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丹福大學一顆棉花糖的試驗,告訴你為什麼很多人一生碌碌無為

2021-02-08 洞見


洞見(DJ00123987)——不一樣的觀點,不一樣的故事,數百萬人訂閱的微信大號。點擊標題下藍字「洞見」免費關注,我們將為您提供有價值、有意思的延伸閱讀。

作者:洞見Hugopinkman

40年前,史丹福大學心理學家米切爾做了一個考驗兒童耐心和意志力的棉花糖實驗。

♬ 點上方綠標可收聽洞見主播楊槍槍朗讀音頻

上個世紀60年代,一個「棉花糖實驗」 成為心理學界最著名的實驗之一。

當時研究人員告訴孩子:

「盤子裡有一顆棉花糖,如果馬上吃,只能吃一顆,如果等十五分鐘後再吃,我會再獎勵你一顆,你就可以吃到兩顆,這個由你自己決定。」

說完,工作人員就出去了。

房間門關上後,三分之二的孩子迫不及待地把棉花糖吃了,只有三分之一的孩子忍到了最後。

這個實驗最吸引人的部分,是研究人員對這些孩子進行了幾十年的追蹤和研究。

他們發現,那些能夠為獲得更多的棉花糖,堅持忍耐更長時間的小孩要比那些缺乏耐心的孩子成績更優異,有更清晰的人生規劃,與朋友相處更融洽。

直到2010年,結果還是像之前一樣令人驚訝,那些沒吃棉花糖的孩子仍舊具有更好的人生表現而且獲得了成功。  

讓小孩子在美味的棉花糖面前等待十五分鐘,其痛苦程度堪比成年人的遊戲癮犯了卻忍著不玩遊戲,菸癮犯了卻忍著不抽菸一樣。

對任何年紀的人來說,等待都是一項挑戰。

而這些抵制住棉花糖誘惑的孩子,具備了成功最重要的原則——自控力。  

曾經看過這麼一個故事:

有一隻紅狐狸,它為了捕獲野鴨子,常常連續好幾天潛伏在冰天雪地的沼澤地裡,紅狐狸的身體緊貼地面,緩慢接近野鴨子,伺機而動。 

但總有失手的時候,紅狐狸就用舌頭舔一下嘴唇,失望地退回遠處繼續等待,為了填飽飢餓的肚子,紅狐狸可以這樣往返幾十次,連續十幾天,直到野鴨子一時疏忽,被它逮住為止。

有人說,這只是紅狐狸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形成的一種獵獲食物的本能。

但是,如果連動物都可以為了達到目的不斷控制自己形成本能,那我們人類當然更有潛力,更善於控制自己。

馬斯洛曾說過:「人類區別於動物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他有自控力」。

其實,不僅是人和動物的差距,也是人和人的差距,很多人失敗不是因為不夠聰明,更多時候是因為缺乏自控力。

有自控力的人,能分得清主次,拎得清什麼是本職,什麼是玩樂;什麼是長遠利益,什麼是即時享樂。

羅伊·L·史密斯說:「自制力宛若受到控制的火焰,正是它造就了天才。」

無法抵制誘惑,是我們諸多痛苦的來源之一。

因為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很容易做出一些眼下一時爽,卻有著長期損害的事情。

我們都想要健康的身體,無奈美食太誘惑,冬天的被窩那麼舒服;

我們都想要追求更上進的生活,無奈手機太好玩,遊戲太沉迷;

我們都想要美好的情感關係,無奈缺乏耐心,控制不住自己的壞脾氣。

於是一邊掙扎,一邊放棄,一邊痛恨自己虛度光陰,一邊握著手機或滑鼠繼續虛度光陰,到頭來,生活過得一團糟。

我們就會發現越是缺乏自控力,越是活的不自在。

對於自控力,羅振宇在《邏輯思維》裡有過這樣一段精彩比喻:

