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在網絡上看到一則有關初中生沉迷網絡的新聞,福建泉州的小明一直沉迷於網路遊戲,14歲的年紀本該在課堂上認真學習,但是小明卻在網吧流連。2018年5月的一天,母親再一次和小明溝通,勸導孩子不要在沉迷網遊了。但是兩人之間卻因此而發生了激烈的爭吵,慌亂間小明用剪刀刺傷了母親。看到母親流血不止,慌張的小明決定跳樓輕生,但是被卡在空調外掛機上,最後被消防員救回。
類似這樣的新聞並非是個例,隨著電子產品的普及,孩子們對電子產品的依賴與日俱增。孩子的自控力尚未發育完全,父母對孩子進行優化教育,使得孩子會更加懂得自律,也更加有責任感。顯然,沉迷電子產品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到青少年心理健康發展,這需要家長予以重視。
英國防止虐待兒童協會(NSPCC)建議家長教育孩子,要讓孩子了解網絡的危害,同時要對過度沉迷網絡的孩子採取相應的措施。根據NSPCC調查,8歲孩子每天花大量的時間上網,學習、社交、吃飯或者運動時都在上網。牛津大學的一項研究中也表明,上一代孩子每日上網時間還不到3小時,如今的數值已經從3小時已經飆升至4個小時45分鐘,臨近5個小時!這也意味著在孩子醒著的時間裡,有接近三分之一的時間與網絡「難捨難分」。
01
為什麼大多孩子會對手機和平板上癮?
前幾天,和張姐聊天,張姐抱怨說孩子近來越發的沉迷玩手機遊戲了。開始的時候張姐覺得孩子玩手遊的時候可以安靜一些,自己有時間做做家務。可是時間長了,張姐不想要孩子玩手機的時候,孩子卻表示抗議,甚至會有哭鬧的表現。這時張姐才發現,孩子每天花在玩手機上的時間大約有4-5個小時,這個發現也讓張姐十分擔憂。
根據《時間使用調查》統計,孩子每天使用網絡的5個小時中,其中有2小時16分鐘花在手機和平板上,如今年近12-15歲的孩子中有將近70%擁有智慧型手機,孩子接觸網絡是越來越容易。
孩子對手機的好奇使得孩子想要玩的欲望越發的強烈,而這種想要玩的欲望也使得孩子越發的缺乏「自控力」。4-5個小時在大人看來也是很長的一段時間,但是當孩子沉迷其中的時候,對時間概念的感知就會更加模糊。
當父母採取以強勢制止的方式應對孩子沉迷手機的狀況時,孩子想玩的欲望並沒有被消除,相反這種欲望會因為父母的阻止而越發的強烈,孩子的自控力此時就顯得更加的弱不禁風了。我們來說一個著名的心理學實驗《糖果實驗》
心理學家米歇爾在史丹福大學做了一個關於糖果的實驗:他們先給一群孩子每人一顆糖,並告訴這些孩子可以隨時吃掉糖果,但如果能堅持米歇爾回來之後再吃就可以得到額外的一顆糖。說完,米歇爾就離開了。在這個過程中,部分孩子很快就把糖吃完了,也有些孩子等到米歇爾回來之後,得到事前許諾的兩顆糖。此後這米歇爾對這些孩子進行了追蹤研究,他發現得到兩顆糖的孩子學業明顯要比一顆糖的孩子成功「他們的SAT(美國大學入學考試)平均高於一顆糖的孩子210分」,而且在其他方面也具有較強的競爭能力、效率和自信心。而那些一顆糖的孩子,普遍自控能力較差很難抵禦外界的誘惑。
這個研究也告訴家長們,要讓孩子學會「自我控制」,而不是只阻斷外界的誘惑。
為什麼有些孩子對電子產品有很強的自控力?
