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獎不罰》:難管的孩子,如何擁有自控力

2020-10-03 小咪育兒

作者:媽小咪

插圖: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圖


#今天看了一本好書#


夜晚12點,筋疲力盡的你,正等著孩子快點入睡,可是,他們卻依然踏著小腳,在客廳到臥室之間,瞪瞪的跑個不停,就像打了血雞一般,興奮得不得了。


一家人坐在餐桌上,快樂的吃飯,孩子卻偏偏要把食物當玩具,始終不肯好好規矩的吃飯。


道理講了百遍,獎罰的方式都試過,孩子依然沒有辦法自控,做一個講規矩的孩子。


到底該怎麼辦呢?


美國作家凱薩琳·雷諾茲·劉易斯在《不獎不罰》中,明確的給出了「如何讓難管的孩子,擁有自控力」的方法。


01自控力困難,是當今許多孩子面臨的難題


書中開篇,作者就告訴我們,社會在不斷朝著更加文明和進步的方向發展,孩子的自控力卻越來越差。


甚至連能夠一次靜站3分鐘的孩子,也越來越少。


更令人感到憂心的是,抑鬱症和注意力缺失病症的數量,卻直線上升。


作者通過大量的調查和心理學史料研究指出,造成這個結果的第一大原因是:


「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越長,孩子出現情緒障礙的概率也就越高,家庭關係的維護力更差,注意力問題也會增多。」


對此科學家有相關研究指出:如果孩子面對快速切換的屏幕時間過久,那就會令他們的大腦對於深層刺激產生預設,而等他們長大後漸漸發現現實生活比預期的無聊,就可能導致注意力下降的問題。


注意力嚴重缺乏時,就會導致自控力下降,難以正視內心,集中精力,注意力分散。


第二個原因是:焦慮


比如,受到嘲笑或欺凌,不被團體接受,都會誘發孩子內心的焦慮。


焦慮的症狀嚴重之後,孩子就會出現行為失調、情緒失調,繼而不得不依靠藥物或菸酒。


這些問題的根源在於「自我管理能力」,也就是能否控制自身的衝動、情緒、想法和行為。


而自我管理能力差的孩子,都有一個普遍的特點:


父母把孩子當作成長中的人才來栽培,而不會把他們看作家庭重要勞力,不指望他們在家務、農活或是家庭生意上挑大梁。


簡單來說,在家庭中,孩子只負責讀書,不需要做其它任何家務,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把孩子培養成「高分低能」。


而結果往往是,分也不高,能也不高。


心理學中的自主理論認為:人要想把生活過好,就需要自主、有能力並且能夠跟他人建立有效聯繫。


這一理論,就可以很好的解釋,為什麼不讓孩子參與到家庭事務中來,會影響孩子的自控能力。


因為在做家務的過程中,既能鍛鍊孩子的自主能力,又能促進親子之間的溝通和交流。


第三個原因:孩子的玩耍時間,被嚴重剝奪。


當今家庭環境,就像一個不斷循環的鏈條,父母的焦慮,導致他們不斷給孩子加壓加碼,為了提升個人素質和學習成績,幾乎佔用了孩子所有的玩耍時間,都用來學習各種知識和培訓各種技能。


彼得·雷格說過:「人類孩童天生就是要靠玩耍來學習的。無論是身體上的,智力上的,還是情感上的發育都需要玩耍來促進。」


很多時候,我們都犯了本末倒置的錯誤,原本希望孩子積極上進、全面發展,讓孩子學習各種東西,其實,真正的學習,往往就在真實的生活,只需要把真實的生活,還給孩子,他們就有無窮盡的學習機會。


最後一點:童年成長過程中,家庭環境不和諧,也影響孩子大腦發育,導致自控力不足,注意力不集中。


02培養孩子的自控力,這4步是關鍵


凱西·赫什派賽克表示:孩子在學校裡能不能表現好的關鍵,就是看他們能不能坐得住,還有能不能跟別人處得來。


意思是告訴我們,決定孩子未來的有兩點:一是自控力;二是人際關係。


那麼,到底要如何提升孩子的自控力呢?


