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出問題,就是教育方式不對,如何做一名真正懂孩子的父母?

2020-07-26 蘇婆育兒

孩子出問題,就是教育方式不對。作為一名家長,我們是否反思過,我們的教育方式正確嗎?你愛孩子的方式,是他能接受的嗎?


山東青島15歲的女孩,借給媽媽按摩機會,用繩子將其勒死。死者是一名律師,離異後獨自一人撫養女兒。十五年來,這位單親媽媽把大部分的時間、精力、金錢都給了孩子,竭盡所能給她最好的吃穿、找最好的學校,但最終卻換來了一根奪命索。


從女兒信件中,可以看出,她是看得見媽媽的付出的:


「先前這些對於我都是感動,後來更多地都成為了壓力,都轉化成了我對您的愧疚和虧欠!」

「我只不過是您證明自己是女強人、自己很成功的工具,是您讓爸爸感覺羞愧、後悔的工具」

「除了被要求、被期待、被控制,我從來沒有自己的自由和生活。」

「學業摧毀了我所有的自信,而您無時不在、從不停歇的要求、指責、失望、抱怨,無疑成了壓垮我最後的稻草。


在她看來,媽媽對她的愛是操控性的,都是有條件的, 給她的成長帶來了各種痛苦和壓力。她要無比優秀,才能滿足媽媽實現爭強好勝和過度焦慮的需求。


孩子被過度操控的人生,充滿了不自由,不被尊重,找不到自己的價值感,最終會反抗、仇視父母。


如果你是這樣一位怪獸家長,請立刻懸崖勒馬。做個會溝通、懂傾聽的父母,滿足孩子的情感需求,讓你的愛柔軟有彈性,讓孩子在成長道路上更加健康順暢。


《高情商養育》一書由資深親子心理師徐婧英所著,她擁有十幾年教育諮詢和育兒經驗。該書從家庭常見的教育弊端入手,告訴家長情緒管理的重要性,並且應不斷學習成長,用方法去培養孩子獨立的人格。


作者不僅養育了一個自律自強的兒子,還通過心理諮詢、媒體專欄、講座分享等幫助無數的家長和孩子走出困境。

孩子出問題,就是教育方式不對,如何做一名真正懂孩子的父母?

《高情商養育》


過度關注孩子的家庭,常走兩個極端

  • 過度溺愛,包辦代替

對孩子過度溺愛,一切包辦代替,實則是在變相地剝奪孩子日後的生存能力。


有一則寓言故事,翠鳥媽媽為了避免災禍,把窩築在崖壁高處。孵出小鳥後,它疼愛不已,但是生怕小鳥從窩裡掉下來摔死,於是開始把窩往下移。不久,小翠鳥長羽毛,要開始學飛了,但是它非常膽小,害怕摔跤,翠鳥媽媽每心疼孩子一次,就把鳥窩往下移一次,最後經不住小翠鳥的嬌氣,乾脆把窩挪到了崖壁下的草叢裡,結果小翠鳥被潛伏在一旁的狐狸一口吃掉了。


故事中的翠鳥媽媽,完美地詮釋了「溺子如殺子」這句俗語。


父母愛子,則為之計深遠。真正懂教育的父母,應該擁有長遠思維,以培養孩子健全獨立人格為目的,而不是一味遷就溺愛。


現代社會,大部分都是典型的421家庭結構,幾個大人,圍繞著一個小孩,這讓家中未成年孩子,備受關注和寵愛。甚至有些父母,直接給孩子操辦一切,告訴他什麼都不用管,只需要管好學業。實則是在告訴孩子,他對家庭沒有任何責任,他也不需要學習除了學業之外的其他生活技能,因為一切有家人兜底。


殊不知,孩子在這種包裹著蜜糖外衣的寵溺下,日後對雙方的殺傷力卻是最大的。父母無原則包辦一切,孩子成長受限制,能力得不到發展,最終回饋父母的,是一個自私自利,毫無責任感和缺乏自理能力的巨嬰。

孩子出問題,就是教育方式不對,如何做一名真正懂孩子的父母?