上周末去朋友家做客,正巧朋友家的孩子在玩手機,朋友和孩子約定玩30分鐘後休息。和大多數孩子沉迷手機所不同的是,朋友家的孩子到了30分鐘之後乖乖的把手機遞給了朋友。朋友坦言,在培養孩子對電子產品的自控力方面也是花費了很多的精力。比如和孩子一起制定時間計劃,引導孩子自覺遵守自己所做的計劃表。繼而使孩子玩手機的時間得到了控制。
早期教育的重要目標之一就是讓孩子發展良好的自控能力,孩子的自控力會隨著自我意識的形成而逐漸形成,以符合主觀的價值觀、期望、標準和規則。但是2歲以下的孩子還不滿足擁有自控力的條件,但是在2歲過後,部分孩子可能會延遲到3歲時自控力開始有所萌芽。有研究表明,2歲以上的孩子在被允許接觸某件物品之前,能夠單獨等待4分鐘左右,從這個時候開始孩子就能不斷提升自身的邊界和規則意識。
因此很多家長會發現孩子沉迷手機並非是缺乏這種自控力,而是存在一定的自控力不足的狀況。當父母沒有及時的進行幹擾和督促時,孩子對電子產品就會表現的越發依賴。
目前孩子沉迷手機的狀況比較普遍,但是仍然有部分孩子可以做到適可而止。這其中父母的正確引導使得孩子具備更加充足的自控力,在主觀意識上進行自我約束、自我督促。
02
影響孩子養成良好的「自控力」的原因有哪些?
前段時間,趙姐把孩子送老家過暑假,最近又把孩子接了回來,卻發現孩子的自控力變好了。孩子每天的作息都很規律,對手機的依賴也減弱了很多。趙姐很好奇孩子的改變,而孩子則說:「這是自己在和爺爺比賽,看誰堅持的時間長,自己贏了比賽還會有獎勵呢!」
影響孩子「自控力」的因素有很多,主觀上專注力的缺乏,容易導致孩子的自控力減弱,專注力是發展孩子的意志和抗挫折的能力必備的一種能力,過於活躍的環境氛圍都會使得孩子的自控力受到影響。另外,父母的適當幹預比如時間計劃、遊戲、活動都可以幫助孩子培養專注力,從而讓自控力得到提升。
影響孩子自控力的養成因素中,如果孩子自身的專注能力可以得到適時地調動的話,那麼父母的引導會事半功倍。當然,孩子的自控力培養也需要父母給予更多的耐心,以及適當的方法幹預。
家長要如何幫助孩子提高「自控力」?
父母適當的幹預可以幫助孩子提升自控力,讓孩子體驗到自控力帶來的成就感,孩子對於這種自我掌控能力會具備更加充分的認知。
1. 適當的進行時間計劃安排
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任務目標有助於孩子提高做事的效率,這也是孩子自控力改善的一種表現。詳細的時間計劃安排有助於孩子自我約束能力的提升。
當然控制時間也不能簡單粗暴的「暴力鎮壓」,如果家長強制性的控制,只會導致惡性循環,容易導致親子關係的惡化,激發孩子反抗的心理。應該循序漸進,尊重孩子的節奏和需求,比如家長和孩子制定一個漸進式的計劃安排,通過和孩子的溝通,先制定容易達成的小目標,再延伸到大目標也就是達到孩子能夠自我控制安排時間。
2. 適當的給予鼓勵
沒有一個人馬上就可以提升「自控力」的水平,孩子也是一樣。當孩子完成自我約束的目標時,家長有必要給予適當的肯定和鼓勵。這種正向的環境刺激可以激勵孩子繼續堅持下去。並且對自控力的養成保持一定的興趣。
3. 營造簡單的家庭環境
對於自控力較差的孩子來說,相對簡單一些的家庭氛圍有助於孩子自控力的養成。來自環境的刺激較少,孩子更加能夠不受環境的幹擾和影響。
4. 擁有充足的睡眠
研究表明,睡眠不足會影響葡萄糖的吸收,而葡萄糖是生物能量主要的存儲方式,而自控能力是所有大腦活動中耗能職高的一項活動。睡眠充足的孩子擁有更高的抗壓能力,長期睡眠不足的孩子更容易感到壓力、萌生欲望、受到誘惑,他們很難控制自己的情緒和注意力。
5. 家長積極的回應
心理學家克萊爾表示:孩子的自我控制來自哪裡?它來自自身想要成為社會群體中的一部分的願望,想要得到愛和積極情感的願望。孩子們不會因為你定製的多麼完美的規則而去遵守它,孩子們更喜歡的是得到愛和積極的情感回應,如果他們遵守規則後能得到這些,那麼他們的就會遵守規則,因為這是他們想要的愛和回應
6. 通過遊戲讓孩子練習自控能力
美國康乃狄克大學發展心理學博士陳忻女士就推薦了3個訓練自控力的遊戲方法:
第一個遊戲「請你跟我這樣做」,這個遊戲很適合3歲左右低齡段的孩子,在這個遊戲過程中,孩子要集中精神作出和家長相同的動作,這就是意識控制行為的最佳練習!
