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的父母,往往擁有缺乏自控力的孩子;有安全感,孩子才會自律

2020-12-14 素質教育觀察

文/霓裳

01

焦慮的父母,常常會擁有一個沒有自控力的孩子。

因為,自控力來自於內心的力量,而不是外界的管束。自控力來自於安全感,這裡說的安全感,其實就是一種可控感。

  • 而焦慮的父母,內心沒有力量,所以才會不停地用外力來管束孩子;
  • 焦慮的父母內心缺乏安全感,也就無法提供孩子安全感,更無法為孩子提供可參照的模仿學習的自律榜樣。

比如,我們都明白,在陪孩子寫作業的過程中,發現孩子錯了,不要馬上指出,這是為了不破壞孩子的專注力,並讓孩子學會自己檢查和發現錯誤。但很多焦慮的父母就難以做到這一點,他們往往會說:「道理誰都懂,可我就是忍不住啊。」

為什麼會忍不住?

因為如果看到孩子的錯誤沒有得到糾正,他們就會特別焦慮,只有孩子把錯誤改掉了,這個焦慮才會消失。

他們的想法是:

孩子不能有錯,你一有錯我就會焦慮。所以你必須要配合我的焦慮,立即把錯誤給我改掉,不然,我就會很痛苦,很生氣。

於是乎,我們常看到一些父母會忍不住去吼孩子:

  • 「我都跟你講了這麼多遍,你怎麼還是做錯了?」
  • 「我都告訴你這裡錯了啊,怎麼還不改?」

明明知道這樣子會打斷孩子,破壞孩子的專注力,但就是忍不住;明明知道要關注孩子的優點,不要關注孩子的缺點,但還是會忍不住去關注孩子負面的東西。

他們常常會說:「唉喲看啊,你這裡又沒有做好啊,你那裡又做錯了」,「你這裡又給我寫得歪歪斜斜的!」,「你又沒有給我坐端正!」

這樣,孩子也很難學會自己管理自己,他們甚至不知道自己是可以管控好自己的。因為父母沒有提供自我管理的榜樣,孩子以為每個人都是需要別人來管的,也就無法發展出自控自律的能力。

02

孩子是非常容易接受父母的暗示的,他們很容易被催眠。

這樣不停地去挑孩子毛病的結果,只會讓孩子的問題變得越來越多。孩子這個神奇的生物是很靈驗的,你越是擔心什麼,害怕什麼,他們就越會發生什麼。

首先,不要否定打擊孩子;其次,不要限制太多。

很多家長覺得孩子就是不可信任的,於是不敢放手,甚至什麼都管得死死的,這會讓孩子失去安全感與自主感,覺得我就是不能管好自己,需要靠他人管。

這樣的孩子一旦放手,就會拼命滿足自己的欲望,因為他們生怕不即時滿足,就沒有機會了。

雖然孩子內心也希望自己優秀與卓越,但他們並不知道什麼樣的行為才是優秀卓越的。同時,孩子的自控能力差,越小的孩子越是無法管住自己的本能欲望,怎麼痛快怎麼來。

這是因為,他們的自我還太弱小,常常在與生俱來的全能感和無助感之間來回搖擺。

安全感的缺乏,讓孩子很難延時滿足,他們覺得沒有立即滿足,就跟快死了一樣難受。這緣於嬰兒的一種真實體驗,因為嬰兒沒有及時得到照顧,隨時都有可能死去。

包括我們很多成年人也是這樣。比如,希望今天一說,孩子就立即換了一個人,無法接受孩子的成長是一個需要等待的過程。這其實也是只想即時滿足,不會延時滿足的一種體現。

成人尚且如此,何況是孩子?

所以,要想孩子有自控力,父母要先改變自己,成長自己。這樣才能培養出自律自主的孩子。

03

立場堅定,而不是寄希望於孩子的問題自動消失

家長內心缺乏力量的另一種表現是,立場不堅定。他們面對孩子的問題常常感到無所適從,甚至寄希望於孩子的問題能夠自動消失。

比如,有的媽媽說,有時候下決定狠管孩子,有時候又想放手,內心十分糾結。

一位家長面對孩子不好好吃飯,看到零食就吃個不停的問題,也十分矛盾。她曾經嚴格限制孩子吃零食,可問題不但沒有解決,反而越來越嚴重。後來她說:

有時想想,是不是我對孩子限制太多了?如果自己徹底放手,孩子這個毛病是不是就自動消失了?