  • 過度關注,時刻監督

有一種傷害,叫做過度關心。據《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顯示:有6成以上的家長想時刻掌握、監督孩子的動態。這說明,大部分家長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常常會「越界」。


過渡關注,有什麼壞處?

一旦父母過多行使自己權利,相應地就會剝奪孩子應有的權利。

孩子專心畫畫,媽媽在一旁,一會讓他吃水果,一會參與指導他畫畫。剝奪孩子個人時間,也破壞他們專注力。

孩子跟其他小朋友遊戲互動,父母在旁邊不停參與進來指導,孩子無法學會獨立社交,一遇問題就想找父母解決。

對孩子過度保護,監督過多,孩子失去獨立處理問題的機會,難以建立自信心。


但凡孩子成長過程中缺失的,成年後這些缺點會在生活和工作中被無限放大,以至於影響孩子的正常生活。


龍應臺說:中國父母育兒存在一大問題,那就是幹預太多、問詢太多、包辦代替太多,而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做太少。


父母對孩子過度的關注和沒有方向的擔憂,是一個病毒思維程序在迴旋,它會阻礙父母正常的觀察和全面、深入思考的能力。


因此父母在教育孩子問題上,需要保持距離,把屬於孩子的權利和成長空間還給孩子,站在更理智的立場上教育孩子。

孩子出問題,就是教育方式不對,如何做一名真正懂孩子的父母?


父母不斷成長,才能引領孩子

作為一名成年人,很多父母在孩子不斷成長階段,就已經停止了成長。而家庭教育,是一個需要父母不斷學習的過程,那父母需要提升哪些能力,才能更好地引導孩子成長?


一、提升情緒管理能力

父母心情愉快,是對家庭最大的奉獻。無論在學習,還是長過程中,孩子面臨的問題主要是情緒和心理問題。但是很多父母在教育過程,往往只注重成績和智力,忽略了對孩子的心理問題和情緒管理。

殊不知,孩子情緒輕鬆愉快了,才能調動積極性,才會有心力去學習。


五歲的女兒,正津津有味地看著她喜歡的動畫片,突然畫面切到了其他節目,她很生氣跑過來跟我們噼哩啪啦地抱怨一通。當時我在忙,什麼也沒聽進去。等她發洩完畢,我問:「那你需要媽媽做什麼?」

她愣了一會兒,然後說「你幫我換回那個動畫片」,我說好的,跟她到客廳調臺。完畢她很好奇地問我這是怎麼回事?下次發生這種情況她要怎麼切換?我便教她怎麼使用。後來她再遇到這種情況,再沒有找過我們幫忙。


雖是日常中一件小小的事,但是我覺得處理好了,對孩子的情緒,和日後處理事情的方式,影響至關重要。


首先,孩子喜歡的節目突然被調換,不開心,有情緒是正常的,我們要允許她通過發洩排解。等她發洩完畢,引導她回歸問題上,這個問題要怎麼解決?


她會發現,原來不開心的事情,是可以找到解決方法的。她負面情緒得到疏解,而且好像不開心也沒這麼重要,重要的是解決問題。


她日後還會再遇到其他困難,可能還會不開心,但重要的是,她知道會把重心放在解決問題上。而非和情緒鬥爭上。


我們要引導孩子覺察自己的情緒,只有能看見它,表達它,才能學會管理它。懂得跟情緒做朋友的孩子,最終情緒會還予孩子一個樂觀健康的身心。


我身邊有不少信奉著「孩子不聽話,打一頓就好」的父母,並且也勸我接受這種簡單有效的方法。其實簡單有效是針對父母而言,對孩子情緒管理沒有任何用處。打罵不能解決孩子的教育問題,只能宣洩父母的急躁情緒。


父母的言行舉止,直接影響著孩子。父母想要孩子擁有一個好的情緒調整能力。首先學會管理好自己的情緒。


不懂得管理自己情緒的父母,很大程度上,你的孩子也無法擁有一個好的情緒調整能力。如果孩子脾氣暴躁,或者習慣隱忍,對成年後的他們來說,會吃很多性格上的虧。


因此想教育出高情商的孩子,父母先要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不要讓你的負面情緒,毀了孩子的一生。


孩子出問題,就是教育方式不對,如何做一名真正懂孩子的父母?