我們都喜歡寵物,因為寵物可以給予即時反饋,比如小狗,你一逗它,它馬上就能向你搖尾巴。

人性都是喜歡即時反饋的,我們愛玩遊戲也是這個原因。

但是如果將來要做大事呢,就必須要有自控力,能夠忍得住,在不能馬上看到具體成果的前提下,還能付出努力,堅持行動。

我們都需要用自我控制來結束內心的掙扎,間歇性的凌雲壯志,持續性的混吃等死,只會拖垮你。

我們需要更大的滿足感,而這個滿足感是及時享樂給不了的。

在目標實現之前,或許你會心急,但請繼續努力,耐心等待,生活會給你一個大大的擁抱和獎勵。

在劉墉老師的書中,記錄了一段與梁實秋先生同桌用餐的故事。

冷盤端上來,梁先生說他有糖尿病,不能吃帶甜味的燻魚;

冰糖肘子端上來,他又說不能碰,因為裡面放了冰糖;

什錦炒飯端上來,他還是說不能吃,因為澱粉會轉化成糖;

最後端上來「八寶飯」,我猜他一定不會碰了,沒想到梁先生居然大笑道:「這個我要」。

朋友提醒他:「裡面既有糖又有飯」,梁大師則笑說他知道,就因為早知道有自己最愛吃的「八寶飯」,所以前面特別節制。

「我前面不吃,是為了後面吃啊,因為我血糖高,得忌口,所以必須計劃著,把那「配額」留給最愛。」

梁實秋先生面對飯桌上的種種誘惑,只專注於他鍾愛的「八寶飯」,心無旁騖。

賈伯斯說:「你須尋得你所愛,並為之守望。」

只有找到自己真心熱愛的事情,你才會甘心為之奮鬥,才會展現出難得的自控。

把「配額」留給最愛,這才是自控力的關鍵。

在這個充滿誘惑的世界裡,靜下心來,弄清自己的欲望,弄清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常懷律己之心,並著眼到未來。

