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經濟學原理解讀棉花糖實驗

2021-02-13 楊小偉的世界

最近在讀薛兆豐教授的《經濟學通識》,看到有關利率的描述。

利率也是價格的一種,由無數人的不耐共同決定

突然又想到了史丹福大學那個有名的棉花糖實驗。

關於這個實驗的詳情大家可以在網上查閱,簡單來說這個實驗得出的結論是

能擋住誘惑的孩子更優秀

雖然之前也覺得這個實驗的結果是板上釘釘,不過都是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理解的。而當我看到了利率的解釋,才發現或許還能從經濟學原理來解讀棉花糖實驗的結果。

利率的定義

關於利率的定義是這本書中對我影響比較大的觀點之一,因為之前我一直以為利率是央行的一紙文件。而薛老師告訴我:

利率起源於人的不耐,不依賴於貨幣的存在

不耐(impatience),也就是急躁,人們總想早點享受,於是出現了「現貨」和「期貨」的交換;也正是由於不耐,離今天越遠的「期貨」,其價值就越低。

恐怕你看到這裡或許有點暈,這講的是個神馬東西?讓我來用自己的理解,給你解釋一下。

假如你買了一年期美國債券,利率就假設是20%。這樣你就可以投資100元,從而得到120元。也就是此時大眾對美國一年期的國債的不耐可以等價為20%的利息。但是由於黑天鵝發生,各大機構對美國國債評級下調。大家紛紛覺得拿著美國國債不是那麼保險,此時的不耐開始下降,想要早些出售手中的債券。大家紛紛拋售,導致原本100元的債券現在只能賣80元了。這就是薛老師說的,不耐越大,「期貨」的價值越低。而此時再來算一下利率,已經從原本的20%增加到了40%

所以

不耐增加,利率增加

這才是原汁原味經濟學對利率的定義。

耐心的意義

在解讀棉花糖實驗之前,我們再來看一個故事。這個故事出自《戰俘營裡的經濟組織》,其主要描述了在戰俘營中也能組織起有效的經濟行為。

其中有一段描述了戰俘營中的價格波動,和我們想要探討的耐心有著非常緊密的聯繫。

在戰俘營中,一個禮拜提供兩次麵包,分別是禮拜一和禮拜四早上。而麵包價格最高的時間是禮拜天、禮拜三晚上。因為大多數人此時的麵包已經吃完了。如果有人堅持在禮拜天、禮拜三晚上不吃麵包,他就能賺到一根香菸

你看有耐心的人,能夠因為自己的耐力而獲得一些額外的回報。在這個例子中,我們看到的就是多抽一根煙。同時讓我吃驚的是,如果我們去除掉這個故事戰俘營的背景,這不就是棉花糖實驗嗎!

棉花糖實驗:等十五分鐘不吃,就可以多得到一塊

戰俘營故事:熬過禮拜三晚上,就可以多抽一根煙

你看是不是驚人的相似!

之前我讀棉花糖實驗,總是覺得就一塊棉花糖麼,得到和不得到也沒什麼了不起的。而當我看到戰俘營中的這個故事的時候,才發現原來耐心就是實實在在的錢

請允許我很俗氣的談錢,因為這至少是一個容易衡量的尺度。

讓我們觀察一下投資領域,大部分小散們總是期望著抱著某大咖的大腿,依靠某些渠道的消息,快進快出。但是結果卻往往血本無歸,走向天台。而看看公認的股神巴菲特,那都是長年持股,絲毫不動的主。雖然我們很難做到有巴菲特一樣的眼光,但是我們可以遠離追漲殺跌,耐心定投指數基金,從而分享時代的紅利。而要做到這點,僅僅是需要你對指數基金有那麼一點點的耐心。

