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誤解的斯坦福棉花糖實驗:究竟是什麼在影響孩子的自控力?

2021-01-11 騰訊網

有養曾經拍攝過一個視頻,我們請了8個孩子,分別面對蛋糕十五分鐘,看看他們到底能不能忍住不吃掉。

有的孩子的確是沒忍住,有的孩子堅持住了。這與著名的斯坦福棉花糖實驗非常像。

怎樣提高自控力,自控力很差怎麼辦,孩子的自控力差怎麼辦,如何培養孩子的自控力,測試孩子的自控力,為什麼說孩子自控力差,在聰明也沒用,延時滿足能培養孩子自控力嗎,教育,育兒,心理,父母,測一測你家孩子的自控力

但最近業界一個重磅話題是,「棉花糖測試」這個心理學實驗,被證明是錯誤或是有偏頗的。來自紐約大學的一份最新的研究報告顯示:一些孩子願意延遲滿足的背後之真相似乎是——富裕——而非意志力。

希望今天這篇文章對我們都有所啟發。

01

被推翻的「棉花糖實驗」

棉花糖測試是非常有名的社會科學研究之一——

在一名孩子面前放置一塊棉花糖,告訴她,如果她能堅持15分鐘不吃,就能得到第二塊棉花糖,然後讓孩子一人待在房間。

而孩子是否有足夠的耐心來獲得雙倍的獎勵,其結果能夠大致暗示出她將來在學校,在工作中能通過自己意志力所獲得的回報有多少。

對很多人來說,通過這個測試意味著將來前景大好。

但是最近發布的一項新研究報告,卻讓這整個理念陷入了質疑之中。

研究者們——紐約大學的泰勒·沃茲和加利福尼亞大學爾灣分校的格瑞格·鄧肯等人重新進行了經典的棉花糖測試。

這項測試最初是由斯坦福心理學家沃爾特·米舍爾於20世紀60年代提出的,米舍爾和他的同僚執行了這項測試並且追蹤記錄了孩子們在之後人生中的進展。

他們將最終的結果發表於20世紀90年代的一項研究報告中,報告提出延緩滿足有巨大的好處,包括在考試中的分數。

沃茲和他的同僚卻對這項研究發現持懷疑態度。原始的結論是建立在不到90位兒童的基礎上的——而且全都是從史丹福大學的一個幼兒園裡選的。

為了重新進行測試,沃茲和他的同僚們從幾個重要的方面重新調整了試驗的設計:研究者選用了更大的樣本數——超過900名兒童,這更能代表廣大群眾,涵蓋不同人種和不同的家長教育背景。

研究者們在分析他們的結論時同樣會控制特定的變量因素——比如孩子的家庭收入,而這正有可能可以解釋孩子所擁有的延緩滿足的能力以及未來長期的成功。

最終,這項新的研究報告發現能否延緩滿足與未來成功與否幾乎沒有直接聯繫。相反,研究發現能否忍到第二個棉花糖很大程度取決於孩子的社會和經濟背景——同時,這些背景才是孩子未來長期成功的背後推手,而不是延緩滿足的能力。

02

充足的儲藏

讓孩子學會等待

最近,經不起仔細研究而以失敗告終的試驗研究並不是僅僅只有棉花糖測試。一些學者和記者已經指出心理學陷入了「重複危機」之中。

在這次的新研究中,驗證之前假設以失敗告終讓我們意識到了一個重要的事實:環境對於孩子人生的塑造有著更重要的影響,而米舍爾和他的同僚們卻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新的研究還發現,那些母親有大學學歷的孩子們裡,等到第二個棉花糖的孩子們並不比直接吃了棉花糖的孩子們在長期未來表現更好——無論是考試分數還是母親們所反饋的他們的平時行為。

同樣,那些母親沒有大學學歷的孩子們裡,如果把諸如家庭收入和3歲時的家庭環境(這一點由研究人員根據一套標準研究方法評估,比如家中書籍的數量,母親對孩子的回應度)等因素納入考量,等到第二個棉花糖的孩子們也不比屈服於誘惑的孩子們表現好。對這些孩子而言,光靠自制力是無法彌補自身的經濟和社會劣勢的。

棉花糖測試所遇到的重複測試失敗並不僅僅是揭露了早期理論的真相,同時也提出了窮人家的孩子會更難等到第二個棉花糖的可能原因。

對他們而言,日常生活的保障更少一些:儲藏室裡今天可能會有食物,但或許明天就沒了,所以對他們而言等待是有風險的。並且就算他們的家長承諾會買某種食物回來,有時候這個承諾也會因為經濟原因而無法兌現。

