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獎不罰》:孩子自我管理差,父母給孩子的自由就是成長空間

2020-09-29 白魔女

現在父母們說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現在的孩子比我們小時候難管多了。"這句話看似是抱怨,其實還真不是父母們的錯覺。

獲得2019年美國記者與作家協會傑出圖書獎的《不獎不罰——如何讓難管的孩子擁有自控力》中,用科學研究證實,這一代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確實是越來越糟。

1.父母管的太多,孩子喪失自我管理能力

在書中,作者凱薩琳·劉易斯分享了一個真實案例。一位媽媽說她有3個孩子,最大的6歲,老二4歲,最小的2歲,晚上哄睡成為了這位媽媽的噩夢,三個孩子總是互相擠來擠去,無法快速入睡。



這位媽媽只能不斷和三位孩子的睡眠做鬥爭,迫於無奈她想出,先讓其中一個孩子看手機,借這個機會哄睡剩下的兩個,在這個時間總有一個能睡覺,然後她再去哄睡其他的兩個。

作者提到赫弗爾的方法,赫弗爾認為:哄睡應該不超過10分鐘,等孩子上床後,可以先給孩子講半個小時的睡前故事,如果孩子不配合,那麼直接讓孩子躺在床上離開。

為什麼現在的孩子自我管理能力會下降?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父母一直在替孩子承擔責任和後果。

赫弗爾說過:"一個星期對於孩子來說也是一個戒毒的過程,可以現在就把毒戒了,也可以拖到晚一點再說,但是這個問題並不會自然消失。"

我們有一種邏輯,就是認為孩子自己做不好,所以我們只能幫助,事實卻是就是因為你的幫忙,孩子才會想要依靠,而不去行動。

2.父母提高孩子自我管理的方法

作者凱薩琳劉易斯寫道:"傳統的獎勵或者懲罰手段不利於孩子自我管理意識的建立,而自我管理卻是在學習工作以及人生更廣闊的範圍內走向成功的關鍵。我們的目標應該是培養一段強韌而健康的親子關係,把你變成為孩子提供資源的人,而不再是他們前進的障礙。"



一.和孩子深度連結

哥倫比亞大學一位精神病學家邁倫·霍夫,有一天他到實驗室,發現老鼠媽媽咬破籠子跑了,留下了年幼的小鼠,小老鼠在窩裡瑟瑟發抖,體溫下降到正常體溫的一半。

霍夫於是選擇人工加熱,但是小老鼠心率依然很低,霍夫拿老鼠媽媽用過的布給小老鼠聞,還給小老鼠洗澡,小老鼠的症狀有所緩解,代謝卻依然沒達到正常水平。

也證實了孩子對父母的依戀,父母就是孩子的庇佑,有安全感的孩子,才會對這個世界有正向的探索,才會勇敢追求自己的生活。

.少命令,不包辦

遇到孩子自己處理遇到困難時,我們可以說:"這個問題可真棘手,不過我相信你是可以找到解決辦法的。"或者是"聽起來的確遇到一個交際上的大難題啊,你到時候可不可以告訴我,明天休息的時候又有了什麼樣的進展。

"我們總覺得孩子小,什麼都不懂,於是經常指揮他們該如何生活,如何對待學業,卻忘記了孩子每天都在學習,他們每天都在成長。

如果一味的命令或者包辦,只會剝奪孩子的成長權利,他們無法在錯誤中成長,無法在成功中積累經驗。

.讓孩子學會解決問題

作者自己有兩個孩子,這兩個孩子讓她心力交瘁,家裡一團亂,經常出問題,孩子家務也做得少。可是對比傑克遜三個孩子,自己的孩子雖然年齡大很多,但是比不上傑克遜的孩子會管理自己。

傑克遜兒子西蘭在吃完飯,就自覺的開始寫作業,並且把吃飯的碗放進洗碗機,不需要父母提醒,女兒斯嘉麗用一把巨大的刀在處理堅果,來搭配酸奶和燕麥,隨後和媽媽一起進入房間疊衣服。

三個孩子能自己穿衣服,自己準備午飯,用完任何東西都會主動收拾,還會幫助家人一起幹家務。

孩子能夠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這是孩子獲得力量的源泉,也讓孩子有使命感,孩子自然就不會有出格的行為。

