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出問題,就是教育方式不對。作為一名家長,我們是否反思過,我們的教育方式正確嗎?你愛孩子的方式,是他能接受的嗎?
山東青島15歲的女孩,借給媽媽按摩機會,用繩子將其勒死。死者是一名律師,離異後獨自一人撫養女兒。十五年來,這位單親媽媽把大部分的時間、精力、金錢都給了孩子,竭盡所能給她最好的吃穿、找最好的學校,但最終卻換來了一根奪命索。
從女兒信件中,可以看出,她是看得見媽媽的付出的:
「先前這些對於我都是感動,後來更多地都成為了壓力,都轉化成了我對您的愧疚和虧欠!」
「我只不過是您證明自己是女強人、自己很成功的工具,是您讓爸爸感覺羞愧、後悔的工具」
「除了被要求、被期待、被控制,我從來沒有自己的自由和生活。」
「學業摧毀了我所有的自信,而您無時不在、從不停歇的要求、指責、失望、抱怨,無疑成了壓垮我最後的稻草。
在她看來,媽媽對她的愛是操控性的,都是有條件的, 給她的成長帶來了各種痛苦和壓力。她要無比優秀,才能滿足媽媽實現爭強好勝和過度焦慮的需求。
孩子被過度操控的人生,充滿了不自由,不被尊重,找不到自己的價值感,最終會反抗、仇視父母。
如果你是這樣一位怪獸家長,請立刻懸崖勒馬。做個會溝通、懂傾聽的父母,滿足孩子的情感需求,讓你的愛柔軟有彈性,讓孩子在成長道路上更加健康順暢。
《高情商養育》一書由資深親子心理師徐婧英所著,她擁有十幾年教育諮詢和育兒經驗。該書從家庭常見的教育弊端入手,告訴家長情緒管理的重要性,並且應不斷學習成長,用方法去培養孩子獨立的人格。
作者不僅養育了一個自律自強的兒子,還通過心理諮詢、媒體專欄、講座分享等幫助無數的家長和孩子走出困境。
《高情商養育》
對孩子過度溺愛,一切包辦代替,實則是在變相地剝奪孩子日後的生存能力。
有一則寓言故事,翠鳥媽媽為了避免災禍,把窩築在崖壁高處。孵出小鳥後,它疼愛不已,但是生怕小鳥從窩裡掉下來摔死,於是開始把窩往下移。不久,小翠鳥長羽毛,要開始學飛了,但是它非常膽小,害怕摔跤,翠鳥媽媽每心疼孩子一次,就把鳥窩往下移一次,最後經不住小翠鳥的嬌氣,乾脆把窩挪到了崖壁下的草叢裡,結果小翠鳥被潛伏在一旁的狐狸一口吃掉了。
故事中的翠鳥媽媽,完美地詮釋了「溺子如殺子」這句俗語。
父母愛子,則為之計深遠。真正懂教育的父母,應該擁有長遠思維,以培養孩子健全獨立人格為目的,而不是一味遷就溺愛。
現代社會,大部分都是典型的421家庭結構,幾個大人,圍繞著一個小孩,這讓家中未成年孩子,備受關注和寵愛。甚至有些父母,直接給孩子操辦一切,告訴他什麼都不用管,只需要管好學業。實則是在告訴孩子,他對家庭沒有任何責任,他也不需要學習除了學業之外的其他生活技能,因為一切有家人兜底。
殊不知,孩子在這種包裹著蜜糖外衣的寵溺下,日後對雙方的殺傷力卻是最大的。父母無原則包辦一切,孩子成長受限制,能力得不到發展,最終回饋父母的,是一個自私自利,毫無責任感和缺乏自理能力的巨嬰。
有一種傷害,叫做過度關心。據《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顯示:有6成以上的家長想時刻掌握、監督孩子的動態。這說明,大部分家長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常常會「越界」。
過渡關注,有什麼壞處?
