自身的情緒感受。

當被試站在自我沉浸的角度來分析自己的感受時,他們會重新想起那些痛苦記憶裡的具體細節,就如同再一次經歷了一樣,如此一來,便重新激活了他們的消極情緒。另一組的學生會重新審視整件事情而並非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把事情複述一遍,再體會一遍當時的壓力。他們會用一種更加理性而不是感性的方式來看待整件事,並對痛苦的往事有一種全新的解釋。以牆上一隻蒼蠅的視角來描述整件事情,並以這種角度來理解自身的情感,從而冷卻熱系統,啟動冷系統,更理智地想清楚一切。

從棉花糖實驗第一次進行到今天的50年間,大量學者對實驗進行了模仿和驗證,米歇爾也一直沒有停下研究的腳步,不斷進行著更加深入豐富的研究。他不斷告訴我們,無論大人還是孩子,只要我們做出努力,並在書寫命運的過程中扮演積極主動的角色,都可以通過教導和學習提高自身的自控力。自控力不僅是種能力,而是來自你的選擇。

……………………………………

歡迎你來微博找我們,請點這裡。

也可以關注我們的微信公眾號「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相關焦點

  • 2020年了,你還在用一顆棉花糖預測孩子未來嗎?
    11966 年,史丹福大學的一所幼兒園,一群 4-6 歲的孩子面臨一個難題:怎麼才能忍住不吃桌上的一顆棉花糖?如何培養孩子自制力,絕大多數文章都會提到棉花糖實驗。更有很多培訓機構甚至宣稱,儘早對孩子進行延緩滿足的訓練,可以終身受益。甚至一些父母刻意用不及時滿足孩子的要求來訓練延遲能力。經過一次次演繹傳播,被大眾媒體簡化成:用一顆棉花糖就能預測孩子的未來!
  • 一顆棉花糖,預測了十幾個孩子的未來?測測TA的「意志力」
    而對於孩子,他們未來諸多方面的表現也都會與意志力息息相關。他曾用一顆棉花糖預測了十幾個孩子的未來,你敢相信嗎?那些沒吃掉棉花糖的孩子的SAT成績(相當於中國高考)比吃掉棉花糖的孩子平均高210分,是非常大的差距。
  • 棉花糖實驗
    當父母看著孩子時,當老師面對學生時,我們都曾幻想預見未來,去看看這個孩子未來能否成功。這個實驗成功讓我們的幻想變成了現實!它帶給我們最直接的結論就是,自控力(延遲滿足能力)越強的孩子,未來成就會更高。為此,一些家長看過這個實驗後就會去買棉花糖來測試一下孩子。
  • 新棉花糖實驗告訴我們,到底是什麼在影響孩子的自控力?
    導語:很多家長都聽過著名的棉花糖實驗,上個世紀6、70年代,史丹福大學心理學教授沃爾特·米切爾將一群孩子召集到一起,每人發個棉花糖,並告訴他們有兩種選擇,一是現在把糖吃掉,二是等15分鐘再吃,到時候可以得到兩塊棉花糖。
  • 棉花糖實驗:懂得等待的孩子,未來成就更高!
    有這樣一個規律,非常有意思,不妨觀察一下您的周圍:如果一個孩子性子急,凡事都不願意等待,那他的父母多半也是「言而無信」的。——因為總是被忽悠,孩子已經不願意相信等待過後還能獲得滿足了。上個世紀,心理學領域著名的「棉花糖實驗」,它將」延遲滿足「這個概念帶給天下的父母們,懂得等待的孩子,未來成就更高。
  • 棉花糖實驗淺析
    棉花糖實驗是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美國史丹福大學沃爾特•米歇爾博士在幼兒園進行的有關延遲滿足的心理學實驗。實驗人員將3、4歲的小朋友帶到獨立的房間發給每人一塊棉花糖,並告訴他們,可以立刻吃掉,但是如果等老師回來再吃掉就會再得到同樣的一塊棉花糖。結果有三分之一的孩子在等待15分鐘後又得到了一塊棉花糖。在隨後的跟蹤調查發現,這些孩子的高考成績、教育成就、自信心、身體指數等均高於得到一塊糖的小孩。