就像沃爾特·米歇爾所說的那樣:「我思,故我可以自控」。

記得,先別急著吃「棉花糖」。

看更多走心好文章

請長按下方圖片

識別二維碼 關注洞見

相關焦點

  • 被誤解的斯坦福棉花糖實驗:究竟是什麼在影響孩子的自控力?
    這與著名的斯坦福棉花糖實驗非常像。 怎樣提高自控力,自控力很差怎麼辦,孩子的自控力差怎麼辦,如何培養孩子的自控力,測試孩子的自控力,為什麼說孩子自控力差,在聰明也沒用,延時滿足能培養孩子自控力嗎,教育,育兒,心理,父母,測一測你家孩子的自控力 但最近業界一個重磅話題是,「棉花糖測試
  • 棉花糖實驗之後的50年:一顆棉花糖是否可以預測孩子未來?
    "湯姆,我要給你一顆棉花糖,給你二十分鐘時間,如果我回來的時候這顆棉花糖還在這兒,你會再得到一顆。」50年前,在史丹福大學的必應幼兒園裡,一群孩子被帶到一個「驚喜屋」,他們將面臨一個驚喜,也是一個難題:怎麼才能忍住不吃桌上的棉花糖。這就是人格心理學家沃爾特·米歇爾和他的學生們設計的一項著名研究:「棉花糖實驗」,也被稱作延遲滿足實驗。
  • 史丹福大學開學演講:為什麼很多人名校畢業,卻終身碌碌無為?
    你肯定納悶,我為什麼在以科技聞名的斯坦福提出這個問題呢?大學學位當然是給人們帶來眾多的機會,這還有什麼需要質疑的嗎?但那不是我提出的問題。這裡的「做」並不是指工作,「那」也不是指你的專業。我們的價值不僅僅是我們的工作,教育的意義也不僅僅是讓你學會你的專業。
  • 由經典斯坦福棉花糖實驗說起,人是如何慢慢廢掉的,缺的是什麼
    正因為控制力的強弱對人的一生,有的非常大的影響。所以,現實生活中,我們需要培養自控力。研究者找來一些幼兒園的小孩,讓他們單獨呆在一間小房間裡,桌子上放著那個年代的小孩很難抵禦的誘惑:一顆棉花糖。研究人員告訴孩子自己要離開房間一下,這段時間內,孩子隨時可以把面前的棉花糖吃掉,但是如果孩子能堅持等到他回來再吃,就可以得到更多的棉花糖作為獎勵。
  • 2020年了,你還在用一顆棉花糖預測孩子未來嗎?
    11966 年,史丹福大學的一所幼兒園,一群 4-6 歲的孩子面臨一個難題:怎麼才能忍住不吃桌上的一顆棉花糖?在這項實驗中,實驗人員把一顆棉花糖放在孩子面前,告訴小朋友如果能堅持 15 分鐘不吃,就能得到第二塊棉花糖,然後讓小朋友一人待在房間。這些孩子能抵制住眼前的甜蜜誘惑嗎?
  • 新棉花糖實驗告訴我們,到底是什麼在影響孩子的自控力?
    導語:很多家長都聽過著名的棉花糖實驗,上個世紀6、70年代,史丹福大學心理學教授沃爾特·米切爾將一群孩子召集到一起,每人發個棉花糖,並告訴他們有兩種選擇,一是現在把糖吃掉,二是等15分鐘再吃,到時候可以得到兩塊棉花糖。
  • 棉花糖實驗淺析
    棉花糖實驗是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美國史丹福大學沃爾特•米歇爾博士在幼兒園進行的有關延遲滿足的心理學實驗。實驗人員將3、4歲的小朋友帶到獨立的房間發給每人一塊棉花糖,並告訴他們,可以立刻吃掉,但是如果等老師回來再吃掉就會再得到同樣的一塊棉花糖。結果有三分之一的孩子在等待15分鐘後又得到了一塊棉花糖。在隨後的跟蹤調查發現,這些孩子的高考成績、教育成就、自信心、身體指數等均高於得到一塊糖的小孩。
  • 為什麼很多人名校畢業,卻終身碌碌無為?
    下面這場史丹福大學的開學演講送給大家。比想像力更難的,是按自己價值觀行動的勇氣在別人眼中,我們都是「優秀」的代名詞,而你自己始料未及的是,在不斷的「優秀」當中,我們卻把自己的人生活成了「平庸」。「你要做什麼?」
  • 平常偷懶未來打臉,棉花糖實驗告訴你,延遲滿足才能過好一輩子
    為了不使人生的人生的半徑縮小,不錯過那麼多精彩的事物、好看的風景、美好的人,而努力克制。努力讓自我意識、自控力站在偷懶的對立面,讓自我的意志力超過惰性,積極行動起來成為了終身行走的方向。對抗惰性也便成了一個人一生中非常重要的事。能夠控制自己的人才能控制自己的命運。
  • 「棉花糖實驗」告訴你,孩子經不住「誘惑」其實是「意識不同」
    還有一點很重要的就是,一些人販子或者不懷好意的人,容易抓住孩子這個弱點,進行拐賣。因此我們也會經常教育自己的孩子,說外面,陌生叔叔阿姨給你們糖都不能吃。但即使是這樣,真的有幾個孩子會真的做到呢?曾經有一個著名的"棉花糖"實驗,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史丹福大學的心理學家Walter Mische 在幼兒園裡進行了一系列實驗。就是將小朋友們單獨留在一個房間,房間裡擺一個盤子,盤子裡有顆棉花糖。然後就告訴孩子:"我有事要離開一會,待會如果我回來的時候,棉花糖還在的話,就會再給一塊棉花糖作為獎勵。