自動消失?這顯然是不可能的。

如果之前對孩子管束和限制過多,如今又在沒有培養孩子自控能力的前提下突然放手,只會讓孩子產生報復性的放縱,變得更加失控。

那該怎麼做呢?

04

發揮榜樣的示範作用有步驟地提升孩子自控力

心理老師鄭潤芝在總結如何培養孩子的自律性時說,提升自律性一定要有步驟。就像學車一樣,要讓孩子在一個有限的範圍內來提升他的能力。

這就好比我們不能把一個新手司機直接放在馬路上,否則一定會出現各種狀況,甚至產生安全問題。一定要先讓他在練車場上練習各種技能,直到他熟練掌握了開車技術和應變能力,才能放手讓他上路。

孩子也是一樣的,一定要讓孩子的能力提升了,擁有一定的自律意識和自控力了,才能放手讓他們管理自己。

孩子的各種不自控的行為,比如無節制吃零食、看電視、玩手機等問題,如果一開始給他自由活動的範圍太大,徹底放手,孩子會感受到非常多的挫敗感。他會發現,自己根本不值得信任,而且完全控制不了自己。

在這個過程中,父母發揮榜樣的自控示範作用,顯得非常重要。

父母自控,孩子才能知道,原來人是可以這樣自己管理自己的。否則,孩子會覺得,人是無法自我管理的,需要別人來管。這樣,孩子的自控力和自律性就無法發展起來。

比如在孩子寫作業時,家長怎樣控制自己想要立刻給孩子糾錯和想要催促打斷孩子的衝動,怎樣控制自己的情緒等,這些都能起到一個自控力的榜樣作用。

又比如父母管住自己不在孩子面前玩手機,等孩子睡著了,再來查看手機中的信息。這些都能幫助孩子學到如何自律,這樣,孩子迷戀手機的概率也會減少許多。

05

小範圍、有目標,循序漸進地培養孩子自律性。

其實,孩子本身是值得信任的,他們也希望能夠變得優秀。我們不需要時時管著孩子,學會逐漸放手,才有機會培養他們的自律自控能力。前提是要提升孩子的認知水平,幫助他們建立積極的自我認知。

一、給孩子一個小小的誘惑和短暫的可控時間

比如,給孩子一個薯片或一顆巧克力豆這樣小小的誘惑,再設定一個短暫的時間,如5分鐘、10分鐘或半小時,讓孩子去嘗試控制自己:「我能保留它到5分鐘或10分鐘後再吃嗎?」

如果孩子能夠管理好自己這10分鐘,我們就立即強化他的這個表現:「哇,你能夠在這個時間裡管住自己的欲望,真是了不起!」

這樣就能幫助孩子建立起積極的自我意象和認知。

二、逐漸擴大範圍,有目標地循序漸進

可以從5分鐘或10分鐘,漸漸擴大為早上給的零食,能不能留到了下午或晚上再吃,或早上就把電視遙控器使用權交給孩子,看看他能不能管住自己,等到晚上六點多後再開。

這樣有目標地循序漸進,孩子就會漸漸地發現:「原來,我是有能力管理好自己的欲望的」,從而內心擁有自主感、控制感以及成就感。

這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感受。當孩子有了這樣的感受後,才能更加自信地進行自我管理和延時滿足。

在這個過程中,父母就需要有堅定的內心,相信孩子,給孩子自由。不能因為焦慮而搖擺不定,否則孩子會擔心你一反悔,他就沒有機會看電視了,或吃不著零食了。這樣孩子也會因為沒有安全感而選擇了即時滿足。

