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糖實驗

2021-02-08 泰達王凱

當父母看著孩子時,當老師面對學生時,我們都曾幻想預見未來,去看看這個孩子未來能否成功。這個實驗成功讓我們的幻想變成了現實!它帶給我們最直接的結論就是,自控力(延遲滿足能力)越強的孩子,未來成就會更高。為此,一些家長看過這個實驗後就會去買棉花糖來測試一下孩子。當然,更多的人選擇培養孩子延遲滿足的能力,比如:喜歡的玩具不能立刻買,要等到完成一定任務之後才可以買;想看的動畫片不能立刻看,要等到完成學習任務之後才可以看。

在這樣所謂的培養中,家長恰恰忽略了最重要的一件事,棉花糖實驗中的孩子,是自己主動選擇延遲滿足,並不是被他人意志強加的。但在許多家長捨本逐末的早教培養中,往往忽略了對孩子的自主意識的尊重和培養,對孩子所謂的培養,大部分是家長把自己的意志強加在孩子身上,導致最後孩子的能力沒有提升,反而會養成為了滿足家長要求,捨棄自己原本意志的習慣。早教培養,適得其反,是所有人都不願意看到的。任何將理論轉換成實際操作時,都需要考慮是否符合當下的實際情況,盲目模仿的結果往往是畫虎不成反類犬。

那麼,自控力是不是由基因決定,是無法通過後天努力改變的呢?

並非如此,米歇爾認為,自控力來自基因,但它像肌肉一樣可以通過鍛鍊增強,而這需要讓執行功能成為成功人生的必備技能。培養自控力的執行功能具有三個共同特點:一是必須主動牢記自己選擇的目標和兩種可能性(延遲滿足和不延遲滿足的結果)。二是必須注意自己實現目標的過程,通過靈活利用一些技巧抵抗誘惑或轉移自己對誘惑物的注意及認知,並在這一過程中做出必要的修正。比如,分散注意力,離開誘惑物,去玩玩具或做遊戲,等等。三是必須抑制衝動性反應,比如不去想誘惑物有多麼吸引人、不伸手去摸那些獎勵物。

自控力能發揮多大作用不僅取決於能力,更取決於人的自主意識、自主性。

作為一個經典的心理學實驗,這個實驗也被很多人反覆實驗和論證。文章的最後,我們再分享兩個新的實驗成果。

2012年美國羅切斯特大學的安思林團隊重新做了棉花糖實驗。他們把召集來的被試群體分為 A&B 兩組,在開始真正的棉花糖實驗前先做了一個試驗。實驗人員讓兩組小朋友用蠟筆畫畫,進行了一段時間後,兩組實驗人員跟小朋友說他們去取一些新的、更好的蠟筆來,然後就離開房間。幾分鐘後,A組的實驗人員如約拿來了新蠟筆,B組實驗人員空手而歸,說沒有拿到蠟筆。類似試驗又進行了一次,這次實驗人員向兩組小朋友許諾的是貼紙,同樣,A組小朋友如約拿到了貼紙,B組小朋友再次失望。這個實驗結束之後,實驗團隊引入了米歇爾的棉花糖實驗,結果非常令人詫異:A組小朋友平均12分鐘之後才吃棉花糖,但是B組平均只有3分鐘,差距足足有四倍!這個實驗讓我們想到了生活中我們給孩子們許下的「空頭支票」。大人能否信守承諾會影響孩子的世界觀建立。如果孩子在言而有信的環境中長大,內心就充滿了安全感,那麼即使是很細微的承諾,孩子也有足夠的自信和耐心去等待。

2018年5月,紐約大學的Watts等人推翻了棉花糖實驗的成果,他們發現,家庭條件差的孩子更沒有耐心,因為他們缺乏物質和精神層面的穩定感。精神層面的穩定感就是「有原則而無條件」的愛。有原則,意味著不會對孩子犯的錯視而不見,甚至顛倒是非黑白,幫孩子推卸責任。無條件的愛,意味著無論孩子美麗或者醜陋、聰明還是笨拙,無論取得成功還是犯下錯誤,父母都不會拋棄他,而是會永遠堅定地幫助他、陪伴他,支持他。這大概就是父母之愛最美的樣子了。

