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誤解的「延遲滿足」耽誤多少孩子,家長這麼做,破壞孩子自控力

2020-09-13 果殼育兒

芒果衛視熱播綜藝《童言有計》中,朱丹說,自己的女兒一歲時在朋友家彈鋼琴的畫面被自己錄了下來,給懂音樂的朋友看了之後,朋友贊道:「你家孩子真有天賦。」

朱丹聽後,十分開心,認為不能浪費孩子的潛能,立刻為女兒買了一架鋼琴。

聽到朱丹的陳述後,應採兒極為反對,當場反駁道「大錯特錯!」

應採兒認為:如果孩子的需求立刻就被滿足,那麼他永遠不會珍惜。相反,如果是通過自己努力得來的「延遲滿足」,才能更加激勵孩子。

其實,可以理解應採兒的想法。孩子還小,沒有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如果父母又不會拒絕,那麼就會將寵愛變成溺愛。

應採兒是希望通過這種做法讓孩子確定自己是否真的有需求,建立一種行事準則,讓孩子學會「延遲滿足」,從而培養孩子的自控力。

但是這種「延遲滿足」真的會培養孩子的自控力嗎?


  • 關於「延遲滿足」

心理學上有一個關於「延遲滿足」的著名實驗,即美國心理學家沃爾特.米歇爾教授所做的「棉花糖」實驗。

上世紀60年代,米歇爾教授選取了3-6歲的孩子進行了該實驗,實驗的內容是:在他們的面前放上香甜誘惑的棉花糖,並告知他們,如果棉花糖在15分鐘內被吃掉了,那麼他們將失去額外棉花糖的獎勵,相反,如果在15分鐘內忍住沒吃的話,將會得到一塊棉花糖。

米歇爾教授告知完實驗規則後便進入了監控室觀察孩子們面對誘惑時的反應:

一部分孩子選擇在教授離開後吃掉這塊棉花糖;

一部分孩子通過用聞一下、舔一下、或是咬一小口的方式去緩解自己的欲望;

只有三分之一的孩子選擇克制自己的欲望,轉移自己的注意,忍住不吃。

十八年後,對這批孩子再次進行了實驗回訪發現,當年那些克制住自己欲望的孩子,生活表現和學習成績比同齡人更加優秀。

四十多年後,根據跟蹤調查發現,那批得到獎勵的孩子在人生和事業的成就上,是更成功的。

這個「延遲滿足」的棉花糖實驗將這樣一個規律帶給父母:懂得等待的孩子,往往自控力更強;而自控力強的孩子,往往更容易取得成功。

這一實驗結果讓更多家長意識到了「自控力」的重要性。

於是,在之後很長的時間中,「延遲滿足」、「自控力」都成為家庭教育的重點,仿佛只要讓孩子掌握了自控力,擁有了延遲滿足的能力,那就是掌握了人生的必勝法寶。

於是很多家庭中常常會看到這樣的場景——

「想要什麼就買什麼,慣了你的壞毛病,以後怎麼辦!」

「汽車以後再買,現在快買鉛筆寫字!」

「不能讓孩子這麼順利就得到,必須製造一些困難,才能讓她明白來之不易。」

但這樣做真的能培養孩子的自律性,和自控能力嗎?

  • 棉花糖的「苦」——延遲滿足的誤區

其實延遲滿足的正確打開方式被很多家長誤解了,而這種誤解往往會事與願違,成為盛產「熊孩子」的有效武器。

對於年幼的孩子而言,決定他們行為的根本因素,並不是自控力,而是家庭的教養環境。

  • 「守信」vs「不守信」

實驗的被試為3-6歲的孩子,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大腦結構並未發育完善,主管安全感的前額葉也未發育完全。這個時候「等一等」的訓練方式反而會讓孩子喪失安全感。

喪失安全感的孩子,常常是生活在被欺騙、不守信的家庭環境中,這樣的孩子往往很難有自控力。

沒有天生的熊孩子,只有「信用」被透支的家長。

芒果衛視《童言有計2》中,應採兒曾表示:為了遵守對兒子的承諾,無論有多困難都要實現。

答應兒子第二天出去玩,第一天無論多晚睡,第二天「死」也要爬起。這就是媽媽。

當你欺騙孩子的時候,你的信用就會在孩子這裡一點點透支,當你讓孩子去等待、去延遲的時候,孩子自然不會選擇相信你了。

  • 操控「延遲」對象的錯位

延遲,應當是孩子自願的行為。自控力的產生應當是孩子主觀能動的內驅力,是孩子自己的選擇與期望,這才是「延遲滿足」的真正意義。

而對於大部分家庭來說,操控延遲滿足的人是家長,家長立足於自身的需要、判斷、標準,去操控孩子的行為。當孩子的需求與家長需求產生衝突時,強制的手段,往往會讓孩子叛逆、和家長對著幹。