二、了解孩子成長規律

每個孩子發育水平不一樣,有些不了解孩子的成長規律的媽媽,會習慣性地把其他同齡孩子作為參考標準,當孩子達不到這個水平,則開始焦慮慌張。因此了解孩子成長規律,非常重要,可以幫助父母管理自己的期待值。


  • 6歲前,孩子的哭鬧,主要有兩種含義

孩子的哭鬧有時很容易引起父母暴躁的情緒,但是孩子為什麼會哭,其實也是有規律可循的。


(1)0~1歲孩子的哭,主要是饑渴冷熱尿的訴求。


這個階段的孩子還不懂表達,所有不舒服的感覺,他們只能通過哭鬧來向大人傳達。因此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哭了,我們就要注意他是餓了熱了還是需要換尿片。


網絡上有一些關於 「孩子哭了,父母要狠心,千萬不要抱,否則孩子會養成依賴父母性格」 的言論。


這個階段的小孩,記憶幾乎為零,我們在他哭鬧時給予關注和擁抱,是為了給予他們足夠撫摸和安全感,所以不用擔心他們會藉此操控我們,更不用過早狠心地對實行孩子斷舍離。這個年齡段的孩子,能從父母身上得到足夠的安全感才是最重要的。


(2)2~6歲孩子的哭,主要是父母給予的安全感不夠。


有朋友問我,為什麼她家小孩這麼能哭,都4歲了,發起脾氣來至少能哭一個小時以上。我問她,是不是你們陪伴太少了。她說的確是,因為工作原因,她經常很晚才到家,先生也經常出差。其實這就是父母對孩子的陪伴不夠,沒有給予孩子足夠的安全感,安全依戀關係沒有形成。


孩子身上有很明顯的問題,做父母的的都應該在自我反省一下,是不是我們身上出現了什麼問題。


  • 孩子內向,你覺得吃虧嗎?

我們都希望自己孩子性格外向開朗,熱情積極,但那是不可能的。就像世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一樣,每個孩子都有屬於他自己的性格特徵。


孩子內向了,你擔憂嗎?是不是覺得如果能通過某種方法把他掰成外向性格最好?最好別這樣。


孩子內外向性格是天生的,父母能做的,只是順應他性格發展,放大他性格上的優勢,增加他的自信,培養獨立思考能力,說不定他比外向性格的孩子,更受歡迎更優秀。


如果父母一廂情願想去「掰過來」,不但無法遂父母所願,反而會讓孩子以為,自己的性格不好,不被喜歡,強化了他的自卑感和負罪感,這只會離父母期待中「陽光自信的孩子」越來越遠。


孩子性格內外向,不是決定他未來發展的重要因素,所以千萬不要本末倒置了,為了把孩子培養成外向性格,而摧毀了孩子的自信心。


  • 青春期不等於叛逆期

青春期的孩子,開始喜歡在服裝、零食、玩具及文具等物質方面有所需求。並且喜歡用個性化和與眾不同的東西來凸顯自己。但並不青春期不等於叛逆期,父母不了解青春期孩子的發展需求,用自己的標準去壓迫孩子,逼迫孩子服從,這才是引起孩子叛逆的根本原因。


抖音上有一個比較火的視頻,十幾歲的女兒穿著一套蘿莉裝準備出門,這位媽媽看不順眼,拿起手機邊拍邊批評:現在的孩子不好管,衣服都不好好穿。然後立刻遭來女兒不滿的表情。