一旦父母過多行使自己權利,相應地就會剝奪孩子應有的權利。
孩子專心畫畫,媽媽在一旁,一會讓他吃水果,一會參與指導他畫畫。剝奪孩子個人時間,也破壞他們專注力。
孩子跟其他小朋友遊戲互動,父母在旁邊不停參與進來指導,孩子無法學會獨立社交,一遇問題就想找父母解決。
對孩子過度保護,監督過多,孩子失去獨立處理問題的機會,難以建立自信心。
但凡孩子成長過程中缺失的,成年後這些缺點會在生活和工作中被無限放大,以至於影響孩子的正常生活。
龍應臺說:中國父母育兒存在一大問題,那就是幹預太多、問詢太多、包辦代替太多,而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做太少。
父母對孩子過度的關注和沒有方向的擔憂,是一個病毒思維程序在迴旋,它會阻礙父母正常的觀察和全面、深入思考的能力。
因此父母在教育孩子問題上,需要保持距離,把屬於孩子的權利和成長空間還給孩子,站在更理智的立場上教育孩子。
作為一名成年人,很多父母在孩子不斷成長階段,就已經停止了成長。而家庭教育,是一個需要父母不斷學習的過程,那父母需要提升哪些能力,才能更好地引導孩子成長?
一、提升情緒管理能力
父母心情愉快,是對家庭最大的奉獻。無論在學習,還是長過程中,孩子面臨的問題主要是情緒和心理問題。但是很多父母在教育過程,往往只注重成績和智力,忽略了對孩子的心理問題和情緒管理。
殊不知,孩子情緒輕鬆愉快了,才能調動積極性,才會有心力去學習。
五歲的女兒,正津津有味地看著她喜歡的動畫片,突然畫面切到了其他節目,她很生氣跑過來跟我們噼哩啪啦地抱怨一通。當時我在忙,什麼也沒聽進去。等她發洩完畢,我問:「那你需要媽媽做什麼?」
她愣了一會兒,然後說「你幫我換回那個動畫片」,我說好的,跟她到客廳調臺。完畢她很好奇地問我這是怎麼回事?下次發生這種情況她要怎麼切換?我便教她怎麼使用。後來她再遇到這種情況,再沒有找過我們幫忙。
雖是日常中一件小小的事,但是我覺得處理好了,對孩子的情緒,和日後處理事情的方式,影響至關重要。
首先,孩子喜歡的節目突然被調換,不開心,有情緒是正常的,我們要允許她通過發洩排解。等她發洩完畢,引導她回歸問題上,這個問題要怎麼解決?
她會發現,原來不開心的事情,是可以找到解決方法的。她負面情緒得到疏解,而且好像不開心也沒這麼重要,重要的是解決問題。
她日後還會再遇到其他困難,可能還會不開心,但重要的是,她知道會把重心放在解決問題上。而非和情緒鬥爭上。
我們要引導孩子覺察自己的情緒,只有能看見它,表達它,才能學會管理它。懂得跟情緒做朋友的孩子,最終情緒會還予孩子一個樂觀健康的身心。
我身邊有不少信奉著「孩子不聽話,打一頓就好」的父母,並且也勸我接受這種簡單有效的方法。其實簡單有效是針對父母而言,對孩子情緒管理沒有任何用處。打罵不能解決孩子的教育問題,只能宣洩父母的急躁情緒。
父母的言行舉止,直接影響著孩子。父母想要孩子擁有一個好的情緒調整能力。首先學會管理好自己的情緒。
不懂得管理自己情緒的父母,很大程度上,你的孩子也無法擁有一個好的情緒調整能力。如果孩子脾氣暴躁,或者習慣隱忍,對成年後的他們來說,會吃很多性格上的虧。
因此想教育出高情商的孩子,父母先要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不要讓你的負面情緒,毀了孩子的一生。
二、了解孩子成長規律
每個孩子發育水平不一樣,有些不了解孩子的成長規律的媽媽,會習慣性地把其他同齡孩子作為參考標準,當孩子達不到這個水平,則開始焦慮慌張。因此了解孩子成長規律,非常重要,可以幫助父母管理自己的期待值。
孩子的哭鬧有時很容易引起父母暴躁的情緒,但是孩子為什麼會哭,其實也是有規律可循的。