相關焦點

  • 棉花糖實驗淺析
    棉花糖實驗是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美國史丹福大學沃爾特•米歇爾博士在幼兒園進行的有關延遲滿足的心理學實驗。實驗人員將3、4歲的小朋友帶到獨立的房間發給每人一塊棉花糖,並告訴他們,可以立刻吃掉,但是如果等老師回來再吃掉就會再得到同樣的一塊棉花糖。結果有三分之一的孩子在等待15分鐘後又得到了一塊棉花糖。在隨後的跟蹤調查發現,這些孩子的高考成績、教育成就、自信心、身體指數等均高於得到一塊糖的小孩。
  • 棉花糖實驗之後的50年:一顆棉花糖是否可以預測孩子未來?
    "湯姆,我要給你一顆棉花糖,給你二十分鐘時間,如果我回來的時候這顆棉花糖還在這兒,你會再得到一顆。」50年前,在史丹福大學的必應幼兒園裡,一群孩子被帶到一個「驚喜屋」,他們將面臨一個驚喜,也是一個難題:怎麼才能忍住不吃桌上的棉花糖。這就是人格心理學家沃爾特·米歇爾和他的學生們設計的一項著名研究:「棉花糖實驗」,也被稱作延遲滿足實驗。
  • 用經濟學原理解讀棉花糖實驗
    利率也是價格的一種,由無數人的不耐共同決定突然又想到了史丹福大學那個有名的棉花糖實驗。關於這個實驗的詳情大家可以在網上查閱,簡單來說這個實驗得出的結論是能擋住誘惑的孩子更優秀雖然之前也覺得這個實驗的結果是板上釘釘,不過都是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理解的。而當我看到了利率的解釋,才發現或許還能從經濟學原理來解讀棉花糖實驗的結果。
  • 關於棉花糖實驗,99%的人都理解錯了!
    他向我們剖析了棉花糖實驗的內幕,向我們展現了一個與我們理解中全然不同的棉花糖實驗。按實驗設計者米歇爾的觀點,棉花糖實驗並不是反映兒童自控力的變量;相反,它很有可能只是一個顯示器,最終起作用的是孩子不同家庭背景和由此產生的不同世界觀。在20世紀眾多偉大的心理學實驗中,棉花糖實驗佔據著一個重要的地位。
  • 棉花糖實驗:懂得等待的孩子,未來成就更高!
    上個世紀,心理學領域著名的「棉花糖實驗」,它將」延遲滿足「這個概念帶給天下的父母們,懂得等待的孩子,未來成就更高。這個實驗曾風靡教育界幾十年,然而近10年間,它又多次被推翻。——因為當年的實驗缺乏一定的」前測「,既參與實驗的孩子,原本就來自不同的「家庭環境」,所以實驗結論並不成立。
  • 新棉花糖實驗告訴我們,到底是什麼在影響孩子的自控力?
    導語:很多家長都聽過著名的棉花糖實驗,上個世紀6、70年代,史丹福大學心理學教授沃爾特·米切爾將一群孩子召集到一起,每人發個棉花糖,並告訴他們有兩種選擇,一是現在把糖吃掉,二是等15分鐘再吃,到時候可以得到兩塊棉花糖。
  • 「棉花糖實驗」所體現的自律真相
    應該很多人都了解過 「棉花糖實驗",是關於兒童忍耐力的一個實驗,實際上如果照搬到成人的世界,也應該是有現實性思考啟發的。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史丹福大學教授Walter Mischel找來600多個四歲的孩子做了這個實驗:實驗一開始
  • 棉花糖實驗後續研究:孩子缺乏「自控力」,根源是家長的「哄騙」
    但是,各位任然在用這招哄騙孩子的家長要提高注意了:棉花糖實驗後續研究:孩子缺乏"自控力",根源是家長的"哄騙"。哄騙或許可以暫時穩住孩子,卻不利於孩子後天的培養,特別是對於孩子的自控力。那麼什麼是棉花糖實驗呢史丹福大學心理學家Walter Mischel在上世界六七十年代曾做過一系列著名的"棉花糖"實驗,目的在於考驗孩子的耐心和意志力。經過14年的研究,最終發現:自控力,是影響孩子今後成就的一個關鍵性因素。且在後續研究中也發現,自控力是可以被教導和學習的。
  • 著名的「棉花糖實驗」被推翻,新結論很顛覆,給家長4點教育啟示
    耳熟能詳的斯坦福棉花糖實驗1966年,史丹福大學心理學家沃爾特·米歇爾博士帶領研究人員進行了著名的棉花糖實驗。這個著名的棉花糖實驗在教育界廣泛流傳,據此,國內也有了一個特別流行的教育觀念——培養孩子的延遲滿足能力。
  • 被誤解的斯坦福棉花糖實驗:究竟是什麼在影響孩子的自控力?
    這與著名的斯坦福棉花糖實驗非常像。」這個心理學實驗,被證明是錯誤或是有偏頗的。 01 被推翻的「棉花糖實驗」 棉花糖測試是非常有名的社會科學研究之一—— 在一名孩子面前放置一塊棉花糖,告訴她,如果她能堅持15分鐘不吃,就能得到第二塊棉花糖
  • 「棉花糖實驗」的誤讀和真相:延遲滿足和孩子的成功有關係嗎?