在這裡,本書的作者提出了用「學徒型養育」代替傳統的「命令服從式養育」。


從字面意思來理解,「命令與服從式養育」就是父母站在威嚴和高高在上的角度,對孩子發出命令,要求孩子執行。


而「學徒型養育」則正好相反,父母和孩子,都是學習的主題,父母需要向孩子學習,孩子需要在不斷的實踐中學習。


就拿「獎和罰」的教育方法,就是典型的「命令服從式養育」,父母將孩子當成自己的下屬、下級,低於自己級別的人,當孩子服從了命令,並較好的完成了任務,就給予獎勵,孩子沒有完成,或完成得不好,就給予懲罰。


這樣的教育方式,或者能夠起到一時的效果,但很難激發孩子的內在動力,讓孩子始終處在他律的基礎上,難以轉向自律。


而我們教育孩子,最終的目的,是希望孩子能夠產生自律能力。


激發孩子自控力的第一個步驟是:締造強健親子之間的關係。


核心思想是:溫和而堅定。


父母要把孩子當成一個完整的人來看待,也就是尊重他的一切權利和義務。


家庭決策、家務事務孩子都有參與權,一切規則的制定和落實,孩子都需要投入其中。


當然,遇到孩子想反悔違規的時候,父母也無需生氣責備,只需要保證孩子安全的情況下,讓孩子承擔自然後果。


簡單來說,就是不管教的勇氣,孩子的人生,就由他們自己去做主。


當然,孩子之所以是孩子,很多時候,依然需要父母的支持。


當孩子失敗時,父母在保證不責備的情況下,給予孩子情感上的支持,一個擁抱,一句理解,都可以給孩子溫暖。


第二個步驟是:積極溝通,不包辦、少命令,共情式聆聽。


在親子教育中,父母最應該學習的是:閉嘴的能力。


說給孩子聽,不如聽孩子怎麼說。


關於這一點,《窗邊的小豆豆》中,給了我們最直觀的展示。


一個淘氣的孩子,往往需要一個很好的傾聽者。


理解和傾聽了孩子的想法,有兩個好處:


一是感受到被理解的孩子,才會更好的理解父母;二是了解了孩子的想法,才能對症下藥的幫助孩子。


第三個步驟是:提升自我管理能力,讓孩子學會解決問題。


包辦一切,是現代父母的通病。


嫌棄孩子無能,也是許多父母的焦慮。


兩個矛盾點,根源在於,父母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剝奪了孩子自我解決問題的能力。