固然耐心在很多方面都非常重要,而今天我想給出耐心的第一個意義是

耐心就是錢

如果棉花糖實驗表現得不是那麼清晰,那麼戰俘營的麵包價格或許能讓你看得更加清楚一些。

再結合上一節中利率的定義所看到的利率表現不耐增加,利率增加,我們還能得到另一個更有意思的結論

越是耐心,越是值錢

乍一想可能你會覺得,越沒耐心,越是值錢。因為沒耐心的時候,利率高,利率高不是賺得多麼?但是你想啊,當市場的利率升高,表明大眾普遍沒有耐心,此時大家都開始拋售手中的資產。只有當一個擁有耐心的人此時接手這些被低估的資產,才有可能在未來獲得這部分利差。正是如此,他也就掙到了那些相對沒有耐心的人的錢。所以說,越是耐心,越是值錢。

債券如此,股市如此,人生亦是如此。

我們的選擇

好了,講了這麼一大通,希望能讓你在經濟學原理和棉花糖實驗之間產生那麼一點點關聯。那麼對我們來說,要怎麼做呢?

做一個有耐心的人

現在的社會都講究一個字:

快到讓人焦慮,快到讓人迷茫,快到讓人窒息。

好像正常的速度,反而是不正常的。

誠然,如果我們確實能做到快速當然是好事。吸收不同領域的知識,了解大咖的觀點,聽取專家的建議當然也很有必要。但關鍵的是,我們自己有沒有耐心下來,整理、吸收最後化作自己的東西並指導自己的生活選擇?

如果只是像海綿一樣吸吸吸,但沒有自己的加工處理,那最後擠出來的還是原來的東西,並沒有額外的價值。我們要像煉油廠一樣,吸入的石油,提煉出來的是更高價值的汽油、柴油。

其實當我們反過來想,我們花錢去聽別人的課程,不正是因為他們耐心地學習了我們認為重要的知識,然後傳授給我們麼?那為什麼我們沒有耐心好好提高自己某一個專長呢?而是如此這般,心急火燎,囫圇吞棗學了很多,到頭來卻覺得什麼都沒掌握,還落下了滿身的焦慮。