作者意識到在平時,自己就是被恐懼所挾持,總覺得要是沒有照顧孩子,孩子就會遇到危險。於是也大膽放手讓孩子去做,現在自己的兩個孩子越來越獨立,她也感覺到教育子女的樂趣。

3.最好的愛,就是懂得適當的放手

米奇・阿爾博姆在《你在天堂裡遇見的五個人》裡寫道:"父母們很少會對他們的孩子放手,所以,孩子就對他們的父母放手。"

過度保護孩子是因為恐懼,教育沒有經過深思熟慮,如果只是被恐懼所驅使,那麼結果肯定不會讓人滿意。

每個孩子一生都在追求歸屬感和價值感,無法獲得的孩子找不到人生的價值和意義,也看不到人生希望,更不用說努力過好這一生。

相關焦點

  • 不獎不罰:讓難管的孩子擁有自控力
    :如何讓難管的孩子擁有自控力》(以下簡稱「不獎不罰」)裡說的十分明白:如果說教有用,那全天下的孩子都會變得十分完美;如果打屁股、懲罰措施、關禁閉或倒數計時威脅孩子能起作用的話,那就天下太平了。《不獎不罰》的作者凱薩琳·雷諾茲·劉易斯,原本是美國一位獨立記者,當她成了三個孩子的媽媽後,在養育孩子的實踐思考中讓她轉換了跑道,成為家庭培育師。她共建了家長學習社群,在互幫互助間找到更科學的孩子養成的途徑。她的《不獎不罰》也成為網站上有史以來閱讀量最高的文章,美國學校社團和讀書俱樂部的「共讀書」。
  • 《不獎不罰》:難管的孩子,如何擁有自控力
    美國作家凱薩琳·雷諾茲·劉易斯在《不獎不罰》中,明確的給出了「如何讓難管的孩子,擁有自控力」的方法。比如,受到嘲笑或欺凌,不被團體接受,都會誘發孩子內心的焦慮。焦慮的症狀嚴重之後,孩子就會出現行為失調、情緒失調,繼而不得不依靠藥物或菸酒。這些問題的根源在於「自我管理能力」,也就是能否控制自身的衝動、情緒、想法和行為。
  • 《不獎不罰》走出思維誤區,原來孩子自控力才是關鍵
    孩子,教育,育兒,這些詞等等,已經成為了當代父母聊天的必備。如果你們在聚餐,桌子上坐著的都是有孩子的父母,那麼孩子必然是撇不開的話題,孩子的成長,孩子的教育,孩子的表現。《不獎不罰》由美國作家劉易斯所做,她本是哈佛大學物理系出身,卻在教育自己孩子身上遇到了難題,為此,作者特意收集了大量的案例並加以研究和實踐,不斷總結,反思,最後終成就了這本育兒指南。
  • 不獎不罰怎麼管?——如何讓難管的孩子擁有自控力?
    不用說動手,懲罰都不行,好吧,那就放下所有身段,學著獎勵誇讚,不是說好孩子是誇出來的嗎?得,這回專家又發話了:不獎不罰。這屆父母徹底暈了,不獎不罰,佛系管娃,熊孩子怎麼辦?自控力難道會自動上身?這次由資深媒體人兼育兒專家凱薩琳·雷諾茲·劉易斯寫作的這本《不獎不罰:如何讓難管的孩子擁有自控力》給中國父母支了個大招兒。
  • 《不獎不罰》:教你「不獎不罰」如何提升孩子的自控力
    讀完凱薩琳·雷諾茲·劉易斯的《不獎不罰》之後,讓我明白傳統的獎勵或懲罰手段不利於孩子自我管理意識的建立,而自我管理卻是在一個人在學習、工作和人生更廣闊的範圍內走向成功的關鍵。我們的目標應該是培養一段強韌而健康的親子關係,從而鼓勵孩子能夠逐步獨立起來。
  • 《不獎不罰》:你的讚美或是體罰,會讓孩子自控力更差
    當今社會,每個孩子都被父母寄託了太多的希望。有的父母希望孩子多學知識,有的父母希望孩子能夠有很多興趣愛好,有的父母希望孩子快樂就好。不管是何種想法,這都承載了父母深深的愛。結合當今孩子自控力問題,提出新型養育方法在《不獎不罰》一書中,作者用三個部分循序漸進地提出「學徒型」養育模式的概念。
  • 不獎不罰,如何讓難管的孩子擁有自控力?