(1)0~1歲孩子的哭,主要是饑渴冷熱尿的訴求。
這個階段的孩子還不懂表達,所有不舒服的感覺,他們只能通過哭鬧來向大人傳達。因此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哭了,我們就要注意他是餓了熱了還是需要換尿片。
網絡上有一些關於 「孩子哭了,父母要狠心,千萬不要抱,否則孩子會養成依賴父母性格」 的言論。
這個階段的小孩,記憶幾乎為零,我們在他哭鬧時給予關注和擁抱,是為了給予他們足夠撫摸和安全感,所以不用擔心他們會藉此操控我們,更不用過早狠心地對實行孩子斷舍離。這個年齡段的孩子,能從父母身上得到足夠的安全感才是最重要的。
(2)2~6歲孩子的哭,主要是父母給予的安全感不夠。
有朋友問我,為什麼她家小孩這麼能哭,都4歲了,發起脾氣來至少能哭一個小時以上。我問她,是不是你們陪伴太少了。她說的確是,因為工作原因,她經常很晚才到家,先生也經常出差。其實這就是父母對孩子的陪伴不夠,沒有給予孩子足夠的安全感,安全依戀關係沒有形成。
孩子身上有很明顯的問題,做父母的的都應該在自我反省一下,是不是我們身上出現了什麼問題。
我們都希望自己孩子性格外向開朗,熱情積極,但那是不可能的。就像世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一樣,每個孩子都有屬於他自己的性格特徵。
孩子內向了,你擔憂嗎?是不是覺得如果能通過某種方法把他掰成外向性格最好?最好別這樣。
孩子內外向性格是天生的,父母能做的,只是順應他性格發展,放大他性格上的優勢,增加他的自信,培養獨立思考能力,說不定他比外向性格的孩子,更受歡迎更優秀。
如果父母一廂情願想去「掰過來」,不但無法遂父母所願,反而會讓孩子以為,自己的性格不好,不被喜歡,強化了他的自卑感和負罪感,這只會離父母期待中「陽光自信的孩子」越來越遠。
孩子性格內外向,不是決定他未來發展的重要因素,所以千萬不要本末倒置了,為了把孩子培養成外向性格,而摧毀了孩子的自信心。
青春期的孩子,開始喜歡在服裝、零食、玩具及文具等物質方面有所需求。並且喜歡用個性化和與眾不同的東西來凸顯自己。但並不青春期不等於叛逆期,父母不了解青春期孩子的發展需求,用自己的標準去壓迫孩子,逼迫孩子服從,這才是引起孩子叛逆的根本原因。
抖音上有一個比較火的視頻,十幾歲的女兒穿著一套蘿莉裝準備出門,這位媽媽看不順眼,拿起手機邊拍邊批評:現在的孩子不好管,衣服都不好好穿。然後立刻遭來女兒不滿的表情。
視頻評論區,很多網友紛紛表示:這衣服很好看啊,媽媽應該開心有這麼漂亮的女兒。
評論還是挺暖心的,沒有跟這位媽媽站隊,說明大家對不同事物的包容力越來越強了。有不少父母,因為青春期孩子的穿著標新立異,就迫不及待地給孩子貼標籤:「壞孩子」,」不學好」。
在你眼中的奇裝異服,也許在他們眼中,僅僅是好看、彰顯個性而已,如果對孩子沒有產生很大的影響,父母應該抱著包容的心態,接納孩子的個性追求。你看不慣的東西,可能僅僅是因為你落伍了而已。
沒有人生來就會做父母。但是有了自己的家庭孩子,我們就應該學習、了解孩子每個階段的成長規律,管理好自己的期待值。
不了解孩子成長規律,對孩子的期待過高,父母容易因為落差,而產生焦慮暴躁的情緒;期待過低,卻又無法滿足孩子的成長需求,沒法引導孩子。
三、父母要學會表達愛,讓孩子感受到愛
在網絡上看到下面六句話,覺得醍醐灌頂。
第一句:「孩子,不管發生什麼,我都會和你在一起,我永遠愛你!」 (安全感)
第二句:「你是獨一無二的,走你的路,做你自己!」 (價值感)
第三句:「也許你是對的,我只是建議,決定權在你。」 (尊嚴與自我負責)
第四句:「相信你能處理好自己的事情,如果需要,我會和你一起面對,盡我的力量陪伴你。」 (自信與支持)
