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姆,我要給你一顆棉花糖,給你二十分鐘時間,如果我回來的時候這顆棉花糖還在這兒,你會再得到一顆。」
50年前,在史丹福大學的必應幼兒園裡,一群孩子被帶到一個「驚喜屋」,他們將面臨一個驚喜,也是一個難題:怎麼才能忍住不吃桌上的棉花糖。這就是人格心理學家沃爾特·米歇爾和他的學生們設計的一項著名研究:「棉花糖實驗」,也被稱作延遲滿足實驗。
實驗中,一些孩子馬上就把棉花糖吃掉了,另一些則試圖用各種方法擺脫棉花糖的誘惑。研究結果也出乎意料地證明了對這些孩子們未來生活的諸多預測。4~5歲的孩子等待的時間越長,他們後來的SAT成績就越高,他們在青春期的認知能力和社交能力也越強。
這項具有裡程碑意義的實驗一經公開,立刻引發了人們對自控力與意志力的熱論,很多人將棉花糖實驗的結果看作是基因決定命運的明證:用一顆棉花糖就能預測孩子的未來!然而這就是事實真相嗎?為什麼實驗整整進行了50年?
自控力與意志力的熱論源於50年前開始的棉花糖實驗,然而這場心理學史上最著名的實驗卻遭到了極大的誤讀。實驗設計者沃爾特·米歇爾在《棉花糖實驗》一書中,對實驗來龍去脈的溯本清源,在破除大眾對棉花糖實驗的普遍誤解的同時,還給出了對從孩子的養育、僱傭新職員,到避免糟糕的交易和個人決定的明智建議。讓我們一起來看看米歇爾是如何在《棉花糖實驗》中對實驗進行揭秘的。
你所不知道的棉花糖實驗
揭秘1 一顆棉花糖引發的巧合
棉花糖實驗最初並不是被設計成一個「測試」。事實上,米歇爾自身一直對大多數試圖預測真實生活中可能發生的未來行為的心理測試充滿質疑。米歇爾在書中透露,設計這個實驗並不是為了去測試孩子們的表現有多優秀,而是為了弄清楚,如果他們想要延遲滿足,或者當他們想要延遲滿足時,是什麼促使他們做到的。
然而,在棉花糖實驗開始多年後,米歇爾開始思考孩子們在實驗中的表現是否與他們日後的表現有所關聯。
「我的女兒們也在必應幼兒園就讀,多年後我時常會問起她們那些從幼兒園裡出來的孩子們都表現如何。與系統性的後續追蹤不同的是,這只是一次晚餐時段的閒聊:『黛比怎麼樣了?』『山姆最近在做什麼?』當這些孩子成長為青年時,我開始要求她們根據這些人在社交和學業上的表現,從0~5分進行打分。由此我才發現,這些孩子在棉花糖實驗中的表現和我的女兒們對他們取得的進步的簡單打分之間可能存在某種關聯。通過把這些評分與棉花糖實驗中的原始數據進行對比,我發現了其中很明顯的相關性,並且我意識到我和我的學生們必須認真地研究這種相關性。」
就這樣米歇爾對第一批參與棉花糖實驗的孩子進行了每10年一次的評估,到2010年,他們大約都到了40 歲。結果就像一開始那樣令人驚訝,孩子幼時忍耐棉花糖的能力越強,他們會更有競爭力和更好的學習成績,擁有更高的教育水平和社交能力,中年後對他們的大腦的掃描發現,他們的前額葉皮層更加活躍。
揭秘2 吃了棉花糖的孩子註定就是Loser?
