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霓裳
焦慮的父母,常常會擁有一個沒有自控力的孩子。
因為,自控力來自於內心的力量,而不是外界的管束。自控力來自於安全感,這裡說的安全感,其實就是一種可控感。
比如,我們都明白,在陪孩子寫作業的過程中,發現孩子錯了,不要馬上指出,這是為了不破壞孩子的專注力,並讓孩子學會自己檢查和發現錯誤。但很多焦慮的父母就難以做到這一點,他們往往會說:「道理誰都懂,可我就是忍不住啊。」
為什麼會忍不住?
因為如果看到孩子的錯誤沒有得到糾正,他們就會特別焦慮,只有孩子把錯誤改掉了,這個焦慮才會消失。
他們的想法是:
孩子不能有錯,你一有錯我就會焦慮。所以你必須要配合我的焦慮,立即把錯誤給我改掉,不然,我就會很痛苦,很生氣。
於是乎,我們常看到一些父母會忍不住去吼孩子:
明明知道這樣子會打斷孩子,破壞孩子的專注力,但就是忍不住;明明知道要關注孩子的優點,不要關注孩子的缺點,但還是會忍不住去關注孩子負面的東西。
他們常常會說:「唉喲看啊,你這裡又沒有做好啊,你那裡又做錯了」,「你這裡又給我寫得歪歪斜斜的!」,「你又沒有給我坐端正!」
這樣,孩子也很難學會自己管理自己,他們甚至不知道自己是可以管控好自己的。因為父母沒有提供自我管理的榜樣,孩子以為每個人都是需要別人來管的,也就無法發展出自控自律的能力。
孩子是非常容易接受父母的暗示的,他們很容易被催眠。
這樣不停地去挑孩子毛病的結果,只會讓孩子的問題變得越來越多。孩子這個神奇的生物是很靈驗的,你越是擔心什麼,害怕什麼,他們就越會發生什麼。
首先,不要否定打擊孩子;其次,不要限制太多。
很多家長覺得孩子就是不可信任的,於是不敢放手,甚至什麼都管得死死的,這會讓孩子失去安全感與自主感,覺得我就是不能管好自己,需要靠他人管。
這樣的孩子一旦放手,就會拼命滿足自己的欲望,因為他們生怕不即時滿足,就沒有機會了。
雖然孩子內心也希望自己優秀與卓越,但他們並不知道什麼樣的行為才是優秀卓越的。同時,孩子的自控能力差,越小的孩子越是無法管住自己的本能欲望,怎麼痛快怎麼來。
這是因為,他們的自我還太弱小,常常在與生俱來的全能感和無助感之間來回搖擺。
安全感的缺乏,讓孩子很難延時滿足,他們覺得沒有立即滿足,就跟快死了一樣難受。這緣於嬰兒的一種真實體驗,因為嬰兒沒有及時得到照顧,隨時都有可能死去。
包括我們很多成年人也是這樣。比如,希望今天一說,孩子就立即換了一個人,無法接受孩子的成長是一個需要等待的過程。這其實也是只想即時滿足,不會延時滿足的一種體現。
成人尚且如此,何況是孩子?
所以,要想孩子有自控力,父母要先改變自己,成長自己。這樣才能培養出自律自主的孩子。
立場堅定,而不是寄希望於孩子的問題自動消失
家長內心缺乏力量的另一種表現是,立場不堅定。他們面對孩子的問題常常感到無所適從,甚至寄希望於孩子的問題能夠自動消失。
比如,有的媽媽說,有時候下決定狠管孩子,有時候又想放手,內心十分糾結。
一位家長面對孩子不好好吃飯,看到零食就吃個不停的問題,也十分矛盾。她曾經嚴格限制孩子吃零食,可問題不但沒有解決,反而越來越嚴重。後來她說:
有時想想,是不是我對孩子限制太多了?如果自己徹底放手,孩子這個毛病是不是就自動消失了?
自動消失?這顯然是不可能的。
如果之前對孩子管束和限制過多,如今又在沒有培養孩子自控能力的前提下突然放手,只會讓孩子產生報復性的放縱,變得更加失控。
那該怎麼做呢?
發揮榜樣的示範作用,有步驟地提升孩子自控力
心理老師鄭潤芝在總結如何培養孩子的自律性時說,提升自律性一定要有步驟。就像學車一樣,要讓孩子在一個有限的範圍內來提升他的能力。
這就好比我們不能把一個新手司機直接放在馬路上,否則一定會出現各種狀況,甚至產生安全問題。一定要先讓他在練車場上練習各種技能,直到他熟練掌握了開車技術和應變能力,才能放手讓他上路。
孩子也是一樣的,一定要讓孩子的能力提升了,擁有一定的自律意識和自控力了,才能放手讓他們管理自己。
孩子的各種不自控的行為,比如無節制吃零食、看電視、玩手機等問題,如果一開始給他自由活動的範圍太大,徹底放手,孩子會感受到非常多的挫敗感。他會發現,自己根本不值得信任,而且完全控制不了自己。
在這個過程中,父母發揮榜樣的自控示範作用,顯得非常重要。
父母自控,孩子才能知道,原來人是可以這樣自己管理自己的。否則,孩子會覺得,人是無法自我管理的,需要別人來管。這樣,孩子的自控力和自律性就無法發展起來。
比如在孩子寫作業時,家長怎樣控制自己想要立刻給孩子糾錯和想要催促打斷孩子的衝動,怎樣控制自己的情緒等,這些都能起到一個自控力的榜樣作用。
又比如父母管住自己不在孩子面前玩手機,等孩子睡著了,再來查看手機中的信息。這些都能幫助孩子學到如何自律,這樣,孩子迷戀手機的概率也會減少許多。
小範圍、有目標,循序漸進地培養孩子自律性。
其實,孩子本身是值得信任的,他們也希望能夠變得優秀。我們不需要時時管著孩子,學會逐漸放手,才有機會培養他們的自律自控能力。前提是要提升孩子的認知水平,幫助他們建立積極的自我認知。
一、給孩子一個小小的誘惑和短暫的可控時間
比如,給孩子一個薯片或一顆巧克力豆這樣小小的誘惑,再設定一個短暫的時間,如5分鐘、10分鐘或半小時,讓孩子去嘗試控制自己:「我能保留它到5分鐘或10分鐘後再吃嗎?」
如果孩子能夠管理好自己這10分鐘,我們就立即強化他的這個表現:「哇,你能夠在這個時間裡管住自己的欲望,真是了不起!」
這樣就能幫助孩子建立起積極的自我意象和認知。
二、逐漸擴大範圍,有目標地循序漸進
可以從5分鐘或10分鐘,漸漸擴大為早上給的零食,能不能留到了下午或晚上再吃,或早上就把電視遙控器使用權交給孩子,看看他能不能管住自己,等到晚上六點多後再開。
這樣有目標地循序漸進,孩子就會漸漸地發現:「原來,我是有能力管理好自己的欲望的」,從而內心擁有自主感、控制感以及成就感。
這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感受。當孩子有了這樣的感受後,才能更加自信地進行自我管理和延時滿足。
在這個過程中,父母就需要有堅定的內心,相信孩子,給孩子自由。不能因為焦慮而搖擺不定,否則孩子會擔心你一反悔,他就沒有機會看電視了,或吃不著零食了。這樣孩子也會因為沒有安全感而選擇了即時滿足。
所以,父母首先自己得管好自己,讓自己保持放鬆和一致性,不能出爾反爾。
在吃零食、玩手機、學習等方面,都可以通過這樣的方式來管理,讓孩子在自主感和控制感中漸漸培養出自律性。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