所以,父母首先自己得管好自己,讓自己保持放鬆和一致性,不能出爾反爾。

在吃零食、玩手機、學習等方面,都可以通過這樣的方式來管理,讓孩子在自主感和控制感中漸漸培養出自律性。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不獎不罰》:難管的孩子,如何擁有自控力
    美國作家凱薩琳·雷諾茲·劉易斯在《不獎不罰》中,明確的給出了「如何讓難管的孩子,擁有自控力」的方法。嫌棄孩子無能,也是許多父母的焦慮。兩個矛盾點,根源在於,父母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剝奪了孩子自我解決問題的能力。每一種技能的養成,都需要不斷的練習,才能習得。並不會因為人的身體長大,就會自然擁有的。
  • 孩子自控力弱?家長引導其掌握「延時滿足」,監督孩子自律成長
    由此可見,擁有優秀自控力的孩子,成長的更為優秀。這正是因為他們對自己有所要求,會自覺的把控自己的行為以更好的應對學習、社會生活。所以無論是對於身體還是學業、事業,有自控的人可以做到自律和自我監督。1、孩子缺乏安全感,患得患失孩子對於誘惑無法做到自我控制的很大的原因是孩子的內心缺乏安全感。孩子往往需要更多的安全感的滿足,方能有信心的面對困難,才會沒有顧慮的去進行探索,學會獨自處理問題,不斷的提升自我社會能力。從而面對誘惑的時候就會發揮自控力的效能,理性的拒絕。而這種安全感通常是由父母給予孩子的。
  • 如何培養孩子的自律意識,訓練孩子的自控力?
    出現以上情況,究其原因都是因為孩子缺乏自控力。高自控力的孩子做事情往往更有耐心和毅力,善於控制自己的衝動情緒,並且更有能力面對各種各樣的挑戰。培養孩子的自律意識至關重要,上周張桂莉老師和馬志國老師介紹了哪些養育方式會影響孩子的自控力發展,本周二位老師將來聊聊如何培養孩子的自律意識、訓練孩子的自控力。
  • 如何培養孩子的自律能力
    無數次的守候,無數次的徘徊和焦慮,讓我們的心中充滿期待:我的孩子什麼時間才能長大,什麼時候才能懂事?自律,通俗說就是一種自控力,即克制自己想做某事的衝動。缺乏自律性,其實很不利於孩子的成長。自律的五條支柱:認同事實(acceptance)、意志力(Willpower)、面對困難(Hard Work)、勤奮(Industry)以及堅持不懈(persistence)。
  • 幸福微語 | 做權威型父母,培養有自控力的孩子
    雖然有時家長為孩子設立的目標和標準很高,甚至不近情理,但孩子不可以反抗,父母也不關注孩子的感受,更多是用強制的方式讓孩子向目標努力。這種教養方式的家長和孩子是不平等的關係。在這種教養方式下長大的孩子,會比較多地表現出焦慮、退縮、叛逆等負面情緒和行為,但他們在學校中可能會有較好的表現,比如聽話、守紀律等。
  • 孩子缺乏安全感,父母該怎麼辦?
    實際上這是孩子缺乏安全感的表現之一,父母只需正確引導就能緩解哦。安全是兒童最基本的需要,會影響兒童身心的健康成長。小孩總是缺乏安全感,很容易變得膽小,懦弱,與周圍的小朋友不和諧。當母親對安全和價值有足夠的感覺時,焦慮就會減少。而且自信、穩定、成熟、理性的育兒態度,可以減少母親不必要的內心消耗,同時也可以給孩子帶來安全、寧靜的狀態與氣質。3、過早地和媽媽分離有很多的年輕的媽媽們不理解,為了工作和自身的安逸,過早地把孩子交給老人帶。有的一到兩歲,幾個月就交給老人照看,特別是晚上。這會給孩子的心理帶來嚴重的不安。
  • 家長重視諾言,孩子才能擁有良好的自控力
