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小知識:心理學的棉花糖實驗與經濟學的「一鳥在手」理論

2020-10-22 小邦財商系列

小邦財商系列原創

心理學研究有一些幾乎地球人都知道的經典實驗,例如史丹福大學棉花糖實驗(Stanford marshmallow experiment)。

圖片來自網絡

延遲滿足的能力

雖然叫棉花糖實驗,但是最早於1970年由史丹福大學教授、心理學家沃爾特·米舍爾(Walter Mischel)進行的第一次實驗中,孩子們面對的糖果的其實是動物曲奇和條形餅乾。

這項研究的目的是了解延遲滿足的控制能力(the control of delayed gratification),即等待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的能力,是什麼時候在孩子身上發展起來的。

32位小朋友,男女各半,年齡三歲零六個月到五歲零八個月不等,參與了實驗。

每位孩子被帶到一個普通的、有桌子和椅子的房間,桌上擺著孩子自己選好的曲奇和餅乾。

研究人員告訴孩子,他們現在就可以吃桌上的食物;或者先不吃,在等待15分鐘後,會得到第二次的獎勵。

研究人員假設,獎勵的顯著性的增加會反過來增加孩子延遲滿足的時間:

對就在眼前的獎勵的關注(桌上的曲奇和餅乾)應該會讓他們為了更大的獎勵(第二份的曲奇和餅乾)等待更長的時間。

實驗結果與最初的預測完全相反:

未來的、延遲了的獎勵本身並沒有產生願意延遲滿足的反應,而是增加了孩子的挫折感,並最終降低了延遲的滿足感。

大白話就是——與其等待還沒到眼前的獎勵,不如現在就把到手的獎勵拿走

這個經典的心理學實驗後來被重複進行,棉花糖是在1972年的實驗中首次使用。

後續的研究發現一個人延遲滿足的能力與一些能力有關,如耐心、衝動、自我控制和意志力,所有這些都與自我調節有關。

在經濟學領域,」一鳥在手「理論與棉花糖實驗的研究發現有異曲同工之妙。

」一鳥在手「理論——關乎股利的取捨

英語裡的一句諺語,a bird in the hand is worth two in the bush,意思是雙鳥在林不如一鳥在手。

這是一句非常古老的諺語,據傳起源於15世紀的英國。

諺語告誡不要冒非必要的風險,保留已經擁有的(一隻鳥)總比冒險得到更多而一無所獲(兩隻你夠不到的鳥)要好。

在龐雜的經濟學研究中,針對公司股利政策的研究不在少數,課題包括現代公司為什麼要支付股利,股利政策如何影響公司績效等等。

有兩種種比較廣泛討論的理論:

1、股利支付偏好理論(the theory of the dividend payment preference);

2、不相關理論,或者MM理論(the theory of irrelevance)。

」一鳥在手「理論是股利支付偏好理論的另一個名字,由美國經濟學家戈登(Myron J. Gordon)和哈佛商學院教授林特納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發展出來的。

一鳥在手理論是對MM理論的抗衡(MM即經濟學家莫迪揚尼和米勒),一句話總結MM理論:

在一定的假設條件限定下,股利政策不會對公司的價值或股票的價格產生任何影響,投資者對其持有股票的收益是來自股利還是資本利得並不在意。

戈登提出的一鳥在手理論認為由於資本利得的不確定性,投資者更喜歡股票紅利而不是潛在的資本利得;投資者尋求高股息的股票推高了這類股票的市場價格。

投資者的取與舍在股利和股價上漲之間:

眼前的、預期可得的、相對確定的股票紅利 vs. 未來的、潛在的、不確定的資本利得

除了確定性的考慮,其他因素也非常關鍵,例如收益率的預期。

試想一下,在熊市中,整體市場的收益率既不確定也不超過5%,如果一家公司提供5%的穩定股利,對於投資者已經算是相當具有吸引力了。

同樣關於收益率,一鳥在手理論的缺點也是顯著的,因為在牛市,當整體市場不斷上揚,上升方向的相對確定性和未來股價可預期的上漲會讓穩定的但相對低的股利失去吸引力。

將一鳥在手和棉花糖實驗一起來看,能夠相對全面的理解股利的取捨不只取決於收益對比,投資者作為獨立個體所具有的心理素質和能力也會產生決定性的作用。

相關焦點

  • 經濟學小知識:心理學的棉花糖實驗與經濟學的「一鳥在手」理論
    心理學研究有一些幾乎地球人都知道的經典實驗,例如史丹福大學棉花糖實驗(Stanford marshmallow experiment)。
  • 用經濟學原理解讀棉花糖實驗
    利率也是價格的一種,由無數人的不耐共同決定突然又想到了史丹福大學那個有名的棉花糖實驗。關於這個實驗的詳情大家可以在網上查閱,簡單來說這個實驗得出的結論是能擋住誘惑的孩子更優秀雖然之前也覺得這個實驗的結果是板上釘釘,不過都是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理解的。而當我看到了利率的解釋,才發現或許還能從經濟學原理來解讀棉花糖實驗的結果。
  • 當心理學遇上經濟學,理察·塞勒獲2017諾貝爾經濟學獎
    2002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著名行為經濟學家卡內曼甚至將自己的獲獎歸功於泰勒,稱他是「首位將心理學引入經濟學,開創了行為經濟學」的學者。很長時間裡,泰勒也是全球最有爭議的經濟學家之一,爭議的焦點源於他傾向於強調事實與權威傳統經濟學理論的不一致。
  • 走近現實的經濟學--今年諾貝爾經濟學獎點評
    10月9日,2002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揭曉,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丹尼爾 坎內曼和美國喬治 梅森大學的弗農 史密斯,因其對行為經濟學和實驗經濟學的奠基性貢獻分享了這一獎項。  坎內曼所致力研究的行為經濟學,是一門介於心理學與經濟學之間的邊緣科學,它試圖根據心理學的研究成果對傳統經濟學的理論假設進行修正,從而將更為複雜的人類行為分析融入標準的經濟理論之中。
  • 金融工作會議的經濟學理論依據:紅嘴鳥與大象,華盛頓共識到北京共識(系列一)
    小故事:金融與實體經濟==紅嘴鳥與大象 非洲的大草原上美麗健壯的大象有一群可愛的寄生生物夥伴
  • 梁小民︱接地氣的經濟學——理察·塞勒與行為經濟學
    其實,市場經濟理論的創立者、現代主流經濟學的奠基人亞當·斯密在他提出「經濟人」和「看不見的手」的同時,也提出了人性的複雜性以及看不見的手會引發的問題。可惜他的繼承者新古典經濟學家忽略了後一種分析,而誇大了前一種分析。也許還有特立獨行的學者想到了這個問題,不過他們被勢不可當的主流經濟學淹沒了,也有更多的人和我一樣因愚蠢的虔誠而不思考其他。
  • 2018經濟學考研熱點之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出題點
    背景知識補充  理察-塞勒將心理學上的現實假設用於對經濟決策的進行分析。通過探究有限理性、社會偏好以及自我控制的缺失,他演示出這些人類特性如何系統性地影響了個人決定以及市場結果。他對行為經濟學的貢獻很多,鄭炳老師為大家總結下來大略有以下幾個方面:  稟賦效應:顧名思義,所謂稟賦效應,就是指是指當個人一旦擁有某項物品,其對該物品價值的評價要比沒有擁有它之前大大增加。在和卡內曼合作的一項著名實驗中,塞勒教授向人們證實了稟賦效應的存在。在這個實驗中,他們先發給被試一個茶杯,並用巧克力去進行交換茶杯,結果人們都不願意放棄茶杯。
  • 以行為經濟學重構法經濟學
    為此,法經濟學要真正實現其學科目的,就必須涵蓋公平正義理念,而行為經濟學的發展為其提供了突破口――法經濟學是運用經濟學的方法和理論來考察、研究法律規則和制度的形成、結構、效果及對經濟影響的學科,它是法學和經濟學科際整合的邊緣學科。根據學科整合的一般規律和要求,它應包含所整合學科的最基本理念。社會科學各學科的最基本理念應是各自秉持的價值理念。
  • 西方經濟學虛擬仿真實驗教學系統
    西方經濟學作為經管類各專業的基礎課,其理論性強,原理抽象難懂。為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山東財經大學從2015年開始進行經濟學沙盤模擬課程建設的探索和實踐,其成果先後多次獲得各級各獎項。歷經前後5年的反覆實驗和多次改進,山東財經大學齊行祥老師的《西方經濟學實驗》教材於2020年公開發行出版,與此同時,北京微點智育與齊老師通力合作,伴隨教材開發了《西方經濟學虛擬仿真實驗教學系統》。西方經濟學虛擬仿真實驗教學系統旨在以實驗教學方法引導學生系統學習西方經濟學理論知識,增進學生對西方經濟學的理解、掌握和應用。
  • 法律經濟學的理論困境和挑戰