這大概就是我們所說的

聽過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一生

相關焦點

  • 經濟學小知識:心理學的棉花糖實驗與經濟學的「一鳥在手」理論
    心理學研究有一些幾乎地球人都知道的經典實驗,例如史丹福大學棉花糖實驗(Stanford marshmallow experiment)。
  • 經濟學小知識:心理學的棉花糖實驗與經濟學的「一鳥在手」理論
    小邦財商系列原創心理學研究有一些幾乎地球人都知道的經典實驗,例如史丹福大學棉花糖實驗(Stanford marshmallow experiment)。實驗結果與最初的預測完全相反:未來的、延遲了的獎勵本身並沒有產生願意延遲滿足的反應,而是增加了孩子的挫折感,並最終降低了延遲的滿足感。大白話就是——與其等待還沒到眼前的獎勵,不如現在就把到手的獎勵拿走。這個經典的心理學實驗後來被重複進行,棉花糖是在1972年的實驗中首次使用。
  • 棉花糖實驗淺析
    棉花糖實驗是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美國史丹福大學沃爾特•米歇爾博士在幼兒園進行的有關延遲滿足的心理學實驗。實驗人員將3、4歲的小朋友帶到獨立的房間發給每人一塊棉花糖,並告訴他們,可以立刻吃掉,但是如果等老師回來再吃掉就會再得到同樣的一塊棉花糖。結果有三分之一的孩子在等待15分鐘後又得到了一塊棉花糖。在隨後的跟蹤調查發現,這些孩子的高考成績、教育成就、自信心、身體指數等均高於得到一塊糖的小孩。
  • 棉花糖實驗
    這個實驗成功讓我們的幻想變成了現實!它帶給我們最直接的結論就是,自控力(延遲滿足能力)越強的孩子,未來成就會更高。為此,一些家長看過這個實驗後就會去買棉花糖來測試一下孩子。當然,更多的人選擇培養孩子延遲滿足的能力,比如:喜歡的玩具不能立刻買,要等到完成一定任務之後才可以買;想看的動畫片不能立刻看,要等到完成學習任務之後才可以看。
  • 關於棉花糖實驗,99%的人都理解錯了!
    在湛廬教育廬客匯閱讀晚課第114堂課程上,清華大學社科院積極心理學研究中心顧問、資深心理諮詢師徐卓老師詳細解讀了湛廬文化出品的《棉花糖實驗
  • 棉花糖實驗之後的50年:一顆棉花糖是否可以預測孩子未來?
    "湯姆,我要給你一顆棉花糖,給你二十分鐘時間,如果我回來的時候這顆棉花糖還在這兒,你會再得到一顆。」50年前,在史丹福大學的必應幼兒園裡,一群孩子被帶到一個「驚喜屋」,他們將面臨一個驚喜,也是一個難題:怎麼才能忍住不吃桌上的棉花糖。這就是人格心理學家沃爾特·米歇爾和他的學生們設計的一項著名研究:「棉花糖實驗」,也被稱作延遲滿足實驗。
  • 網際網路金融運營第一性原理:基於經濟學核心原理的解讀
    第一性原理成立的兩個基本假設:資源是稀缺的、用戶是理性的。這是一切網際網路金融運營策略的起點。ElonMusk的第一性原理「鋼鐵俠」ElonMusk一手創辦了Paypal、Tesla和SpaceX,算是一個跨領域的創業奇才了。在介紹自己獨特的思維方式時,他提到自己習慣用第一性原理(FirstPrinciple)來思考問題。
  • 棉花糖實驗:懂得等待的孩子,未來成就更高!
    上個世紀,心理學領域著名的「棉花糖實驗」,它將」延遲滿足「這個概念帶給天下的父母們,懂得等待的孩子,未來成就更高。這個實驗曾風靡教育界幾十年,然而近10年間,它又多次被推翻。——因為當年的實驗缺乏一定的」前測「,既參與實驗的孩子,原本就來自不同的「家庭環境」,所以實驗結論並不成立。
  • 解讀《小島經濟學》1、一則小故事,讓9到90歲的人懂得經濟學
    放棄繼續解讀《魔鬼經濟學》!說實話,魔鬼都是不斷的用標題黨堆砌各種事例!我真的沒有能力自主為他添加這麼多的乾貨內容。 ค(TㅅT) 拱拱手,那就算了吧。您現在看到的這本《小島經濟學》一定會喜歡上他。非常的有料,並且有趣!
  • 邱偉傑:詩劇《普及美學原理》以戲劇實驗出發的經濟學拷問
    戲劇可以實驗,學術為什麼不可實驗?從羅蘭·巴特《戀愛絮語》以來,學術該怎麼做,似乎也成為一個新問題。問:您的意思是,與其說這是一次戲劇實驗,不如說是一次學術實驗?邱偉傑:正是這個意思。但是,學術以戲劇的方法做實驗,戲劇也得到一種新的視野。當然,我不可能去圖解我的著作,我必須重新以審美的方式去另寫一個劇本。只是,這個劇本的理路與我的美學著作是一致的。
  • 龍池牡丹:經濟學裡最基本的原理