    影響孩子自控力形成的2個重要教育因素,父母了解,少走彎路自控力對於一個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一種能力,擁有良好自控能力的人今後不管做什麼事都能把握尺度,更好地控制自己,不僅在艱難惡劣的條件下能夠面對困難,在安逸舒適的環境下也能勇敢突破自我,挑戰新的未知。
  • 什麼樣的孩子很難擁有幸福?那就是沒有安全感的孩子
    安全感影響著我們的一生成長,塑造了我們的性格和命運。而那些缺乏安全感的人,則很難擁有真正的幸福。童年對於每個孩子來說都是很重要的,童年是建立安全感的重要時期,他離不開父母的陪伴。在嬰兒期沒有建立安全依賴關係的孩子,將一生缺乏。缺乏安全感的孩子,膽小怕事,而且性格很孤僻,沒有辦法與他人很好的相處。當別的孩子大方的展示自我的時候,缺乏安全感的孩子,則往往會選擇藏起來。他們認為這是一種能夠確保自己安全的唯一方式,如果讓他暴露在大庭廣眾之下的話,他只會手足無措驚慌不已。
  • 孩子不自律,是缺乏意志力嗎?心理學:意志力是為失敗者準備的
    人在堅持一段時間的自控之後,就會有「自我損耗」,在之後的挑戰中,或面對其他誘惑時,會「心有餘而力不足」。比如上班忙了一天,晚上還陪孩子作業,遇到不愉快我們很容易情緒失控,雖然我們知道不能吼孩子。意志力所剩無幾時還要有自控力、保持自律,往往徒勞無功,甚至適得其反。所以心理學裡說「意志力是為失敗者準備的」,一個人失敗的原因不能籠統地歸結為缺乏意志力。
  • 兒童為何缺乏安全感?父母不值得信任,孩子又能相信誰
    文/可馨育兒兒童為何缺乏安全感?父母不值得信任,孩子又能相信誰孩子缺乏安全感,讓父母感到煩惱,我們需要刨根問底,是什麼讓兒童缺乏安全感呢?可馨育兒說,好不容易等到開學,可孩子不樂意了,開學第一天,上演一聲悲情大戲,孩子哭鬧著不想離開你天天圍著自己轉的父母,我們專業術語稱為分離焦慮症。寶寶為何會焦慮呢?這當然與平時的家庭教育是息息相關的。有的家長接到孩子就問,有沒有在園內受到欺凌行為,而不是讓孩子分享自己學到了什麼,有什麼趣事。父母這種無意識的暗示,讓寶寶覺得幼兒園是一個不安全的地方。
  • 自律與回報成正比,擁有自控力的孩子更成功
    自律讓孩子養成好習慣自律就是一定程度上的自我約束,孩子自律的習慣一旦養成,就能夠很好的管理自己的學習和生活,父母也會省很多的心。告訴孩子自己學到的本事是誰也搶不走的,要孩子努力塑造自律的好品質。我有個同學從小就在父母的教育下塑造了良好的自律習慣,他每天晚上都把第二天要做的事,按照輕重緩急寫在本子上。
  • 孩子缺乏安全感,原因跟父母兩個行為有關,希望你及時改正
    究其根本,是因為媽媽工作太忙,婷婷獲得的母愛不夠,這是她極度缺乏安全感的表現。例如,孩子惹了禍弄得家長不開心時,他們可能會通過忽視孩子的方式來懲罰他們。此外,一些家長使用不恰當的詞語,經常對孩子說一些負面的話,例如貶低、訓斥孩子,這意味著父母對孩子進行言語暴力。長期生活在冷暴力和言語暴力中的兒童很難有足夠的安全感。所以父母要及時避開以上兩個行為雷區,給予孩子安全感,做一個合格的家長。
  • 培養孩子自律,是父母給的最大財富(伴讀)
    經常有家長抱怨孩子沒有任何自制力,看電視不分白天黑夜、睡覺不看時間早晚、吃飯東張西望、做作業磨磨蹭蹭、想到什麼就做什麼……事實上,孩子的自律,根源在於父母,父母只有養成自律習慣,孩子才會自律,在這條自律的道路上,父母與孩子需要彼此守望,一起成長,才能越來越優秀。一個人如果沒有良好的自我控制、自我管理的能力,很難完成定下的目標。
  • 孩子暴躁易怒,缺乏安全感怎麼辦?父母要教育孩子有自信、能擔當