  • 「棉花糖實驗」所體現的自律真相
    應該很多人都了解過 「棉花糖實驗",是關於兒童忍耐力的一個實驗,實際上如果照搬到成人的世界,也應該是有現實性思考啟發的。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史丹福大學教授Walter Mischel找來600多個四歲的孩子做了這個實驗:實驗一開始
  • 不碌碌無為,不虛度光陰,我們的一生才會絢麗多彩
    我們這麼年輕,總不能碌碌無為,潦草的過完本該絢麗多彩的一生吧?人的一生說長就長說短就短,長短是要看我們自己怎麼活了。人的一生到底是該平平淡淡的還是該一腔孤勇呢?人生總該活出個樣子,活出個滋味,才不枉我們在人世間走一遭。我們這一生總要為一個目標而活,沒有明確的目標我們就缺少生活的動力,失去積極向上的方向,就像是小溪裡的一隻紙船,浮浮沉沉,飄飄蕩蕩隨時都可能被衝上岸邊,也隨時都可能被水浸溼落入水底。如果真是真這樣的人生你怕是也不會稀罕吧,這一生變得索然無味,碌碌無為的終其一生。
  • 著名的「棉花糖實驗」被推翻,新結論很顛覆,給家長4點教育啟示
    耳熟能詳的斯坦福棉花糖實驗1966年,史丹福大學心理學家沃爾特·米歇爾博士帶領研究人員進行了著名的棉花糖實驗。例如,紐約大學的泰勒·沃茲和加利福尼亞大學爾灣分校的格瑞格·鄧肯等人,就非常懷疑這個實驗的客觀性。這是因為,當年參與實驗的樣本數非常小,甚至不足90個孩子,而且,這些孩子都是出自同一家幼兒園——史丹福大學附屬幼兒園,並不具有代表性。
  • 碌碌無為的職場排雷:碌碌無為本就是自己的潛意識職場選擇
    很多人奮鬥一生,但是始終處於基層職位。明明很努力,卻還是一事無成,碌碌無為,無端讓人有一種備受生活挫折的感覺。但其實碌碌無為的生活也是自己的一種職場選擇不是嗎?是不是有種莫名其妙的感覺,誰又甘願平凡,為什麼說自己現在的碌碌無為是自己的選擇,自己明明也是很努力,班也加了,領導也討好了,到底是哪一方面出了差錯。這就是錯誤理解職場,不小心沒拐過思維的彎道,陷入了職場思維迷宮。
  • 新冠疫情下的中美對比:美國人吃了一顆糖,中國人吃了兩顆糖
    但是必須強調:只有我們繼續待在家裡並且保持社交距離,加州(疫情)曲線才能平,你有權利去拯救生命。似乎,沒有人能阻擋美國人湧向海灘的決心,英國《衛報》27日發布,美國加州Huntington Beach,聚集了9000餘人;Newport Beach的遊人多達4萬。
  • 史丹福大學人生設計課:你的人生可以設計,想要怎麼過你說了算
    導語:小時候按部就班上完小學初中,高考結束後在親朋好友父母建議下,選擇一所不好不壞的大學,念一個還算喜歡的專業。畢業以後,做著一份談不上喜歡卻能養家餬口的工作,然後結婚,生孩子。在某一個下午,看著被時光風化成乾枯樹枝模樣的手臂,在秋天的暖陽中緩緩睡去。這是大多數人平靜的一生。
  • 我們都欠孩子的一堂財商課:影響孩子一生的自控力
    可很多孩子總能輕而易舉地被一顆糖和一塊巧克力騙走。較強的自控力不僅僅可以讓自己遠離這些意外,並且將影響孩子的一生。為什麼延遲滿足的自控力將影響孩子的一生?是史丹福大學Walter Mischel博士從1966年到1970年代在幼兒園進行的有關自制力的心理學經典實驗。
  • 棉花糖實驗後續研究:孩子缺乏「自控力」,根源是家長的「哄騙」
    媽媽對小女孩說:"我們下次再買好不好,媽媽沒有帶那麼多錢,而且家裡也有很多這種娃娃,你也沒怎麼玩。"小女孩聽到媽媽的話,臉色黯淡了下去,說:"可是,媽媽,你上次也說過下次買給我的,為什麼這次不買給我呀。而且你還說我乖乖聽話在家,你就給我獎勵,我都照著媽媽的話做了。"
  • 用經濟學原理解讀棉花糖實驗
    利率也是價格的一種,由無數人的不耐共同決定突然又想到了史丹福大學那個有名的棉花糖實驗。關於這個實驗的詳情大家可以在網上查閱,簡單來說這個實驗得出的結論是能擋住誘惑的孩子更優秀雖然之前也覺得這個實驗的結果是板上釘釘,不過都是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理解的。而當我看到了利率的解釋,才發現或許還能從經濟學原理來解讀棉花糖實驗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