視頻評論區,很多網友紛紛表示:這衣服很好看啊,媽媽應該開心有這麼漂亮的女兒。


評論還是挺暖心的,沒有跟這位媽媽站隊,說明大家對不同事物的包容力越來越強了。有不少父母,因為青春期孩子的穿著標新立異,就迫不及待地給孩子貼標籤:「壞孩子」,」不學好」。


在你眼中的奇裝異服,也許在他們眼中,僅僅是好看、彰顯個性而已,如果對孩子沒有產生很大的影響,父母應該抱著包容的心態,接納孩子的個性追求。你看不慣的東西,可能僅僅是因為你落伍了而已。


沒有人生來就會做父母。但是有了自己的家庭孩子,我們就應該學習、了解孩子每個階段的成長規律,管理好自己的期待值。


不了解孩子成長規律,對孩子的期待過高,父母容易因為落差,而產生焦慮暴躁的情緒;期待過低,卻又無法滿足孩子的成長需求,沒法引導孩子。


孩子出問題,就是教育方式不對,如何做一名真正懂孩子的父母?


三、父母要學會表達愛,讓孩子感受到愛

在網絡上看到下面六句話,覺得醍醐灌頂。

第一句:「孩子,不管發生什麼,我都會和你在一起,我永遠愛你!」 (安全感)

第二句:「你是獨一無二的,走你的路,做你自己!」 (價值感)

第三句:「也許你是對的,我只是建議,決定權在你。」 (尊嚴與自我負責)

第四句:「相信你能處理好自己的事情,如果需要,我會和你一起面對,盡我的力量陪伴你。」 (自信與支持)

第五句:「你無論做得怎麼樣,表現如何,你是我親愛的孩子,我依然愛你。」 (接納與鼓勵)

第六句:「我喜歡你這種行為,不喜歡你那種行為。這不表示我是對的,你是錯的。但一切都必須自己體驗並承擔。」 (個人化與自我負責)


很多父母感情內斂,不習慣向孩子表達愛。但是偏偏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父母的愛和肯定,就像甘霖雨露,對他們茁壯成長至關重要。


也許父母會信誓旦旦地說:廢話,我的孩子我當然愛他。對他嚴格教育,努力賺錢讓他接受好的教育,這不就是愛他嘛。但是這樣的愛,孩子能感受的到嗎?也許你所謂的愛,在孩子眼裡,只是日常一些硬邦邦、不理解、不尊重,不懂得欣賞他,讓他極為反感和排斥的叱喝。


"如果想讓孩子長成一個快樂、大度、無畏的人,那這孩子就需要從他周圍的環境中得到溫暖、肯定、尊重和理解。」


愛孩子,就要懂得尊重他,肯定他,聆聽他。父母要學會表達愛,讓孩子感受到愛。只有付出和接受在同一個頻率上,這樣的表達,才能更好地被孩子接收。


四、適當對孩子進行挫折教育

現在的孩子都是溫室裡長大的。抗挫能力差,是大部分孩子普遍的問題。但是在成績面前,這個問題經常被父母忽略。


中山一研碩士,在學校宿舍上吊身亡,留下一封遺書,稱畢業論文、找工作困難重重,無顏面對家人。

安徽知名高中巢湖一中,一名17歲高一男生,因學習壓力太大,跳樓自殺身亡。

江蘇南通海門三星小學,六年級小學生,因為作業沒完成被老師批評,跳樓死亡。


不堪壓力而自殺,不只限於孩子某個成長階段,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都有可能發生。每次看到這樣的新聞,都能感受到家長的擔憂:現在的孩子怎麼這麼脆弱,動不動就自殺,都不知道該怎麼教育孩子了。