  • 遲來的糖果會更甜——「棉花糖實驗」與延遲滿足
    我們該如何教導孩子?應該提防孩子推延還是讓孩子學會保持耐心? 著名的人格理論家Walter Mischel 認為,最好的方式是逐漸培養兒童的耐心,教導他們延遲想要即刻滿足的需求和欲望,並且幫助他們認識到這種延遲的價值。「現在有一顆棉花糖,你可以吃掉,但是如果你等我回來後再吃,我就再給你一個」。
  • 關於棉花糖實驗,99%的人都理解錯了!
    他向我們剖析了棉花糖實驗的內幕,向我們展現了一個與我們理解中全然不同的棉花糖實驗。按實驗設計者米歇爾的觀點,棉花糖實驗並不是反映兒童自控力的變量;相反,它很有可能只是一個顯示器,最終起作用的是孩子不同家庭背景和由此產生的不同世界觀。在20世紀眾多偉大的心理學實驗中,棉花糖實驗佔據著一個重要的地位。
  • 「棉花糖實驗」的誤讀和真相:延遲滿足和孩子的成功有關係嗎?
    米歇爾在書中明確表示:「棉花糖實驗最初並不是被設計成一個測試。事實上,我一直對大多數試圖預測真實生活中可能發生未來行為的心理測試充滿質疑……而我自己也從來沒有創造出一個完美的測試。「棉花糖實驗」,其實只是一個代稱。實際上,在實驗中充當誘惑物的是各種各樣的零食,有鹹、有甜,可以任由孩子們挑選。
  • 「棉花糖實驗」的誤讀和真相:延遲滿足真的和孩子的成功有關係嗎?
    其貌不揚的棉花糖,竟然成了人生的小藥丸~於是乎,Boss和學校們紛紛都「引進」了這顆棉花糖,拿來測試要招聘的員工與在校的學生們。甚至於,爹媽們也悄悄在家裡給娃搞起了「誘惑測試」,這顆糖就像可以預測未來的水晶球一般,被認為藏著自家娃到底是牛娃還是普娃的秘密。
  • 棉花糖實驗後續研究:孩子缺乏「自控力」,根源是家長的「哄騙」
    哄騙或許可以暫時穩住孩子,卻不利於孩子後天的培養,特別是對於孩子的自控力。那麼什麼是棉花糖實驗呢史丹福大學心理學家Walter Mischel在上世界六七十年代曾做過一系列著名的"棉花糖"實驗,目的在於考驗孩子的耐心和意志力。
  • 被誤解的斯坦福棉花糖實驗:究竟是什麼在影響孩子的自控力?
    有養曾經拍攝過一個視頻,我們請了8個孩子,分別面對蛋糕十五分鐘,看看他們到底能不能忍住不吃掉。 有的孩子的確是沒忍住,有的孩子堅持住了。這與著名的斯坦福棉花糖實驗非常像。
  • 經濟學小知識:心理學的棉花糖實驗與經濟學的「一鳥在手」理論
    延遲滿足的能力雖然叫棉花糖實驗,但是最早於1970年由史丹福大學教授、心理學家沃爾特·米舍爾(Walter Mischel)進行的第一次實驗中,孩子們面對的糖果其實是動物曲奇和條形餅乾。這項研究的目的是了解延遲滿足的控制能力(the control of delayed gratification),即等待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的能力,是什麼時候在孩子身上發展起來的。32位小朋友,男女各半,年齡三歲零六個月到五歲零八個月不等,參與了實驗。每位孩子被帶到一個普通的、有桌子和椅子的房間,桌上擺著孩子自己選好的曲奇和餅乾。
  • 經濟學小知識:心理學的棉花糖實驗與經濟學的「一鳥在手」理論
    小邦財商系列原創心理學研究有一些幾乎地球人都知道的經典實驗,例如史丹福大學棉花糖實驗(Stanford marshmallow experiment)。,但是最早於1970年由史丹福大學教授、心理學家沃爾特·米舍爾(Walter Mischel)進行的第一次實驗中,孩子們面對的糖果的其實是動物曲奇和條形餅乾。