在埃裡克森的發展階段中,3-6歲這個階段正是孩子克服羞恥感、獲得自主感的段。家長的教育應當引導孩子的自主行為,而不是去操控孩子的思想,否則孩子很難培養出自律的品質。

孩子想要汽車、娃娃、零食,父母會說「到時候就給你」、「現在不能給」;而當讓孩子寫作業、做家務的時候,父母就會催促「快點快點」。

父母將自己的期望與需求強加在孩子身上,以為可以操控孩子的人生。殊不知對於孩子而言,連自己喜歡的生活都要「慢點」,那麼父母所期望的又何必「快」呢?

  • 「延遲」≠「自控力」

有些強勢霸道的家長認為,決不能讓孩子輕易獲得什麼,必須在獲得的路上製造各種困難與麻煩,然後滿足他,才能培養孩子好的自控力。

這是完全沒有道理的,甚至是無理取鬧的!

走在路上,孩子說渴了,家長卻說:再忍忍,我們可以回家再喝。

你以為這是延遲滿足?殊不知,在孩子的眼裡這是父母無情的表現,只會讓孩子感受到家庭的冰冷、父母的不理解,當所有的願望都難以達成,長此以往孩子就會形成一種絕望感,從而影響人格的形成。

表面上是順從乖順的,然而只要一遇到機會,就會不擇手段的去滿足自己的欲望,為達目的,不顧一切。

如何正確使用「延遲滿足」?

  • 坦誠信任,培養孩子的主觀內驅力

孩子也有辨別是非的能力,相信孩子,坦誠地與孩子進行溝通。孩子的正當需求可以立刻滿足,並告訴滿足他的原因,以此來激勵他;不合理的要求,也要學會拒絕,同樣也要講明道理,相信孩子是可以理解你的用心。

如果家長能真誠、簡單地去面對孩子,不去刻意給孩子製造困難與絕望,相信孩子總會接受和配合家長的安排。

延遲滿足並不是教育的目的,而是期望孩子可以認識到做事的態度和原則,可以在潛移默化中,用自己的意志力去主動克制自己的欲望,從而提高自控力。

  • 滿足才是延遲的前提

只有當孩子被滿足過,他才會知道努力是真的會有好的結果,所以家長們一定要做到言出必行。

只要讓孩子形成「相信什麼就會得到什麼」的觀念,孩子才會願意為之去努力,如果孩子從來沒有得到過,又怎麼能要求他去相信呢?

