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孩子自控力形成的2個重要教育因素,父母了解,少走彎路
自控力對於一個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一種能力,擁有良好自控能力的人今後不管做什麼事都能把握尺度,更好地控制自己,不僅在艱難惡劣的條件下能夠面對困難,在安逸舒適的環境下也能勇敢突破自我,挑戰新的未知。
對於孩子來說,自控力並不是天生的,而是父母從小培養出來的,這是一種後天學習並且需要訓練的一種可以發展的積極正面的能力。
自控力其實是一個比較籠統的說法,它其中包含了很多細節部分。身為父母都應該明白自身對孩子的影響力是最大的,家庭的環境對他們有著無可比擬的潛移默化的巨大影響。
家庭環境中父母是重要的構成因素,當孩子所在的環境始終有家長做出良好榜樣的時候,他們就會不自覺地跟隨榜樣的腳步做得更好。
家長有自控力,孩子也能夠控制好自己,而家長總是出爾反爾,孩子當然也不會明白什麼叫信守諾言。很多時候家長為了讓孩子能馬上安靜下來,或者想要讓他們聽話,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哄騙,隨口許諾之後卻不會兌現。
這樣時間長了家長的教育在孩子的心目中就會大打折扣,所謂的鼓勵在他們看來也是微不足道的,因為獎勵手段很有可能就是謊言,一旦獎勵失去了作用,那麼家庭教育可以說就走向了失敗。因為在教育中鼓勵和稱讚這種正向教育應該是主要方式。
總是失信的家長會面臨一個問題,就是孩子會把自己做的事情作為條件反過來威脅父母,比如說不開電視就不吃飯,不吃零食就不寫作業,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使他們對父母失去了信任,因此只能先把鼓勵拿到手,然後再做應該做的事。
這樣對於自控力的培養是十分不利的,因為自控力需要的是延遲滿足或者通過獎勵作為目標,從而讓孩子明白自己應該做什麼,如果家長不重視諾言,總是出爾反爾,孩子自然就會認為所謂的獎勵都是假的,自控力也就無法通過常規的方式養成。
大人的口頭承諾無法兌現,孩子就會覺得全世界都在欺騙他,失去了安全感和信任感。只有馬上得到自己最想要的才是穩妥的,什麼延遲滿足,什麼目標都是假的。
即使孩子年紀小很容易原諒父母的失信,但當時的失落和失望的感覺會留在孩子的心中,如果家長總是用承諾,失信,道歉這樣的流程來與孩子相處的話,時間久了自己的誠信大打折扣,教育的力度也會減弱,更重要的是孩子無法從父母的言行中學會什麼叫自控,因為家長自己就是不能自控的模板。
請家長嚴肅對待承諾,如果知道自己有可能無法兌現的話,就不要輕易向孩子許下諾言。其實很多時候家長的諾言都是為了應付當下的情況而進行的緩兵之計。
很多家長自己沒有足夠的耐心和時間來教導孩子,就會用一些比較誘人的條件希望孩子能夠聽話,能夠馬上符合自己期待的樣子,殊不知這種走捷徑的方式,或許短期能夠看到效果,但是時間長了對孩子的教育就像埋了一顆炸彈,失去了他們的信任之後,不知道什麼時候親子關係就會被破壞到無可挽回。
除了哄騙和不兌現承諾這種教育方式會影響孩子自控力形成之外,還有一種方式也會讓孩子遲遲無法形成良好的自控,那就是過度幹涉。
很多家長都是以愛為名想要控制孩子的一切,這種控制完全是為了害怕孩子可能會出現差錯,危險,為了他們好。
但事實上過度幹涉就會逐漸演變為包辦,孩子一旦習慣了依賴父母就不會有屬於自己的自控能力。
家長在育兒中的過度焦慮會促使自己希望孩子隨時隨地都需要學習和成長,所以當孩子遊戲或者玩耍的時候,父母就總想控制孩子,讓他們學得更多,當孩子畫畫的時候,家長就說「太陽應該是紅色的,房子應該是尖頂的」這種自認為在遊戲中教育孩子的過程,其實就是不自覺的過度幹涉。
這只是一個最簡單的例子,類似家長總是試圖告訴孩子,什麼才是正確的,什麼才是符合標準的想法,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家長試圖控制孩子的一切。
成年人世界中的教條觀念就這樣一點點滲入到孩子天馬行空的世界中,逐漸將孩子框在了一個固定思維裡。對孩子的期望越大,很有可能教育的焦慮就越重,這樣就很容易總是希望孩子所做的一切都由自己掌控。
如果家長不會放手,更不放心孩子自己去做決定,自己親手做事,那麼他們的自控力自然無從養成,希望孩子做得更好沒有錯,但是不能因為這些期待而總對孩子指手畫腳。
其實這個時候並不是孩子需要父母,而是父母想要通過孩子顯示出自己的存在感。正是這種「不請自來」向孩子傳達著一個觀念:「你自己沒有辦法做好,必須要爸爸媽媽幫忙才行。」
家長對孩子的不信任,其實就是對自己教育的不信任,但自控力的形成需要的就是家長給予孩子足夠的安全感和信任感,讓他們擁有探索和實踐的勇氣。
所以,想要培養孩子自控力,從態度上,家長就要做出轉變,從基礎上就做對才行。
在環境上給孩子營造安全和信任的氛圍,讓他們知道父母永遠會接納和包容他們,鼓勵和支持好的想法實踐出來,他們就更願意用自己的能力去做到良好的自控。
信任和放手是鑄造孩子自控力的兩個基礎,家長從他們小的時候就要信守諾言,不隨口承諾不兌現,這樣孩子才會明白什麼叫做延遲滿足,什麼叫做有了目標只要努力做就能達到。
放手才能讓孩子明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如果自己做錯了就要承擔相應的後果,這個世界上需要的是能力而不是別人替自己承擔。
家長能做的就是儘可能地多陪伴,多傾聽,但少開口,少行動。讓孩子從實踐中學會什麼叫自控,什麼叫通過努力達到目標的成就感。其實孩子的學習能力在幼年和童年時期是很強的,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也超乎家長的想像,孩子雖然弱小,但頭腦更靈活,接受度也更高,父母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儘可能地讓孩子自己嘗試解決問題,這樣他們的自控力才能很快形成。
這個時候的孩子需要的就是父母給他們機會,讓孩子自己去做去嘗試,將他們看成是一個成長中的個體,而不是那個沒有了自己就會驚慌失措哇哇大哭的寶寶。
孩子終究要長大獨自面對這個現實的世界,家長不可能永遠為他們撐起保護傘,孩子有自己的生活和想法,家長要學會尊重,為他們成長提供必要的條件支持,其他的就讓孩子自己去發揮和探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