與此同時,對那些家長受教育更好而且收入更高的孩子們而言,要延緩滿足一般會容易很多:經驗告訴他們,成年人有資源也有穩定的經濟能力來確保儲藏室裡食物充足。

即使這些孩子們不延緩滿足,他們也會相信,事情最終都能得到解決——即便他們得不到第二塊棉花糖,他們或許也能讓家長帶他們出去吃冰淇淋作為代替。

03

對未來的預期

是好是壞至關重要

還有很多其他研究也更深層次地挖掘了棉花糖測試中的階級體現。

哈佛經濟學家塞迪希爾·穆萊納桑和普林西頓行為科學家埃爾達爾·莎菲爾在2013年寫了一本書——《稀缺:我們是如何陷入貧窮與忙碌的》,書中詳細講述了貧窮是如何讓人決定選擇短期回報而不是長期回報,當前不足夠的狀態可以改變人們對於現在可入手的東西的想法。

也就是說,如果孩子有理由認為第一個棉花糖可能消失,那麼第二個棉花糖就跟他毫無關係了。

一些更加深層次性質的社會研究也可以提供一些見解。比如,拉斯維加斯內華達大學的社會學家拉尼塔·雷,最近寫了一本描述有多少貧困環境中成長的青少年是在低薪工作來支撐自己和家庭生活的。

儘管還是有吃不起飯的時候,這些年輕人依然會在發薪日大肆揮霍,買麥當勞吃,或者新衣服,或者染頭髮。

同樣,在我和印第安納大學社會學家布雷亞·佩裡(同時也是我的同事)的共同研究裡,我們發現低收入的家長相比於稍微富裕的家長,更容易屈服於孩子們對自己提出的甜點糖果需求。

這些研究發現都表明,偏貧窮的家長會儘可能地放縱自己的孩子,而偏富裕的家長會讓孩子學會等待更大的回報。染髮和糖果可能聽起來無足輕重,但是這些消費是貧窮家庭所能承擔的僅有的嗜好了。

而且對於貧窮孩子而言,只要今天能享受到一丁點滿足和快樂,就感覺生活稍微輕鬆了一點,特別是在沒法保障明天能獲得滿足感的情況之下。

當然,相對於物質條件的豐富與否,家長對孩子從小營造的軟性家庭教育環境,並不是不再重要。

麻省理工最新研究稱,富孩子與窮孩子的區別之一在於,父母從小與孩子的交流方式。

「棉花糖測試」被質疑更重要的意義在於,讓我們去重新思量一些事情,而不是迷信「權威」。

策劃:有養 撰文:Jessica

編輯:源滿 視覺:七喜

資料及圖片來源:

轉載自公眾號「少年商學院」

相關焦點

  • 新棉花糖實驗告訴我們,到底是什麼在影響孩子的自控力?
    導語:很多家長都聽過著名的棉花糖實驗,上個世紀6、70年代,史丹福大學心理學教授沃爾特·米切爾將一群孩子召集到一起,每人發個棉花糖,並告訴他們有兩種選擇,一是現在把糖吃掉,二是等15分鐘再吃,到時候可以得到兩塊棉花糖。
  • 棉花糖實驗的真相|影響孩子自控力的到底是什麼?
    ,一提到孩子的自控力,好多文章都會提到那個著名的「棉花糖」實驗。我周末看到了一篇關於「棉花糖」實驗的後續報導,覺得很有啟發,想先分享給大家。「棉花糖」實驗回顧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史丹福大學心理學家 Walter Mischel 進行了一系列著名的「棉花糖」實驗。
  • 棉花糖實驗後續研究:孩子缺乏「自控力」,根源是家長的「哄騙」
    哄騙或許可以暫時穩住孩子,卻不利於孩子後天的培養,特別是對於孩子的自控力。那麼什麼是棉花糖實驗呢史丹福大學心理學家Walter Mischel在上世界六七十年代曾做過一系列著名的"棉花糖"實驗,目的在於考驗孩子的耐心和意志力。
  • 棉花糖實驗淺析
    棉花糖實驗是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美國史丹福大學沃爾特•米歇爾博士在幼兒園進行的有關延遲滿足的心理學實驗。實驗人員將3、4歲的小朋友帶到獨立的房間發給每人一塊棉花糖,並告訴他們,可以立刻吃掉,但是如果等老師回來再吃掉就會再得到同樣的一塊棉花糖。結果有三分之一的孩子在等待15分鐘後又得到了一塊棉花糖。在隨後的跟蹤調查發現,這些孩子的高考成績、教育成就、自信心、身體指數等均高於得到一塊糖的小孩。
  • 如何提高孩子的自控力?不妨試試「棉花糖實驗」,培養自律寶寶
    「為啥別人家的孩子都能安靜地寫作業,我家這個就老是扭來扭去,怎麼一點自控力就都沒有呢?如何才能培養孩子的自控力呢?」這是一位朋友在後臺的留言。史丹福大學心理學家沃爾特·米歇爾博士1966年起在幼兒園進行有關自制力的一系列心理學經典實驗——棉花糖實驗,然後提出了延遲滿足這一理論,並發現,自控力和延遲滿足影響孩子未來的成功,這一發現對教育學和心理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 由經典斯坦福棉花糖實驗說起,人是如何慢慢廢掉的,缺的是什麼
    自制力強弱影響著我們的人生,心理學家通過實驗驗證了兒童不同程度的自制力,而自制力的表現又與他們日後的命運相關。傳記作家兼教育家託馬斯·赫克斯利說:「教育最有價值的成果就是培養自控力。」正因為控制力的強弱對人的一生,有的非常大的影響。所以,現實生活中,我們需要培養自控力。
  • 棉花糖實驗之後的50年:一顆棉花糖是否可以預測孩子未來?
    "湯姆,我要給你一顆棉花糖,給你二十分鐘時間,如果我回來的時候這顆棉花糖還在這兒,你會再得到一顆。」50年前,在史丹福大學的必應幼兒園裡,一群孩子被帶到一個「驚喜屋」,他們將面臨一個驚喜,也是一個難題:怎麼才能忍住不吃桌上的棉花糖。這就是人格心理學家沃爾特·米歇爾和他的學生們設計的一項著名研究:「棉花糖實驗」,也被稱作延遲滿足實驗。
  • 經典「棉花糖實驗」最新拓展,孩子表現背後,除自控力外另有玄機
    這項實驗始於20世界60年代,史丹福大學Walter Mischel博士以學齡前兒童為研究對象,讓孩子們面對兩個選項——可以立刻得到擺放在面前的一塊棉花糖;也可以等待一段時間這是發展心理學中有一個最經典的「延遲滿足」實驗範式。最近,一項發表在《心理科學》雜誌上的新研究,就在「棉花糖實驗」的基礎上進行了拓展。
  • 「棉花糖實驗」告訴你,孩子經不住「誘惑」其實是「意識不同」
    就像一個很典型的實驗-棉花糖的誘惑。"棉花糖"的誘惑對孩子究竟有多大,結果難以置信糖對於大部分孩子來說都是致命的誘惑,所以市面上也出現了各式各樣的糖果,這也是商家們看到孩子對糖沒有抵抗力,所以市場大。不過我們也知道糖果吃多了,不僅會影響食慾,也會對牙齒產生不好的影響。
  • 我們都欠孩子的一堂財商課:影響孩子一生的自控力
    面對陌生人的「誘拐」,有些孩子自控力很強,並且有一定的防範意識能夠抵制住誘惑。可很多孩子總能輕而易舉地被一顆糖和一塊巧克力騙走。較強的自控力不僅僅可以讓自己遠離這些意外,並且將影響孩子的一生。為什麼延遲滿足的自控力將影響孩子的一生?