如果棉花糖實驗的決定了孩子的一生,那麼大多數家長需要應該報以悲觀的態度,因為實驗中有2/3的孩子在主試回到驚喜屋前吃掉了棉花糖。根據遺傳學最新的研究發現,自我控制的跡象在嬰兒的行為中就可以見到,這是不是就意味著自控力像DNA一樣根深蒂固?米歇爾認為,雖然自控力這種能力來自基因,但它像肌肉一樣可以通過鍛鍊增強。自控力是構建成功人生的必要特質,但它並不是單獨發揮作用的,成功的「引擎」需要另外一些資源為「燃料」。
- 執行功能:成功人生的必備技能
執行功能讓人能夠實施計劃、解決問題,它促進了人的心理功能的靈活性,對語言推理和高效學習也十分必要。執行功能發展得好的孩子在追求目標時能夠有效抑制衝動性行為,記住指令,並且能控制自己的注意力。因此,這些孩子在幼兒園期間的數學、語言和文化素養測試中的表現比那些執行功能弱的同齡孩子更好就不足為怪了。
- 掌控感:「我就是能」
「掌控」是一種你能夠自主決定自己行為的信念,這種信念讓你能夠去改變、成長、學習以及徵服新的挑戰,孩子們越把自己看作積極結果的原因,他就越有可能在棉花糖實驗中選擇延遲滿足、控制衝動傾向,將自己有助於達到預期結果的行為在各種情況下一直堅持下去。他們相信自己能做到,並且真的做到了。
- 樂觀:對成功的期待
保持樂觀與對成功的期待意義非凡,要讓孩子認為自己是一個能運用努力和能堅持的人,同時把自己看作是積極結果的原因。
延伸研究1:轉變時間觀,對未來充滿期許的人自控力更強
米歇爾邀請了一些兒童以及6~18歲的青少年一起完成這一研究。他們的大腦在實驗中將會被掃描,繪製成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圖,這些圖像可以告訴我們被試在認知層面是怎樣控制他們的欲望的。他們做了多個不同實驗,主要是通過讓誘人的食物圖片快速地在被試面前閃過同時對他們的大腦進行掃描成像。
在「熱的、近距離的」實驗輪次中,實驗者要求被試想像食物就在眼前,要求他們關注食物能引起食慾方面的特徵,比如味道和氣味等。在「冷的、遠距離的」實驗輪次中,要求被試想像食物離他們很遠,關注食物所具有的冷的、抽象的和視覺方面的特徵(如顏色、形狀等),從而嘗試激起他們的冷系統。被試的自我報告顯示,他們的欲望在「冷的、遠距離的」實驗環境中要比在「熱的、近距離的」實驗環境中弱,並且他們大腦活動的畫面也顯示:減少對食物的渴望會削減與感官欲望相關的腦區的激活。
結果表明,心理距離越大,人們就越會在更加抽象和更高的層次上進行信息加工,並且逐漸通過冷靜的認知體系得到控制。人們可以利用簡單的認知策略——轉變自己的時間觀,從關注「現在」到轉向關注「未來」來控制自己的欲望。你可以把這種策略應用到改掉一個壞習慣上,讓無意識的吸菸欲望刺激一個人關注未來的消極影響——讓這些未來的消極影響足夠生動、清晰,從而壓制住當下的欲望。
延伸研究2:做一隻牆上的蒼蠅
人的大腦包括冷熱兩種系統:熱情緒系統專門致力於對能夠喚起強烈情緒的刺激物做出快速反應,它會自動觸發愉悅、痛苦與恐慌等情緒。冷認知系統位於大腦前額葉皮層的中心位置,該系統是可控制的,對一些關於未來的決策和自控都起著重要作用。
棉花糖實驗裡的這群孩子會儘可能讓自己遠離獎勵物和按鈴,特意拉長自己和獎勵物之間的距離,以此來關閉他們的熱系統,從而使冷系統發揮作用。那麼,這種方法是否也能運用到成年人克服憤怒和沮喪的情緒的治療過程中呢?
米歇爾和同事邀請了哥倫比亞大學裡曾在重要且親密的人際關係中遭遇嚴重的拋棄或背叛的學生,要求他們在兩種方式中選一種方式回憶這些經歷。其中「自我沉浸組」被要求從自己的角度講清楚整個經歷,然後描述自己的感受;「自我疏離組」要求另外一半的學生以一隻黏在牆上的蒼蠅的視角來描述自己的整個經歷,並試圖以這種角度來理解自身的情緒感受。
當被試站在自我沉浸的角度來分析自己的感受時,他們會重新想起那些痛苦記憶裡的具體細節,就如同再一次經歷了一樣,如此一來,便重新激活了他們的消極情緒。另一組的學生會重新審視整件事情而並非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把事情複述一遍,再體會一遍當時的壓力。他們會用一種更加理性而不是感性的方式來看待整件事,並對痛苦的往事有一種全新的解釋。以牆上一隻蒼蠅的視角來描述整件事情,並以這種角度來理解自身的情感,從而冷卻熱系統,啟動冷系統,更理智地想清楚一切。
從棉花糖實驗第一次進行到今天的50年間,大量學者對實驗進行了模仿和驗證,米歇爾也一直沒有停下研究的腳步,不斷進行著更加深入豐富的研究。他不斷告訴我們,無論大人還是孩子,只要我們做出努力,並在書寫命運的過程中扮演積極主動的角色,都可以通過教導和學習提高自身的自控力。自控力不僅是種能力,而是來自你的選擇。
……………………………………
歡迎你來微博找我們,請點這裡。
也可以關注我們的微信公眾號「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