    ,由獨特的經濟學視角進行法律的解讀,成為跨經濟學和法學的一個重要理論流派。關鍵詞:法律經濟學 理論困境 新興流派一、法律經濟學的產生背景        20 世紀 30 年代初,嚴重的經濟危機導致了社會經濟秩序的混亂,傳統的法律模式已經不能適應現實的嚴峻考驗,人們開始探尋新的法律模式。
  • 張元釗:行為經濟學,傳統經濟學的補充
    近年來,由於傳統消費者決策模型已不能完全解釋個體決策活動,行為經濟學開始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行為經濟學並非一個新興學科,甚至有的學者認為行為經濟學的出現可以追溯到亞當·斯密時代。在其《國富論》一書中,斯密提出個人行為往往最接近其自身利益,也就意味著人的心理可以決定其行動。但直到20世紀80年代後,行為經濟學才逐漸受到主流經濟學者的重視。
  • 諾獎緣何青睞應用經濟學理論
    今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保羅·R·米爾格羅姆和羅伯特·B·威爾遜兩位美國經濟學家,以表彰他們對拍賣理論的改進和新拍賣形式的發明。米爾格羅姆是博弈論專家,同時是史丹福大學雪萊和倫納德·伊利人文和科學院教授,尤其擅長拍賣理論和定價策略。威爾遜是傑出的管理學教授,研究成果豐富,以對管理科學和商業經濟學的貢獻而聞名。
  • 丹尼爾·卡內曼諾貝爾經濟學獎理由:將心理學研究應用於經濟學
    卡內曼的父親幸運地獲得釋放,此後一家人不斷東躲西藏。直到"二戰"結束,他們才脫離了噩夢。在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的資助下,他前往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攻讀心理學博士學位。他選擇了一個冷門的研究方向——心理學和哲學的交叉學科。1961年,卡內曼獲得博士學位後回到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教授統計學和心理學。1968年,卡內曼開始與同事阿莫斯·特沃斯基合作。1971年至1981年的十年間,兩人在一流科學期刊上發表了多篇論文,這些論文迄今依然被學術界廣泛引用。
  • 請看前景理論(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
    基本原理卡尼曼曾有一位著名的財經編輯問過卡尼曼,為什麼將他們的理論稱為「前景理論」,卡尼曼說:「我們只想起一個響亮的名字,讓大家記住它。」也有學者將「前景理論」翻譯為「預期理論」,在不同的風險預期條件下,人們的行為傾向是可以預測的。
  • 一文看懂心理帳戶、稟賦效應、交易效用等行為經濟學理論,理察·塞勒諾憑它們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 !
    ,美國芝加哥大學的理察·塞勒教授因其在行為經濟學的貢獻獲得這一殊榮。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理察·塞勒教授獲獎的著名行為經濟學理論吧。心理帳戶:錢和錢不一樣?1980年,理察·塞勒教授第一個提出了心理帳戶(Mental Accouting)的概念與理論。
  • 經濟學學什麼
    一、認識經濟社會的複雜性和秩序性 一般來說初學者對經濟社會的認識開始於教科書上的經濟循環流圖(如下圖)。這個圖只包含兩個主體(家庭和企業)兩個市場(產品與服務市場以及要素市場),卻闡述了最基本的市場經濟運行機制。
  • 實驗經濟學的荒唐(補發)
    :怎麼看實驗經濟學?其實這個問題我在《經濟學講義》裡「成本的概念」一講中已經一語帶過地給出了回答:經濟學是一門科學,它跟物理學那樣的科學在本質上是一樣的!影響研究對象的局限條件有很多,科學家要想辦法把它們分離開來,逐一地研究它們的作用,從而掌握其中的規律。
  • 行為經濟學:新古典的繼承與發展
    在過去的30多年中,西方主流經濟學的一個重要發展趨勢是行為經濟學的興起,它通過借鑑心理學、進化生物學與認知神經科學等相關學科的重要成果,豐富並充實了新古典經濟學的理論與經驗基礎,極大提升了原有理論的解釋與預測力。
  • 計量經濟學理論與案例分析的融合
    一、計量經濟學理論與案例分析研究的背景在高等院校的經濟專業以及管理類專業課程體系中,計量經濟學課程是必修科目,教材中對於數理推導往往更在意,缺乏對經濟學的分析以及解釋,也就導致學生對於計量經濟學的深刻內涵缺乏了解,沒有建構完整的經濟學研究機制和理論框架。
  • 朱海就:經濟學知識的先驗性
    「先驗為真」的經濟學知識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經濟學的方法論是先驗的,如「方法論個體主義」的確切性是毋庸置疑的,因為社會是個體的人構成的,我們理解社會只能從個體的人出發。二是經濟學的基本原理也是先驗的,本文前面已經給出一些經濟學原理的例子。就像數學、邏輯、物理、生物都不是多數人能夠熟練掌握的知識一樣,經濟學知識也存在認知門檻,不是人們能夠輕易掌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