    那麼,孩子出現哪些現象時,父母需要警惕孩子的安全感是否缺乏呢?一、頻繁地咬手指。孩子在吃奶階段時都會吮吸,這個行為會本能地演變成為吸手指,這是正常的現象。但如果當孩子成長到兩三歲之後,還存在咬手指的行為,那麼父母就需要注意孩子的內心需求了。
  • 孩子太依賴父母,可能是「缺乏安全感」的前兆,家長要早了解
    ,但可怕的是很多父母對安全感了解甚少,並沒有及時保護孩子,結果使孩子越來越沒有安全感,一生都在尋找安全感。孩子缺乏安全感,具體有哪些表現呢?各位父母趕緊對照一下,你家孩子是否有同樣的表現呢?孩子缺乏「安全感」,根源在於父母以及家庭環境的影響,那麼父母該如何幫孩子建立安全感呢?二、家長如何做,才會讓孩子擁有安全感1、建立溫馨的家庭氛圍爸爸愛媽媽,是給孩子建立安全感的基礎。
  • 孩子上網課《自控力》太差?專家給4個方法,幫助孩子自控力暴漲
    當今孩子之間最大的差別,不在於智商,而在於意志力。還好終於盼到開學,很多家長是喜大普奔,開學後有了學校和老師的管教,的確能讓家長暫時放心。但如果孩子一直缺乏自控力,需要他人的管制,那進入大學、社會後,又會怎麼樣呢?所以,培養孩子的自控力真的很重要,而且越早開始越好,會影響到孩子的一生。
  • 孩子上網課《自控力》太差?專家給4個方法,幫助孩子自控力暴漲
    這孩子跟孩子的差別怎麼這麼大呢?自從孩子上了網課,家長才發現:世界上最遠的路,就是培養孩子的自控力。當今孩子之間最大的差別,不在於智商,而在於意志力。還好終於盼到開學,很多家長是喜大普奔,開學後有了學校和老師的管教,的確能讓家長暫時放心。但如果孩子一直缺乏自控力,需要他人的管制,那進入大學、社會後,又會怎麼樣呢?
  • 孩子缺乏安全感怎麼辦?父母做好這3點,給孩子建立安全感
    01、孩子身上有這些特徵,暗示他們缺乏安全感,父母別不信就像我們上面所說的,安全感其實並不能有一個比較明確的狀態去描繪,所以父母也需要在日常生活中仔細地觀察自己孩子本身的特徵。1、孩子是否有主見?當我們內心有想法的時候,是否會選擇表達出來呢?我們相信大部分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有自主意識,但實際上並不是所有孩子都會像父母所想的那樣自信。如果他們缺乏安全感,就會表現出來沒主見的狀態。常常會聽從別人的意見,而不是遵從自己的內心。因為孩子一直以來無法得到爸爸媽媽的鼓勵,所以孩子不會對自己有一個正確的認知。缺乏自信,也缺乏對於外界事物的掌控。
  • 那些缺乏安全感的孩子,到底需要怎樣的愛?
    如果你身邊的孩子有上述表現,小心,他們的安全感正在缺失。那些缺乏安全感的孩子,到底需要的是什麼?,孩子才會有安全感我在後臺看到一位媽媽的留言:感覺最近孩子變化很大,突然有種跟不上孩子成長腳步的感覺,自己好像沒有以前有耐心和精力,我害怕自己會在不經意間傷害她,讓孩子慢慢失去安全感。
  • 孩子膽小、缺乏安全感怎麼辦?
    安全感是兒童的基本需求。有安全感的孩子,情緒穩定,性格堅毅,能夠較好的融入群體,現實理智的處理生活中的難題。安全感缺失的孩子表現為情緒波動大,膽小怕事,社交迴避,性格孤僻,抗挫能力弱。2.教育方式的問題 孩子在幼年期缺少父母的關愛和保護,與父母之間缺乏交流和信任,無法獲得支持。或者父母對待孩子過於寬容,在教育上有失分寸,沒有威嚴的教育,反而會讓孩子缺失安全感。3.家庭環境的影響三歲之前的孩子,如果父母在婚姻關係中有衝突,或父母情緒不穩定,焦慮煩躁,負性情緒太多,會造成孩子的安全感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