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果衛視熱播綜藝《童言有計》中,朱丹說,自己的女兒一歲時在朋友家彈鋼琴的畫面被自己錄了下來,給懂音樂的朋友看了之後,朋友贊道:「你家孩子真有天賦。」
朱丹聽後,十分開心,認為不能浪費孩子的潛能,立刻為女兒買了一架鋼琴。
聽到朱丹的陳述後,應採兒極為反對,當場反駁道「大錯特錯!」
應採兒認為:如果孩子的需求立刻就被滿足,那麼他永遠不會珍惜。相反,如果是通過自己努力得來的「延遲滿足」,才能更加激勵孩子。
其實,可以理解應採兒的想法。孩子還小,沒有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如果父母又不會拒絕,那麼就會將寵愛變成溺愛。
應採兒是希望通過這種做法讓孩子確定自己是否真的有需求,建立一種行事準則,讓孩子學會「延遲滿足」,從而培養孩子的自控力。
心理學上有一個關於「延遲滿足」的著名實驗,即美國心理學家沃爾特.米歇爾教授所做的「棉花糖」實驗。
上世紀60年代,米歇爾教授選取了3-6歲的孩子進行了該實驗,實驗的內容是:在他們的面前放上香甜誘惑的棉花糖,並告知他們,如果棉花糖在15分鐘內被吃掉了,那麼他們將失去額外棉花糖的獎勵,相反,如果在15分鐘內忍住沒吃的話,將會得到一塊棉花糖。
米歇爾教授告知完實驗規則後便進入了監控室觀察孩子們面對誘惑時的反應:
一部分孩子選擇在教授離開後吃掉這塊棉花糖;
一部分孩子通過用聞一下、舔一下、或是咬一小口的方式去緩解自己的欲望;
只有三分之一的孩子選擇克制自己的欲望,轉移自己的注意,忍住不吃。
十八年後,對這批孩子再次進行了實驗回訪發現,當年那些克制住自己欲望的孩子,生活表現和學習成績比同齡人更加優秀。
四十多年後,根據跟蹤調查發現,那批得到獎勵的孩子在人生和事業的成就上,是更成功的。
這個「延遲滿足」的棉花糖實驗將這樣一個規律帶給父母:懂得等待的孩子,往往自控力更強;而自控力強的孩子,往往更容易取得成功。
這一實驗結果讓更多家長意識到了「自控力」的重要性。
於是,在之後很長的時間中,「延遲滿足」、「自控力」都成為家庭教育的重點,仿佛只要讓孩子掌握了自控力,擁有了延遲滿足的能力,那就是掌握了人生的必勝法寶。
於是很多家庭中常常會看到這樣的場景——
「想要什麼就買什麼,慣了你的壞毛病,以後怎麼辦!」
「汽車以後再買,現在快買鉛筆寫字!」
「不能讓孩子這麼順利就得到,必須製造一些困難,才能讓她明白來之不易。」
其實延遲滿足的正確打開方式被很多家長誤解了,而這種誤解往往會事與願違,成為盛產「熊孩子」的有效武器。
對於年幼的孩子而言,決定他們行為的根本因素,並不是自控力,而是家庭的教養環境。
實驗的被試為3-6歲的孩子,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大腦結構並未發育完善,主管安全感的前額葉也未發育完全。這個時候「等一等」的訓練方式反而會讓孩子喪失安全感。
喪失安全感的孩子,常常是生活在被欺騙、不守信的家庭環境中,這樣的孩子往往很難有自控力。
芒果衛視《童言有計2》中,應採兒曾表示:為了遵守對兒子的承諾,無論有多困難都要實現。
答應兒子第二天出去玩,第一天無論多晚睡,第二天「死」也要爬起。這就是媽媽。
當你欺騙孩子的時候,你的信用就會在孩子這裡一點點透支,當你讓孩子去等待、去延遲的時候,孩子自然不會選擇相信你了。
延遲,應當是孩子自願的行為。自控力的產生應當是孩子主觀能動的內驅力,是孩子自己的選擇與期望,這才是「延遲滿足」的真正意義。
而對於大部分家庭來說,操控延遲滿足的人是家長,家長立足於自身的需要、判斷、標準,去操控孩子的行為。當孩子的需求與家長需求產生衝突時,強制的手段,往往會讓孩子叛逆、和家長對著幹。
在埃裡克森的發展階段中,3-6歲這個階段正是孩子克服羞恥感、獲得自主感的段。家長的教育應當引導孩子的自主行為,而不是去操控孩子的思想,否則孩子很難培養出自律的品質。
孩子想要汽車、娃娃、零食,父母會說「到時候就給你」、「現在不能給」;而當讓孩子寫作業、做家務的時候,父母就會催促「快點快點」。
父母將自己的期望與需求強加在孩子身上,以為可以操控孩子的人生。殊不知對於孩子而言,連自己喜歡的生活都要「慢點」,那麼父母所期望的又何必「快」呢?
有些強勢霸道的家長認為,決不能讓孩子輕易獲得什麼,必須在獲得的路上製造各種困難與麻煩,然後滿足他,才能培養孩子好的自控力。
這是完全沒有道理的,甚至是無理取鬧的!
走在路上,孩子說渴了,家長卻說:再忍忍,我們可以回家再喝。
你以為這是延遲滿足?殊不知,在孩子的眼裡這是父母無情的表現,只會讓孩子感受到家庭的冰冷、父母的不理解,當所有的願望都難以達成,長此以往孩子就會形成一種絕望感,從而影響人格的形成。
表面上是順從乖順的,然而只要一遇到機會,就會不擇手段的去滿足自己的欲望,為達目的,不顧一切。
孩子也有辨別是非的能力,相信孩子,坦誠地與孩子進行溝通。孩子的正當需求可以立刻滿足,並告訴滿足他的原因,以此來激勵他;不合理的要求,也要學會拒絕,同樣也要講明道理,相信孩子是可以理解你的用心。
如果家長能真誠、簡單地去面對孩子,不去刻意給孩子製造困難與絕望,相信孩子總會接受和配合家長的安排。
延遲滿足並不是教育的目的,而是期望孩子可以認識到做事的態度和原則,可以在潛移默化中,用自己的意志力去主動克制自己的欲望,從而提高自控力。
只有當孩子被滿足過,他才會知道努力是真的會有好的結果,所以家長們一定要做到言出必行。
只要讓孩子形成「相信什麼就會得到什麼」的觀念,孩子才會願意為之去努力,如果孩子從來沒有得到過,又怎麼能要求他去相信呢?
只有被滿足過,未來孩子才會為了一個目標去努力拼搏,他的自控與自信都來源於清楚地知道:付出總會有收穫。
「下一次」、「再等等」家長這些口頭禪無非是希望孩子可以擁有延遲滿足的能力。
但他們往往會忘記,孩子之所以願意等待,是因為他們期待得到更多的更好的獎勵。如果得不到,那麼他們更願意選擇當前的利益。
所以,當承諾並實現一個比當前更有誘惑力的獎賞,更能激發孩子的主觀內驅力,培養孩子的自控能力。
本文參加,內容作為作者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