每一種技能的養成,都需要不斷的練習,才能習得。


並不會因為人的身體長大,就會自然擁有的。


所以說,父母想要孩子獨立自控自力,最好的辦法,就是讓孩子學會自己解決問題。


哪怕當孩子需要幫助時,我們也只能給予引導,最終的結果,應該由孩子去探索。


第四個步驟是:確立界限,規範行為。


他律到自律的過程,中間隔著就是人與人之間的「界限」。


源源不斷的他律,只會吞噬他人的自律能力。


他律的作用在於,讓孩子感受到了「只有這樣做,才會得到最好的結果」,從而激發孩子的自主行為。


但是,如果「他律」是被強迫的,沒有激發孩子的「自律」,肯定就是方法出了錯。


簡單來說,就是父母的規則和管教,已經超出了孩子、父母兩者之間的界限。


父母過多管教,孩子過於依賴他律。


所以說,父母要學會分清楚,什麼是孩子的事,什麼是父母的事,只要是父母的事,我們努力做好,只要是孩子的事,歸還給他自己。


一個人之所以會擁有超強的自控力,源自於他內心對自己充滿了信心。


心中有一股力量在支持著他,讓他相信自己,可以掌控一切。


而這一切,需要心裡裝著父母的愛,相信自己的能力,以及有強大的安全感和邊界意識,才能不斷提升自己的自控力。

相關焦點

  • 不獎不罰:讓難管的孩子擁有自控力
    以前家長只要一揚手、一瞪眼,孩子就乖乖聽話,現在完全行不通。有網友說,孩子越來越難管,是因為現在的家長越來越「心慈手軟」。對付熊孩子,就該態度強硬,確保家長的權威。真是這樣嗎?面臨孩子的自控危機,傳統高壓策略和獎罰手段都不靈驗,我們該如何教育孩子?
  • 不獎不罰怎麼管?——如何讓難管的孩子擁有自控力?
    不用說動手,懲罰都不行,好吧,那就放下所有身段,學著獎勵誇讚,不是說好孩子是誇出來的嗎?得,這回專家又發話了:不獎不罰。這屆父母徹底暈了,不獎不罰,佛系管娃,熊孩子怎麼辦?自控力難道會自動上身?這次由資深媒體人兼育兒專家凱薩琳·雷諾茲·劉易斯寫作的這本《不獎不罰:如何讓難管的孩子擁有自控力》給中國父母支了個大招兒。
  • 不獎不罰,如何讓難管的孩子擁有自控力?
    文|橙果媽媽圖|網絡這幾天一直在看這本《不獎不罰:如何讓難管的孩子擁有自控力》這本書,該書獲得2019年美國記者與作家協會傑出非虛構類圖書獎。 作者凱薩琳·雷諾茲·劉易斯是三個孩子的媽媽,她畢業於哈佛大學物理系,曾任紐豪斯新聞社和彭博新聞社的全美通訊記者,持有家庭培育師資質證書。
  • 《不獎不罰》:教你「不獎不罰」如何提升孩子的自控力
    讀完凱薩琳·雷諾茲·劉易斯的《不獎不罰》之後,讓我明白傳統的獎勵或懲罰手段不利於孩子自我管理意識的建立,而自我管理卻是在一個人在學習、工作和人生更廣闊的範圍內走向成功的關鍵。我們的目標應該是培養一段強韌而健康的親子關係,從而鼓勵孩子能夠逐步獨立起來。
  • 孩子越大越難管?培養自控力,智慧家長才不會「胡蘿蔔加大棒」
    02 不獎不罰:如何讓難管的孩子擁有自控力那麼,如何才能科學、有效培養孩子的自控力呢?也許這本《不獎不罰:如何讓難管的孩子擁有自控力》會給你不一樣的家庭教育視角。這本書一經出版,就大受歡迎,榮獲2019年美國記者與作家協會傑出非虛構類圖書獎,入選美國「社區共讀書」。
  • 《不獎不罰》:你的讚美或是體罰,會讓孩子自控力更差
    試想,一個孩子為什麼會忍不住去做大人不讓他們做的事情,從而引起他人的反感呢?這其實和自控力有很大關係。家長們不論是希望孩子如何成長,自控力的培養都是繞不掉的一個話題。有教育學者就指出,對孩子的成長來說,自控力才是更為核心的品質。
  • 《不獎不罰》:怎樣讓孩子學會自控
    我覺得這樣做雖然效果立竿見影,但是存在隱藏的弊端,比如會形成一種路徑依賴,以後若是沒有獎勵,再讓孩子學習,就難了。凱薩琳·雷諾茲·劉易斯在她的新書《不獎不罰:如何讓難管的孩子擁有自控力》中探討了關於傳統的獎懲教育問題,並指出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為什麼當下的孩子自控力越來越弱?
  • 《不獎不罰》:怎樣讓孩子學會自控
    凱薩琳·雷諾茲·劉易斯在她的新書《不獎不罰:如何讓難管的孩子擁有自控力》中探討了關於傳統的獎懲教育問題,並指出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為什麼當下的孩子自控力越來越弱?凱薩琳說,一位爸爸告訴她,罰站很有用,他們家4歲和6歲的兩個孩子因為害怕被罰站,就不調皮搗蛋了。她的回應是,即便現在看上去有用,但這種模式從長遠上來說,不一定行得通。
  • 當初就不該給孩子買手機!「手機奴」的孩子,這樣教育最合適
    當孩子可以實現自我約束後,自然就能夠更加正確地看待此前沉迷的事物。《不獎不罰:如何讓難管的孩子擁有自控力》這本書對於父母培養孩子的自控力方面是非常有幫助的,書中非常詳細地闡釋了培養孩子自控力的具體方法,讓父母們更加能夠有據可循,更加能夠適得其法。