前面我們說過,孩子出問題,就是教育方式不對。 孩子抗壓能力差,遇到問題就想逃避,那是因為父母在他們成長過程中,沒有讓他們對挫折有正確的認知。


除了重成績,我們更要關心孩子的逆商管理,讓孩子清楚:挫折是人生常態。

  • 讓孩子正確認識挫敗感

當孩子感到挫折的時候,父母要及時感知,並且幫助孩子認同和接納這個挫折感。告訴他,挫折,是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就算大人,也會經常面臨這種問題,它是生活中的一部分。


讓孩子認同接受是第一步,然後再幫孩子去分析,找到問題所在:哪些挫折是可以改變的?可以通過什麼方法改變;哪些是無法改變的,沒法改變的我們應如何調整心態去接納它。


但是請記得,下面父母對孩子說的話,不僅沒法真正幫助孩子解決問題,反而讓遇到挫折的孩子更加逃避自己。


「沒什麼了不起的,這麼點小事不值得難過」

「有什麼可哭的,這麼大了還哭,羞不羞?」

「不管怎樣,你在我心裡是最棒的。」

「別想這個了,我帶你出去吃大餐。」


孩子真正遇到的問題,都是需要解決的,能逃避的就不是問題了。


  • 適當設置挫折情境

父母也可以在生活場景中,給孩子設置些挫折情境,他克服了,及時給予表揚,讓他體驗一下成功後的喜悅,如果他沒有如期做好,我們也可以藉機教育,讓他提前對挫折有個正確認知。