  • 「棉花糖實驗」的誤讀和真相:延遲滿足和孩子的成功有關係嗎?
    想必,如雷貫耳的棉花糖實驗,無人不知。60年前,心理學家沃爾特·米歇爾在史丹福大學附屬的一所幼兒園裡主持了這項實驗。實驗以學齡前兒童為研究對象,規則是:「如果孩子們能夠堅持等待20分鐘再吃麵前的那顆棉花糖,隨後便可以得到兩顆棉花糖」。乍看之下,這個實驗就是為了測試孩子們的延遲滿足和自控力。
  • 24新手媽媽你想提升孩子自控力,新棉花糖實驗1招告訴如何做?
    改良版棉花糖實驗,棉花糖實驗大家應該都聽說過,給孩子一塊棉花糖並告訴孩子,如果能忍住15分鐘不吃,就會在獎勵孩子一塊棉花糖。而改良版的實驗,研究人員把孩子分為兩組,先給孩子舊的蠟筆畫畫,並告訴孩子會給孩子拿新的蠟筆來,幾分鐘後,A組的孩子得到了新的畫筆,而工作人員像B租的孩子道歉沒有新畫筆了。而後像兩組孩子承諾有的新貼紙,同樣也是A組有 B組沒有。經過兩次的前期熱身,棉花糖實驗引入。結果非常令人震驚,A組 也就是兩次都兌現承諾的那組的孩子通過測試的比例比B租高於4倍!
  • 「棉花糖實驗」的誤讀和真相:延遲滿足真的和孩子的成功有關係嗎?
    一提到「自控力」,我們很容易就想到「延遲滿足」,以及那顆讓人又愛又恨的棉花糖。想必,如雷貫耳的棉花糖實驗,無人不知。60年前,心理學家沃爾特·米歇爾在史丹福大學附屬的一所幼兒園裡主持了這項實驗。實驗以學齡前兒童為研究對象,規則是:「如果孩子們能夠堅持等待20分鐘再吃麵前的那顆棉花糖,隨後便可以得到兩顆棉花糖」。乍看之下,這個實驗就是為了測試孩子們的延遲滿足和自控力。但在實驗進行多年後的一些發現,才真正撬動了大家的興奮點。
  • 被誤解的「延遲滿足」耽誤多少孩子,家長這麼做,破壞孩子自控力
    上世紀60年代,米歇爾教授選取了3-6歲的孩子進行了該實驗,實驗的內容是:在他們的面前放上香甜誘惑的棉花糖,並告知他們,如果棉花糖在15分鐘內被吃掉了,那麼他們將失去額外棉花糖的獎勵,相反,如果在15分鐘內忍住沒吃的話,將會得到一塊棉花糖。
  • 著名棉花糖實驗:自控力差真的就怪孩子?家長更要學會反思
    ,美國史丹福大學著名的心理學教授米歇爾,就設計了一項非常著名的棉花糖實驗,而這項實驗主要是關於自控力的驗證。那些控制住沒有吃掉棉花糖的孩子,在等待的這段時間,會通過各種方式分散自己的注意力,比如唱歌,或者是乾脆把面前的這塊棉花糖推開,有的孩子甚至會閉上眼睛。
  • 怎麼提高孩子自控力?「棉花糖實驗」:家長不妨試試延遲滿足
    因為這個問題小明的爸爸和小明發生了非常嚴重的爭吵,當然小明的爸爸說,感到焦慮的原因並不是由於和小明發生爭吵,而是他發現小明的自控力實在是太差了,這樣對於他未來的影響無疑是特別大的。一、為什麼很多孩子自控力很差?
  • 怎麼提高孩子自控力?「棉花糖實驗」:家長不妨試試延遲滿足
    因為這個問題小明的爸爸和小明發生了非常嚴重的爭吵,當然小明的爸爸說,感到焦慮的原因並不是由於和小明發生爭吵,而是他發現小明的自控力實在是太差了,這樣對於他未來的影響無疑是特別大的。二、「棉花糖實驗」:延遲滿足很重要棉花糖試驗其實在很早以前已經出現。如果我們拿出棉花糖,告訴孩子可以選擇現在吃掉或者等待十五分鐘之後再吃掉的時候得到雙倍的棉花糖。
  • 棉花糖實驗
    當父母看著孩子時,當老師面對學生時,我們都曾幻想預見未來,去看看這個孩子未來能否成功。這個實驗成功讓我們的幻想變成了現實!它帶給我們最直接的結論就是,自控力(延遲滿足能力)越強的孩子,未來成就會更高。為此,一些家長看過這個實驗後就會去買棉花糖來測試一下孩子。
  • 史丹福大學一顆棉花糖的試驗,告訴你為什麼很多人一生碌碌無為
    作者:洞見Hugopinkman40年前,史丹福大學心理學家米切爾做了一個考驗兒童耐心和意志力的棉花糖實驗。♬ 點上方綠標可收聽洞見主播楊槍槍朗讀音頻上個世紀60年代,一個「棉花糖實驗」 成為心理學界最著名的實驗之一。
  • 孩子的自控力決定未來?聰明的家長都會這樣做
    我家那孩子呀,買玩具給他,還沒到手就非要先問清楚是什麼禮物!看見自己喜歡吃的食物,等不及就直接上手去抓!明明家裡已經有很多芭比娃娃了,看見了總是要買!管不住自己,似乎已經成為了孩子的通病,每個家長說起孩子的自控能力,都有發不完的牢騷。到底是什麼影響了孩子的自控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