第二個遊戲就是我們童年經常玩的遊戲「躲貓貓」。你如果認真觀察你會發現,遊戲中,越小的孩子越容易暴露自己,稍微大一點的孩子更容易沉得住氣,這就是自控力發育的體現。
第三個遊戲是「123木頭人」,在聽到相應的指令時,孩子會明白接下來應該怎麼做,在這個遊戲中孩子更容易接受家長發出的指令,更樂意主動控制自己。
在這裡我們也要提醒家長們一個重要的事實,美國心理學會指出:自控力對個體來說是有限的餓、會被損耗的資源,我們在對抗誘惑時,也在損耗著「自控力」。但是每個人損耗自控力的速度是有著差異化的,被迫進行自我控制的損耗是最大的。相反,如果某件事是我們想要去做的事時,我們的自控力能發揮出最大的價值,也是損耗最小的。
03
電子產品也能給孩子帶來哪些不一樣的教育?
1.使孩子接受知識的方式更加多元化
電子產品的內容極其豐富,其中不乏有適合孩子了解的內容,這就使得孩子獲取知識的方式更加的多元,所傳輸的信息內容要比紙質的書本更加豐富。
2.孩子獲取知識更加具有主動性
電子產品的信息傳遞更加高效,即使沒有父母的陪伴,孩子仍然可以接收到大量的信息。並且生動的畫面更加容易迎合孩子對知識的渴求。
3. 是對孩子自制力的一種鍛鍊
電子產品的內容豐富,對孩子自然會產生一定的吸引力。通過電子產品進行學習也是對孩子自制力的一種鍛鍊。
可見電子產品的存在意義並非僅僅是孩子成長的阻礙,如果可以保持恰當的自控力,孩子仍然可以從中得到知識的補充、接收到積極的環境刺激。
伯明罕大學社會學名譽教授艾利斯·卡什莫爾在接受《泰晤士報》採訪時表示:
電子設備和網絡已經完全改變了整個社會,也為時間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卡什莫爾教授認識:從孩子4歲起,家長就應放寬孩子的上網限制,讓孩子學會更好的保護自己。限制孩子上網,就等於限制了孩子獲取信息和交流的重要通道,可能會導致同齡孩子的欺負和嘲笑,從而影響孩子的自信、自尊,導致孩子自卑、沉溺網絡等等問問題
孩子沉迷電子產品需要引起的是父母對孩子自控力培養的關注,在家長們責難手遊、網遊等內容對孩子造成傷害時,不妨反思在教育中對孩子自控力方面教育的缺失。孩子的自控力是隨著年齡的增長不斷的增強的,不過,父母的適當幹預也是孩子自控力養成的一種保證。在幹預和管教中還需要有智慧的愛相伴,規則之中也需要自由的空間。軟硬兼施才能幫助孩子更好提高「自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