當然挫折不是越多越好,而且設置的情景應該與孩子的承受能力相適應,否則會適得其反。


寫在最後

很多孩子出現問題,往往是由於父母忽視孩子成長規律,習慣用情緒,而非方法去教育孩子。對孩子的愛和管教,失去界限,束縛和限制了孩子的發展空間。


因此我們要學會如何做一個懂教育、懂孩子的父母,永遠比孩子成長一步,用智慧和耐心,用高質量的陪伴引領孩子成長,滿足他們的情感需求,這便是父母給予孩子的最好的愛。

相關焦點

  • 溺愛和滿足不能解決一切問題,教育出好孩子才是父母真正的責任
    人在生育孩子面前好像是平等的,畢竟父母生育孩子之前並不需要經過考試。可是當孩子出生,父母的「考試」才真正開始,做父母的責任並不是疼愛孩子就夠了,思考如何培養孩子是每個父母重要的課題。與心理醫生的會談,讓這對夫婦知道父輩的教育方式以及以往對孩子的疼愛和滿足已經不適用於孩子,過分的疼愛讓孩子無法無天,並且父母的關愛可能讓青春期的孩子覺得自己不被尊重,他們似乎更希望父母把自己當成一個成熟大人來看待,而不是一個孩子。
  • 真正需要教育的是父母,而父母往往把成長的期待放在孩子身上
    我對教育蠻感興趣的。我曾經是一名好學生,也是一名壞學生。有過高光時刻,也有過非常暗淡的時間。所以,逼得我花時間去研究,教育到底是怎麼回事。她說:上司說要用題海戰術。她按照要求使用了,但是依然沒有任何效果。我說:不要聽上司的話。對教育特別懂的老師,不多。
  • 孩子不聽話,多半是父母說話方式有問題,讓「低聲教育」來幫你
    否定式生活中不乏會聽到父母對孩子說:「你怎麼這麼笨,這點小事都做不好」,當孩子做錯事情、做的不對的時候,父母總是用否定式的語言打擊孩子,會使得孩子從內心產生自卑、內向沉默。鼓勵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而有些父母並不懂,習慣性地否定、打擊孩子,這會讓孩子的自信心越來越低,原本能做好的事情,也會因為自信心喪失而無法做好。3.
  • 父母能給孩子最好的愛,就是學會放手,別做「控制型」父母
    以這種方式對待孩子的父母其實陷入了一個誤區,那就是沒有尊重孩子的獨立人格與獨立思想,在家裡做孩子的「皇帝」。總之,在父母用暴力方式的教育下,小軍的控制權已經牢牢地掌握在父母的手中,成為了父母意志的執行者。對此,班主任和小軍父母進行了深刻的談話,希望他們能夠不要利用這種方式控制、教育孩子,不能夠圖省事而把孩子變成聽話懂事的傀儡。
  • 毀掉一個孩子最快的方式,就是養出不懂感恩的孩子
    只是母親無條件的付出,無原則的寵溺,養的孩子眼裡只看的到自己,看不見其他人。慈母多敗兒,慣子如殺子。如果父母們不能在早期重視對孩子的感恩教育,在孩子長大之後就只能自食其果。跪著的父母當然養不出感恩的孩子,眼裡只看得見自己的孩子是看不到父母的辛勞。
  • 父母可以以打罵的方式教育孩子嗎?為什麼?
    因為孩子不知道自己究竟哪個地方做錯了會引起父母這樣的怒氣,也不知道自己應做點什麼才能緩解父母的氣氛。最重要的是,根本不知道自己生活裡哪些事情會觸碰到父母的雷點。雖然俗語說「黃金棍下出好人」「孩子不打不成器」,但是對於孩子來說,暴打和責罵更容易留下陰影。二、會給孩子留下童年陰影。
  • 淘氣的孩子如何管教?淘氣有三種類型,懂不懂教育,孩子天壤之別
    讓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既可以學到東西,又能培養良好的品德習性。一個6歲的小女孩在公園玩耍。做媽媽擔心孩子,一會叫過來喝水,一會兒讓孩子脫掉外套,一會兒不允許檢地上的樹葉……當孩子把一隻昆蟲,一腳踩死的時候,做媽媽卻選擇無視,還誇孩子膽子大。這位寶媽把芝麻大的小事管的面面俱到,可在對待生命的問題上犯糊塗。
  • 討論一下,做父母的,如何應對孩子的教育問題提
    都知道,養家是一件特別不容易的事,柴米油鹽醬醋茶樣樣少不了,特別是再養一個孩子,更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雖說有天倫之樂可以享受其中,但其中的辛酸苦辣也只有切身體會過才明白。自己的孩子,無論長到多大,做父母的都時時牽掛著。
  • 父母要做孩子生活上的引導者,還要擔負起教育孩子的艱巨責任
    作為一名從教多年的老師,我經常會接觸到很多孩子,他們的年齡跨度從六歲到十三歲。正是這樣一群活潑可愛、充滿智慧的孩子,總能帶給我諸多驚喜。她將這歸功於「近水樓臺先得月」。作為一名母親,我深刻體會著新時代背景下教育的變遷,難免生出許多感慨。一直以來,我都在思索一個嚴肅的話題: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應該扮演怎樣的角色,到底應該怎樣教育孩子,才稱得上是成功的父母?