  • 用經濟學原理解讀棉花糖實驗
    利率也是價格的一種,由無數人的不耐共同決定突然又想到了史丹福大學那個有名的棉花糖實驗。關於這個實驗的詳情大家可以在網上查閱,簡單來說這個實驗得出的結論是能擋住誘惑的孩子更優秀雖然之前也覺得這個實驗的結果是板上釘釘,不過都是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理解的。而當我看到了利率的解釋,才發現或許還能從經濟學原理來解讀棉花糖實驗的結果。
  • 由經典斯坦福棉花糖實驗說起,人是如何慢慢廢掉的,缺的是什麼
    01斯坦福棉花糖實驗及思考1972年,心理學家沃爾特·米歇爾做了這樣一個有趣的實驗。研究者找來一些幼兒園的小孩,讓他們單獨呆在一間小房間裡,桌子上放著那個年代的小孩很難抵禦的誘惑:一顆棉花糖。研究人員告訴孩子自己要離開房間一下,這段時間內,孩子隨時可以把面前的棉花糖吃掉,但是如果孩子能堅持等到他回來再吃,就可以得到更多的棉花糖作為獎勵。
  • 你會不會立即吃掉手裡的棉花糖?
    假如他們選擇了一顆棉花糖,他們可以立即吃下這顆棉花糖,但是之後的棉花糖就沒有他們的份兒了。但是如果他們能夠控制住自己不吃眼前的棉花糖,等20分鐘過後,研究人員一回來,他們就可以擁有兩顆棉花糖。實驗開始後,有的孩子很快就吃掉了手裡的棉花糖,有的孩子猶豫了一陣子之後也吃掉了手裡的棉花糖,而有的孩子很想吃,但努力克制自己,直到研究人員回來。研究人員隨後追蹤這些孩子之後的人生經歷。發現越是能夠善於克制自己的孩子,他們之後所取得的成就就越高。此外,他們擁有更好的適應能力,並且能夠有效地應對沮喪和壓力。
  • 高考成績,五六歲時居然就能被大致預測,科學實驗,不由人不信
    雖然沒有考完不可能知道具體成績,但是,很多孩子的高考成績在他們五六歲時就能被大致地預測出來!不信?來看看心理學界著名的「棉花糖實驗」。在1968年到1974年間,美國史丹福大學的心理學家沃爾特.米歇爾為了研究「耐心和意志力」這一自我控制的心理現象,設計了「棉花糖實驗」。
  • 如何提高孩子的自控力?不妨試試「棉花糖實驗」,培養自律寶寶
    「為啥別人家的孩子都能安靜地寫作業,我家這個就老是扭來扭去,怎麼一點自控力就都沒有呢?如何才能培養孩子的自控力呢?」這是一位朋友在後臺的留言。史丹福大學心理學家沃爾特·米歇爾博士1966年起在幼兒園進行有關自制力的一系列心理學經典實驗——棉花糖實驗,然後提出了延遲滿足這一理論,並發現,自控力和延遲滿足影響孩子未來的成功,這一發現對教育學和心理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 著名棉花糖實驗:自控力差真的就怪孩子?家長更要學會反思
    ,美國史丹福大學著名的心理學教授米歇爾,就設計了一項非常著名的棉花糖實驗,而這項實驗主要是關於自控力的驗證。但這項實驗還遠遠沒有結束,在14年之後,米歇爾再次找到了當年參與到這項實驗的孩子最終發現:那些能夠抵制住棉花糖誘惑的小孩,之後的學業裡,往往表現得要比很多孩子更加的優秀,而且去做某一件事情的時候,注意力會更加地集中,小孩的性格,也會更加開朗。但是沒能夠抵住棉花上誘惑的小孩,在之後的表現,並不太讓人滿意,有的學習成績很差,甚至有的孩子,沾染了各種不良的嗜好。通過這項著名的實驗,米歇爾也得出了一個結論:那些有著很強自控力的孩子,在他們今後的成長中,更容易去獲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