    首先要對經濟學的概念進行理解,不套用其他人的觀點,龍池牡丹的理解是:經濟學是一種對世俗經濟現象的提取並由此總結出一套能對世界經濟進行解釋和實踐的科學。經濟學不能和物理學類比最大的原因就是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比物理學複雜太多,因而很多最基本的原理都是值得商榷的。
  • 邱偉傑:詩劇《普及美學原理》 以戲劇實驗出發的經濟學拷問
    近日記者採訪了《普及美學原理》詩劇編劇、導演邱偉傑。戲劇可以實驗,學術為什麼不可實驗?從羅蘭·巴特《戀愛絮語》以來,學術該怎麼做,似乎也成為一個新問題。Q :您的意思是,與其說這是一次戲劇實驗,不如說是一次學術實驗?A : 正是這個意思。
  • 2017經濟學考研研究方向解讀:應用經濟學
    正所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想考經濟學專業的研究生,考生就必須對此專業有一個整體全面的了解,下文為大家詳細解讀經濟學考研方向之應用經濟學,詳細來了解下吧!   2017經濟學考研研究方向解讀:應用經濟學   主要指應用理論經濟學的基本原理研究國民經濟各個部門、各個專業領域的經濟活動和經濟關係的規律性,或對非經濟活動領域進行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的分析而建立的各個經濟學科。
  • 深度|何一鳴:西方新制度重農主義經濟學的流派興起與實驗方法
    在教學實踐中,面向研究生的《農業制度經濟學實驗》課程具有知識點多、體系龐大、教學時間短等問題。因此,需要對課程設計和安排進行改革。1.教學中面臨的問題《農業制度經濟學實驗》教學體系的困境:課程安排的複雜性與矛盾性。我們發現在《農業制度經濟學實驗》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教員和學生都會面臨兩個問題:課程安排的複雜性與矛盾性。
  • 「棉花糖實驗」所體現的自律真相
    應該很多人都了解過 「棉花糖實驗",是關於兒童忍耐力的一個實驗,實際上如果照搬到成人的世界,也應該是有現實性思考啟發的。15分鐘後,實驗人員回到房間,大約3個孩子裡,有1個孩子堅持住沒吃糖,在這個過程中他們會用唱歌,蒙住自己的眼睛或者踢桌子來分散自己的注意力。
  • 「棉花糖實驗」的誤讀和真相:延遲滿足和孩子的成功有關係嗎?
    想必,如雷貫耳的棉花糖實驗,無人不知。60年前,心理學家沃爾特·米歇爾在史丹福大學附屬的一所幼兒園裡主持了這項實驗。實驗以學齡前兒童為研究對象,規則是:「如果孩子們能夠堅持等待20分鐘再吃麵前的那顆棉花糖,隨後便可以得到兩顆棉花糖」。乍看之下,這個實驗就是為了測試孩子們的延遲滿足和自控力。
  • ​邱偉傑:詩劇《普及美學原理》以戲劇實驗出發的經濟學拷問
    戲劇可以實驗,學術為什麼不可實驗?從羅蘭·巴特《戀愛絮語》以來,學術該怎麼做,似乎也成為一個新問題。深圳新聞網:您的意思是,與其說這是一次戲劇實驗,不如說是一次學術實驗?邱偉傑 :正是這個意思。但是,學術以戲劇的方法做實驗,戲劇也得到一種新的視野。
  • 「棉花糖實驗」的誤讀和真相:延遲滿足真的和孩子的成功有關係嗎?
    所以,當新版棉花糖實驗證實了延遲滿足的能力與孩子的成功關聯不大時,並不代表「自控力」對孩子來說不重要。這一點,一定要弄清楚。初代「棉花糖實驗」到底揭示了啥?那由此看來,初代棉花糖實驗是不是就沒有意義了呢?
  • 新棉花糖實驗告訴我們,到底是什麼在影響孩子的自控力?
    導語:很多家長都聽過著名的棉花糖實驗,上個世紀6、70年代,史丹福大學心理學教授沃爾特·米切爾將一群孩子召集到一起,每人發個棉花糖,並告訴他們有兩種選擇,一是現在把糖吃掉,二是等15分鐘再吃,到時候可以得到兩塊棉花糖。
  • 西方經濟學虛擬仿真實驗教學系統
    西方經濟學作為經管類各專業的基礎課,其理論性強,原理抽象難懂。為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山東財經大學從2015年開始進行經濟學沙盤模擬課程建設的探索和實踐,其成果先後多次獲得各級各獎項。歷經前後5年的反覆實驗和多次改進,山東財經大學齊行祥老師的《西方經濟學實驗》教材於2020年公開發行出版,與此同時,北京微點智育與齊老師通力合作,伴隨教材開發了《西方經濟學虛擬仿真實驗教學系統》。西方經濟學虛擬仿真實驗教學系統旨在以實驗教學方法引導學生系統學習西方經濟學理論知識,增進學生對西方經濟學的理解、掌握和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