第五句:「你無論做得怎麼樣,表現如何,你是我親愛的孩子,我依然愛你。」 (接納與鼓勵)
第六句:「我喜歡你這種行為,不喜歡你那種行為。這不表示我是對的,你是錯的。但一切都必須自己體驗並承擔。」 (個人化與自我負責)
很多父母感情內斂,不習慣向孩子表達愛。但是偏偏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父母的愛和肯定,就像甘霖雨露,對他們茁壯成長至關重要。
也許父母會信誓旦旦地說:廢話,我的孩子我當然愛他。對他嚴格教育,努力賺錢讓他接受好的教育,這不就是愛他嘛。但是這樣的愛,孩子能感受的到嗎?也許你所謂的愛,在孩子眼裡,只是日常一些硬邦邦、不理解、不尊重,不懂得欣賞他,讓他極為反感和排斥的叱喝。
"如果想讓孩子長成一個快樂、大度、無畏的人,那這孩子就需要從他周圍的環境中得到溫暖、肯定、尊重和理解。」
愛孩子,就要懂得尊重他,肯定他,聆聽他。父母要學會表達愛,讓孩子感受到愛。只有付出和接受在同一個頻率上,這樣的表達,才能更好地被孩子接收。
四、適當對孩子進行挫折教育
現在的孩子都是溫室裡長大的。抗挫能力差,是大部分孩子普遍的問題。但是在成績面前,這個問題經常被父母忽略。
中山一研碩士,在學校宿舍上吊身亡,留下一封遺書,稱畢業論文、找工作困難重重,無顏面對家人。
安徽知名高中巢湖一中,一名17歲高一男生,因學習壓力太大,跳樓自殺身亡。
江蘇南通海門三星小學,六年級小學生,因為作業沒完成被老師批評,跳樓死亡。
不堪壓力而自殺,不只限於孩子某個成長階段,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都有可能發生。每次看到這樣的新聞,都能感受到家長的擔憂:現在的孩子怎麼這麼脆弱,動不動就自殺,都不知道該怎麼教育孩子了。
前面我們說過,孩子出問題,就是教育方式不對。 孩子抗壓能力差,遇到問題就想逃避,那是因為父母在他們成長過程中,沒有讓他們對挫折有正確的認知。
除了重成績,我們更要關心孩子的逆商管理,讓孩子清楚:挫折是人生常態。
當孩子感到挫折的時候,父母要及時感知,並且幫助孩子認同和接納這個挫折感。告訴他,挫折,是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就算大人,也會經常面臨這種問題,它是生活中的一部分。
讓孩子認同接受是第一步,然後再幫孩子去分析,找到問題所在:哪些挫折是可以改變的?可以通過什麼方法改變;哪些是無法改變的,沒法改變的我們應如何調整心態去接納它。
但是請記得,下面父母對孩子說的話,不僅沒法真正幫助孩子解決問題,反而讓遇到挫折的孩子更加逃避自己。
「沒什麼了不起的,這麼點小事不值得難過」
「有什麼可哭的,這麼大了還哭,羞不羞?」
「不管怎樣,你在我心裡是最棒的。」
「別想這個了,我帶你出去吃大餐。」
孩子真正遇到的問題,都是需要解決的,能逃避的就不是問題了。
父母也可以在生活場景中,給孩子設置些挫折情境,他克服了,及時給予表揚,讓他體驗一下成功後的喜悅,如果他沒有如期做好,我們也可以藉機教育,讓他提前對挫折有個正確認知。
當然挫折不是越多越好,而且設置的情景應該與孩子的承受能力相適應,否則會適得其反。
寫在最後
很多孩子出現問題,往往是由於父母忽視孩子成長規律,習慣用情緒,而非方法去教育孩子。對孩子的愛和管教,失去界限,束縛和限制了孩子的發展空間。
因此我們要學會如何做一個懂教育、懂孩子的父母,永遠比孩子成長一步,用智慧和耐心,用高質量的陪伴引領孩子成長,滿足他們的情感需求,這便是父母給予孩子的最好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