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父母們說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現在的孩子比我們小時候難管多了。"這句話看似是抱怨,其實還真不是父母們的錯覺。
獲得2019年美國記者與作家協會傑出圖書獎的《不獎不罰——如何讓難管的孩子擁有自控力》中,用科學研究證實,這一代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確實是越來越糟。
1.父母管的太多,孩子喪失自我管理能力
在書中,作者凱薩琳·劉易斯分享了一個真實案例。一位媽媽說她有3個孩子,最大的6歲,老二4歲,最小的2歲,晚上哄睡成為了這位媽媽的噩夢,三個孩子總是互相擠來擠去,無法快速入睡。
這位媽媽只能不斷和三位孩子的睡眠做鬥爭,迫於無奈她想出,先讓其中一個孩子看手機,借這個機會哄睡剩下的兩個,在這個時間總有一個能睡覺,然後她再去哄睡其他的兩個。
作者提到赫弗爾的方法,赫弗爾認為:哄睡應該不超過10分鐘,等孩子上床後,可以先給孩子講半個小時的睡前故事,如果孩子不配合,那麼直接讓孩子躺在床上離開。
為什麼現在的孩子自我管理能力會下降?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父母一直在替孩子承擔責任和後果。
赫弗爾說過:"一個星期對於孩子來說也是一個戒毒的過程,可以現在就把毒戒了,也可以拖到晚一點再說,但是這個問題並不會自然消失。"
我們有一種邏輯,就是認為孩子自己做不好,所以我們只能幫助,事實卻是就是因為你的幫忙,孩子才會想要依靠,而不去行動。
2.父母提高孩子自我管理的方法
作者凱薩琳劉易斯寫道:"傳統的獎勵或者懲罰手段不利於孩子自我管理意識的建立,而自我管理卻是在學習工作以及人生更廣闊的範圍內走向成功的關鍵。我們的目標應該是培養一段強韌而健康的親子關係,把你變成為孩子提供資源的人,而不再是他們前進的障礙。"
一.和孩子深度連結
哥倫比亞大學一位精神病學家邁倫·霍夫,有一天他到實驗室,發現老鼠媽媽咬破籠子跑了,留下了年幼的小鼠,小老鼠在窩裡瑟瑟發抖,體溫下降到正常體溫的一半。
霍夫於是選擇人工加熱,但是小老鼠心率依然很低,霍夫拿老鼠媽媽用過的布給小老鼠聞,還給小老鼠洗澡,小老鼠的症狀有所緩解,代謝卻依然沒達到正常水平。
也證實了孩子對父母的依戀,父母就是孩子的庇佑,有安全感的孩子,才會對這個世界有正向的探索,才會勇敢追求自己的生活。
二.少命令,不包辦
遇到孩子自己處理遇到困難時,我們可以說:"這個問題可真棘手,不過我相信你是可以找到解決辦法的。"或者是"聽起來的確遇到一個交際上的大難題啊,你到時候可不可以告訴我,明天休息的時候又有了什麼樣的進展。
"我們總覺得孩子小,什麼都不懂,於是經常指揮他們該如何生活,如何對待學業,卻忘記了孩子每天都在學習,他們每天都在成長。
如果一味的命令或者包辦,只會剝奪孩子的成長權利,他們無法在錯誤中成長,無法在成功中積累經驗。
三.讓孩子學會解決問題
作者自己有兩個孩子,這兩個孩子讓她心力交瘁,家裡一團亂,經常出問題,孩子家務也做得少。可是對比傑克遜三個孩子,自己的孩子雖然年齡大很多,但是比不上傑克遜的孩子會管理自己。
傑克遜兒子西蘭在吃完飯,就自覺的開始寫作業,並且把吃飯的碗放進洗碗機,不需要父母提醒,女兒斯嘉麗用一把巨大的刀在處理堅果,來搭配酸奶和燕麥,隨後和媽媽一起進入房間疊衣服。
三個孩子能自己穿衣服,自己準備午飯,用完任何東西都會主動收拾,還會幫助家人一起幹家務。
孩子能夠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這是孩子獲得力量的源泉,也讓孩子有使命感,孩子自然就不會有出格的行為。
作者意識到在平時,自己就是被恐懼所挾持,總覺得要是沒有照顧孩子,孩子就會遇到危險。於是也大膽放手讓孩子去做,現在自己的兩個孩子越來越獨立,她也感覺到教育子女的樂趣。
3.最好的愛,就是懂得適當的放手
米奇・阿爾博姆在《你在天堂裡遇見的五個人》裡寫道:"父母們很少會對他們的孩子放手,所以,孩子就對他們的父母放手。"
過度保護孩子是因為恐懼,教育沒有經過深思熟慮,如果只是被恐懼所驅使,那麼結果肯定不會讓人滿意。
每個孩子一生都在追求歸屬感和價值感,無法獲得的孩子找不到人生的價值和意義,也看不到人生希望,更不用說努力過好這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