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養曾經拍攝過一個視頻,我們請了8個孩子,分別面對蛋糕十五分鐘,看看他們到底能不能忍住不吃掉。
有的孩子的確是沒忍住,有的孩子堅持住了。這與著名的斯坦福棉花糖實驗非常像。
怎樣提高自控力,自控力很差怎麼辦,孩子的自控力差怎麼辦,如何培養孩子的自控力,測試孩子的自控力,為什麼說孩子自控力差,在聰明也沒用,延時滿足能培養孩子自控力嗎,教育,育兒,心理,父母,測一測你家孩子的自控力但最近業界一個重磅話題是,「棉花糖測試」這個心理學實驗,被證明是錯誤或是有偏頗的。來自紐約大學的一份最新的研究報告顯示:一些孩子願意延遲滿足的背後之真相似乎是——富裕——而非意志力。
希望今天這篇文章對我們都有所啟發。
01
被推翻的「棉花糖實驗」
棉花糖測試是非常有名的社會科學研究之一——
在一名孩子面前放置一塊棉花糖,告訴她,如果她能堅持15分鐘不吃,就能得到第二塊棉花糖,然後讓孩子一人待在房間。
而孩子是否有足夠的耐心來獲得雙倍的獎勵,其結果能夠大致暗示出她將來在學校,在工作中能通過自己意志力所獲得的回報有多少。
對很多人來說,通過這個測試意味著將來前景大好。
但是最近發布的一項新研究報告,卻讓這整個理念陷入了質疑之中。
研究者們——紐約大學的泰勒·沃茲和加利福尼亞大學爾灣分校的格瑞格·鄧肯等人重新進行了經典的棉花糖測試。
這項測試最初是由斯坦福心理學家沃爾特·米舍爾於20世紀60年代提出的,米舍爾和他的同僚執行了這項測試並且追蹤記錄了孩子們在之後人生中的進展。
他們將最終的結果發表於20世紀90年代的一項研究報告中,報告提出延緩滿足有巨大的好處,包括在考試中的分數。
沃茲和他的同僚卻對這項研究發現持懷疑態度。原始的結論是建立在不到90位兒童的基礎上的——而且全都是從史丹福大學的一個幼兒園裡選的。
為了重新進行測試,沃茲和他的同僚們從幾個重要的方面重新調整了試驗的設計:研究者選用了更大的樣本數——超過900名兒童,這更能代表廣大群眾,涵蓋不同人種和不同的家長教育背景。
研究者們在分析他們的結論時同樣會控制特定的變量因素——比如孩子的家庭收入,而這正有可能可以解釋孩子所擁有的延緩滿足的能力以及未來長期的成功。
最終,這項新的研究報告發現能否延緩滿足與未來成功與否幾乎沒有直接聯繫。相反,研究發現能否忍到第二個棉花糖很大程度取決於孩子的社會和經濟背景——同時,這些背景才是孩子未來長期成功的背後推手,而不是延緩滿足的能力。
02
充足的儲藏
讓孩子學會等待
最近,經不起仔細研究而以失敗告終的試驗研究並不是僅僅只有棉花糖測試。一些學者和記者已經指出心理學陷入了「重複危機」之中。
在這次的新研究中,驗證之前假設以失敗告終讓我們意識到了一個重要的事實:環境對於孩子人生的塑造有著更重要的影響,而米舍爾和他的同僚們卻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新的研究還發現,那些母親有大學學歷的孩子們裡,等到第二個棉花糖的孩子們並不比直接吃了棉花糖的孩子們在長期未來表現更好——無論是考試分數還是母親們所反饋的他們的平時行為。
同樣,那些母親沒有大學學歷的孩子們裡,如果把諸如家庭收入和3歲時的家庭環境(這一點由研究人員根據一套標準研究方法評估,比如家中書籍的數量,母親對孩子的回應度)等因素納入考量,等到第二個棉花糖的孩子們也不比屈服於誘惑的孩子們表現好。對這些孩子而言,光靠自制力是無法彌補自身的經濟和社會劣勢的。
棉花糖測試所遇到的重複測試失敗並不僅僅是揭露了早期理論的真相,同時也提出了窮人家的孩子會更難等到第二個棉花糖的可能原因。
對他們而言,日常生活的保障更少一些:儲藏室裡今天可能會有食物,但或許明天就沒了,所以對他們而言等待是有風險的。並且就算他們的家長承諾會買某種食物回來,有時候這個承諾也會因為經濟原因而無法兌現。
與此同時,對那些家長受教育更好而且收入更高的孩子們而言,要延緩滿足一般會容易很多:經驗告訴他們,成年人有資源也有穩定的經濟能力來確保儲藏室裡食物充足。
即使這些孩子們不延緩滿足,他們也會相信,事情最終都能得到解決——即便他們得不到第二塊棉花糖,他們或許也能讓家長帶他們出去吃冰淇淋作為代替。
03
對未來的預期
是好是壞至關重要
還有很多其他研究也更深層次地挖掘了棉花糖測試中的階級體現。
哈佛經濟學家塞迪希爾·穆萊納桑和普林西頓行為科學家埃爾達爾·莎菲爾在2013年寫了一本書——《稀缺:我們是如何陷入貧窮與忙碌的》,書中詳細講述了貧窮是如何讓人決定選擇短期回報而不是長期回報,當前不足夠的狀態可以改變人們對於現在可入手的東西的想法。
也就是說,如果孩子有理由認為第一個棉花糖可能消失,那麼第二個棉花糖就跟他毫無關係了。
一些更加深層次性質的社會研究也可以提供一些見解。比如,拉斯維加斯內華達大學的社會學家拉尼塔·雷,最近寫了一本描述有多少貧困環境中成長的青少年是在低薪工作來支撐自己和家庭生活的。
儘管還是有吃不起飯的時候,這些年輕人依然會在發薪日大肆揮霍,買麥當勞吃,或者新衣服,或者染頭髮。
同樣,在我和印第安納大學社會學家布雷亞·佩裡(同時也是我的同事)的共同研究裡,我們發現低收入的家長相比於稍微富裕的家長,更容易屈服於孩子們對自己提出的甜點糖果需求。
這些研究發現都表明,偏貧窮的家長會儘可能地放縱自己的孩子,而偏富裕的家長會讓孩子學會等待更大的回報。染髮和糖果可能聽起來無足輕重,但是這些消費是貧窮家庭所能承擔的僅有的嗜好了。
而且對於貧窮孩子而言,只要今天能享受到一丁點滿足和快樂,就感覺生活稍微輕鬆了一點,特別是在沒法保障明天能獲得滿足感的情況之下。
當然,相對於物質條件的豐富與否,家長對孩子從小營造的軟性家庭教育環境,並不是不再重要。
麻省理工最新研究稱,富孩子與窮孩子的區別之一在於,父母從小與孩子的交流方式。
「棉花糖測試」被質疑更重要的意義在於,讓我們去重新思量一些事情,而不是迷信「權威」。
策劃:有養 撰文:Jessica
編輯:源滿 視覺:七喜
資料及圖片來源:
轉載自公眾號「少年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