  • 《不獎不罰》走出思維誤區,原來孩子自控力才是關鍵
    《不獎不罰》由美國作家劉易斯所做,她本是哈佛大學物理系出身,卻在教育自己孩子身上遇到了難題,為此,作者特意收集了大量的案例並加以研究和實踐,不斷總結,反思,最後終成就了這本育兒指南。一全書圍繞孩子的難點展開,以孩子的自控力為目標,用「學徒型」教養模式代替傳統的「命令-服從」模式,以三個步驟為關鍵,建立聯結,相互溝通,培養能力,最後通過提高孩子的自控力,打造有秩序、相互合作的家庭關係,而這種家庭模式應該更能適應我們當代生活的節奏。
  • 強調「不獎不罰」的學徒型養育模式,為何更適合當下的育兒環境?
    《不獎不罰:如何讓難管的孩子擁有自控力》這本書用豐富的案例,具體地解析了孩子自控力差的根源,並且給出了家長實用的方法指引——《不獎不罰》——《不獎不罰》有一個媽媽,只要孩子在學習上面表現好,就會獎勵孩子玩一會兒電腦,也就是通過操控來教育孩子。這個媽媽知道學徒式教養法之後,馬上就知道自己的做法實際上讓孩子自控力變得越來越差了。她也想調整,只是之前一直在獎勵孩子,「如果不再獎勵孩子,孩子就不學習了,這可怎麼辦?」
  • 《不獎不罰》:孩子自我管理差,父母給孩子的自由就是成長空間
    現在父母們說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現在的孩子比我們小時候難管多了。"這句話看似是抱怨,其實還真不是父母們的錯覺。獲得2019年美國記者與作家協會傑出圖書獎的《不獎不罰——如何讓難管的孩子擁有自控力》中,用科學研究證實,這一代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確實是越來越糟。
  • 孩子表現好了就獎勵,表現不好就懲罰,這種管教模式已經過時了?
    身為三個孩子媽媽的她,花了五年時間,實地走訪大量家庭、學校、社區、教育機構的案例,提出了一種以培養孩子自我控制為核心的「學徒型養育模式」,即通過與孩子加強聯繫、增進溝通和提升他們的能力來消除不良行為的根源。她把探索的過程及思考都記載於《不獎不罰:如何讓難管的孩子擁有自控力》這本書裡。
  • 是孩子越來越難管,還是你的教養方法過時了?
    今年5月,一名因作業跳樓身亡的9歲女孩留下遺言今天青豆君分享的內容,選自美國資深媒體人兼育兒專家凱薩琳·雷諾茲·劉易斯的新書《不獎不罰:如何讓難管的孩子擁有自控力》。我們要一點點地減少相關的支持,不斷挑戰孩子們的自我管理能力,直到孩子們可以完全獨立的那一天。面對一個不聽話的孩子,大人的選擇其實影響深廣。
  • 孩子不聽話怎麼辦?培養有自控力的孩子,家長可以這樣做
    《不獎不罰:如何讓難管的孩子擁有自控力》是她花費了5年時間走訪調研,以堅實的神經科學、心理學研究為依據而寫成的。她在本書中提出了一種全新的養育模式:以培養孩子自我控制為核心的學徒型養育模式。在《不獎不罰》裡,凱薩琳·雷諾茲·劉易斯向我們介紹了學徒型養育模式的三個步驟:真誠聯結
  • 放棄父母的「控制欲」,培養孩子的「自控力」
    作為父母,究竟應該怎樣養育孩子?有人提倡嚴厲管教,孩子做錯了事情必須接受懲罰;有人覺得應該實行獎勵制度,用各種「獎賞」來激勵孩子的進步。但無論是懲罰還是獎勵,其實都是一種外在行為和動機,真正能讓孩子掌控自己的,是他們的「內在動機」。最近,我讀了一本書——《不獎不罰—如何讓難管的孩子擁有自控力》。
  • 全球普遍的自控力危機之下,那些無辜的孩子與無助的家長
    如果你看了《不獎不罰》這本書,也許在養育孩子這件事上,你的認知會被顛覆。為了弄清楚這個問題,《不獎不罰在《不獎不罰》的第一章,作者從孩子出現自控力危機的根源入手,深入探討了社會環境變化對孩子大腦發育的影響,從大腦進化的科學角度,為我們理解養育的現狀提供了更多可能。不過不用擔心,這裡面沒有什麼深奧晦澀的醫學術語。每個小結論都附帶著一個真實家庭的真實案例。
  • 如何培養孩子的自律意識,訓練孩子的自控力?
    最近大部分孩子仍然處於「停課不停學」在家學習的狀態,很多家長反映孩子總是:沉迷手機、遊戲、看電視,家長不督促就不學習;經常做事情拖拉、懶惰,半途而廢,不能堅持到底;注意力不集中,東張西望,心不在焉;沒有時間觀念,總是想到什麼就去做什麼,沒有長久性;隨意發脾氣,
  • 教育的無力往往從操控孩子開始,「學徒型」養育模式了解下
    但是隨著孩子的成長,在一些大事情上,比如入園、學習、寫作業,獎懲教育還有用嗎?不管用的時候,我們該怎麼辦?在《不獎不罰,如何讓難管的孩子擁有自控力》一書中,作者告訴我們,這種獎懲教育實際上是大人對孩子的一種操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