    想必,如雷貫耳的棉花糖實驗,無人不知。60年前,心理學家沃爾特·米歇爾在史丹福大學附屬的一所幼兒園裡主持了這項實驗。實驗以學齡前兒童為研究對象,規則是:「如果孩子們能夠堅持等待20分鐘再吃麵前的那顆棉花糖,隨後便可以得到兩顆棉花糖」。乍看之下,這個實驗就是為了測試孩子們的延遲滿足和自控力。
  • 經濟學小知識:心理學的棉花糖實驗與經濟學的「一鳥在手」理論
    心理學研究有一些幾乎地球人都知道的經典實驗,例如史丹福大學棉花糖實驗(Stanford marshmallow experiment)。
  • 經濟學小知識:心理學的棉花糖實驗與經濟學的「一鳥在手」理論
    小邦財商系列原創心理學研究有一些幾乎地球人都知道的經典實驗,例如史丹福大學棉花糖實驗(Stanford marshmallow experiment)。圖片來自網絡延遲滿足的能力雖然叫棉花糖實驗實驗結果與最初的預測完全相反:未來的、延遲了的獎勵本身並沒有產生願意延遲滿足的反應,而是增加了孩子的挫折感,並最終降低了延遲的滿足感。大白話就是——與其等待還沒到眼前的獎勵,不如現在就把到手的獎勵拿走。這個經典的心理學實驗後來被重複進行,棉花糖是在1972年的實驗中首次使用。
  • 「棉花糖實驗」的誤讀和真相:延遲滿足真的和孩子的成功有關係嗎?
    一提到「自控力」,我們很容易就想到「延遲滿足」,以及那顆讓人又愛又恨的棉花糖。想必,如雷貫耳的棉花糖實驗,無人不知。60年前,心理學家沃爾特·米歇爾在史丹福大學附屬的一所幼兒園裡主持了這項實驗。自打「棉花糖實驗」成為爆款的那天起,對該實驗嚴謹度以及「延遲滿足與成功的相關性」這兩點,就一直受到質疑。就在幾年前,有研究人員重新設計了「棉花糖實驗」,加了一些新的條件,對被測試者的數量、階層做了調整,讓實驗更加嚴謹、科學。實驗的結果一出來,一片譁然。
  • 「棉花糖實驗」告訴你,孩子經不住「誘惑」其實是「意識不同」
    就像一個很典型的實驗-棉花糖的誘惑。"棉花糖"的誘惑對孩子究竟有多大,結果難以置信糖對於大部分孩子來說都是致命的誘惑,所以市面上也出現了各式各樣的糖果,這也是商家們看到孩子對糖沒有抵抗力,所以市場大。不過我們也知道糖果吃多了,不僅會影響食慾,也會對牙齒產生不好的影響。
  • 由經典斯坦福棉花糖實驗說起,人是如何慢慢廢掉的,缺的是什麼
    01斯坦福棉花糖實驗及思考1972年,心理學家沃爾特·米歇爾做了這樣一個有趣的實驗。研究者找來一些幼兒園的小孩,讓他們單獨呆在一間小房間裡,桌子上放著那個年代的小孩很難抵禦的誘惑:一顆棉花糖。研究人員告訴孩子自己要離開房間一下,這段時間內,孩子隨時可以把面前的棉花糖吃掉,但是如果孩子能堅持等到他回來再吃,就可以得到更多的棉花糖作為獎勵。
  • 遲來的糖果會更甜——「棉花糖實驗」與延遲滿足
    「現在有一顆棉花糖,你可以吃掉,但是如果你等我回來後再吃,我就再給你一個」。「棉花糖實驗」過程的核心就是讓孩子們在兩件事之間做出選擇,是立刻吃掉一顆棉花糖,還是15分鐘之後吃掉兩顆棉花糖。結果表明,只有少部分孩子(大約1/3)有毅力和耐心等待。延遲滿足強調「將希望立即得到滿足的欲望加以延遲,目的是為了獲得更大的價值」。
  • 著名的「棉花糖實驗」揭開關於兒童意志力的意外事實
    棉花糖測試是一項測試幼兒意志力的實驗。讓孩子拿著甜食獨自留在房間中,並要求他們在大人回房間之前不要吃它。研究表明,那些能忍住不吃棉花糖的孩子,在將來的畢業考試中會有更好的成績,總體而言,他們會比那些未能通過測試的孩子更成功。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和浙江科技學院的科學家對273名3-4歲的兒童進行了全新實驗。
  • 搞清楚「棉花糖實驗」的錯誤後,我終於明白自律的本質是什麼
    說到自律,我們就不得不提一下心理學上著名的「棉花糖實驗」,經常被人拿來舉例,證明自律對人的重要性。實驗中依次讓每個孩子進入房間,然後桌子上放一顆棉花糖。實驗者告訴孩子,他出去一會,如果一會回來後,孩子沒吃掉的話,就再給孩子兩顆。結果最後發現,有的孩子能堅持住了,有的孩子沒有堅持住。
  • 不妨試試「棉花糖實驗」,培養自律寶寶
    史丹福大學心理學家沃爾特·米歇爾博士1966年起在幼兒園進行有關自制力的一系列心理學經典實驗——棉花糖實驗,然後提出了延遲滿足這一理論,並發現,自控力和延遲滿足影響孩子未來的成功,這一發現對教育學和心理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什麼是"棉花糖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