只有被滿足過,未來孩子才會為了一個目標去努力拼搏,他的自控與自信都來源於清楚地知道:付出總會有收穫。

  • 等待是為了更多更好的獲得

「下一次」、「再等等」家長這些口頭禪無非是希望孩子可以擁有延遲滿足的能力。

但他們往往會忘記,孩子之所以願意等待,是因為他們期待得到更多的更好的獎勵。如果得不到,那麼他們更願意選擇當前的利益。

所以,當承諾並實現一個比當前更有誘惑力的獎賞,更能激發孩子的主觀內驅力,培養孩子的自控能力。

本文參加,內容作為作者原創。

相關焦點

  • 孩子沒耐心缺乏自控力?被曲解的「延遲滿足」耽誤了多少孩子
    實驗中孩子的能夠等待的能力,被稱為「延遲滿足能力」。而持續的跟蹤回訪發現,那些「高延遲」的孩子在很多方面比同齡的孩子更優秀。這個實驗以及數十年後的後續研究告訴我們:生命中早期的自控力,對之後的人生發展,至關重要。以這個研究為依據,「哭聲免疫」、「延遲滿足」,被很多父母用在訓練孩子的情緒管理和自控力中。「孩子小時候要訓練他自己睡,哭了不要抱,不哭才抱。」「孩子喜歡啥,不能馬上給他買,要『延遲』。」
  • 你以為的延遲滿足,正在扼殺孩子的自控力
    的確,孩子幼小銜接,需要適應新的學習方式和生活日程,應該匹配一定的自控能力。但是這樣沒有邊界的、隨機的「延遲滿足」,正在扼殺孩子的自控力和耐心。//「延遲滿足」的限定條件很多家長迷信「延遲滿足」對孩子自控力的培養,多是源自著名的棉花糖實驗。這個實驗召集4-6歲的孩子,請他們進入一個房間,各給一塊棉花糖,讓他們一個人面對棉花糖。
  • 怎麼提高孩子自控力?「棉花糖實驗」:家長不妨試試延遲滿足
    出現這種情況之後如果家長想要追回損失卻是非常困難的,而導致這種情況的原因就是由於孩子的自控能力比較差,雖然他們明明知道自己的這種行為不正確,但是卻控制不住自己。也正是由於這個原因,所以有很多孩子在小的時候無法控制自己的行為。3.小動作比較多有不少老師都會向家長反映某一個同學在課堂上面經常做一些和學習無關的小動作,這不僅會影響到自己聽課,同時還會影響到其他的同學。但是即使通過老師的教育這些孩子也很難控制住自己。
  • 怎麼提高孩子自控力?「棉花糖實驗」:家長不妨試試延遲滿足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想要集中注意力是變得非常困難的,但是控制自己並不屬於我們的本能,而是需要集中注意力來做的一件事情。也正是由於這個原因,所以有很多孩子在小的時候無法控制自己的行為。3.小動作比較多有不少老師都會向家長反映某一個同學在課堂上面經常做一些和學習無關的小動作,這不僅會影響到自己聽課,同時還會影響到其他的同學。
  • 還在用延遲滿足鍛鍊孩子自控力嗎?真有效果嗎?
    因此,很多家長為了提高孩子的自控力,會有意識地對孩子進行延遲滿足的訓練,但是有些家長發現延遲滿足的結果並不盡如人意。一、孩子因為延遲滿足出現的問題為了提高孩子的自控力,有些家長在孩子提出任何要求之後,都要讓孩子等一等。然而,家長這樣做並沒有提高孩子的自控力,反而讓孩子出現了更多的問題。
  • 如何提升孩子的自控力?別再只迷信「延遲滿足」了
    家長做什麼能幫助孩子提升自控力呢?「延遲滿足」這個詞相信很多家長都不陌生了,當孩子提出要求時,家長故意拖延讓孩子等待後再滿足孩子,表面上這樣做的確鍛鍊了孩子自己控制自己欲望的能力,但延遲滿足並不能和提高自控力劃等號。
  • 訓練孩子的自控力沒效果,問題出在哪?多半是父母誤解了延遲滿足
    越來越多母親與社會機構重視孩子的自律能力,為了能夠讓孩子從小養成自律的性格,不少父母在摸索道路上,接觸了延遲滿足這個概念。即在培養孩子的時候使用延遲滿足訓練法對孩子的自控能力進行訓練。可延遲滿足方法雖好,如何才能奏效?若使用不當,是否產生負面效果?下面一起來探討。
  • 孩子缺乏自制力,採取延遲滿足也沒用?家長不能錯過的正確方法
    培養孩子自控的能力,是家長一直都在思考的一個問題。孩子的自制力很大程度上會影響他們自身的學習、生活質量,也是未來發展必要的基石。孩子能否科學合理的安排好自己的生活和學習任務,自控力起著決定因素,小時候孩子會為了買一個玩具而撒潑耍賴,長大一點了會沉迷網路遊戲忘了時間,將來呢?也許長久陷入碌碌無為的狀態而缺乏上進心。
  • 被誤解的「延遲滿足」教育
    不少人認為「不要馬上滿足孩子」、「要讓孩子學會等待」,目的是培養孩子控制內心欲望的能力。這種觀點背後還有一個時髦的心理學理論依據——延遲滿足。 然而,我們誤解了「延遲滿足理論」。
  • 培養孩子的自控力,盲目延遲滿足不可取,做好這5點才重要!
