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讀薛兆豐教授的《經濟學通識》,看到有關利率的描述。
利率也是價格的一種,由無數人的不耐共同決定
突然又想到了史丹福大學那個有名的棉花糖實驗。
關於這個實驗的詳情大家可以在網上查閱,簡單來說這個實驗得出的結論是
能擋住誘惑的孩子更優秀
雖然之前也覺得這個實驗的結果是板上釘釘,不過都是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理解的。而當我看到了利率的解釋,才發現或許還能從經濟學原理來解讀棉花糖實驗的結果。
利率的定義關於利率的定義是這本書中對我影響比較大的觀點之一,因為之前我一直以為利率是央行的一紙文件。而薛老師告訴我:
利率起源於人的不耐,不依賴於貨幣的存在
不耐(impatience),也就是急躁,人們總想早點享受,於是出現了「現貨」和「期貨」的交換;也正是由於不耐,離今天越遠的「期貨」,其價值就越低。
恐怕你看到這裡或許有點暈,這講的是個神馬東西?讓我來用自己的理解,給你解釋一下。
假如你買了一年期美國債券,利率就假設是20%。這樣你就可以投資100元,從而得到120元。也就是此時大眾對美國一年期的國債的不耐可以等價為20%的利息。但是由於黑天鵝發生,各大機構對美國國債評級下調。大家紛紛覺得拿著美國國債不是那麼保險,此時的不耐開始下降,想要早些出售手中的債券。大家紛紛拋售,導致原本100元的債券現在只能賣80元了。這就是薛老師說的,不耐越大,「期貨」的價值越低。而此時再來算一下利率,已經從原本的20%增加到了40%。
所以
不耐增加,利率增加
這才是原汁原味經濟學對利率的定義。
耐心的意義在解讀棉花糖實驗之前,我們再來看一個故事。這個故事出自《戰俘營裡的經濟組織》,其主要描述了在戰俘營中也能組織起有效的經濟行為。
其中有一段描述了戰俘營中的價格波動,和我們想要探討的耐心有著非常緊密的聯繫。
在戰俘營中,一個禮拜提供兩次麵包,分別是禮拜一和禮拜四早上。而麵包價格最高的時間是禮拜天、禮拜三晚上。因為大多數人此時的麵包已經吃完了。如果有人堅持在禮拜天、禮拜三晚上不吃麵包,他就能賺到一根香菸。
你看有耐心的人,能夠因為自己的耐力而獲得一些額外的回報。在這個例子中,我們看到的就是多抽一根煙。同時讓我吃驚的是,如果我們去除掉這個故事戰俘營的背景,這不就是棉花糖實驗嗎!
棉花糖實驗:等十五分鐘不吃,就可以多得到一塊
戰俘營故事:熬過禮拜三晚上,就可以多抽一根煙
你看是不是驚人的相似!
之前我讀棉花糖實驗,總是覺得就一塊棉花糖麼,得到和不得到也沒什麼了不起的。而當我看到戰俘營中的這個故事的時候,才發現原來耐心就是實實在在的錢。
請允許我很俗氣的談錢,因為這至少是一個容易衡量的尺度。
讓我們觀察一下投資領域,大部分小散們總是期望著抱著某大咖的大腿,依靠某些渠道的消息,快進快出。但是結果卻往往血本無歸,走向天台。而看看公認的股神巴菲特,那都是長年持股,絲毫不動的主。雖然我們很難做到有巴菲特一樣的眼光,但是我們可以遠離追漲殺跌,耐心定投指數基金,從而分享時代的紅利。而要做到這點,僅僅是需要你對指數基金有那麼一點點的耐心。
固然耐心在很多方面都非常重要,而今天我想給出耐心的第一個意義是
耐心就是錢
如果棉花糖實驗表現得不是那麼清晰,那麼戰俘營的麵包價格或許能讓你看得更加清楚一些。
再結合上一節中利率的定義所看到的利率表現不耐增加,利率增加,我們還能得到另一個更有意思的結論
越是耐心,越是值錢
乍一想可能你會覺得,越沒耐心,越是值錢。因為沒耐心的時候,利率高,利率高不是賺得多麼?但是你想啊,當市場的利率升高,表明大眾普遍沒有耐心,此時大家都開始拋售手中的資產。只有當一個擁有耐心的人此時接手這些被低估的資產,才有可能在未來獲得這部分利差。正是如此,他也就掙到了那些相對沒有耐心的人的錢。所以說,越是耐心,越是值錢。
債券如此,股市如此,人生亦是如此。
我們的選擇好了,講了這麼一大通,希望能讓你在經濟學原理和棉花糖實驗之間產生那麼一點點關聯。那麼對我們來說,要怎麼做呢?
做一個有耐心的人
現在的社會都講究一個字:快。
快到讓人焦慮,快到讓人迷茫,快到讓人窒息。
好像正常的速度,反而是不正常的。
誠然,如果我們確實能做到快速當然是好事。吸收不同領域的知識,了解大咖的觀點,聽取專家的建議當然也很有必要。但關鍵的是,我們自己有沒有耐心下來,整理、吸收最後化作自己的東西並指導自己的生活選擇?
如果只是像海綿一樣吸吸吸,但沒有自己的加工處理,那最後擠出來的還是原來的東西,並沒有額外的價值。我們要像煉油廠一樣,吸入的石油,提煉出來的是更高價值的汽油、柴油。
其實當我們反過來想,我們花錢去聽別人的課程,不正是因為他們耐心地學習了我們認為重要的知識,然後傳授給我們麼?那為什麼我們沒有耐心好好提高自己某一個專長呢?而是如此這般,心急火燎,囫圇吞棗學了很多,到頭來卻覺得什麼都沒掌握,還落下了滿身的焦慮。
這大概就是我們所說的
聽過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