    文|橙果媽媽圖|網絡這幾天一直在看這本《不獎不罰:如何讓難管的孩子擁有自控力》這本書,該書獲得2019年美國記者與作家協會傑出非虛構類圖書獎。 作者凱薩琳·雷諾茲·劉易斯是三個孩子的媽媽,她畢業於哈佛大學物理系,曾任紐豪斯新聞社和彭博新聞社的全美通訊記者,持有家庭培育師資質證書。
  • 《不獎不罰》:怎樣讓孩子學會自控
    我覺得這樣做雖然效果立竿見影,但是存在隱藏的弊端,比如會形成一種路徑依賴,以後若是沒有獎勵,再讓孩子學習,就難了。凱薩琳·雷諾茲·劉易斯在她的新書《不獎不罰:如何讓難管的孩子擁有自控力》中探討了關於傳統的獎懲教育問題,並指出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為什麼當下的孩子自控力越來越弱?
  • 《不獎不罰》:怎樣讓孩子學會自控
    凱薩琳·雷諾茲·劉易斯在她的新書《不獎不罰:如何讓難管的孩子擁有自控力》中探討了關於傳統的獎懲教育問題,並指出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為什麼當下的孩子自控力越來越弱?凱薩琳說,一位爸爸告訴她,罰站很有用,他們家4歲和6歲的兩個孩子因為害怕被罰站,就不調皮搗蛋了。她的回應是,即便現在看上去有用,但這種模式從長遠上來說,不一定行得通。
  • 強調「不獎不罰」的學徒型養育模式,為何更適合當下的育兒環境?
    《不獎不罰:如何讓難管的孩子擁有自控力》這本書用豐富的案例,具體地解析了孩子自控力差的根源,並且給出了家長實用的方法指引這場自控力危機到底是孩子有問題,還是我們家長沒有給過孩子進行自我管理的機會,對孩子包辦太多、控制太多?
  • 如何讓孩子學會自律,懂得自我管理
    學會自律、懂得自我管理,擁有一定秩序感的人,他的生活、他的成長過程一般都不會太差,就如俞敏洪說的一樣:「沒有自我管理,人生難以變得更好。」對於孩子來說,自律與專注力同樣重要。經常有家長抱怨孩子沒有任何自制力,看電視不分白天黑夜、睡覺不看時間早晚、吃飯東張西望、做作業磨磨蹭蹭、想到什麼就做什麼……事實上,不止孩子,連大人都沒辦法管住自己:想減肥,管不住嘴;想健身,邁不開腿;想培養一項興趣,堅持幾天就不了了之;想早睡,每晚依舊熬夜刷手機……一個人如果沒有良好的自我控制、自我管理的能力,很難完成定下的目標
  • 自由不等於放縱,做到以下三點,讓孩子自由快樂的成長
    文/小當家育兒經現在的孩子成長在一個飛速發展的時代,不僅僅擁有豐富的物質生活,年輕父母也同樣積極的學習先進的教育理念。給予孩子規則之內的自由,讓孩子擁有獨立的個性,快樂的度過寶貴的童年時光是每位家長的責任。需要注意的是,自由並不意味著放縱,規則內的自由才是對孩子真正的愛。
  • 父母停止成長的表現就是不聽問責孩子
    對自己當時的回答驚出了一身冷汗,自己的回答無形當中給孩子傳遞了兩個要點。第一,畢業了之後就等於再也沒有作業了。作業是別人來給自己魔怔,然後呢,這位媽媽就自我檢討的說,那我們整天在孩子面前表達,他說要讓他們活到老,學到老,要讓他們不斷的自我成長。請問這些孩子還會記不住。看完之後,我認為周圍滿滿的自信是非常有價值,我認為所有的父母都應該思考一個問題。在家裡,孩子是唯一需要教育和成長的家庭成員嗎?
  • 孩子寫作業拖拉,時間管理是最低級的,自我管理才是核心驅動力
    最怕的就是孩子吊兒郎當,父母不在旁監督就做不完。可該罵的也罵了,該罰的也罰了,就是老樣子,典型的皇帝不急太監急。家長們都恨不得自己能擼起袖子,三下五除二幫孩子做完。可問題在於,採用這樣的方式,孩子就像一隻上發條的玩具,如果父母費力擰上發條,他就能噠噠噠跑上一段時間;如果不擰他就沒有要寫作業的自覺,仍然自己玩自己的。其實針對孩子寫作業拖拉的問題,時間管理是最低級的,要讓孩子做到心中有數,主動自我管理,才是核心驅動力。