    幾年過去後,研究者發現當時能為獎勵堅持忍耐更長時間的孩子,通常具有更好的人生表現,比如學習成績更優秀、更自信、更自律等等。因此,讓很多家長對「延遲滿足」產生了興趣,並且以此刻意訓練自己的孩子。比如孩子有要求時總是讓他等等,有欲望時總讓他克制,然而結果也如實驗效果般令人滿意嗎?
  • 被用錯的「延遲滿足」,已經害慘了好幾代孩子
    這個結果,讓很多人認定在孩子有需求的時候,應該適當地「延遲滿足」,試圖讓孩子更有自控力和遠見。,也破壞了他們的延遲滿足能力。家長守信,也是孩子能夠做到延遲滿足的關鍵。參考文獻:1、《棉花糖實驗:自控力養成聖經》沃爾特·米歇爾/著2、《「延遲滿足」這件事,騙了父母多少年?》尹建莉/著3、《通過延遲滿足培養孩子的自控力,多少父母用錯了?》
  • 「延遲滿足」可以培養孩子的自控能力?錯誤的方式傷害了多少孩子
    甚至有的父母,為了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從寶寶還在襁褓的時候就開始控制了。但隨著我們越來越頻繁地、越來越早地把延遲滿足應用在孩子身上的時候,卻發現,孩子並不像我們想像的那樣,具有良好的抗挫能力和自控力。更多時候,孩子不僅不願意等待,反而學會了討價還價,同時孩子還認為家長是在故意刁難他,再也不信任我們了,親子關係也開始疏離。
  • 家長重視諾言,孩子才能擁有良好的自控力
    ,因為自控力需要的是延遲滿足或者通過獎勵作為目標,從而讓孩子明白自己應該做什麼,如果家長不重視諾言,總是出爾反爾,孩子自然就會認為所謂的獎勵都是假的,自控力也就無法通過常規的方式養成。大人的口頭承諾無法兌現,孩子就會覺得全世界都在欺騙他,失去了安全感和信任感。只有馬上得到自己最想要的才是穩妥的,什麼延遲滿足,什麼目標都是假的。
  • 孩子缺乏自制力,採取延遲滿足也沒用?家長不能錯過的正確方法
    孩子缺乏自制力,採取延遲滿足也沒用?家長不能錯過的正確方法培養孩子自控的能力,是家長一直都在思考的一個問題。孩子的自制力很大程度上會影響他們自身的學習、生活質量,也是未來發展必要的基石。很多家長對於「延遲滿足」的概念並不陌生,
  • 這樣定規矩,容易破壞孩子的「自控力」,有人盯著他才肯學
    有的家長可能會說:"既然孩子沒人監督就不學,那我就多陪著唄,就當增加親子時光了!被孩子氣到心梗的家長不多見,因為輔導作業而化身"咆哮帝"的家長倒是數不勝數,如今大家都認為:輔導作業是當今親子關係的第一殺手。
  • 被誤解的斯坦福棉花糖實驗:究竟是什麼在影響孩子的自控力?
    怎樣提高自控力,自控力很差怎麼辦,孩子的自控力差怎麼辦,如何培養孩子的自控力,測試孩子的自控力,為什麼說孩子自控力差,在聰明也沒用,延時滿足能培養孩子自控力嗎,教育,育兒,心理,父母,測一測你家孩子的自控力 但最近業界一個重磅話題是,「棉花糖測試
  • 孩子的自控力決定未來?聰明的家長都會這樣做
    我家那孩子呀,買玩具給他,還沒到手就非要先問清楚是什麼禮物!看見自己喜歡吃的食物,等不及就直接上手去抓!明明家裡已經有很多芭比娃娃了,看見了總是要買!管不住自己,似乎已經成為了孩子的通病,每個家長說起孩子的自控能力,都有發不完的牢騷。到底是什麼影響了孩子的自控力呢?
  • 陪伴孩子成長的路上,最先學會延遲滿足的應該是家長。
    延遲滿足適用於家長嗎有段時間,家長們交流時對於一個名詞「延遲滿足」吹捧有加,都恨不得自己的孩子有足夠的自控力和耐性,能夠抵制眼前誘惑,放眼長遠目標。其實,作為孩子的教育和指導者,最需要學會「延遲滿足」心理的首先應該是父母。作為家庭教育的實行人,父母可以自問一下,在教育孩子的事情上,有長遠目標和計劃嗎?
  • 家長們要注意,莫再迷信「延遲滿足」,鍛鍊孩子應該這樣做
    各位寶媽寶爸認為延遲滿足能鍛鍊孩子的自制力,讓孩子知道享受是通過自己的努力奮鬥得來的,從而培養孩子正確的意識和好的習慣。但事實確實如此嗎?延遲滿足是否真的如此神奇?延遲滿足適用於全年齡段的孩子嗎?作為家長應該如何把握這個"度"?
  • 延遲滿足≠不滿足 你陷入誤區了嗎?
    孩子要什麼,就給什麼,擔心會養出一個「慾壑難填」的任性孩子。不滿足孩子的需求,又會讓孩子有匱乏感,也不利於孩子的成長。這個度究竟該如何掌握呢?今天,就讓我們好好聊聊「延遲滿足」這一話題。「棉花糖」實驗結果表明,延遲滿足的能力(自控力),是決定孩子今後成就的一個關鍵因素。延遲滿足的誤區:只延遲不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