  • 寒門難出貴子?真正毀掉孩子的,往往是父母這幾種錯誤教育方式
    本文配圖均源網絡,圖文均無關其實比起跨越階層的難度,真正讓孩子難以翻身的往往是父母幾種錯誤的教育方式>在家庭教育中,有不少家長總是將自己放在犧牲者的位置上,於是不斷地給孩子灌輸「我為你做了這麼多,你若是不好好學習,怎麼對得起我」的觀念,希望能夠讓孩子聽話感恩。
  • 父母處理孩子問題的方式,就是孩子日後處理生活工作的方式
    父母通過壓制表面上似乎改正了孩子出現的錯誤,實際上後患無窮。這些孩子出現問題,很難會主動去思考如何循序漸進一步步達到目的,通常都會採用一刀切的極端方式,因為這是父母教給他們處理問題的方式。這些父母種在孩子大腦裡的潛意識根深蒂固難以取代。
  • 做有原則的父母,培養懂規矩的孩子
    現在不從生活細節上管教孩子,以後怎麼讓孩子在社會上立足?這兩種觀點聽起來都有些道理,但問題就出在這些父母處理矛盾的方式不是綜合考量,而是在「愛孩子」與「立規矩」之間做起了單選題。這種非此即彼的選擇,必然會給孩子的成長造成負面影響。
  • 李玫瑾:最"毀"孩子的三種教育方式,80%的父母卻都在做
    自己從小聽到的父母經常說的一句話就是&34;對於孩子,我們父母通常是希望他們能夠在未來有自己的一番天地,不說是有多麼牛,但至少比他們強就好。但由於我們缺乏相關的教育理念,我們教育的初衷是為孩子好,一切為了孩子,但在最終的效果上就顯得不太好了。
  • 孩子為什麼越長越笨?心理學家直言:是父母教育方式出了問題
    但有時候卻不是這樣,孩子長大之後表現出來的確實沒有之前聰明,看起來呆呆的、憨憨的,沒有小時候那股機靈勁,很多方面都不如小時候了。孩子為什麼越長越笨?心理學家直言:是父母的教育方式出了問題,要檢討自己。
  • 「嘮叨」成為低層次教育方式,高層次父母這樣做,把孩子教育成才
    但是如果只會嘮叨孩子,那麼只能代表你是低層次的父母,不懂得其他更好的教育方式。為什麼"嘮叨"成為低層次的教育方式1、引起孩子反感。很多父母教育孩子時總是喜歡重複說單一的話,不僅不能真正地教育孩子,還會讓孩子產生牴觸心理。
  • 英文學習書單——懂英語教育的父母,會如何陪孩子學英語?
    提到孩子的英語學習,很多媽媽都非常焦慮。我們自己深受啞巴英語、中式英語的困擾,加之市面上各種各樣的英語啟蒙方法,形式各異的培訓班,層出不窮的網絡學習方式,讓很多媽媽不知道到底英語該怎麼學。其實,學習英語絕對不是簡單掌握一門語言工具,更是接觸另外一種文化方式,思維方式。它對塑造孩子的品格、培養完善的價值觀等都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在我陪伴果果學習英語的過程中,我深切的體會到,作為父母的英語觀有多麼重要。
  • 「做不焦慮的父母」,你的「不焦慮」就是孩子最寶貴的禮物
    教育紀錄片《沒有起跑線》中,一歲半的大寶在幼兒園入學面後就被淘汰了,這讓寶媽Irene十分焦慮。因為在香港,上不了好的幼兒園,就可能上不了好的小學、中學甚至大學,沒有好的文憑,就找不到好的工作,甚至會被社會淘汰。她同時也困惑不解,面試到底出了什麼問題,不過是一堆一歲半的寶寶在一起做遊戲而已。
  • 何孩子人生起點?父母們說話的方式才是孩子真正的起跑線
    內在匱乏的人,人格中有個共同的特點,就是自我懷疑和自我否定。她們確定不了自己的感受,或者她們感受到了某種情緒,但是非常不接納自己的情緒,從而整個人都處於自我排斥、糾纏和懷疑中。探索她們的成長經歷,發現以上兩類人父母的說話方式存在非常大的差異,很大程度都是受到父母說話方式的影響。
  • 父母的言傳身教是教育孩子的金鑰匙
    疫情復學時,小學學段有這樣一個有趣的現象:那些在疫情期間由爸爸媽媽照顧的孩子,學習狀態並沒有什麼變化。而有些學生曾經學習習慣還算不錯,但疫情期間父母工作繁忙,日常起居由爺爺奶奶照料,孩子的學習狀態一落千丈。通過這個現象,我們可以分析出一些問題。
  • 如何尋找孩子發展的良好方式
    什麼才是孩子發展的良好方式?是個老生常談的教育話題。它時常縈繞在關心教育的家長心間。今天我想就這個問題談談自己的看法。凡是搞教育工作的人都懂,任何教育都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良好方式,有的只是一些可以遵循的基本原則,家庭教育當然也不例外。