  • 孩子的成長,需要家長給出足夠自由空間
    今天媽媽給你們最大的自由,想買啥買啥。」我又輕輕地拋給他們一句。「呀,呀,呀......這幸福來得太突然啊!我得找找哪邊是北啊。」兒子滿臉寫著不可思議。「媽媽,你說話必須算話!我們想買啥買啥,可是你說的啊!不許反悔!不管我們買什麼,你都不許吵我們!」女兒一口氣確認了一大串兒。「好,不吵!給你們一個手機,自己買東西,自己結帳。」
  • 優秀的孩子更擅長自我管理,學會適當放手,讓孩子自己成長
    ,是因為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差。自我管理,既是一種自我約束、自我規範,又是一種自我激勵,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關係到他步入社會以後的獨立能力,以及能夠更好地安排和執行自己的計劃的能力。>孩子經常把玩具弄得滿地都是,跟他說了幾遍都不肯收拾,這是正常的,孩子的自我管理意識不強,即使上一秒答應收拾,下一秒也可能反悔,可以通過把玩具擬人化的做法來讓孩子明白。
  • 超限效應:你越嘮叨,孩子越叛逆,父母要給孩子獨立成長的空間
    「你記性怎麼就這麼差呢?」「昨天還忘了老師布置的作業,真不知道你長個腦子是幹什麼用的!」「我就沒見過像你這樣的孩子!」小剛聽到後跑到自己臥室裡狠狠地關上門,這樣的場景反覆在家裡上演著。很多父母表示自己也不喜歡嘮叨,只是孩子總把家長的話當做耳旁風,也不認真聽。事情真是這樣的嗎?為什麼有的家長越跟孩子嘮叨,孩子越叛逆呢?其實這超限效應的表現。
  • 孩子出問題,就是教育方式不對,如何做一名真正懂孩子的父母?
    在她看來,媽媽對她的愛是操控性的,都是有條件的, 給她的成長帶來了各種痛苦和壓力。她要無比優秀,才能滿足媽媽實現爭強好勝和過度焦慮的需求。孩子被過度操控的人生,充滿了不自由,不被尊重,找不到自己的價值感,最終會反抗、仇視父母。
  • 趣味心理學 | 魚缸法則:給孩子自由成長的空間
    但無論如何,都有一個共同的前提,那就是噴水泉要比魚缸大得多!對於孩子的教育,實際上也是這樣,孩子的成長需要自由的空間。要想使孩子長得更快,更大,就一定要給它活動的自由,而不要讓它們拘泥於一個小小的魚缸。後來人們把這種由於給孩子更大的空間而帶來孩子更快發展的現象稱為&34;。隨著孩子的成長,父母應給孩子越來越多的自由來控制自己的生活。父母必須有意識地要求自己,甚至是克制自己,不要有那種什麼事都為孩子做的想法和衝動,給孩子充分的空間。
  • 過度提醒孩子,其實就是扼殺孩子的自我成長
    過度的提醒,其實就是幹涉和不信任。每一個人都渴望得到自由、信任和肯定,孩子也一樣。對於孩子來講,1)希望有自己的自由和自主權,不希望家長來幹涉自己的空間和事情,並且隨著孩子的成長,這種希望越強烈。2)渴望得到家長的信任,特別是在孩子自己已經承諾和有信心完成的事情上,內心希望家長能放手、放心和放權,讓孩子獨立去做。家長在啟發、引導和管教孩子的時候,可以先放手、放心和放權讓孩子自己管理自己,逐步養成自律的習慣。同時輔以適當的獎懲措施,來約束和刺激孩子直面真實的自己,改正自己和成長自己,從而實現成就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